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西北狼教育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一、未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蜜蜂的寓言》的作者已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他以平淡和细致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它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尽管这句格言没有前一句格言完善,但也许更有用处。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不应当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应当在这种自然的感情中去寻找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恶事的原因。(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材料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材料三:孟子十分强调恻隐之心的政治意义,甚至从作为人性善端的“不忍人之心”中直接推导出了“不忍人之政”。这可以理解为,他将理想政治建立在恻隐之心这种自然情感之上,在他这里,政治情感与自然情感表现出一种天然的同构性,政治情感是人对自身天然具有的情感的回归、发掘和充实。统治者不断“反身而诚”,回归到自己的本心,基于天然地为他人的痛苦感到痛苦的情感,就会不忍心看到百姓受苦,其政令便有一个良善的出发点。孟子相信,基于不忍人之心这种良善情感和动机的政治具有巨大的感召力,能使施政者和人民结成一个从上至下、同时由下而上基于情感意愿的情感共同体,从而成就理想政治——“王道”。但是,如果将以上分析视为孟子关于理想政治的全部图景则是对孟子的过度简化。在他看来,侧隐之心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敏感性,确实是面向所有可能的对象的,但这并不表明人的情感对于所有对象是同等无差的。他以“爱有差等”这一命题作为重要补充,将情感根本上落实于家庭这一具体语境中,从而主张通过对家庭情感的“推恩”来成就理想政治。孟子认为人的道德敏感性应在具体、特殊的家庭关系语境中具体地得到培育和扩充,主张人通过体会对家庭成员的情感感受,从而将心比心,推恩于家庭关系外的人。他相信,当家庭情感得以良好培育的时候,人的道德敏感性会相应得到发展,行为也会得到相应的规范,所谓“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卢梭政治哲学所彰显的精神则与儒家的仁政情感主义形成了鲜明对照。虽然在极度强调理性精神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中,卢梭可被列为为数不多的重视情感的大师之一,这从其关于怜悯心之道德意义的深度挖掘剖析可见一斑;但较诸情感,其政治哲学依然更突出地映射出契约理性精神的烙印。在肯定怜悯心可能具有的道德意义的同时,他反思了包括伶悯心在内的自然情感的不稳定性,甚至认为它可能与正义相冲突,因而在他看来情感——至少自然情感——无论如何不足以作为政治制度之根基。在他看来,通过遵守契约,人们做判断和行动时诉诸的是理性,而不再是内心本能性的情感冲动,从而正义才得以取代了本能。在这种理想政治中,契约不仅具有非情感所能取代的地位,而且最值得推崇的情感恰是那种基于契约、由契约塑造的情感。在此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与柏拉图的遥远呼应,激情、情感被视为善变、不稳定的,惟有理性才是不变、恒定的,“理想国”中正义的根基在于理性。卢梭的社会契约本质上正是这种理性精神的体现。(摘编自武云《怜悯之心与理想政治——卢梭“怜悯心”与孟子“侧隐之心”之比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怜悯心往往先于人的自尊心和自爱心产生,所以能克制人们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个人幸福而损害他人。B.卢梭认为怜悯心能直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这也是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熏陶的野蛮人也不愿作恶的原因。C.在卢梭的理想政治中,比起善变、不稳定的自然情感,基于契约的理性精神,更适合作为政治制度的根基。D.孟子认为政治情感与自然情感两者本质上是同构的,而后者往往就是前者在不同领域的回归、扩充与深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梭所举孩子被猛兽抢走伤害与孟子“孺子入井”的故事,情境构造有相似之处,都强化了读者对“怜悯心”的想象和体验。B.卢梭认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之所以更有用处,是因为其更强调人怜悯的善良天性而非自私自爱。C.在对情感和理性关系的认识上,卢梭明显受到柏拉图的影响,两人都肯定理性对于正义的价值,而否认了情感的地位。D.