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烟台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开学检测语文试题(2025年8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一、阅读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报告文学,既是具有浓厚新闻性的真实的“报告”,又必须是充分形象化的生动的文学。正如《包身工》成功实践的那样,它不仅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来揭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同时又必须运用文学手法来表现一幅幅血淋淋的图景,以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对于报告文学来说,读者关心的是事实和真相。作者应该表达自己鲜明的倾向和爱憎,但是必须将其寓于事实之中。作者不能把他的哭泣或欢笑照直地倾吐出来,而是要渗透在、凝结在那使人哭泣或欢笑的形象里。即令读者在字面上看不见他的哭泣或欢笑,但形象本身使读者不能不哭泣,不能不欢笑。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力量。
报告文学要求真实,却又不同于新闻报道。作为文学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的真实性外,还要将人物形象和事件表现得鲜明而生动。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报告文学同样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从《包身工》可以看出,夏衍并不因为报告文学强调新闻性而在写作手法上显得拘谨。他能放开手笔,灵活地运用具体形象的描写、精辟有力的议论、细腻感人的抒情等表达方式,借助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包身工的生活,使人读来,既感到真实可信,又牵动神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国的报告文学是在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此后其数量逐渐增多,不过多数作品显得较为幼稚:新闻的成分多,文学的意味少;直观的报道多,睿智的探究少。直到《包身工》发表后,才让报告文学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包身工》在题材与主题方面都有新的开拓,艺术水平也达到当时报告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标志着报告文学这一新兴文体在我国已发展到成熟的程度。周立波当时曾热情赞扬道:“夏衍的《包身工》是今年关于产业工人的一篇材料丰富、情真意挚的报告文学,在报告文学刚刚萌芽、工人文学非常缺乏的现在,它有双重的巨大的意义。”作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第一块基石,《包身工》是当之无愧的。
(摘编自陈坚《夏衍的生活和文学道路》)
材料二:
崛起的中国正在以更自信、更积极、更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作为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中国文学承担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在中国文学家族中,报告文学是记录时代、书写时代、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新时代的报告文学开拓者何建明认为,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可以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但如果是真人真事,唯报告文学最优先,因为它的现场性、及时性、真实性等要素,决定了报告文学文体的独特魅力。
用报告文学讲述中国故事,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深入中国社会,选择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典型事件,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为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提供窗口。比如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在2017年创作的作品《时代大决战》中所写贵州省毕节市精准扶贫的故事,就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大事。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话题,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来讲述比政府公报更有温度,更容易让外界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社会摆脱贫困的真诚。
报告文学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在深入现场的基础上获取第一手材料,这样才能在文章中记录时代的真实样貌。比如, 64130:uId:64130 1900年,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曾以美国水手的身份深入伦敦贫民窟,在那里生活了三个多月,做了大量的详细调查,最后写成了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深渊里的人们》;美国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实地考察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根据考察所得材料完成了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作品影响至今;中国作家夏衍曾深入东洋纱厂采访调查,于1935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朝鲜战争期间魏巍在前沿阵地上采访了三个月,最后写出了报告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何建明在创作每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前,也都会深入一线采访,获取最直接的一手资料,然后生动地讲述这些真实发生的精彩故事,阅读其报告文学作品是了解真实中国的极佳途径。
创作报告文学时,作者不仅要表现题材本身的独特,还应追根溯源,对丰富的材料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挖掘现象背后具有普遍性的价值,提炼出高于日常生活、能引领时代潮流的先进思想。何建明曾指出,能站在民族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高度认识问题,分析事物,看待现实,报告文学作品就会更贴近真实的生活本质,更容易被时代所接受,也就更有文学的价值。他的报告文学《浦东史诗》就体现了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建设导向性意义的思考。
