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考2025-2026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考2025-2026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语 文 试 题2025.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本草问答
问曰:药者,昆虫土石、草根树皮等物,与人异类,而能治人之病者,何也
答曰:天地只有阴阳二气流行,而成五运(金木水火土为五运),相互对立而为六气(风寒湿燥火热是也)。人禀承天地之气而生,即秉天地之五运六气以生五脏六腑。凡物虽与人异,然而没有不聚承天地之一气以生,只是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罢了。假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人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这是借助物之阴阳以化人身之阴阳也,故神农以药治病。
问曰:神农尝药,以天地五运六气来对应人身的五脏六腑,仔细辨别药物的性质和味道,以治百病,可以说是非常精深详细了!但是最近出现的西洋医法,全凭解剖观察,认为中国古人未见脏腑,凭空将药物与脏腑对应配药,不足为凭,这是对的吗
答曰:不然,西人初创医法,故必剖割方知脏腑,中国古圣定出五脏六腑各种名称,清晰明确。何必今日再用剖割之法 在神农时代,创立医药,或经剖视,或果圣人洞见脏腑,均不必论,然其定出五脏六腑之名目而实有其物,不是亲见脏腑者,怎么能够确定呢 怎么能说古代的圣人未曾亲见脏腑呢!《灵枢经》云:“五脏六腑可剖而视也。”据此经文则知古圣已剖视过来,且西洋剖视只了解器官的层次结构,而不知经脉;只知道具体的形态,却不知气的运化功能。与中国近医,互有优劣,若与古圣《内经》《本经》较之,则西洋远不及矣!
问曰:西人说他们用药全凭试验,中国只根据气味以配脏腑,未能试验,不如西医实验方法可靠。这种说法对吗
答曰:中国经神农尝药,定出形色、气味、主治脏腑百病,丝毫不差,所谓尝药即试验也,历数圣人之审定,已经非常详尽了!岂待今日始试验哉
问曰:辨药之法,以形色气味分别五行,配合脏腑,主治百病,这确实是药理学的主要方法了!物体之间相互感应的道理,又有一些是不能单从形态、颜色、气味上来解释的。譬如磁石引针,蛇畏蜈蚣,蜈蚣畏蜍,它们之间的相互克制和吸引,均不在形色气味上讨论,又是什么原因
答曰:这是根据药物自身的特殊性质来治疗的。辨别药物的形态、颜色、气味,正是为了考察它的性质。如果真正把握了药性,那么形态、颜色、气味的道理也就包含其中了。凡是辨别药物,首先必须辨别它的性质。
语文试题 第 1 页(共8页)
例如磁石,放久了会转化成铁,它是铁的母体。它吸引铁针,是“同气相求”,子来就母(铁针作为“子”被磁石这个“母”吸引)的道理。从药性理论来说,石头属金,铁属水(肾),磁石泵承金水之性,归属肾脏,故其主治功效,能从肾中吸引肺金之气,使其回归根本。
西洋化学谓磁石内有电气,其能吸引者,皆是电气发力,能收引之也。有阴电,有阳电。凡物中含阳电者,遇有阴电之物即吸;含阴电者,遇有阳电之物即吸。如果阴电遇到阴电的物体就互相排斥,阳电遇到阳电的物体也互相排斥,他们的理论很详细!磁石能吸铁而不能拾芥,以所含之电气不同也。
然西人单以气论,犹不如中国兼以质论,这样道理就更加显然。磁石的质地类似铁,所以因本质同类而吸引铁。辨别药性,贵在本质和功能兼顾而论。
蛇形长,是秉水气;行则曲折,是秉太气。在辰属巳,在象居北,在星象苍龙,总观于天,知蛇是水木二气之所生也。蜈蚣生于南方干燥土中而味大辛,是乘爆金之气所生。蛇畏蜈蚣者,金能制木也。蜈蚣畏崛 者,以蟾蜍秉水月之精生于湿地,是秉湿土之气所生,湿能胜燥,故蜈蚣畏蟾蜍也。趁此以求,则凡相畏相使相反之理,皆可类推。
问曰:万物各有其性质,那么它们之所以形成这种性质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曰:追溯万物生成的根源,就能明白其性质的形成。秉承阳气而生的,其性质屈阳。秉承阴气而生的,其性质属阴。或者秉承阴中之阳,或者秉承阳中之阴。总之,要看它生成时所禀受的气来决定其性质的区别。所以必须追溯每一物生成的全过程以及形态、颜色、气味的差异,然后才能确定它的性质。
如人参,有人说它补气属阳,有人说它生津属阴。这都只讨论了气味,而没有深究人参生长的道理,所以不能确定它的根本性质。
《本草纲目》记载的人参歌说,人参生在辽东树林阴湿之地,也有人工种植的,也必须在阴凉的树林里栽种。它生在阴泽之气 。所以味道苦甘而有汁液 ,发芽长成三桠五叶(三、五都是阳数),这苗从阴湿中发出,是由阴中生阳。所以在甘苦(阴味)之中,含有一股生发向上的阳气,这股气可以通过品尝感知到。