孟子所谓“爱有差等”是指人的情感会由于对象不同而产生差异,将情感由家庭向外扩展“推恩”是实现“王道”的途径。3.下列说法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所论孟子“恻隐之心”的政治意义的一项是( )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C.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D.法不阿贵,绳不挠曲。4.材料二中,孟子提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并将其列为“仁之端”。请结合文本,分析孟子如何通过“孺子入井”的例证阐述“恻隐之心”的普遍性、非功利性及其与人性本质的关联。5.卢梭与孟子在“人性与道德”问题上既存在共识,也存在分歧,请综合材料分别加以概括。并说明这些思想对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竞选州长[美]马克·吐温几个月之前,我被提名为纽约州州长候选人,代表独立党与斯坦华脱·勒·伍福特先生和约翰·特·霍夫曼先生竞选。我总觉得自己有超过这两位先生的显著的优点,那就是我的名声好,而且诚实可信。早餐翻阅报纸时,看到这样一段消息,说实在话,我以前还从来没有这样惊慌失措过:“伪证罪——那就是1863年,在交趾支那的瓦卡瓦克,有34名证人证明马克·吐温先生犯有伪证罪。他企图侵占一小块香蕉种植地。那是当地一位穷寡妇和她那群孤儿靠着活命的唯一资源。现在马克·吐温先生既然在众人面前出来竞选州长,那么他或许可以屈尊解释一下事情的经过。他愿意这样做吗?”我当时惊愕不已!竟有这样一种残酷无情的指控。我从来就没有到过交趾支那!我从来没听说过什么瓦卡瓦克!我也不知道什么香蕉种植地,正如我不知道什么是袋鼠一样!接着是《新闻报》,登了这样一段话:“需要查清——是否请新州长候选人向急于等着要投他票的同胞们解释一下以下一件小事?那就是吐温先生在蒙大那州野营时,与他住在同一帐篷的伙伴经常丢失小东西,后来这些东西一件不少地都从吐温先生身上或“箱子”(即他卷藏杂物的报纸)里发现了。大家为他着想,不得不对他进行友好的告诫。在他身上涂满柏油,粘上羽毛,叫他坐木杠,把他捧出去。并劝告他让出铺位,从此别再回来。他愿意解释这件事吗?”难道还有比这种控告用心更加险恶的吗?我这辈子根本就没有到过蒙大那州呀。于是,我开始变得一拿起报纸就有些提心吊胆起来。正如同你想睡觉时拿起一床毯子,可总是不放心,生怕那里面有条蛇似的。有一天,我看到这么一段消息:“谎言已被揭穿!——根据五方位区的密凯尔·奥弗拉纳根先生、华脱街的吉特·彭斯先生和约翰·艾伦先生三位的宣誓证书,现已证实:马克·吐温先生曾恶毒声称我们尊贵的领袖约翰·特·霍夫曼的祖父曾因拦路抢劫而被处绞刑一说,纯属粗暴无理之谎言,毫无事实根据。他毁谤亡人,以谰言玷污其美名,用这种下流手段来达到政治上的成功,使有道德之人甚为沮丧。”其次一条引起我注意的新闻是这样的:“有人见到,昨晚有一个人喝得酩酊大醉,摇摇晃晃地走进吐温先生下榻的旅馆。独立党人责无旁贷须证明那个醉鬼并非马克·吐温本人。”这是不可思议的,绝对地不可思议。我已经有整整三年没有喝过啤酒、葡萄酒或任何一种酒了。不久,共和党的主要报纸“宣判”我犯了大规模的贿赂罪,而民主党最主要的报纸则把一桩大肆渲染敲诈案件硬“栽”在我头上。这时候舆论哗然,纷纷要我“答复”所有对我提出的那些可怕的指控。这就使得我们党的报刊主编和领袖们都说,我如果再沉默不语,我的政治生命就要给毁了。好像要使他们的控诉更为迫切似的,就在第二天,一家报纸登了这样一段话:“明察此人!独立党这位候选人至今默不吭声,因为他不敢说话。对他的每条控告都有证据,并且那种足以说明问题的沉默一再承认了他的罪状,现在他永远翻不了案了。独立党的党员们,看看你们这位候选人吧!看看这位声名狼藉的伪证犯!这位蒙大那的小偷!这位盗尸犯!好好看一看你们这个具体化的酒疯子!你们这位肮脏的贿赂犯!你们这位令人恶心的讹诈犯!你们盯住他好好看一看,好好想一想——这个家伙犯下了这么可怕的罪行,得了这么一连串倒霉的称号,而且一条也不敢予以否认,看你们是否还愿意把自己公正的选票投给他!”我无法摆脱这种困境,只得深怀耻辱,准备着手“答复”那一大堆毫无根据的指控和卑鄙下流的谎言。但是我始终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因为就在第二天有一家报纸登出一个新的恐怖案件。再次对我进行恶意中伤,说因一家疯人院妨碍我家的人看风景,我就将这座疯人院烧掉。把院里的病人统统烧死了,这使我万分惊慌。接着又是一个控告。说我为了吞占我叔父的财产而将他毒死,并且要求立即挖开坟墓验尸。这使我几乎陷入了精神错乱的境地。在这些控告之上,还有人竟控告我在负责育婴堂事务时雇用老掉了牙的、昏庸的亲戚给育婴堂做饭。我拿不定主意了——真的拿不定主意了。最后,党派斗争的积怨对我的无耻迫害达到了自然而然的高潮:有人教唆九个刚刚在学走路的包括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烂衣服的小孩,冲到一次民众大会的讲台上来,紧紧抱住我的双腿,叫我爸爸!我放弃了竞选。我降下旗帜投降。我不够竞选纽约州州长运动所要求的条件,所以,我呈递上退出候选人的声明。并怀着痛苦的心情签上我的名字:“你忠实的朋友,过去是正派人,现在却成了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贿赂犯和讹诈犯的马克·吐温。”(有删改)材料二:马克·吐温在“对美国最有影响的人物”评选中排名第16位,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他之所以在美国发展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他的绝大多数作品贴近现实、反映现实却又高于现实。