写好报告文学,还要用文学的方式生动地讲述真实发生的精彩故事。比如,作者直接出现在场景里,或者直接参与到故事中。再如贴着人物写,贴着故事写,叙述灵动,描写细腻,情感充沛,使作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何建明创作《山神》时,在作品序章中详细叙述了他跟着作品中的主人公黄大发走水渠时惊心动魄的经历,情景交融的叙述使文章像一篇散文。这一作品就充分体现了何建明所说报告文学“通过真实之美,摄读者之魂,撼他人之魄”的艺术美感。
报告文学最早兴起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之后在西方国家广泛传播,大约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中国虽然不是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发源地,但是,现如今报告文学的兴盛不在别处,而在中国。中国报告文学的兴盛,也是世界报告文学的兴盛;同时,还是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兴盛的体现。
(摘编自余飞《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简论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本质上来说,报告文学是文学的一种形式,但它又不同于小说等文学形式,它要像新闻一样如实反映现实。
B.创作报告文学需要展开想象,这一点看似与其真实性的特点相悖,但实则是提升报告文学艺术感染力的需要。
C.报告文学因为具有现场性、及时性、真实性等特点,所以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首选艺术形式。
D.报告文学起源于法国,直到20世纪初才传入我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如今我国报告文学迎来了兴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不仅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也是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B.在创作《包身工》前,夏衍曾深入东洋纱厂进行采访调查,这与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一致。
C.作为新时代报告文学的开拓者,何建明自觉将用报告文学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D.要了解、认识真实的中国,我们可以选择阅读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如《时代大决战》《浦东史诗》《山神》等。
3.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
夏衍和何建明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是中国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创作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他们的作品都 ① ,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他们的作品都 ② ,产生了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他们在创作前都 ③ ,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谈谈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体现了哪些报告文学创作理念 (6分)
云南出版集团总编辑田大余表示,云南出版集团认真做好主题出版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就是一部重要的主题出版物,作者李延国不顾80高龄和交通劳顿,与王秀丽一道多次深入丽江华坪一线,对张桂梅老师以及她的学生、同事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采访,获得大量一手材料,深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感知主人公的崇高情怀,在此基础上精心构思,全方位、多角度地把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佩、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教师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光荣街10号(节选)
石钟山
光荣街10号是军区干休所的一个家属院,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又一批离退休的老军人,从军区大院宿舍搬到干休所。船到码头车到站,这些操着南腔北调的老军人,戎马一生,到了退休的年纪,搬到了干休所,光荣街10号是热闹的。一转眼,光荣街10号老一辈人中,就剩下小花阿姨一个人了,她就像秋雨中挂在枝头的最后一片树叶。
从那以后,我们这些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每次回到光荣街 1199059:fId:1199059 10号,都要去看一看小花姨。小花姨早已不再年轻,已经八十三岁了。每次见到小花姨,她的身子骨依旧健朗,走起路来还带着风。现在她和儿子大龙住在一起,大龙每天上班没法全心全意照顾小花姨,便在老家找了个保姆来照顾小花姨。小花姨每天都有散步的习惯,迈开和她年龄不匹配的步子,大步流星在前面走,保姆颠着小碎步在后面跟随,①似乎在追赶一个淘气的孩子回家吃饭。
小花姨的活动大多时候局限于院内,她匆匆地走着,走到凉亭或某棵树下,或突然停下脚步,望着空空荡荡的前方,呆愣上一会儿,一缕恐伤快速地从她脸颊上掠过。这些地方,都是院内的叔叔伯伯生前经常活动吵架的地方。他们在凉亭里下棋,时刻都是热闹的,他们吵吵嚷嚷互不相让,为了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不知为什么,他们年龄越大,火气却越旺,②总是跟孩子一样较真。
他们的家属,在几棵树下的空地上跳舞,见自己的老头和人争吵起来,就有人说:那谁,还不去管管你家老头。人群里就会走出三两个阿姨,朝正和他人争吵的老头走去,到了近前,扯一把老头的衣袖劝架似的:得了,不就是下一盘棋么,何必弄得跟个乌眼鸡一样。每当这时,大部分老头就会借坡下驴,甩一甩衣袖,丢下一句:老王,你都玩赖一辈子了,和你这样的人说不清。回家,喝茶去。说完也就走了。
小花姨是钟叔叔的家属。钟叔叔是个爱较真的人,每当小花姨去拉钟叔叔的衣袖,钟叔不仅要把小花姨的手甩开,还会训斥小花姨一顿:你别抹稀泥,下棋就是战斗。这要是在战场上,哪有机会让你重新来过。丁是丁,卯是卯,一步错,步步错。
钟叔叔说到这,脖子上的青筋都会冒出来,一跳一跳的。见小花姨说话不管用,老张或老刘就会上前劝道:老钟,下棋不就是游戏么,怎么好和战场比。让老胡重走一步又能咋,你这么较真,老胡心脏病都犯了。
钟叔叔不敢苟同众人和稀泥的方式,认真地纠正道:性格就是人格,人格就是工作风格,磨磨唧唧,举棋不定,还配当一名指挥员么?
