资源简介 内蒙古2025-2026学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栏杆在中国建筑中是经常出现的。作为一种建筑构件,是个体建筑形象与群体建筑形象之美的构成部分。栏杆本身,也具有相对独立而特别的美感。栏杆是富于“诗意”的建筑空间形象,当然,其基本功能还是实用。栏杆,亦称阑干,指那种存在于建筑环境中的阻拦之物,可用竹、木、金属或石材等营造。阑干,原具遮拦的纵、横构造,所谓“纵木为阑,横木为干”,此之谓也。阑干的本义向人证明,中国个体、群体建筑的所谓阑干,首先是以木为材的。说起栏杆,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这样解释:栏杆是台、楼、廊、梯或其他居高临下处的建筑物边沿上防止人和物下坠的障碍物,其通常高度约合人身之半。栏杆在建筑上本身无所荷载,其功用为阻止人、物前进或下坠,却以不遮挡前面景物为限,故其结构通常都很单薄,玲珑巧制,镂室剔透的居多。根据这一解释,我们至少可以明了如下几点。栏杆作为阻拦之物,是依存于一定建筑个体的,如依存于台、楼、廊与梯等,有的佛塔,主要是楼阁式佛塔上也有栏杆,有的桥梁也是有栏杆的,因此,栏杆是一种颇为普遍的建筑构件。栏杆作为障碍物有两个实际用途:一是筑一栏杆,阻止人、物前进,实际上栏杆是建筑空间的又一种隔断方式;二是防止人、物下坠,栏杆是建造在高出于地面的建筑形体之上的,具有保护人身安全的作用。栏杆的用材固然多种多样,但其造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本身无所荷载,而且以不遮挡前面景物为限,栏杆具有空间的通透性。如果有一堵栏杆挡住了你的视线,那一定不是栏杆,而是一面墙或一堵壁了。栏杆还有一个别名,叫钩阑。在宋人的一些画作里,有钩阑形象,可以见出那是木质镶铜的构件。钩阑,也便是勾栏。勾栏者,宋元时代百戏杂剧的主要演出场所,内设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与腰棚(看席、观众席)。所谓勾栏、瓦舍,指俳优、艺人活动的场所,其建筑物上一定设有栏杆,时间久了,人们就将这种具有栏杆的戏台、剧场之类称为勾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述东京开封的勾栏情状,说“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可见当时戏曲及勾栏盛况。明之后,勾栏似乎“沦落”于风尘,有时也是青楼、妓院的别名,带有“烟花”的情味了。最早的栏杆如何造型,这很难说。从汉画像石与冥器造型中可见其早期的样子,但一定不是最早的。从冥器造型看,汉代栏杆以木为材,由横木、直木相构,有的造型上还有纹饰如鸟兽纹等。在云冈石窟中部第5窟里,我们可以见到窟门高处刻有曲尺纹阑干。梁思成《石栏杆简说》云:这种形制,直至唐末宋初,尚通行于中国、日本。除去云冈的浮雕与敦煌许多壁画外,这种栏杆的木制者,在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五重塔及其他许多的遗物上,在国内如蓟州独乐寺观音阁及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壁藏等处,都可见到。最早的栏杆主要以木为材,这毋庸置疑,后来发展为主要以石为材。石栏杆,比较多见于宫殿、坛庙建筑,我们今天依然可以在北京故宫与天坛见到许多石栏杆造型,这些石栏杆主要建造在石质须弥座上。在庞大、坚实的须弥座四周,都是这种石栏杆。栏杆的形制很丰富,但在千百年的建筑实践中,栏杆的营造形成了一定的规矩。北宋颁行的《营造法式》卷三“石作制度”称,钩阑之制有一定之规,比如“重台钩阑,每段高四尺,长七尺。寻杖下用云拱瘿项,次用盆唇,中用束腰,下施地栿。其盆唇之下,束腰之上,内作剔地起突华版。束腰之下,地栿之上,亦如之”。这段引文因涉及栏杆的诸多专用术语,而令人不大能彻底了解宋及宋以前石栏杆“重台钩阑”的造型与各部分的比例,然而,我们依然可以从这段引文中,了解关于栏杆的形制与“语汇”。宋代以及此后,是尤其讲究“规矩”的时代,大凡建筑规矩,往往有一些科学理性的意义,即结构本身的科学技术要求,以及由此延伸的审美意义。更为突出的,是包容于建筑造型的实用理性,即政治伦理的意义。