他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深入地挖掘社会中的各种人情世故,用敏锐的观察力对当时美国社会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再用他独特的幽默的表达方式创作出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而这些轻松易懂的作品却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黑暗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展现出来,让他的作品更有批判的力道。他的作品是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节选自赵心放《马克·吐温为什么被人们称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小说中的人物,他把一切都往好处想,然而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感觉无所适从,再加上胆小懦弱,经济地位低下,因而竞选失败。B.小说虽然没有描写“我”和竞选对手的直接对话,但是小说中的若干细节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竞选过程的激烈、竞选对手的冷酷无情。C.报纸刊登“吐温先生对交趾支那伪证案一事一直发人深省地保持缄默”表明“我”可能确实存在劣迹,其实与对手并无本质上的差别。D.“我”个人觉得自己的名声还好而参加州长竞选,但最终却被选民安上了各种罪名,不得不退出竞选。这种黑白颠倒,具有极大的讽刺效果。7.下列对小说相关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自我独白来呈现故事情节,第一人称“我”的使用,使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让人体会十分深刻。B.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克 吐温先生在竞选中的经历,故事虽然很简单,但情节设计巧妙,扣人心弦,极富戏剧性。C.巧用称谓变换由最初的“马克 吐温”到“伪证犯”“小偷”“盗尸犯”等称呼的变换,层层递进,把对手步步紧逼的形象刻画出来了。D.小说没有通过人物正面冲突的描写来刻画形象,却设有精妙的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几则穿插使用的引文,暗线是“我”的心理变化。8.材料一中,“未核实指控”导致“我”被舆论定罪的现象,与当代“网络暴力”有诸多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说明两者的共性。9.小说标题“竞选州长”看似中立,实则暗含讽刺。请结合“州长”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分析标题如何暗示“理想与现实的撕裂”,并评价这一命题的深刻性。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节选自【宋】苏洵《六国论》)材料二: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若此,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宋】苏辙《六国论》)材料三: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节选自【清】李桢《六国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秦兵未出A而天下诸侯B已自困矣C至于秦D人得伺E其隙以取F其国G可不悲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在古代,“疾”指小病,“病”则比较严重;现在“疾病”并作一个词用。B.道,文中意思为“途径、方法”,与《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中“道”意思相同。C.迄,文中意思为“至、到”,与《促织》“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的“迄”意思相同。D.速,文中意思为“招致”,与材料一“始速祸焉”的“速”意思相同。12.下列对《六国论》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洵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虽未贿赂秦国,但“不赂者以赂者丧”,假设这三国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就会改变了。B.苏辙认为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其他诸侯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其他诸侯国应该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C.