人身的元气,由肾水(属阴)中上升达于肺(属阳),也是生于阴而出于阳。与人参由阴生阳,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人参非常能化生元气,元气化生上升,出于口鼻,就表现为津液。人参生津的道理就是这样,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味道。然而即使单从气味论,它的甘苦味中含有生发之气,这也只成就了它由阴出阳的气味特性罢了。
问曰:人参不长在东南方,而长在北方。古时产于上党(今山西),现在产于辽东、高丽(朝鲜),都是北方。这是什么缘故呢
答曰:这正是人参生长的根本道理,不探究到这个层面,还是难以得到人参的真正性质。
北方属水,在八卦中对应坎卦(),坎卦外阴内阳(外面两爻是阴爻,中间一爻是阳爻)。人参生于北方,正是阴中之阳。
不只是人参这样,凡是所有药物,都应当追溯它生长的本源,然后它的性质才能得知。
(摘编自清代唐宗海《本草问答》,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洋医学认为中国古代药物学凭空将药物与脏腑对应配药,是因为中国古代从未进行过解剖观察。
B.神农尝药本身就是一种实验方法,中国药物学并非未经实验验证,而是经过历数圣贤的审定验证。
C.文中引用《灵枢经》“五脏六腑可剖而视也”,是为了证明神农氏必定解剖过脏腑。
D.作者完全认同西洋化学用电气理论解释磁石吸引的现象,认为这比中国兼顾物质本质的论述更优。
语文试题 第2 页(共8页)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药物虽与人不同类,但因同禀天地之气而生,故能以其偏性调节人身之气的偏盛偏衰。
B.作者认为,西洋医学通过解剖了解脏腑结构,但不懂得经脉和气化功能.因此远逊于中国古代圣贤白医学成就。
C.文中以磁石能吸引铁针为例,说明有些药物的功效无法仅从形态、颜色、气味解释,需考察其性质。
D.作者将人参由阴湿环境中发出三桠五叶之苗的特性,与人身元气的运行过程进行类比,从而解释人参能补气生津的原理。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既然生于北方有阴中之阳的药(人参),就知道① ,比如朱砂。天地间南方离火(属火)自然熔成的朱砂,外表呈现火的红色,内部含有水的阴性(水银),合乎离卦(≌)② 的卦象,所以能益坎水(肾阴)来充实离宫(心火),养血安神。与人参对照来看!人参是 ③ ,朱砂是乘承火中=阴而养血。
4.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五行(木土水火金)相克理论推演了蛇畏蜈蚣、蜈蚣畏蟾蜍的情况,请据此推演蛇蟾蜍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4分)
5.“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的解牛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对“道”的体现和把握,本文又是如何体现“技”与“道”的关系 (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水磨功夫
乔 叶
杨镇长长叹一声,对大英说,人红是非多,村红也是这。你可领教到了吧。今天这种事以后恐怕少不了,干成了事就是这,有甜处,也有苦处。孟胡子说,算大账,那还是苦少甜多。总之是个好事,得好好积累经验。要是把热点争议用到了妙处,还能给咱做免费广告,关键是咱得有理有据地把握好舆论主动权。杨镇长说,用个不恰当的比喻,用这种事享受宣传红利,有点儿像刀尖儿上舔血,你们不知道我这心,好比那悬吊在树 的一块肉,生怕树下的老虎给我吃了。大英问老虎是谁 杨镇长说就是媒体嘛。不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不好惹,是不是啊,地老师① 就都笑。我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你这叫咬了多少回呀,怕成这。他说,要是真叫咬了多少回亻计也能产生出来抗体,也就不会成个这。就是没叫实在咬过,才整日里战战兢兢地小心防着。你是媒体出:你清楚,有的媒体是真不中。你们可能都不知道,现在快递恁多,我从来不亲自收。不仅是我,但凡乡镇领都拒收快递,因为这里头有相当一部分是小报小刊的强制订阅,它们不由分说就给你寄来了杂志,附带着粟,只要你打开,就等于默认订阅。我们一般都是放两三天再原封不动退回去。大报大刊不干这种事儿,有专门的发行渠道和专项资金。干这种事儿的报刊媒体一般都是行业性质的,你说你就在行业内部搞搞中么 非得扩张到基层来,在地方上搞个啥记者站,难为他们去完成任务,叫他们又来难为我们。有的看:
语文试题 第 3页(共8 页)
