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名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邢台市名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联对、匾额,在中国园林中,正如人之有须眉,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点缀品。苏州又为人文荟萃之区,当时园林建造复有文人画家的参与,用人工构成诗情画意,将平时所见真山水、古人名迹、诗文歌赋所表达的美妙意境,撷其精华而总合之,加以突出。因此山林岩壑、一亭一榭,莫不用文学上极典雅美丽而适当的辞句来形容它,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
例如拙政园的远香堂与留听阁,同样是一个赏荷的地方,前者出自于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后者出自于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留得残荷听雨声”句。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又都是根据该处所种的树木来命名的。有些游者至此,能回忆起许多文学艺术的好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园林的一个特色了。我希望今后在许多旧园林中,联对、匾额里如果无封建意识的文字,仅是描写风景的,就应该将它们好好保存下来。苏州诸园皆有好的题辞,而怡园诸联集宋词佳句,与各处景观配合尤为相得益彰,可惜实物皆不存了。联对、匾额所用材料,因园林风大,故十之八九用银杏木阴刻,填以石绿;或用木阴刻后髹漆敷色,不过色彩都是冷色,亦有用砖刻的,雅洁可爱。字体以篆、隶、行书为多,罕用正楷,取其古朴与自然。中国书画同源,联对、匾额本身是个艺术品,也必定让园林生色。
(摘编自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
材料二:
以自然风景著称的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摹写了自然山水之美。明代造园经典著作《园冶》就曾开宗明义地提出,园林要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园林的写真不是机械地照搬自然,而是经过艺术的再创造,从而表达了造园家的主观情思和理想真实。园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皆要使“望者息心,览者动色”,这使得欣赏者“息心”“动色”的不仅是花草树木的外在形式,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风景所表现出来的造园家的审美情趣,以及由此情此景交融而形成的独特的抒情意境。为了更好地暗示出这种意境的本质,艺术家除了组织安排山水建筑,构成具体的风景形象之外,还吸取了诗词等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作为辅助。前者使用的是构园物质的线条、体形、质感和色彩,是自然符号;后者表现为园林中各风景区或主题景致的题名、厅堂亭榭的匾额、柱上的楹联、山石上的镌刻,应用的是文字形式的诗句词章,是人为符号。
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的风景区和园林,历来都用简练的诗一般的文字点明景题,如杭州的西湖十景、承德避暑山庄的七十二景等。犹如西方的“标题音乐”,这种诗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是我国造园艺术家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标题风景”。只要说出它的景名,亲临游历过的观赏者心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形象的图画,由此可见题名在自然风景欣赏中的强化作用。自然美所引起的联想和想象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主观随意性,由于出身、经历、文化水平、艺术修养之不同,各人对景色的欣赏和理解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园林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艺术家的审美观念,也必须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对风景形象或景区所作的概括含蓄的命名题对就带有这种强制性,对观赏者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园林的创作构思,较重视意境的设计。造园家在构思时,往往先将园中主要风景区的意境,以简约的笔墨、诗的形式作一个概括,然后再推敲山水、亭榭、花树等每一个具体风景的布置,使之最合乎诗意。清代诗人汪春田有一首写造园的绝句:②“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很透彻地道出了园林创作同诗歌创作相类似的特点。在园林大体完成之后,就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在一些主要风景点的建筑和山石上配刻以题名诗句,这实际上是以“人为符号”对“自然符号”所组成的园林景色进行一次鉴定。《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有一段文字很恰当地点出了题对景名的重要。大观园工程告竣,贾政、宝玉、清客一行边赏景边为园中建筑、风景题对,贾政说:③“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为何不能生色?就是因为园林应用的自然符号在表情达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直抒胸臆”,而题对能够画龙点睛地集中表现出艺术的生气和意境。
风景题对必须切题,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景色的特征。德国美学家莱辛说:④“愈使它的人为符号接近自然符号,也就愈接近它所能达到的完美。”这种接近,不是粗浅的直接表露,而是要既含蓄又达意,要充分引起“比”“兴”的联想,由景生情,以辞表意,来抒发景物所包含的深层意蕴。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和留听阁,均为赏荷之处,然而二者的题名都没有直接和视觉发生联系。远香堂主嗅觉,留听阁主听觉,题名都很有新意,既点出了二处的风景特色,又沟通了视觉、听觉、嗅觉之间的联系;并且能使游览者联想起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因而增加了审美的感受。这是我国园林利用古典文学遗产的一个佳例。
(摘编自刘天华《〈拉奥孔〉与古典园林——浅论我国园林艺术的综合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园林的匾额、题对以篆、隶、行书居多,其古朴自然的风格与园林“宛自天开”的景色相谐调,令园林生色。