刚才和钟叔下棋的老胡叔,听了钟叔的话,就伤了自尊,他脸色苍白,手抚着胸口,哼哼唧唧地道:好你个老钟,你贬低我人格和能力,告诉你,我和你没完。
眼见着老胡心脏病就要犯了,众人拉拉扯扯地把老胡叔架起来,簇拥着向家里走去。钟叔见老胡走了,气也消了一半。下次再见到老胡,似乎把之前的不愉快都忘光了,热情地招呼道:那啥老胡,这阵子身体还好吧?他们都是几十年在一起的老战友了,谁啥脾气早就心知肚明了。胡叔就借着钟叔的话茬,平静地道:身体还行吧,你也注意点,别仗着身体好到处和人吵架。钟叔听出胡叔话里有话,就呵呵笑一笑,拉着胡叔的手又到凉亭下棋去了。
干休所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身影甚至气味。此时,形单影只的小花姨,一定又想起当年那些热闹的场景。如今整个院里就剩下她一个老辈人了。她呆愣一会儿,目光就移开了,望着天空,然后又长久地伫立。人们都说,人死后会进入天堂,天堂自然在天上。小花姨的目光长久地留在天空中。
每次见到小花姨,大都是在院子里,她刚发完呆,或者正在发呆。我们会远远地叫一声:小花姨……然后奔过去,就像当年孩子一样站在小花姨面前。她会迟疑地把目光投在我们脸上,自己的脸也柔和起来,目光慈祥地落在我们的脸上。起初她的目光会一亮,似乎认出我们中的某一个了,片刻又变得木然起来,声音仍慈祥地问:③你是谁家的孩子呀?我们报出父母的名字,她终于想起来了,然后亲切地叫着我们的小名道:××,你回来了,还不快回家去,你爸妈等你们吃饭呢。
我们发现,小花姨已经糊涂了,她的脑子和她的身体不相匹配了。我们望着眼前迟暮的小花姨,似乎又穿越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小花姨在街道工作,确切地说是负责军区家属院家属鸡毛蒜皮的工作。小花姨的工作很繁杂,比如孩子升学、就业,包括参军,甚至计划生育都是她的工作范畴。她就很忙碌,她年轻矫健的身影不停地挨家挨户穿梭。不是下发通知,就是拿着一份又一份传单张贴在楼门洞里。小花姨有一双又长又壮的腿,走起路来,像一匹马似的健康而又有力。
我们放学后,父母不能按时下班。每天总有几个不能按时吃饭的孩子,在院子里游荡,肠胃不争气,经常会乱叫上一气。小花姨这时总会及时出现在我们面前,挥着手道:到我家去。起初,我们总是见外似的躲开,小花姨不依,④这手扯着我们的衣领子,另一只手又拽过别家孩子的一只袖子,把我们拉扯到她家的饭桌前,饭菜早已盛好。一回生二回熟,我们也不客气了,狼吞虎咽起来。小花姨就坐在一旁,欣赏地看着我们吃饭,还不停地说:慢点别噎着,饭菜锅里还有,吃完了我再给你们去添。
军区院里的孩子,几乎所有人都到小花姨家吃过饭,都说小花姨家的饭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饭了。小花姨听了我们的表扬,总是抿起嘴,笑一笑道:你们妈妈做饭也好吃,只是你们吃习惯了。
隔三差五地,我们的母亲会给小花姨家送去一捆菜或一块肉,有时还有半袋米什么的。小花姨说什么也不要,从门里推到门外,她的脸因用力都涨红了。我们的母亲就生气地说:小花,你要是这样,再也不让孩子到你家来了。小花姨听了这话,就不再认真了,突然就软了下来,只象征性地接过一把菜,别的再也不要了。再争执一会儿,双方各自妥协。
小花姨是我们院里最受欢迎的人,不仅我们这些孩子喜欢她,我们的母亲,也亲切地称她为小花。
在我的印象中,小花姨像太阳一样浑身上下散发着光亮,走到哪里,就把这种光亮带到哪里。
(选自《长江文艺》2024年第3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到小花姨的多重身份,她既是钟叔叔的家属,也是“我们”喜欢的阿姨,更是负责军区家属院家属事务的街道工作者。
B.“叔叔伯伯”“他们的家属”“那谁”“你家老头”等用语没有明确指向,可见因下棋而争吵的情况在家属院内属于普遍现象。
C.钟叔叔下棋时寸步不让,称“丁是丁,卯是卯,一步错,步步错”,作者以此反衬出围观者的爱和稀泥,具有较强的讽刺效果。
D.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代入感,同时又灵活转换叙事角度和时间,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7.下列对文中与“孩子”相关的画横线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运用比喻,将小花姨比作孩子,形象地写出了小花姨虽年老但心态年轻、精神矍铄的特点。
B yrqep :uId: yrqep .句子②说叔叔伯伯总跟孩子一样较真,可见他们虽然阅历丰富,但是在与人相处方面还很不成熟。
C.句子③短短一句语言描写,刻画出小花姨虽然把“我们”都忘了,但仍然慈祥地关爱“我们”的形象。
D.句子④中“扯着”“拽过”两处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小花姨为人亲切大方和行事干脆利落。
8.小说首尾画波浪线的语句都运用了比喻手法,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是一篇“出色的非典型军旅小说”,作者善于运用独特的角度与方式塑造老一辈革命工作者的鲜活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三)阅读I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熹救合肥。权闻熹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材料二:
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
材料三:
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遗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遗张熹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材料四: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是时曹公新得A表众B形势C甚盛D诸议者E皆望风F畏惧G多劝权H迎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吊,指悼念死者,与成语“吊民伐罪”中的“吊”意思相同。