们不吃这套,还发成胁信息:你好,三千元的友好支持费您安排了吗 给您添麻烦了。我假装没看到,不给他回。有的说他是省电视台的下面什么频道的什么栏目的什么人,省台领导已经开会决定,要和我们镇上合作,费用也就五千。如果您不愿意建立友好关系,请告知。我心说我咋不愿意和你们友好呢 我还愿意世界人民大团结呢。不过俺也有个请求,就是这种友好不花钱中不中
又都笑。他又道,有的威胁是空头的,有的是真威胁,揣着个照相机过来拍你的照录你的音。都说苍蝇不叮无缝蛋,可咱们这蛋咋能没缝呢,有些事还是奥鸡蛋筐哩。没处理好的垃圾,小河流的污染排放,都是。既在农村,哪儿搓不出个泥蛋蛋儿来 人家把稿子写出来,把视频拍出来剪辑好,先发给我看看,叫我审稿。我能咋说 只能说,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们抓紧调查,如果属实的话,我们一定抓紧落实整改。如果您要发表的话,请您文责自负……
送走了火英,几个继续闲话,又扯起今天的事,杨镇长说,农村的事就是这,复杂时那是千言万语,简单时也能三下五除二。孟老师当初选村子的眼光不错,宝水的情况总体上还算是简单的。我说就这还简单 简单到哪儿了 盄胡子说,简单到没有外人。问他啥是外人,他沉吟了片刻道, “我家院子”原来是有个王老板租张有富的房子做民宿,你知道吧 我说知道,他说那个王老板就是外人。我指指老原说,他长年不在老家,算不算外人 杨镇长接话道,祖坟都扎了多少年了,咋能算外人。这是板上钉钉的自家人。
杨镇长道,听说赵老大要回来了。赵老大是赵先儿的长子,官名赵顺,据说在外面做生意很大。孟胡子道,他是每年都会回来探探亲的。杨镇长道,探亲又有啥可说的,这次估模是要回来弄事。他这也算一方乡贤,要是想在家乡创业咱也得鼓励呀。孟胡子说,还得是你这镇长消息灵通,我整天在村里住都没听说。杨镇长道,好歹咱也是这一镇之长呢,这么厉害的乡贤,咱自然是要保持联系的,人家也是要给咱个面子的。我诧异道,他这算是乡贤 杨镇长道,咋不算乡贤 逮住老鼠的都是好猫,有本事的都算乡贤。还别说,乡贤们还真有独特作用,他们在外头见多识广的,村里人就比较信服。有时通过他们去做点村里的工作,确实也有效果。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人也是把双刃剑。他们但凡回来,都有些想法,要是担任了村干部,就更和村里人一厮。到底是村里人嘛,人家还是愿意代表人家村里的利益,再说也是村里人选上的。比如说,以前我们不叫乱盖房,他们就会传话给村民,叫他们别乱盖房,对那些乱盖房的家户,还会主动做工作叫他们拆。现在可不会恁耶了,会反过来问我们,都怪不容易的,你为啥不叫人家盖
就都笑。孟胡子道,都怪不容易的。这话也没错。杨镇长道,不容易是不容易,可也不能没个原则。线还分个粗细呢,不容易也得分个大小面儿。怕的就是搅糊涂,事儿就不好干了。想要把上头下头都打发好,就得使巧劲儿去干工作,耐心细心地处理事。这可得有一番水磨功夫,再加上十八般武艺。有多少干部坐机关坐得稳稳当当,一到基层就屁滚尿流。所以有筛说法,以既塞层到机关长一身腂,从机关到基层脱一层皮。
(摘编自乔叶《宝水》,有删改)
【注释】①地老师即地青萍,长期生活在都市的知识分子,文本一通过她的视角讲述故事。
文本二:
江磊;您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散文写作的三个关键词是诚实、自我、虚构。在我看来,这三个词不仅仅是散文写作的关键词,应该也是包括小说创作在内的所有文学创作的关键词。您是否同意这个说法
乔叶:对,是这样的。诚实就是说真话,但好多写作者都在习惯性地撒谎,在写作时会端起架子来,自我装饰,自我欺骗,甚至自己都没有丝毫察觉。有些话,写作者本身就通不过、就不相信,但是他(或她)仍然把
语文试题 第 4页(共8页)
这些话写了出来。那些明知是谶话还要说的人,在愚弄别人的同时,肯定愚弄了自己;那些不知道自己说的是谎话的人,在愚弄别人之前,首先愚弄了自己。对于这些,他们也许还不知道。写作是最不藏人的,读者群中藏龙卧虎,他们非常敏锐。
卡夫卡曾说:“说真话是最难的,因为它无可替代。”这句话深得我心。散文、诗歌要诚实,写小说当然也要诚实,虽然小说有着虚构的外壳,但却讲着最真的话……我相信的是更加普遍的、概率更高的诚实。
(摘编自《非虚构写作在努力拓宽文学创作的边界——乔叶访谈录》,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标题“水磨功夫”意在批评基层干部办事拖沓,惯于用时间消耗代替实际成效。
B.文本一刻意回避方言俚语,还原乡村语境,以保证文本的“官方”与“庄重”色彩。
C.文本一采用宏大叙事与全景式铺陈,通过长篇大论的形式展现基层治理的史诗画卷。
D.文本二提出写作者在创作中如果“端起架子”,本质上是一种对自我与读者的愚弄。
7.文本一关于“外人”的讨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胡子认为宝水村的情况简单到没有外人,反映乡村是一个自足共同体。