不同建筑的栏杆有不同的做法,宫殿、坛庙、陵寝建筑的栏杆尺寸、造型与用材及其规格等,自当不同于站在那里抛绣球的小姐闺房的栏杆,这是毋庸赘述的。(摘编自王振复《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材料二:栏杆古作阑干,原是纵横之义。纵木为阑,横木为干,由字义及建筑用料的通常倾向推测,最初的阑干,全为木质是没有疑义的。栏杆亦称钩阑,宋画中所常见的,有木质镶铜的,或即此种名词的实物代表。栏杆在中国建筑中是一种极有趣味的部分。在中国文学中,也占了特殊的位置,成为一种富有诗意、非常浪漫的名词。六朝唐宋以来的诗词里,文人都爱用几次“阑干”,画景诗意,那样合适,又那样现成。但是滥用的结果,栏杆竟变成了一种伤感、作态、细腻乃至于香艳的代表。唐代李颀“苔色上钩栏”,李太白“沉香亭北倚阑干”,都算是最初老实写实的词句,与后世许多没有阑干偏要说阑干,来了愁思便倚上去的大大不同。其实栏杆固富于诗意,却也是建筑艺术上一个极成功的形体。在古代遗物中,我们所知道最古的阑干,当推汉画像石及冥器。在冥器中,有用横木直木的,有用套环纹的,有饰以鸟兽形的,图案不一,可见虽远在汉代,栏杆已是个富于变化性的建筑部分了。画像石中,如函谷关东门与两城山两画像石,却在寻杖之下用短柱,其下盆唇和地栿之间,复用蜀柱和横木,颇类云冈石窟中的科子蜀柱钩阑。后世的钩阑,也许由此改进而成。可惜这两种遗物在刀法上都嫌过于写意,汉代阑干的形制,不易藉以得着准确的印象。(摘编自梁思成《石栏杆简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栏杆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建筑环境中的建筑构件,有多种名称,多存在于台、楼、廊、梯等建筑物的边沿上。B.栏杆依存于多类建筑而普遍存在,一般而言,具有空间通透性的为栏杆,能遮挡视线的多为墙或壁。C.从汉冥器造型上并不可窥见最早的栏杆造型,但可见汉代栏杆以木为材,在造型上已出现了多种纹饰。D.栏杆亦称钩阑,常见于宋画中,其“诗意”的美感不仅体现于建筑空间形象上,也体现在唐宋诗词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冈石窟第5窟里的曲尺纹阑干,与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五重塔的木制栏杆,形制是相同的。B.《营造法式》对“重台钩阑”规制的说明,表明当时栏杆营造已从实用需求延伸出规范与审美。C.根据《中国建筑的特征》对“词汇”的解说,作为一种建筑构件的栏杆也属于建筑的“词汇”。D.从“纵木为阑,横木为干”的本义以及早期实物来看,木质栏杆肯定是中国栏杆最原始的形态。3.下列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第二段论据的一项是( )A.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B.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栏。——白居易《题岳阳楼》C.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下图为“坐凳栏杆”,请结合材料一,对这类栏杆加以评点。5.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栏杆在材质、形制及功能上的变化特点。二、整本书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节选)曹雪芹凤姐吃毕饭,就有宁国府中的一个媳妇来领牌,为支取香灯事。一时登记交牌。秦钟因笑道:“你们两府里都是这牌,倘或别人私弄一个,支了银子跑了,怎样?”凤姐笑道:“依你说,都没王法了。”宝玉道:“怎么咱们家没人来领牌子做东西?”凤姐道:“人家来领的时候,你还做梦呢。我且问你,你们这夜书多早晚才念呢?”【补前文之未到】宝玉道:“巴不得这如今就念才好,他们只是不快收拾出书房来,这也没法。”凤姐笑道:“你请我一请,包管就快了。”宝玉道:“你要快也不中用。他们该作到那里的,自然就有了。”凤姐笑道:“便是他们作,也得要东西去,搁不住我不给对牌是难的。”