B.“表子琮举众以降”与“举天下之豪杰”中的“举”意思不同。
C.遗,指送给,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遗”意思不同。
D qqoopto :fId: qqoopto .兼,指同时、并且,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的“兼”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三国志》中魏蜀吴三方人物传记偏重于对己方的描写,而《资治通鉴》则是从交战的双方来展现的。
B.四则材料同记赤壁之战,但材料一、二略写,材料三、四详写,记述了火攻奏效,曹军战船被孙刘联军全部焚毁、只能败逃的史实。
C.四则材料都记载了赤壁之战中曹军有瘟疫流行,但存在瘟疫具体出现在交战前后有差异,材料一、二、三是在战中,材料四是在战前。
D.材料四记述黄盖诈降,曹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指点点,毫无防范,暗示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非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4分)
(2)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_______。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_______,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_______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目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客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目,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交相辉映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
B.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
C.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
D.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
15.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 ① ,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 ② ,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
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 ③ ,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6.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
B.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
C. 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D. 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三、课内知识(23分)
1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暂:如听仙乐耳暂明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B. 常:万里悲秋常作客 圣人无常师
C. 更:莫辞更坐弹一曲 洗盏更酌
D. 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尝跂而望矣
19.下列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加点词的解释及句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B.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与:赞成)——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
C.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相:诸侯祭祀、会盟时的赞礼官)——名词作动词(“端章甫”意为“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D.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因:接着,继)——状语后置句(“加之以师旅”即“以师旅加之”)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2分)
A. 见背(弃我而去,指尊长去世) 愍臣孤弱(怜惜) 门衰祚薄(缺少)
形影相吊(安慰) 不矜名节(看重推崇) 逋慢(逃避) 听臣微志(任从,应许)