苏辙认为六国的君主目光短浅,竟然为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彼此违背盟誓、毁弃约定,互相残杀,从而导致了六国的灭亡。D.李桢认为上天是爱护百姓的,不会让无辜的百姓一直遭受残害,秦统一六国而称帝和六国灭亡都是天意,这种观点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4.三则材料都使用了假设论证,请指出并结合材料分析其作用。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春望梁石头城罗邺柳碧桑黄破国春,残阳微雨望归人。江山不改兴亡地,冠盖自为前后尘。帆势挂风轻若翅,浪声吹岸叠如鳞。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承题意,写诗人春天眺望古城金陵,于残阳微雨中见柳碧桑黄,盎然春色与“破国”的沉痛形成强烈反差。B.颔联两句是诗歌议论的核心,将永恒江山与更迭的人事对比,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异曲同工,引发对朝代更迭,盛衰无常的喟叹。C.“帆势挂风”与“浪声吹岸”,都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绘就急浪翻涌的景象,隐喻战乱频仍的凶险。D.吊古之作多借景、借事抒发感慨。本诗写景时感彩浓郁,抒情时笔调深沉悲凉。16.本诗与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都属怀古之作,但诗中尾联与词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运用的抒情方式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二者抒情方式的区别。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 , ”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2)苏轼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描写泛舟水上的情景,与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中“ , ”两句的描写非常相似。(3)杜牧《阿房宫赋》中“ ”一句,从视觉的角度写焚烧香草时的景象,“ ”一句则从听觉的角度写宫车经过时的巨大声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语搏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韵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竣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应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 ① 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 ② 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③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 )18.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B.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C.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D.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1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词性变化,与文中加点词语相同的一项是( )A.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他始终保持着内心那份难得的宁静。B.这孩子从小就特别阳光,走到哪里都很有感染力。C.经过岁月的沉淀,这座古村落散发出独特而厚重的魅力。D.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21.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2.材料指出,汉语中“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并以“笑”的不同表达为例。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或人物描写,选择两个不同场景下的“笑”或“哭”进行具体分析,说明这种表达精准地传递了人物情感或塑造了人物形象。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工智能撰写诗词、ChatGPT解答哲学命题、无人机记录非遗技艺……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人文领域。