B.古典园林的风景源于自然,经过艺术的再创造,又高于自然。它渗透了造园家的情思、理想及审美情趣。
C.诗句词章等文学艺术作为园林风景的辅助形式,多以景致题名、匾额、楹联、山石镌刻等自然符号表现出来。
D.好的风景题对既能凝练概括景色特征,又能引起“比”“兴”的联想,含蓄的抒发景物所包含的深层意蕴。
2.关于文中四处划线引文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①论证了园林创作要真实地摹写自然山水之美的观点。
B.句②论证了园林创作同诗歌创作一样需要反复推敲琢磨。
C.句③论证了题对对表现园林的生气和意境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D.句④论证了风景题对要能准确概括景色的自然特征的观点。
3.《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情节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风景园林命名题对的“强制性”的一项是( )
A.宝玉为大观园入口处的山石进行题写时,认为“此处并非主山正景”,是探幽揽胜的过渡之景,不如题名“曲径通幽处”大方气派。
B.贾元春游大观园,一路行来,见“奢华过费”,弃舟登岸后,又见其石牌坊上明显题有“天仙宝境”四字,忙命人换作“省亲别墅”。
C.园内小河的桥上有一座亭子,宝玉题写匾额为“沁芳”:既是一湾水的滋润,又是两岸花的香气,更是元春心灵的芬芳。
D.一处景致清雅的院落内奇草仙藤愈发苍翠,藤萝薜荔、杜若蘅芜异香扑鼻,因其芬芳四溢,宝玉为之题名“蘅芷清芬”。
4.两则材料都用到了拙政园的远香堂与留香阁的事例,请简要分析其作用的异同。
5.拙政园的名称是中国园林命名艺术中登峰造极的典范,“拙政”二字出自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的《闲居赋》:“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命名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
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①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②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
“那你打仗了吗?”
“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③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
“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
“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
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动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望着李响。
“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事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
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
我决定带李响走。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
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④我不能弄丢李响。
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
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
【注】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6.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①设置悬念,为李直父子不关心李响等情节埋下了伏笔。与后文“李响偷偷离家、李直出生的时候不知道爹是谁”形成照应。
B.句②中“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指的是李响参加革命直到在南泥湾牺牲的故事。家人不知道这些事,对他颇有误解和埋怨。
C.句③中“我”“噗嗤一笑”和不断的追问的表现,说明“我”觉得祖父李响瞒着家里去参加革命是可笑而且没有意义的。
D.句④“我不能弄丢李响”,字面意思是指要找到李响这个人,深层含义是不能丢掉李响所代表的先烈们的南泥湾革命精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描写和侧面衬托等多种表现手法,使李响的形象鲜活而丰满。
B.“我”去南泥湾出差是明线,李响离家抗日、开荒南泥湾是暗线,双线并进,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旨。
C.小说卒章显志,最后的呼喊声揭示出祖孙三代的关系,也表现了“我”在了解李响事迹后内心的骄傲与敬仰。
D.小说构思巧妙,以后人的视角写一个死去的人物的事迹,又让二者在同一个时空出现,新鲜而不落俗套。
8.简要分析文中划曲线段落的作用。
9.小说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魔幻的情节中凸显现实生活的真实,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请从“魔幻”与“现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光武受《尚书》,通大义,召桓荣入说,甚善之。每朝会,辄令荣敷奏经义,帝称善。帝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显宗孝明帝十岁通《春秋》,光武奇之。既为皇太子,师事博士桓荣,学通《尚书》。及即位,尊以师礼。乘舆常幸太常府,令荣东面坐,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每言辄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之。后,三雍初成,拜荣为五更。每大射养老礼毕,帝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
材料二:
光武早为儒生,及即位孜孜经术又如此宜其光复旧物身致升平。惜其时,儒臣作辅如伏湛、侯霸辈皆章句书生,未明乎古人格心之业。故在位三十余年,虽鲜有过事,而以无罪废正后、易太子,则有愧刑家之义;以直谏杀大臣,则有乖从谏如流之美。盖其所学未至于明善诚身之地,故于父子、夫妇、君臣之际不能无可憾者焉。圣学不明,虽有不世之资如光武者,迄不能追帝王之盛。然则人主之于务学,其可苟也哉!