B.杨镇长以“祖坟”为据强调老原不是外乡人,体现乡土社会地缘与血缘的绑定。
C.赵顺常年在外做生意,因长期不返家乡而面临文化认同困境。
D.对“外人”的界定标准理解不一,折射出乡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8.文本多次描写“笑”的场景(如“就都笑”“又都笑”),请分析其作用。(4分)
9.文本二提出:“写小说当然也要诚实,虽然小说有着虚构的外壳,但却讲着最真的话。”请谈一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观点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赵威后问齐使曰:“岁无恙耶 民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 苟无民,何有君 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材料二:
燕破齐,乐毅闻画邑①人王蠋贤,令军环画三十里不入。使人谓躅曰:“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竭固谢。燕人曰:“子不听,吾清天在两屠羸邑女客”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耕于野。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又劫之以兵,是助桀为暴也!”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
(节选自《史记·田单列传》)
材料三:
巴掌妇清,其先得丹穴②,擅利数世。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筑女怀清台。清虽处闺闼,然常输粟济边,闻士卒寒则遗之裘。客或讥其干政,清曰:“妾闻父兄暴骨塞外妾之凫恩犹父兄之血髓也敢惜乎 ”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补遗)
语文试题 第 5页(共8页)
材料四:
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③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陨涕。十日而城为之崩。赴淄水而死。君子谓杞梁之妻能以义动矣。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贞顺传》)
材料五:
世传赵威后问岁民、王蠋死节、巴清济边、杞妻哭城四事。然考《齐策》,威后问使仅存梗概;王竭事《战国策》失载,独见史迁;巴清济边乃裴骃注引《蜀记》之说;至杞妻哭城,(左传》唯言“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未尝有崩城事。盖战国诸子欲彰民本、励忠贞、显妇义,故踵事增华:威后树民本之纲,王蠋全士节之烈,巴清展巾帼之志,杞妻尽伉俪之诚——其家国同源之思一也!然宋人疑崩城之妄,清儒讯济边之诬。呜呼!当观其精神如日月之恒,岂可执泥于事迹耶
(节选自崔述《考信后录·家国篇》)
【注】①画邑:齐国地名。②丹穴:朱砂矿。③五属:五服内的亲属。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妾闻A父兄B暴骨C塞外D妾之E帛粟F犹父兄之C血髓也H敢惜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苟,连词,表假设,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若”用法一致。
B.固,副词,坚决,与《鸿门宴》“固不如也”的“固”意义不同。
C.遗,音wèi,赠送,与《师说》“小学而大遗”的“遗”读音、意义均不同。
D.谓,动词,认为,与《齐桓晋文之事》“夫子之谓也”的“谓”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威后接见齐使时,先询问年成与百姓安康,再问齐王状况;使者质疑顺序不当,威后以“无岁则无民,无民则无君”阐明民本思想,强调民生是国家根基。
B.王蠋在燕军破齐时拒绝乐毅招降,坚守“忠臣不事二君”之节,面对屠城威胁,自缢殉国;此事《战国策》未载,独见于《史记》,彰显忠贞气节。
C.巴寡妇清继承丹砂祖业,以财自卫;秦始皇誉其贞节,筑怀清台;她输粟济边、遗裘士卒,视援助如救助父兄,展现巾帼报国之志。
D.材料五认为,杞梁之妻哭城崩城虽《左传》未载,但《列女传》所述真实可信,宋人清儒质疑其妄乃拘泥首发微信公众号《高三答案》细节,当以精神价值为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又劫之以兵,是助桀为暴也!