宝玉听说,便猴【诗中知有炼字一法,不期于《石头记》中多得其妙】向凤姐身上立刻要牌,说:“好姐姐,给出牌子来,叫他们要东西去。”凤姐道:“我乏的身上生疼,还搁的住你揉搓。你放心罢,今儿才领了纸裱糊去了。他们该要的,还等叫去呢,可不傻了?”宝玉不信,凤姐便叫彩明查册子与宝玉看了。正闹着,人回:“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接得好】凤姐急命唤进来。昭儿打千请安。凤姐儿便问:“回来做什么?”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颦儿方可长居荣府之文】二爷带了林姑娘【暗写黛玉】同送林姑老爷的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了。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衣服带几件去。”凤姐道:“你见过别人了没有?”昭儿道:“都见过了。”说毕,连忙退出。凤姐向宝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此系无意中之有意,妙】宝玉道:“了不得!想来这几日他不知哭的怎么样呢!”说着蹙眉长叹。凤姐见昭儿回来,因当着人未及细问贾琏,心中自是记挂。待要回去,争奈事情繁杂,一时去了恐有延迟失误,惹人笑话。少不得耐到晚上回来,复命昭儿进来,细问一路平安信息。连夜打点大毛衣服,和平儿亲自检点包裹,再细细追想所需【“追想所需”四字,写尽能事者之所以[为]能事者之底蕴】何物,一并包藏交付。又细细吩咐昭儿“在外好生小心伏侍,不要惹你二爷生气;时时劝他少吃酒,别勾引他认得混账女人,【切心事耶】回来打折你的腿!”【此一句最要紧】等语。赶乱完了,天已四更将尽,总算睡下,又走了困,【此为病源伏线。后文方不突然】不觉又是天明鸡唱,忙梳洗过宁府中来。里面凤姐见日期有限,也预先逐细分派料理。目今正值缮国公诰命亡故,王、邢二夫人又去打祭送殡;西安郡王妃华诞,送寿礼;镇国公诰命生了长男,预备贺礼;又有胞兄王仁连家眷回南,一面写家信禀叩父母并带往之物;又有迎春染病,每日请医服药,看医生启帖、症源、药案等事,亦难尽述。又兼发引在迩,因此忙的凤姐茶饭也没工夫吃得,坐卧不能清净。【总得好】刚到了荣府,宁府的人又跟到荣府;既回到宁府,荣府的人又找到宁府。凤姐见如此,心中倒十分欢喜,并不偷安推托,恐落人褒贬,因此日夜不暇,筹画得十分的整肃。于是合族上下无不称赞者。这日伴宿之夕,里面两班小戏并耍百戏的与亲朋堂客伴宿,尤氏犹卧于内寝,一应张罗款待,都是凤姐一人周全承应。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但或有羞口的,或有羞脚的,或有不惯见人的,或有惧贵怯官的,种种之类,都不及凤姐举止舒徐,言语慷慨,珍贵宽大;因此也不把众人放在眼内,挥霍指示,任其所为,目若无人。【写秦氏之丧,却只为凤姐一人】一夜中灯明火彩,客送官迎,那百般热闹自不用说的。至天明,吉时已到,一班六十四名青衣请灵,前面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国”,奇甚妙甚】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一应执事陈设,皆系现赶着新做出来的,一色光艳夺目。宝珠自行未嫁女之礼外,摔丧驾灵,十分哀苦。……一时,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数字道尽声势】早有宁府开路传事人看见,连忙回去报与贾珍。贾珍急命前面驻扎,同贾赦、贾政三人连忙迎来,以国礼相见。水溶在轿内欠身含笑答礼,仍以世交称呼接待,并不妄自尊大。贾珍道:“犬妇之丧,累蒙郡驾下临,荫生辈何以克当?”水溶笑道:“世交之谊,何出此言。”遂回头命长府官主祭代奠。贾赦等一旁还礼毕,复身又来谢恩。水溶十分谦逊,因问贾政道:“那一位是衔玉而诞者?【忙中闲笔,点缀玉兄,方不失正文中之正人。作者良苦!】几次要见一见,都为杂冗所阻,想今日是来的,何不请来一会?”贾政听说,忙回去,急命宝玉脱去孝服,领他前来。那宝玉素日就曾听得父兄亲友人等说闲话时,常赞水溶是个贤王,【宝玉见北静王水溶,是为后文之伏线】且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每思相会,只是父亲拘束严密,无由得会,今见反来叫他,自是欢喜。