先儒胡寅以为显宗事师之意,百千年鲜有其俪,可谓人主之高致;惜乎桓荣授经,专门章句,不知仲尼修身治天下之微旨,故其君之德业如是而止。斯言当矣!学者所以治性情者也,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故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若显宗者,岂无所当戒者乎?传称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公卿大臣数被诋毁,近臣尚书至见提曳。帝尝受《书》于师矣,《书》之称尧曰“允恭”,称舜曰“温恭”,称文王曰“徽柔懿恭”,是皆以恭为贵也。曰“御众以宽”,又曰“宽绰厥心”,是又以宽为贵也。帝于二者,两皆失之。既无容人之度,又失遇下之礼,然则又何贵于学乎?先儒有言:“未读是书犹是人也,既读是书亦犹是人也,则为不善读矣。”其殆显宗之谓邪!
(节选自真德秀《大学衍义》)
10.材料一画线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即位A孜孜经术B又如此C宜其D光复E旧物F身致G升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皇帝驾临,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意思相同。
B.“虽有不世之资如光武者”的文言句式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一致。
C.苟,随便,与《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的“苟”意思不同。
D.察,精明,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终必不蒙见察”的“察”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武帝通晓《尚书》,朝会时常令桓荣讲述经书,皇帝非常满意。他还多次邀请公卿大臣、郎官、将领们讨论经书义理,直到夜半时分。
B.孝明帝即位后,仍以师礼尊敬桓荣。他曾亲临太常府,让桓荣坐在东面,自己则手捧经书亲自求教。三雍宫建成后任命桓荣为五更。
C.先儒胡寅认为桓荣传授经学只专注于章句之学,不了解孔子修养身心、治理天下的意旨,所以他的君主的德行功业也就如是而止了。
D.史书称孝明帝性情偏狭苛察,喜欢安插耳目窥探大臣的隐私,以显示自己的英明。公卿大臣多次被诋毁,近臣尚书甚至被拖拽着责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
(2)以直谏杀大臣,则有乖从谏如流之美。
14.对于光武帝、孝明帝读书求学的事迹,真德秀是怎样评价的?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点题,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两句之间又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
B.颔联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将花香与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物我交融,妙趣横生。
C.颈联写赏玩忘归,不拘远近;离开时又对山中美景恋恋不舍。进一步表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D.诗歌以华美绚丽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展现了诗人“物我两忘”的审美追求。
16.本诗尾联以极简笔墨勾勒出深沉意境,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对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概括。
(2)《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 。”
(3)扁舟作为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更是追求自由、隐居的媒介,它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汪曾祺先生在《人间草木》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如果你来访问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访友不遇,只能和门外的花坐一会儿,有“失意”,也有“诗意”,访者因“失意”而得灵感,没准会有意想不到的美好, ① 。
古代文人因访友不遇而诞生的“不遇诗”( 甲 )。最著名的要数唐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所要寻访的人是令其敬仰和钦慕的隐者,寻人不见就有淡淡的失落,好在还有主人“门外的花”——郁郁青松与悠悠白云。青松和白云,其形象与色调恰好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这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也是一首著名的以“寻人不遇”为题材的诗。乘兴而来却扑了个空,诗人倚靠在门前的松树上怅然若失。友人不在家,但其门外如世外桃源的悠静却吸引着诗人,眼前翠竹参天,远处飞流直下,天竹一色、云气相接的奇景,也可谓主人“门外的花”,伴人同坐,令人留连忘返。