B.迨诸父异爨(等到) 往往而是(到处) 偃仰啸歌(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 先是(在此以前) 先大母(去世的祖母) 殆有神护者(恐怕,可能)
C.悟已往之不谏(挽回) 善万物之得时(羡慕) 感吾生之行休(行为) 时矫首而遐观(举) 聊乘化以归尽(顺随自然) 生生所资(凭借) 矫厉(造作勉强)
D.字而幼孩(养育) 微风鼓浪(激荡,掀动) 所之既倦(助词,无实义) 遂而鸡豚(成、养好) 辍飧饔(晚饭) 故病且怠(困苦) 其致一也(意态,情趣)
21.下列加点词语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历职郎署  ②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③齐彭殇为妄作  ④善万物之得时 ⑤早实以蕃 ⑥大石侧立千尺  ⑦乐琴书以消忧 ⑧驼业种树
A.①④⑥⑦ /②/③⑤⑧   B.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C.①⑤/②⑥/③④⑦⑧ D.①⑤/②⑥/③⑦/④/⑧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 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娘以指扣门扉(《项脊轩志》)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B.而:余扃牖而居(《项脊轩志》)呱呱而泣(《项脊轩志》)
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世与我而相违(《归去来兮辞》)
C. 之:悟已往之不谏(《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后之视今(《兰亭集序》)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氓》)
D. 其: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实迷途其未远(《归去来兮辞》)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3.默写题(13分,每空1分)
(1)《登高》中,杜甫用 “_______,_______” 两句,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着笔,表现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
(2)《赤壁赋》里,苏轼以 “_______,_______” 两句,描绘了曹操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的豪迈气势。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咏而归 ”。
(4)《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_______,_______” 两句,对秦搜刮民脂又奢侈浪费的行径发出愤怒质问。
(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两句与屈原《离骚》中的“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表达的意思相近。
(6)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之口指出,为官者政令繁多表面上对百姓“___________”实际上“___________”。
(7)《陈情表》中,李密援引《左传》中的典故,以“______”一句郑重起誓,既呼应了古人“受恩必报,至死不渝”的道义传统,又强化了自己暂缓赴任后终将全力报效朝廷的决心。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大年初一了,你还点外卖 ”外卖骑手说。
“大年初一了,你还送外卖 ”年轻人说。
传统习俗受到了现代生活方式多方面的影响,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高三开学考试答案(2025.8)
1. C(C项,“报告文学因为具有现场性、及时性、真实性等特点,所以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首选艺术形式”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新时代的报告文学开拓者何建明认为,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可以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但如果是真人真事,唯报告文学最优先,因为它的现场性、及时性、真实性等要素,决定了报告文学文体的独特魅力”可知,优先选用报告文学这一艺术形式的前提条件是所要讲述的中国故事、精彩的人生经历是真人真事,而讲述中国故事、精彩的人生经历是可以用多种艺术形式的,不是非要优先选择报告文学。)
2. A(A项,“是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无中生有,材料一说的是“《包身工》在题材与主题方面都有新的开拓,艺术水平也达到当时报告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没有说不可逾越。)
3.①注重真实性 ②注重文学性 ③深人现场考察(每处1 分,意思对即可)
4.首先提出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报告文学具有独特的优势;(1分)