一面走,一面早瞥见那水溶坐在轿内,好个仪表人才。不知近看时又是怎样,下回便知。【此回将大家丧事详细剔尽,如见其气概,如闻其音声,丝毫不错,作者不负大家后裔。写秦死之盛,贾珍之奢,实是却写得一个凤姐。】(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以为府中无人来领牌子,又想早些念书,便向王熙凤撒娇要牌子,当被告知早已被人领去,他却不信王熙凤所言。B.昭儿报林如海死讯时,特意提及“带了林姑娘同送灵到苏州”,既交代了黛玉的行踪,也为她日后长居荣府埋下伏笔。C.文中写秦氏出殡时“压地银山一般”的声势,以及铭旌上的冗长头衔,主要是为了突出秦氏在贾府中尊贵无比的地位。D.本文善以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情,如宝玉“猴”向凤姐,水溶“欠身含笑答礼”等,表现了宝玉的活泼和水溶的有礼。7.关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水溶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静王水溶主动询问“衔玉而诞者”,说明他对宝玉的出生早有耳闻且好奇。B.宝玉对北静王水溶的形象有所了解,今日远远瞥见果然是个仪表堂堂之人。C.贾政知水溶欲见宝玉,便让宝玉脱孝服前去相见,表现出他对北静王的敬畏。D.水溶不以官俗国体所缚的特点,与宝玉的性情有相通之处,故二人皆思相会。8.请根据文本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参照原标题格式,重新拟写一个不超过12个字的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9.脂砚斋评本节:“写秦死之盛,贾珍之奢,实是却写得一个凤姐。”请结合本文,谈谈脂砚斋如此评点的理由。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周上疏曰:“臣每读前史,见贤者忠孝事,未尝不废卷长想,思履其迹。臣不幸早失父母,犬马之养,已无所施;顾来事可为者,惟忠义而已。是以徒步二千里,归于陛下。陛下不以臣愚,擢臣不次。窃自惟念无以论报,辄竭区区,惟陛下所择。臣伏见大安宫在宫城右,墙宇门阙,方①紫极为卑小。东宫,皇太子居之,而在内;大安,至尊居之,反在外。太上皇虽志清俭,爱惜人力,陛下不敢违,而蕃夷朝见,四方观听,有不足焉。臣愿营雉堞门观,务从高显,以称万方之望,则大孝昭矣。臣闻圣人之化天下,莫不以孝为本,故曰:‘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孔子亦言‘吾不与祭,如不祭’,是圣人之重祭祀也。自陛下践祚,宗庙之享,未尝亲事。窃惟圣情,以乘舆一出,所费无蓺,故忍孝思,以便百姓。而一代史官,不书皇帝入庙,将何以贻厥孙谋、示来叶邪?臣知大孝诚不在俎豆之间,然圣人训人,必以己先之,示不忘本也。”帝善其言,除侍御史。(节选自《新唐书》)材料二:臣窃考唐太宗时,高祖以太上皇居大安宫,而太宗欲往九成宫避暑。马周切谏,以为车驾此行,欲以避暑。太上皇尚留暑中,陛下独居凉处,温清之礼,窃所未安。又曰九成宫去京师三百余里太上皇或时思念何以赴之?”此皆忠臣爱君之切,足以感悟主听,垂宪后世。仰惟陛下诚孝著闻,乃去岁之冬及至日岁旦,三诣重华,都人欢呼,中外庆快,今犹未久也。霜寒阴雨,国难屡出。窃闻寿皇近曾宣医,外间传闻,日望翠华。夫以九成宫去大安之远,马周切切欲太宗之速还,今则鸣跸至近,伏恐寿皇思念。欲望出自圣意,亟修定省之礼,实天下幸甚。(节选自宋·楼钥《楼钥集》)【注】①方:比拟;相比。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又曰A九成宫去B京师C三百余里D太上皇E或时F思念G何以H赴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履,在材料一中意为追随,与《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含义不相同。B.为,音wéi,作为,与《劝学》“冰,水为之”的“为”含义不同,读音相同。