② ,《全唐诗》中以此为题材的有80多首。因为失落更容易激发灵感,使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奇思妙想。寻人不遇的结果往往诞生一首好诗,这恐怕是寻访者未曾料到的事。如高骈的《访隐者不遇》,“落花流水认天台,半醉闲吟独自来。惆怅仙翁何处去,满庭红杏碧桃开。”韦应物的《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这些都是“不遇诗”中( 乙 )的佳作。
试想,如果诗人见到了友人,便会很少“失意”,但多半因无心顾及主人“门外的花”,而少有“诗意”。只有从前的慢生活慢时光,人们才肯花上大半天的功夫,去拜访心仪的友人。 ③ ,而且愿意与主人“门外的花”坐一会儿,一首好诗也就可能诞生了。
18.在文中甲、乙两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成语。
19.在文中标有序号的横线处补写上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下列引号的用法与“门外的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B.李白这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也是一首著名的以“寻人不遇”为题材的诗。
C.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斗拱”。(《中国建筑的特征》)
D.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1.下面是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句,顺序已经打乱,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②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③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④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A.④①③②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②③①④
22.“失意”和“诗意”两个同音词在文中多次出现,简要分析其内涵和表达效果。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一生倡导“克己复礼”,试图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尽管他深知当时诸侯纷争、礼崩乐坏,推行仁政的理想难以实现,但仍坚持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传播自己的主张。
《庖丁解牛》中,庖丁遇到牛“筋骨交错”的地方就避开,顺其自然,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孔子和庖丁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 2.A 3.C 4.①相同点:均以二者为例,说明园林题名需引用文学典故,增强文化内涵。
②不同点:
材料一:侧重题名对游者文学联想的触发,突出园林的文学特色。
材料二:侧重题名对审美意境的强化,说明题名如何通过“比兴”手法深化景物的象征意蕴。 5.①文学用典,含蓄典雅:引自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拙者之为政”,以典故暗示园主远离朝政、归隐田园的志趣。
②隐喻寄托,深化意境:“拙政”表面自嘲“笨拙之人的政事”,实则隐喻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
③引发联想,耐人寻味:命名不直白描述景物,而是通过反讽修辞,引导游者联想园主的隐逸情怀。
【导语】这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材料一以苏州园林为例,重点阐述了联对、匾额在园林中的点缀作用,强调其文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材料二则从造园理论出发,深入分析了园林“标题风景”的创作原理,突出意境设计与文学辅助的重要性。两文都展现了自然美与人文美的有机统一。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等自然符号表现出来”错。材料二明确区分了园林中的“自然符号”与“人为符号”:前者指“构园物质的线条、体形、质感和色彩”,后者指“文字形式的诗句词章”(如题名、匾额、楹联、镌刻)。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错误。材料二开篇提出“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摹写自然山水之美”,但紧接着强调“园林的写真不是机械照搬自然,而是经过艺术再创造”。句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核心是论证“人工创作与自然意境的融合”,而非单纯“摹写自然山水之美”。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宝玉否定其他命名,强调“曲径通幽处”更契合“探幽”之景,强制统一认知。