然后结合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分条论述如何用报告文学来讲好中国故事;(2分)
最后简要回顾了报告文学的发展历史和总结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态势。(1分)(意思对即可)。
①用报告文学讲述中国故事,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深入中国社会,选择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典型事件。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就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教育问题,贫困问题等。
②报告文学作者要在深入现场的基础上获取第一手资料,记录时代真实样貌。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的作者李延国、王秀丽深入云南丽江华坪一线进行采访,获得大量一手材料。
③报告文学要将人物形象和事件表现得鲜明而生动。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的作者精心构思,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张桂梅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教师的形象。(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 C(C项,“作者以此反衬出围观者的爱和稀泥,具有较强的讽刺效果”错误,文章是以围观者的爱和稀泥来反衬钟叔叔的爱较真,而且并不存在讽刺意味。)
7. D(A项,“运用比喻,将小花姨比作孩子”错误,此处不是比喻,而是类比。B项,“但是在与人相处方面还很不成熟”错误,这里只是说他们下棋时爱较真,而他们之所以如此较真,大概是受到多年革命工作的影响,C项““把'我们’都忘了”错误,由原文“起初她的目光会一亮,似乎认出我们中的某一个了,片刻又变得木然起来”“我们报出父母的名字,她终于想起来了,然后亲切地叫着我们的小名”可知,她并没有把“我们”都忘了,只是年老糊涂,一时想不起。)
8.①开头处将小花姨比作挂在枝头的最后一片落叶,写出了光荣街 10号老一辈人中只剩下小花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花姨的年老孤单。
②结尾处将小花姨比作太阳,既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小花姨亲切、温暖、善良的人物形象,也体现了“我”对小花姨的喜爱与赞美之意。(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①故事情节上,并未选取常规的战争或军旅情节,而是通过散步、下棋、做饭等日常生活事件,从生活化的角度展现老一辈革命工作者的鲜活形象。
②人物选择上,以“家属”小花姨为主要人物,穿插着对钟叔叔、老胡叔等老军人的描写,从独特的角度立体展示了老一辈革命工作者鲜活形象。
③叙事视角上,以“我们”这些小辈的视角展开描写,回忆与现实交织,浸润着真切的情感,令读者更能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工作者的鲜活与美好。(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 BDG(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 A(A项,“意思相同”错误,“吊民伐罪”的“吊”意思是慰问。)
12. B(B项,曹军战船被孙刘联军全部焚毁"错误,由材料三“公烧其余船引退”和材料四“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可知,两则材料关于曹军战船是否被孙刘联军全部焚毁的记述不一致,材料三记载的是曹操烧掉战斗中尚未毁坏的船只,率军撤退。)
13.(1)刘备准备向南渡过长江,鲁肃与刘备相见,于是转达了孙权的想法,并陈说了决定胜败的各种因素。(“济”“因”“旨”各1分,句意1分)
(2)这时曹操军中的士兵们已经有疫病发作,刚一交战,曹操的军队(就)失利,(曹操)率军退到江北驻扎。(“初”“引”“次”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十二月,孙权为救刘备攻打合肥。曹操自江陵出发征伐刘备,行军到巴丘,派张憙援救合肥。孙权听说消息后就撤军了。曹操到了赤壁,和刘备开战,战败。在这时又爆发瘟疫,士兵死了很多,曹操就带兵返回。刘备于是占据荆州、江南诸郡。
材料二:
刘备派遣诸葛亮与孙权结盟,孙权派遣周瑜、程普领数万水军,与刘备合力,与曹操在赤壁交战,大败曹军,焚烧了曹军战船。刘备与吴军水陆大军齐发,追击曹军直到南郡,当时军中又爆发瘟疫,曹军伤亡惨重,曹操引军撤退
材料三:
荆州牧刘表去世,鲁肃请求奉孙权的命令向刘表的两个儿子表示吊唁,并借机观察局势的变化。鲁肃还未到荆州,而曹操却已到了荆州境内,刘表的儿子刘琮率众投降。刘备准备向南渡过长江,鲁肃与刘备相见,于是转达了孙权的想法,并陈说了决定胜败的各种因素。刘备进驻夏口,派诸葛亮拜见孙权,孙权派遣周瑜、程普等出发。这时候曹操刚得到刘表的部下,势力强盛。议事的官员们畏惧曹军实力强大,纷纷劝说孙权迎降曹操。只有周瑜、鲁肃主张坚决抵抗,与孙权意见相同。(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领一万人,与刘备一起进军,与曹军在赤壁相遇,大破曹军。曹操烧掉战斗中尚未毁坏的船只,率军撤退,士卒遭受饥饿疫病,死者过半。刘备、周瑜等又追到南郡,曹操就领军回返北方,留下曹仁、徐晃镇守江陵,派遣乐进镇守襄阳。孙权亲自率军包围合肥,攻打了一个多月不能取胜,曹操从荆州返回,派遣张憙率领骑兵奔赴合肥救援,张憙还没有抵达合肥,孙权就闻讯撤军了。