有人认为,科技是时代发展的引擎,人文仅是锦上添花的点缀;也有人认为,若失去人文精神的烛照,科技将沦为冰冷的工具,甚至可能偏离造福人类的初衷。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C 2.C 3.D 4.孟子以“孺子入井”为例,指出人乍见幼童将坠井时会产生“怵惕恻隐之心”是普遍存在的。通过三个“非所以”(非为交好父母、非为博取名誉、非厌恶哭声)排除功利动机,强调这种情感是本能且无私的、非功利性的。进而推导出“恻隐之心”是人性本质的体现,缺乏它则“非人也”,并将其定位为“仁”的起点,“恻隐之心”与人性本质是关联的。 5.共识:均承认人性中存在先天的道德情感(卢梭的怜悯心、孟子的恻隐之心),认为这是道德的基础。分歧:①卢梭认为情感需服从契约理性,道德需制度约束;孟子认为情感可通过“推恩”自然扩展,道德需回归本心。②卢梭强调公共理性,孟子强调家庭情感。启示:当代道德建设应兼顾自然情感与理性规范,既培育共情能力,又完善制度保障,实现“情理交融”。6.B 7.C 8.共性:①证据缺失:小说中指控均为虚构,网络暴力常基于未核实信息;②道德绑架:对手利用“孩子叫爸爸”制造道德压力,网络暴力常以“正义”名义攻击个体;③群体狂欢:媒体推动下,公众盲目参与指责,形成“多数人暴政”。 9.标题象征:“州长”象征政治权力与道德理想,但竞选过程暴露的却是诬陷、腐败与道德沦丧。理想与现实的撕裂:“我”本欲通过竞选实现政治抱负,却因虚假指控沦为“伪证犯”“小偷”,标题暗示“政治清洁”的理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深刻性:标题以小见大,通过个人遭遇折射美国民主政治的弊端,具有普遍批判意义。10.ACG 11.C 12.A 13.(1)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削弱了自己,而导致灭亡。(2)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却未能坚持到底。 14.材料一通过假设齐、燕、赵三国不同的做法,强调六国败亡并非必然,关键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错误决策,进而纷纷割地赂秦,增强批判力度。材料二通过假设六国能够与韩魏结盟共同抵御秦国,那么秦国就难以轻易吞并六国,进一步论证了六国灭亡是由于没有采取正确的策略。材料三通过假设六国拥有像秦国那样的地理优势和天助,就可能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强调六国灭亡是自身原因导致,而非秦国的必然胜利。15.C 16.①本诗尾联“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诗人直接点明六朝的悲愁往事,在想要离开荒城时频频回首,卒章显志,直接抒发了对朝代兴衰的感慨和无尽的悲愁。②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运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的方式,借“寒烟衰草凝绿”的凄凉景象,含蓄地表达了对六朝兴衰的感伤,以景结情,韵味悠长。17. 莫春者 春服既成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烟斜雾横 雷霆乍惊18.C 19.B 20.不仅、而且、然而/但是/而 21.博大、忍俊不禁、意蕴深长、反映 22.答案示例:示例一、黛玉之“哭”:①林黛玉进贾府,当贾母搂着她大哭时,她也跟着“哭个不住”,这次“哭”主要是出于对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她初到贾府,虽然表面上受到外祖母和其他亲戚的欢迎,但内心深处却有着深深的孤独和不安。这种情感在她见到外祖母时达到了高潮,她无法抑制自己的悲伤,放声大哭。此外,林黛玉的哭也体现了她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②黛玉葬花一回,借贾宝玉的见闻写黛玉之哭:“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林黛玉”葬花是出于对花的怜惜。她担心落花会被污水玷污或被人无情踩踏,实际上是借花抒发自己的情感,怜花即怜自己。她看到花朵的凋零,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体弱多病的她,担忧自己的生命会像眼前的花朵一样凋谢。因此,惜花就是珍惜自己,珍惜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示例二:贾母的哭与笑:林黛玉进贾府时,当她看到自己多年未见的外孙女林黛玉时,她先是“大哭”,这是因为她对已故女儿的深切怀念以及对黛玉孤苦无依的怜爱。贾母的哭是真情流露,反映了她对女儿的深情和对黛玉的疼爱。而在王熙凤出场时,贾母的笑则体现了她对这个聪明能干的孙媳妇的喜爱和满意。贾母的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王熙凤机智和幽默的认可。示例三:王熙凤的哭与笑:王熙凤是贾府中一个非常有手腕的女性角色,她的哭与笑都带有很强的表演性质。林黛玉进贾府,刚见到林妹妹时她的哭是“演哭”,即表演出来的哭泣,目的是为了让贾母看到她的孝顺和悲痛,以此赢得贾母的好感。而她的笑则是会心一笑,是对自己聪明才智的一种自信展现。王熙凤的哭与笑都是她在复杂家庭环境中生存的策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