B.元春改题名,强制将“天仙宝境”替换为符合省亲主题的“省亲别墅”。
C.宝玉为“沁芳亭”题名时,叠加“水的滋润”“花的香气”“元春心灵芬芳”三重解读,更多是个人化联想,未体现对“景致本质的概括性指导”,不具备“强制性”。
D.宝玉据植物特征题名“蘅芷清芬”,强制点明景物的芬芳特质。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两则材料均以拙政园远香堂、留听阁为案例,共性在于论证园林题名与文学典故的关联——远香堂化用《爱莲说》,留听阁取自李商隐诗句,二者借经典诗文为景致注入文化内核,印证文学性是园林题名核心,体现以文饰景特质。
②差异体现在论证侧重:材料一立足游者体验,指出二处题名能触发游者对相关诗文的回忆,让游者览景生情,以此凸显园林借题名勾连文学、引发文化共鸣的特色;
材料二则聚焦意境建构,强调题名未直写荷的视觉形态,而是从嗅觉、听觉切入,借“比兴”引导游者联想荷花的高洁品格,既打通多感官审美,又突破自然符号局限,论证题名对园林抒情意境的强化作用。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①文学用典,显典雅底蕴:如材料中远香堂等借诗文典故增文化内涵,“拙政”引自《闲居赋》“拙者之为政”,以古典文学为依托,让园名脱离直白表述,自带文人雅韵,契合苏州园林“以文饰景”的特色。
②隐喻寄托,深抒情意境:材料二提园林题名需“暗示出这种意境的本质”,“拙政”表面自嘲“笨拙者理政”,实则隐喻园主远离官场、以灌园为乐的归隐志趣,将淡泊名利的理想融入命名,突破自然景观局限,赋予精神内核。
③引发联想,富审美韵味:正如材料一所言好题名能让游者“览景而生情”,“拙政”不直描景致,借反讽引导游者联想《闲居赋》的闲居场景,体会园主隐逸情怀,让游者获超越视觉的深层审美感受。
6.C 7.A 8.①塑造人物:通过写在南泥湾天寒地冻、缺吃少穿的艰苦环境中穿单衣、拿铁铲开荒的经历,塑造了“主动奉献的革命者”形象,立体可敬。
②照应情节:回应前文“我”对他的质疑,照应下文县上送回破铁铲,印证经历真实。同时推动“我”的情感转变。
③深化主题:李响的经历展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突出了“铭记先烈、传承精神”的主题。 9.①李响已经去世,却能来到“我”的办公室,恳求并跟着“我”去南泥湾,这是小说魔幻的内容。
②先辈们勇于牺牲、艰苦奋斗的故事,以及后辈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继承发扬先辈们的精神,这是小说反映的现实。
③魔幻与现实相结合,丰富了小说内容,让故事兼具了历史的厚重感与当代的鲜活气息,产生了奇特而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深刻性。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我”与李响的互动,巧妙地将现实与历史交织。李响的形象从令人讨厌的老人,逐渐揭示为革命烈士,形成强烈反差。小说运用虚实相间的手法,以李响的“鬼魂”来访为幻想元素,带出南泥湾开荒的真实历史。通过两代人的对话与行动,展现了革命精神的传承,既有对过去的缅怀,又有对当下发展的关注。结尾的戏剧性反转,既点明人物关系,又升华了主题,体现了革命记忆在当代的价值延续。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重要句子的能力。
C.“说明‘我’觉得祖父李响瞒着家里去参加革命是可笑而且没有意义的”错误。“噗嗤一笑”并非觉得“革命可笑且无意义”,而是源于对李响“没冲锋就受伤、后来当炊事员”的经历感到意外,打破了对“革命者”的固有想象,带着一丝轻松的调侃;后续“不断追问”则体现出“我”对李响经历的好奇,而非否定其革命价值。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A.“心理、肖像描写”错误。小说对李响的描写以语言、动作描写为主,如“蹦来跳去”“腰板挺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但无肖像描写,未提及李响的外貌特征,如面容、衣着细节,也无直接的心理描写。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
①塑造人物:此前“我”与李直误解李响“偷着跑出去”不负责任,这段自述扭转认知。他辩解“不是那种人”,详述南泥湾“天寒地冻”“没吃没穿没住”的艰苦,以及自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开荒的经历,将其从“逃避者”塑造成“主动奉献的革命者”,让形象立体可敬。
②照应情节:回应前文“我”对他的质疑“你去南泥湾开过荒”,铁铲开荒还与下文县上送回破铁铲呼应,印证经历真实。同时推动“我”的情感转变,从质疑到沉默倾听,为后续带他去南泥湾、认祖致敬铺垫。
③深化主题:以穿单衣、用铁铲开荒等细节,具象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用平凡视角显伟大,为“铭记先烈、传承精神”的主题奠定基调,也让后文“我”捐献技术的传承行为更合理。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李响实为牺牲的烈士,其名字已嵌入纪念碑,但文中却将他塑造成一个能来到“我”的办公室的鲜活形象,甚至能跟随“我”前往南泥湾,这是小说魔幻的内容。