(2)至杞妻哭城,《左传》唯言“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未尝有崩城事。
14.结合材料五,分析崔述通过四则史传阐释的“家国同源”的内涵,并据此论述当代传承家国情怀应注重什么。(5分)
语文试题 第 6 页(共8页)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 ~16题。
斑竹管①笔
李纲
湘江苍玉映寒流,琢作霜毫劲且柔。
泪点犹存妃子恨②,文章直写屈乎愁。
故人持赠情偏重,陋室题诗墨未收。
英道青衫④空白首,一痕春色在毫头。
【注】①斑竹管:斑竹制成的毛笔管。斑竹又称湘妃竹,传舜帝南巡卒,妃子娥垒女英泪洒竹上成斑。②妃子恨:指二妃殉情之悲。③背衫:唐代八品九品文官服色,宋沿袭,代指低阶官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以“苍玉映寒流”喻斑竹质地清冷如玉,又暗含湘江传说的凄美意境。
B.诗中“泪点”斑痕既是竹管天然纹理,更象征诗人与赠笔者共历的人生悲慨。
C.“情偏重”凸显故人赠笔情谊,“墨未收”展现诗人创作热情,二者呼应深化友情主题。
D.全诗融合斑竹传说、历史人物、赠答情境,赋予笔管多重文化意蕴。
16.诗歌尾联“莫道青衫空白首,一痕春色在毫头”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哲学讲座中,教授阐释“个体渺小”时,引用《赤壁赋》中“ , ”两句,以比喻人在天地间的短暂与微小。
(2)在“家国情怀”主题演讲中,选手以《书愤》中“ , ”两句为结语,赞颂历代志士至死坚守报国初心的赤诚。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 ~22 题。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在谈及自己书法心得时说:“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累,奇趣乃出。”这句话意在说明腹墨挥毫书写的时候, ,使得黑白相互映衬,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中,黑与白的二元对立是永恒的话题,邓石如要求“计白当黑”,显然表明白与黑的同等价值,但是黑与白并非仅指普通意义上的黑色和白色,更在于通过线条与留白之间的调节和搭配衍生出二元对峙与融合,从而营造出别样的审美体验。
从书法艺术上来说, “计白当黑”表明书法笔画疏密呼应的重要性。①疏与密自然指“黑”与“白”相互空间的变化,②一是在单字之中以笔画疏密表现空间布局的跳跃性与层次感,③二是在全幅布局时不求字字思白均匀,④而是字与字之间在空间上的离合互动,⑤并具构成作品整体的和谐美。
《求书至仁山铭轴》是邓石如的代表作之一,邓氏在这幅作品中于非书参入篆意,整体线条()。单个笔画较多的字注重密处取疏,如“鸦”“秋”等字密处笔画紧凑,却又在点画之间有意留出稀疏的地方;在全篇中还注意黑白空间的层次感,从而在形疏而神密、形密而神远之中寻求整体空间的平衡。
语文试题 第 7 页(共8页)
18.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必须同等重视墨色浓淡之差异,从而精心构造笔画与留白的相对位置
B.必须同等重视字里行间虚白之处的价值,从而精心构造墨色与留白的相对位置
C.必须同等重视字里行间虚白之处的价值,从而精心构造笔画与留白的相对位置
D.必须同等重视墨色浓淡之差异,从而精心构造墨色与留白的相对位置
20.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方圆可施 B.俊逸兼得 C.刚柔相济 D.雄秀并举
21.中国画也十分讲究“计白当黑”,“白”就是“无”,即画中没有笔墨着色处,在衬托了画面主体的同时扩大了画面的意境,能无形地诱发人们的想象,创造美妙的艺术境界。请从下面中国画中任选一幅,从“计白当黑”的角度对其构图美学进行简单鉴赏。(4分)
2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计白当黑”的审美价值。要求:使用递进句式,不超过50字。(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铜器上斑驳的饕餮,瞪视三千年未解的咒语。我们究竟该以何种姿态,与祖先的目光对望
——当代文化纪录片《何以中国》开场白
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
——梁启超《新民说》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穿于800
语文试题 第 8页(共8页)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6 届高三年级入学素质测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6 7 11 12 15 19 20
选项 B B D C D D B C A
答案1. B【解析】A项“从未进行过解剖观察”不合文意,C项“必定”绝对化,D项“更优”于文无据。
2. B【解析】B项偷换概念,原文比较的是“西洋医学”与“古代圣贤的《内经》《本经》”,且说“互有优劣”,但远不及古代圣贤经典。
3.①生于南方也有阳中之阴的药
②外阳内阴
③秉承水中之阳而补气(每空1分)
【解析】上文提及“生于北方有阴中之阳的药(人参)”,由此推断①空为相对应的“生于南方也有阳中之阴的药”。
原文“北方属水,在八卦中对应坎卦(),坎卦外阴内阳(外面两爻是阴爻,中间一爻是阳爻)。人参生于北方,正是阴中之阳。”,而“朱砂外表呈现火的红色,内部含有水的阴性(水银)”,且离卦()卦象为外面两爻是阳爻,中间一爻是阴爻,由此推断②空“外阳内阴”。
下文提及“朱砂是秉承火中之阴而养血”,此空应该填写人参的属性和功效,依据原文“有人说它补气属阳,有人说它生津属阴……它生在阴湿之地,是秉承了水阴润泽之气……人参非常能化生元气,元气化生上升,出于口鼻,就表现为津液”,人参的属性是水中之阳,功效为补气生津,但是生津是化生元气的具体表现,由此推断③空为“秉承水中之阳而补气”。
4.蛇和蟾蜍之间的关系是:蟾蜍畏蛇。(1分)
理由:依据原文的推演可知,蛇属水、木二气,蜈蚣属燥金之气,蛇畏蜈蚣,是金克木。(1分)蟾蜍生于湿土中,土克金,故蜈蚣畏蟾蜍。(1分)由此知晓,蛇属木,蟾蜍属土,蜈蚣属金。依据五行(木水火土金)相克理论,金克木,木克土,故蟾蜍畏蛇。(1分)
【解析】附《本草问答》原文“蟾蜍畏蛇,则又是风能胜湿,木能克土之义。”
5.①批评西洋解剖只知“技”(器官层次),而不知“遵”(经脉气化);(2分)
②推崇神农、《内经》等圣贤把握根本之“道”。(2分)
③辨药之“技”服务于把握药性之“道”。通过辨别药物的形态、颜色、气味,考察药物的性质。(2分)(每点2分)
【解析】原文提及“据此经文则知古圣已剖视过来,且西洋剖视只了解器官的层次结构,而不知经脉:只知道具体的形态,却不知气的运化功能。与中国近医互有优劣。若与古圣《内经》《本经》较之,则西洋远不及矣!”