材料四:
(孙、刘联军)进军,与曹操(的军队)在赤壁相遇。这时曹操军中的士兵们已经有疫病发作,刚一交战,曹操的军队(就)失利,(曹操)率军退到江北驻扎。周瑜的军队驻扎在南岸,周瑜部下的将领黄盖说:“现在敌多我少,很难同(他们)持久对峙。曹操的军队正好把战船连接起来,首尾相接,可用火烧来打退他们。”于是调拨十只大小战船,装满干苇和枯柴,在里面灌上油,外面用帷帐包裹,上面树起旗帜,预备好轻快小船,系在战船的尾部。先送信给曹操,假称要投降。这时东南风来势很急,黄盖把十只战船排在最前头,(到)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曹操军中的将领、士兵都走出营房站在那里观看,指着说黄盖前来投降。离曹操军队二里多远时,(各船)同时点起火来,火势很旺,风势很猛,船只行驶像箭一样,把曹操的战船全部烧着,并蔓延到岸上军营。霎时间,烟火满天,人马被烧死的、淹死的很多。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兵随后杀来,擂鼓震天,曹操的军队彻底溃散了。曹操带领军队从华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泞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天又(刮起)大风,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刘备,周瑜水陆一齐前进,追击曹操到了南郡。这时,曹採的军队饥饿、瘟疫交加,死伤大半。曹操于是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把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把守襄阳,(自己)率领(其余的)军队退回北方。
14.(3分)D
15.(3分)D
16.(3分)A
17.(6分)示例:①在寒冷的冬季②生长期呈绿色③加快融雪速度
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C
19.答案:B
A项:“居”解释为“闲居、平时在家”正确,“不吾知”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符合《侍坐》原文及文言特殊句式特点[2]。
B项:“与”解释为“赞成”正确,但“吾与点也”是陈述句,“也”仅表语气停顿,非判断句(判断句需有“者……也”“为”等标志),故句式分析错误[2]。
C项:“相”指“赞礼官”,“端章甫”中“端”“章甫”均为名词作动词,意为“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符合词类活用规则[2][3]。
D项:“因”解释为“接着、继”正确,“加之以师旅”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师旅加之”,符合文言倒装句特点[2]。
20答案:B A项门衰祚薄(福分),C项感吾生之行休(将要),D项所之既倦(求得)
21答案:D
①历职郎署 名词作动词,做官,任职 ②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亲手 ③齐彭殇为妄作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 ④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作动词,羡慕  ⑤早实以蕃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⑥大石侧立千尺 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⑦乐琴书以消忧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⑧驼业种树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业
22答案:C
A项:① 以:目的连词,表"用来"(上表用来禀告陛下)。
② 以:修饰连词,相当于"而",连接状语"欣欣"与动词"向荣"。
③ 以:介词,"用"(母亲用手指敲门)。
④ 以:用在两动词之间,表并列
B项:而
① 而:修饰,连接状语"扃牖"(关窗)与动词"居"。
② 而:修饰,连接状语"呱呱"(哭声)与动词"泣"。
③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④ 而: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之
① 之:取消主谓独立性("已往不谏"作宾语)。
② 之:取消主谓独立性("容膝易安"作宾语)。
③ 之:取消主谓独立性("后视今"作主语)。
④ 之:取消主谓独立性("桑未落"作时间状语)。
D项:其
① 其:代词,指代项脊轩,"它的格局"。
② 其: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迷途或许不远)。
③ 其: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
④ 其:“其” 的用法为 代词,具体意义为 “其中的”,指代前文提到的 “乱石”。
23.(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浴乎沂 风乎舞雩
(4)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5)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6)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7)死当结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