②文中提及的“陈庄战斗”“百团大战”“三五九旅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红米饭南瓜汤”“开荒用铁铲”等先辈们勇于牺牲、艰苦奋斗的故事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革命后辈发展南泥湾来继承发扬先辈们的精神,这是小说反映的现实。
③文章将魔幻和现实结合起来,让“历史”与“当下”形成对话,使得小说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有当代的鲜活气息,赋予故事更深的现实意义。
10.ACF 11.B 12.B 13.(1)陛下有夏禹、商汤那样的英明,却缺少黄帝、老子修身养性的福气,希望您调养爱护精神,悠闲自得地安宁生活。(2)因为直言劝谏就杀害大臣,这就违背了从谏如流的美德。 14.①光武帝、孝明帝勤学不怠、尊师重教,有益国家治理,值得肯定。②光武帝不明圣人之学,很多方面都留有缺憾,未臻于古帝王的盛世。③孝明帝不能以书为鉴,改变自己褊狭苛察的性格,有失恭宽之道。
【导语】本文对光武帝和孝明帝的读书求学事迹进行了描写,同时结合先儒的分析,展现了两位帝王在治学和施政上的优缺点。材料一以光武帝和孝明帝重视学问、尊重师道的事例,表现他们努力治国的勤勉。材料二从治学的层面上进行反思,指出了他们在为政上缺乏深刻的内省和宽容之德,提出了学者应补足性情不足的观点。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即位后,又如此孜孜不倦地钻研经学,他能够光复汉室,使天下达到太平是理所当然的。
“及即位”是时间状语,可单独断开,A处断句;
“又如此”是“孜孜经术”的后置状语,不断开,“又如此”后C处断句;
“宜其光复旧物身致升平”是主谓倒装句,其中主语“其光复旧物身致升平”由两个主谓结构构成,比较长,中间“旧物”后可断开,即F处断句。
故选ACF。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能力。
A.正确。句意:皇帝常常亲临太常府。/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
B.错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虽有如光武不世之资者”/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因于坐击沛公”。句意:即使有像光武帝这样世间少有的资质。/趁机在座位上击杀沛公。
C.正确。随便/如果。句意:难道可以马虎吗!/如果凭借这么大的天下。
D.正确。精明/体察、理解。句意:所以聪明通达的人要戒除过于精明。/最终想必也不会被您理解。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让桓荣坐在东面”错,原文“令荣东面坐”,其中“东面”应是“面东”,即面向东,也就是坐在西面。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失”,缺少;“颐爱”,保养、爱护;“优游”,悠闲自得。
(2)“以”,因为;“直谏”,直言进谏;“乖”,违背、背离。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①材料二“光武早为儒生,及即位,孜孜经术又如此”;“先儒胡寅以为显宗事师之意,百千年鲜有其俪,可谓人主之高致”,可见对光武帝、孝明帝勤学不怠、尊师重教,有益国家的治理,是表示肯定的。
②材料二认为当时辅佐光武帝的儒臣多为章句书生,未明古人格心之业,导致光武帝光武帝不明圣人之学,未达明善诚身之地,在父子、夫妇、君臣关系处理上有缺憾,所以不能追及古代帝王的盛业。
③材料二认为桓荣授经只注重专门章句,不知孔子修身治天下的精微要旨,致使孝明帝德业有限;且孝明帝性褊察,缺少宽容和礼遇下属的度量与礼节,而《尚书》中强调“恭”与“宽”,孝明帝在这两方面都有所缺失,虽读书却未改善自身不足。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光武帝研习《尚书》,通晓其中的大义,召桓荣入宫讲解,认为他的讲解好。每次朝会,就命桓荣陈述讲解经义,光武帝听后称赞说好。光武帝每天清晨临朝听政,直到太阳偏西才结束。多次延请公卿、郎官、将领讲论经典的义理,直到夜半才入睡。皇太子见光武帝辛勤劳作不知倦怠,找机会诚恳地劝说道:“陛下有夏禹、商汤那样的英明,却缺少黄帝、老子修身养性的福气,希望您调养爱护精神,悠闲自得地安宁生活。”光武帝说:“我自己乐于这样做,并不感到疲倦。”
显宗孝明帝十岁就通晓《春秋》,光武帝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他成为皇太子后,以老师的礼节侍奉博士桓荣并向他学习,精通《尚书》。等到即位后,以师礼尊崇桓荣。皇帝常常亲临太常府,让桓荣面向东而坐,设置几案和手杖,召集百官以及桓荣的几百名门生。天子亲自听讲,每次发言总是说“太师在这里”。结束后,把太官准备的酒食器具全部赏赐给桓荣。后来,三雍建成,任命桓荣为五更。每次举行大射礼和养老礼完毕,皇帝就带领桓荣及他的弟子登上讲堂,手持经书亲自为他们讲解。
材料二:
光武帝早年是儒生,等到即位后,又如此孜孜不倦地钻研经学,他能够光复汉室,使天下达到太平是理所当然的。可惜当时,作为辅佐的儒臣如伏湛、侯霸这些人,都是只会研究章句的书生,不明白古代贤人格正内心的学问。所以在位三十多年,虽然很少有过错之事,但在皇后和太子没有罪过的情况下就废除皇后、更换太子,这有愧于治家的道理;因为直言劝谏就杀害大臣,这就违背了从谏如流的美德。大概是他所学没有达到明白至善并使自身真诚的境界,所以在处理父子、夫妇、君臣关系时,不能说没有遗憾。圣人的学说不昌明,即使有像光武帝这样世间少有的资质,最终也不能追及古代帝王的盛世。既然这样,那么君主对于致力于学习,难道可以马虎吗!