“辨别药物的形态、颜色、气味,正是为了考察它的性质。如果真正把握了药性,那么形态、颜色、气味的道理也就包含其中了。”“必须追溯每一物生成的全过程以及形态、颜色、气味的差异,然后才能确定它的性质。”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1页(共5 页)
6. D【解析】A.标题“水磨功夫”在文本一中被杨镇长用来形容“耐心细心地处理事”,强调慢工细活的必要,而非批评效率低下;原句“这可得有一番水磨功夫”明显是正面肯定,故A 项的“批评拖沓”与作者用意相反。
B.文本一中出现大量方言俚语,如“中不中”“屁滚尿流”“恁乖”等,目的是还原乡村语境,B项却称“刻意回避方言”,直接与文本语言事实不符。
C.文本一以闲谈、片段式对话的“速写”呈现基层生态,属“以小见大”,C项称其采用“宏大叙事、全景式铺陈、长篇大论”,与文本实际写法(零散场景、短幅对话)完全矛盾。
7. C【解析】因长期离乡而面临文化认同困境的足老原,原文中赵顺在杨镇长眼中属于乡贤,并且赵顺每年都会返乡探亲。
8.①缓解冲突:用笑声化解尴尬(如记者威胁后的“又都笑”);
②塑造人物:杨镇长的幽默体现其豁达与智慧;
③深化主题:笑声背后是基层工作的无奈与韧性。(每点2分,答出任两点即可)
9.①真实反映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文本通过杨镇长的语言(如“刀尖舔血”“悬吊的肉”)和具体事例(如“拒收快递”“媒体威胁”),真实展现了基层干部面对舆论压力、媒体监督时的无奈与谨慎,不回避现实矛盾,体现了“说真话”的创作态度。(2分)
②直面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文中提到“臭鸡蛋筐”“没处理好的垃圾”“小河流污染”等农村治理难题,以及乡贤“双刃剑”作用(如从配合政策到挑战原则),没有美化现实,而是客观呈现农村治理的困境,休现了对真实问题的深刻洞察。(2分)
③语言风格的真实性。文本采用口语化表达(如“友好不花钱中不中”“搓泥蛋蛋儿”),符合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日常对话习惯,使叙事更具生活气息,增强了真实感。同时,幽默自嘲(如“一朝被蛇咬”)和俗语运用(如“苍蝇不盯无缝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贴近现实。(2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10. DFH 【解析】D处(“塞外”后):语义转折,前句“父兄暴骨塞外”为完整分句,后接“妾之吊束”开启新意。F处(“帛粟”后):宾语结束, “妾之帛粟”为名词短语,后“犹父兄之血髓也”为比喻性说明。H处(“血髓也”后):判断句结束, “敢惜乎”为独立反问句。
11. D【解析】A.正确,《烛之武退秦师》“若”连词,表假设,与材料“苟无岁”的“苟”用法相同。
B.正确,《鸿门宴》“固”表“本来”,材料“固谢”表“坚决推辞”,意义不同。
C.正确,《师说》“遗”读yí(丢弃),材料“遗之裘”读wèi(赠送),音义均不同。
D.错误,《齐桓晋文之事》“谓”意为“说”(指称),材料“谓”意为“评价”,意义不同。
12. D【解析】材料五明确指出杞妻哭城崩城“未尝有崩城事”(《左传》仅记郊遇之事),并批评宋人清儒的质疑合理但应更重精神;D项错误地声称材料五维护《列女传》所记为“真实可信”,实则材料五认为此事属虚构增华。A、B、C项正确概述材料一、二、三内容:A项对应材料一民本思想;B项对应材料二公王蠋殉国及史载差异(材料五提及);C项对应材料三巴清济边之举。
13.(1)国家灭亡君主身死,我无力挽救,反而用武力胁迫我,这是帮助夏桀行暴政啊!