C.善,意动用法,认为……好,与《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的“善”含义相同。D.中外,指朝廷内外,与成语“蜚声中外”“驰名中外”的“中外”含义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周身世凄苦却不失好学之心,不仅擅长《诗经》和《春秋》,还阅读前代史书,双亲早逝的他一心只想忠义奉君。B.马周观察细致,思虑周到,他发现大安宫和紫极殿的规格、位置有着明显的不同,就劝谏君主修缮紫极殿。C.马周善于援引经典增强说服力,在劝谏中大量引用圣人言论与传统礼法,体现建议的正统性和权威性,让君主容易接受。D.楼钥借古喻今,以马周讽谏君王之事为例,贴合当时情境;措辞恭敬,先赞扬皇帝过往的孝行,再表达臣子之愿。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窃自惟念无以论报,辄竭区区,惟陛下所择。(2)然圣人训人,必以己先之,示不忘本也。14.马周所倡导的“孝”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并分析。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白小①[唐]杜甫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入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生成犹拾卵,尽取义何如。鳊鱼[宋]苏轼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吾今又悲子,辍箸涕纵横。[注]①“白小”即银鱼。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选材相同,都是以水中之鱼作为吟咏对象,属于咏物诗。B.这两首诗都描写鱼的外在形态,但杜诗仅使用白描,苏诗则使用比喻。C.杜甫从人的角度叙述银鱼的命运,苏轼从鱼的角度探讨其遭烹的原因。D.苏诗由景及物,由物及人,由古及今,脉络清晰而又自然流畅。16.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五、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音乐课上,老师为同学们讲解古代的乐艺常识,解释了“秋娘”这一称呼,言其是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但也可通称善歌貌美的歌伎。这让你想到《琵琶行》“ , ”两句中的“秋娘”一词即是如此。(2)《赤壁赋》中的“ ”和“ ”两句分别用叠词写出了江面的浩荡无垠和乘舟人的轻盈飘然。(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有“ , ”。六、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炎热的夏天,享受空调、冰箱、电风扇营造的凉爽之余,我们会感概科技的力量。 A ,当我们在冰柜里挑选着各色冷饮、在遮阳伞下分享着冰镇西瓜时,是否会想到,今天的我们也在享用着古人的消夏智慧。①热浪袭来,②轻薄透气的必不可少,③丝和麻葛成为夏季必备的“高级衣料。”④长沙马王堆出品的素纱单衣,⑤薄如蝉翼,展示着西汉时期的纺纱技艺。到了唐代,“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宋代的“生衣”,以蚕丝为原料, B 没有经过“捣练”的工序,而保留了织物上的孔眼,故散热与排汗性能具佳。古人所使用的丝、棉、麻等天然纤维,在现代依然广受青睐。“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诗句描述了古代“冰淇淋”酥山带来的清凉。到了宋代,出现了售卖冷饮的店铺,冰镇的绿豆汤、荔枝膏水都是当时的“网红”商品。明清后,酸梅汤成为一道广受欢迎的消署佳品。制作冷饮,往往要用到冰,古代没有冰箱,冰从哪里来?( )这在《诗经》《左传》等典籍中就有记载。考古发现,商代就有了冰窖。使用冰块时有专门设备,如青铜“冰鉴”、柏木“冰桶”等。