先儒胡寅认为显宗尊敬老师的心意,千百年来很少有人能与他相媲美,可以说是君主的高尚情致;可惜桓荣传授经典,只专注于章句,不了解孔子修身治天下的精微要旨,所以他的君主的德业就到此为止了。这话很恰当啊!求学是用来陶冶性情的,陶冶性情的方法在于必须审视自己的长处,并且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聪明通达的人要戒除过于苛察,见闻浅陋的人要戒除闭塞蒙蔽,勇猛刚强的人要戒除过于暴躁,仁爱温良的人要戒除优柔寡断,深沉安静的人要戒除错失时机,心胸宽广的人要戒除疏忽健忘。像显宗这样的人,难道没有应当戒除的吗?传说显宗性格狭隘苛察,喜欢以暗中探听并揭发隐私来显示自己的英明。公卿大臣多次遭到诋毁,近臣尚书甚至被拉扯。显宗曾经从师学习《尚书》,《尚书》称赞尧为“诚信恭谨”,称赞舜为“温和恭敬”,称赞文王为“美好温和、美德恭敬”,这些都是以恭敬为可贵。又说“以宽厚统治民众”,还说“使内心宽广”,这又是以宽厚为可贵。显宗在这两方面都有所缺失。既没有容人的度量,又失去了对待下属的礼节,既然这样,那么学习又有什么可贵之处呢?先儒说过:“没有读这本书还是这样的人,读了这本书也还是这样的人,那就是不善于读书了。”大概说的就是显宗吧!
15.D 16.①以声衬静:深山夜静,以远处“鸣钟”声衬托山间清幽,呼应前文宁静氛围,强化春山夜的静谧感。②虚实结合:“鸣钟处”“楼台”为虚,“翠微”为实,虚实交织拓展空间,让夜景更显深远。③留白含蓄:不具体写楼台模样、鸣钟缘由,仅以“深翠微”点明其藏于山林的朦胧态,留想象空间,余味悠长。
【导语】《春山夜月》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春山夜游的闲适情趣。诗人通过掬水弄花的细节,展现物我交融的禅意;尾联钟鸣翠微的远景,更添空灵悠远之境。全诗语言淡雅,意境幽远,体现了唐代山水诗“以形写神”的美学追求,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悟与超脱心境。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华美绚丽的语言”错,诗歌语言风格是清新自然、质朴淡雅,而非“华美绚丽”。如“掬水”“弄花”“鸣钟”“翠微”等词语,均简洁直白,无浓艳辞藻,却勾勒出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体现“物我两忘”的审美追求。
16.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炼字的能力。
①以声衬静,深化清幽氛围:诗人由眼前赏玩之景“南望”,远处传来“鸣钟”之声——深山夜静,钟声穿透夜色,更显山间的静谧清幽,与前文“夜忘归”的宁静场景相呼应,形成“以声衬静”的艺术效果。
②虚实结合,拓展空间意境:“鸣钟处”“楼台”是虚写(仅由钟声推测,未实见楼台全貌),“翠微”(青翠的山林深处)是实写。虚实交织间,将视线从眼前的“掬水”“弄花”引向远方的深山楼台,打破近景局限,让春山夜景的空间更显深远辽阔。
③留白含蓄,引发无限遐想:尾联未具体描绘“楼台”的模样、“鸣钟”的缘由,仅以“深翠微”点明其藏于山林深处的朦胧状态。这种“不写之写”的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是山寺?是隐士居所?让全诗的意境更显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17.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度”“磷”“庾”“粟”等。
18.甲: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不可胜数)乙:可圈可点(出类拔萃/脍炙人口/不可多得) 19.①成就一首好诗;②寻人不遇是个非常有趣的题材;③如果访友不遇。 20.A 21.C 22.①“失意”指访友不遇而来的淡淡的失落,“诗意”指看到主人“门外的花”而意外产生的诗情、得到的灵感。②作者运用这两个同音词(谐音),巧妙地揭示了因“失意”而得“诗意”的现象,语言更加生动活泼,饶有情趣。③作者还借此构思行文,使得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