给分点:“劫之以兵”→用武力胁迫我(“劫”译“胁迫”,1分;状语后置句,1分);“是助桀为暴也”→这是帮助夏桀行暴政(判断句式,1分)
(2)至于杞梁之妻哭倒城墙(一事),《左传》只记载“齐侯归国时在郊外遇见杞梁妻”,并无崩城情节。
给分点:“唯言”→只说/仅记载(限定范围,1分);“未尝”→不曾/从来没有(否定副词,1分);“于郊”→在郊外(地点状语后置句,1分)。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2 页(共5页)
14.(1)崔述阐释的“家国同源”内涵(3分)
①民本为基(1分):赵威后问民体现“苟无民,何有君”,揭示民众足国家的根基。
②忠烈固国(1分):王蠋殉国彰显“忠臣不事二君”,士人节操关乎国家存亡。
③妇义连家国(1分):巴清济边、杞妻哭城显示女性“巾帼之志”“伉俪之诚”亦系国运。
关键词:民本根基/忠烈固国/如义系国
(2)当代传承的启示(2分)
①重精神内核(1分):当如崔述“观其精神如口月之恒”,聚焦四事中超越时代的价值——赵威后的“民本思想”启示民生为先;王蠋的“气节”警示个人操守关乎国魂。
②创新表达(1分):需“踵事增华”(艺术化升华),但避免过度虚构(如崩城神化),可借影视、文学使家国情怀“深入人心”。(例:《觉醒年代》对历史人物的鲜活塑造。)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威后问齐国使者:“今年收成没有灾害吧 百姓平安吧 齐王也安康吧 ”使者不悦道:“臣奉命出使拜见太后,您不问君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难道不是把卑贱者放在尊贵者之前吗 ”威后答道:“不对。若没有好年成,百姓如何生存 若没有百姓,君王何以立足 哪有舍弃根本(民生)而追问末节(君王安危)的道理 ”
材料二:
燕国攻破齐国,乐毅听闻画邑人王擉贤德,命军队在画邑三十里外驻扎不入城。派人对王韣说:“齐人大多推崇您的德行,我将任命您为将军,封赏万户食邑。”王噣坚决推辞。燕人威胁道:“若不听从,我必率军屠城!”王 凛然道:“忠臣不侍奉二主,贞女不改嫁二夫。齐王不纳我谏言,我才退居乡野耕作。如今国破君亡,我无力挽救,反被武力胁迫投降,这简直是助纣为虐!”于是自缢于树枝上,奋力折颈而亡。
材料三:
巴郡寡妇名清,其祖先发现朱砂矿脉,垄断数代利润。清能守护家业,以财富自卫,未被侵扰。秦始皇敬其为贞妇,以宾客之礼相待,筑“女怀清台”表彰。清虽居深闺,却常运粮赈济边疆,听说士兵受寒便赠送皮衣。有门客讥讽她干涉朝政,清驳斥道:“我听闻父兄遗骨暴露塞外,我的布匹粮食皆是父兄血肉所化,岂敢吝惜!”
材料四:
杞梁的妻子没有子嗣,家族内外也无五服内的亲脊。丈夫死后无所依托,便在城下伏夫尸痛哭。其哀切至诚感动路人,过往行人无不落泪。十日后城墙为此崩塌。杞梁妻随即投淄水殉夫。君子称赞她能用大义感天动地:.
材料五:
世人传颂赵威后重农问民、王蟛守节殉国、巴清赈济边防、把梁妻哭崩城墙四事。但考证文献:《战国策·齐策》仅存威后问使的梗概;王蠋事迹《战国策》未载,独见于司马迁《史记》;巴清济边实为裴骃《史记集解》引用《蜀记》之说;至于杞梁妻哭城,《左传》只记载“齐侯归国时在郊外遇见杞梁妻”,不曾有崩城情节。盖因战国学者为弘扬民本、激励忠贞、彰显妇德,对史实加以铺陈渲染:威后树立民本典范,王蠋成就士人气节,巴清展现女子志向,杞梁妻倾尽夫妻情义——其家国同源的思想本质一致!然而宋人质疑崩城虚妄,清儒讥讽济边不实。唉!当着眼于精神如日月永恒,岂能拘泥于事迹真伪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3页(共5页)
15. B【解析】“泪点”特指湘妃竹传说中二妃的泪痕(见注释②),承载历史典故的悲情,非诗人与友人的共同经历。选项过度引申了典故的指向对象。
16.(1)失意中的自勉:“青衫空白首”以卑微官服(青衫)与白发结合,暗喻仕途坎坷、年华蹉跎之悲,但“莫道”二字以否定语气转折,消解了颓唐情绪。
(2)困境中的精神坚守:“一痕春色”将笔毫墨痕喻为生机勃发的春色,既指艺术创作带来的生命活力,更象征诗人以文章坚守志节、超脱现实困境的精神追求。
(3)托物言志的升华:尾联呼应首联斑竹的“湘江”意象,将个人命运(白首青衫)与历史文化悲情(妃子恨、屈平愁)熔铸于笔端,最终在“毫头春色”中完成从哀叹到豁达的情感升华,彰显文人风骨。(每点2分)
17.(1)奇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出师 -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示例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示例二: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含“落木”、“落叶”意象的诗句均可得分)(每空1分)
18.修改后:
④成分残缺:而是通过字与字之间在空间上的离合互动
⑤搭配不当:进而构成作品整体的和谐美(每点2分)
19. C【解析】“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句话中强调了“白”的重要性,所以后面应该填写的是“白”的价值,而非黑白的浓淡,且这句话是邓石如就书法艺术提出的概念,所以关注的应是笔画与“白”之间的位置。
20. A【解析】刚柔相济、俊逸兼得、雄秀并举都可以用来修饰篆隶结合的笔法特征,而方圆可施指不论方的、圆的,都适合使用,比喻人有多种才能。
21.《寒江独钓图》:画面仅一舟一渔翁,四周大面积留白表现浩渺江水,突出“独钓”的孤寂感,被誉为“计白当黑”的典范。