它们 C 用来冰镇保鲜食物,也常用来给房间降温。在房屋建筑上,古人也融入了诸多纳凉设计。比如,传统民居大多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以利于夏季引入自然风,增强室内空气流通。江南水乡的“天井”设计,可使空气形成对流,拔风散热。天井下方还会设置水池,利用池水蒸发吸热,进一步降低室内温度。⑥釉面光滑的空心瓷枕,⑦也曾是十分流行的驱暑“神器”,⑧是源于生活因地制宜的巧思。“六月山深处,松风冷袭衣。”泛舟湖上、垂钓溪边、密林寻幽,古人也在“说走就走”的旅行中找到了消除暑热的频意。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存在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于河中冬日取冰,冬藏夏用。 B.冬日取于河中,冬藏夏用。C.于河中冬日取冰,夏用冬藏。 D.冬日取于河中,夏用冬藏。2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2.请你用四个简短精炼的动宾短语归纳文本中提到的古人的解暑智慧。七、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不要美化你未走过的那条路,因为想象中的玫瑰园往往布满现实的荆棘。”也有人说:“不要丑化你未走过的那条路,因为每条路都有属于自己的月光与星辰。”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 2.A 3.D 4.坐凳栏杆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作为栏杆,它具有分隔空间、保障安全的基本功能;作为坐凳,又为人们提供休息场所,体现了建筑构件“一物多用”的设计智慧,符合传统建筑“实用与美观结合”的特点。 5.①材质:从早期木质为主,逐渐发展为石、木、金属等多种材质并存;②形制:从简单的“纵木为阑,横木为干”,发展出重台钩阑等复杂形制,纹饰日益丰富;③功能:从最初的防护、分隔等实用功能,延伸出规范礼制、营造诗意审美等附加功能。6.C 7.C 8.标题: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理由:文本核心围绕王熙凤受贾珍之托,全面主持秦可卿丧事展开,通过描写她调度事务、安排部署等情节,凸显其才干,此标题精准概括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 9.①文本以秦可卿丧事为背景,却将大量笔墨集中于王熙凤的行动:她昼夜筹画、调度有序,处理两府事务游刃有余;②通过众人对王熙凤的称赞,侧面烘托其能力;③写贾珍的奢华(如赶制新执事陈设),实则为王熙凤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最终突出王熙凤的精明强干。10.ADG 11.C 12.B 13.(1)我私下里思考,没有什么来报答陛下,就竭尽微薄之力(进言),请陛下选择(采纳)。(2)但是圣人教导百姓,必定用自身先做出表率,以表示不忘记根本。 14.①礼制层面:主张修缮大安宫,使其规格与至尊地位匹配,彰显孝道的外在礼仪;②祭祀层面:劝谏君主亲自参与宗庙祭祀,以身作则传承孝道;③情感层面:强调君主应体恤太上皇的情感需求,如马周谏太宗避暑时兼顾太上皇,楼钥借其例劝君主及时探望寿皇。15.B 16.相同点:都对鱼的遭遇表示同情,蕴含对生命的悲悯。不同点:杜诗通过银鱼被大量捕捉的命运,批判人类过度索取的贪婪;苏诗由鳊鱼“贪饵遭烹”联想到人生哲理,暗含对世人贪念的警示。17. 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8.A.然而 B.因为 C.不仅 19.②“轻薄透气的必不可少”改为“轻薄透气的衣料必不可少”⑧“源于生活因地制宜的巧思”改为“源于因地制宜的生活巧思。” 20.A 21.①“感概”改为“感慨”②“具佳”改为“俱佳”③“消署”改为“消暑”④“频意”改为“惬意” 22.①选用衣料②制作冷饮③营造凉居④外出避暑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