《蕉荫渡水将归村》:画面中竹叶用笔干脆,芭蕉、水牛形象生动具体,体现画面之实,河水、水波运用“留白”体现,体现画面之“虚”,此空白之虚体现着“实”的无线延伸。
(任选一图,描绘画面与分析各2分)
22.“计白当黑”不仅强调留白与笔墨的同等价值,更通过疏密对比营造空间层次,最终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使用递进关联词,每个分句各2分)
23.【材料解读】
本题三则材料,围绕“文化传承与民族发展”这一宏大主题展开深度追问与思考:
《何以中国》开场白:通过青铜饕餮纹“三千年未解的咒语”这一意象,描绘了文化遗产的厚重、神秘与时间的沧桑。它提出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应以怎样的姿态面对祖先深邃的目光与遗存 这既包含敬畏之心,也触及对古老智慧的理解与沟通难题。
梁启超《新民说》:强调国家立足于世的根本在于其独特的民族精神与特质,这种特质贯穿于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各个层面。这则材料指出民族文化精髓是民族独立与存续的核心基石。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4 页(共5 页)
习近平主席讲话:着眼于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生命力,提出“让文物、遗产、文字都活起来”的号召。这超越了静态保护,强调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融入当代生活,焕发时代价值。
核心关系:三则材料构成逻辑链条————我们面对的是何等厚重而神秘的文化遗产(材料一);其核心价值在于塑造并承载了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材料二);在新时代的使命,是激活其内在生命,使之“活”在当下并指向未来(材料三)。题目要求考生思考的核心是:如何在敬畏传统、坚守民族精神特质的基础上,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完成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与传承。
考生可结合自身知识储备和感悟,选择最有话可说、能写出深度的立意方向。无论选择哪个立意,都需紧扣三则材料,体现对“传承什么”(民族特质/精神)、“如何面对”(敬畏、解读、对话)以及“如何发展”(活起来、创造性转化)的综合思考。题目中“姿态”一词,正是思考如何在古今交汇处站立的智慧。
【参考立意】
(1)“敬畏”与“对话”:在传承中激活民族精神之魂
立意方向:面对祖先遗产(如饕餮纹),我们需怀有敬畏之心,但敬畏不等于隔膜或僵化保存。要深入解读其蕴含的民族独特精神(如材料二所言),理解其密码,进行真诚的“对话”。最终目标是将这种精神内化为当代人的价值追求与行为准则,使其在新时代“活”起来,成为民族前行的内在动力与身份认同的根基。重点在于如何从“凝视”走向“理解”并实现“内化激活”。
(2)守护“特质”之本,开拓“活化”之新
立意方向:梁启超强调的民族“独具之特质”足文化传承的根基与灵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活起来”,则是在坚守这一精神内核前提下的创新性发展。立意可聚焦: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中,必须守护文化基因的独特性与精神内核(如材料二所示),这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同时,必须运用现代智慧、科技与表达方式(呼应材料三),赋予古老遗产新的形态、功能与语境,使其真正融入并滋养当代生活,避免成为博物馆里的“死物”。强调“守本”与“开新”的辩证统。
(3)跨越千年的“对望”:以“活起来”回应祖先的目光
立意方向:材料 以极具画面感的“对望”点题。立意可由此生发:祖先的目光(通过文物、遗产、文字传递)中蕴含着对后世的期许与未解的智慧。我们回望的姿态,不应仅是怀旧或研究,更应以“活起来”的积极实践作为回应。即通过创造性转化(如创新表达、融入教育、赋能产业、服务社会),让沉睡的历史智慧在当下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重新焕发生机与价值,解决当代问题,启迪未来发展。这才是对祖先目光最深沉的敬意和对“何以中国”最有力的回答。重点在“回应”的姿态是“活化”的行动。
(4)破解“咒语”,活水长流————在时代脉动中续写文化基因
立意方向:将材料一的“咒语”视为文化密码或时代挑战。立意强调:文化遗产(饕餮纹等)所承载的古老智慧与精神(民族特质),需要我俏塑躺的时代青鬟下进行创造性解读与转化(“活起来”),才能破解其“咒语”,释放其永恒价值。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流动与更新,唯有将其精神内核融入时代洪流,回应时代关切,服务当代人的精神与物质需求,文化之河才能生生不息,民族特质才能在动态发展中得以保持和强化。强调在“转化”中实现“传承”与“发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5 页(共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