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 情 境 导 入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学习目标 1.在整体感知中把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特点。 2.在细读探究中体会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和综合运用多种手法使现场感强烈的艺术特色。 3.在交流表达中感受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进而接受崇高的精神洗礼和伟大的思想启迪。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主标题 副标题 (介绍对象) (歌颂对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毛泽东于1955年6月9日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词,用它作标题,不仅浓缩了全文的主旨,更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人民英雄的崇敬之情。 题目解读 瞻仰( zhān ) 镏金( liú ) 挑衅( xìn ) 旌旗( jīng ) 重幔( zhòng màn ) 庑殿( wǔ ) 镶嵌( qiàn ) 梭镖( suō biāo )天堑( qiàn ) 五卅运动(sà ) 慷慨激昂( kāng kǎi ) 重点字音 永垂不朽: 丰功伟绩: 风起云涌: 顶天立地: (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伟大的功绩 。 大风起来,乌云涌现;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 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积累成语 情境创设 讲述历史故事,与英雄对话——今天我们化身为故事讲述者,讲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故事,为让英雄的故事展现鲜活的生命力,我们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1]整理讲述提纲。 [任务2]分析浮雕细节,修改浮雕的讲解稿件。 [任务3]设计纪念碑宣传语。 划分文章层次 理清说明顺序 第一部分(1):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部分(2-10):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 第一层(2-3):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 第二层(4-6):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结构和造型,以及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 第三层(7-10):具体介绍10幅浮雕。 第三部分(11):瞻仰后的感受。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首尾呼应,再次点题) 划分文章层次 理清说明顺序 快速浏览课文,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印象如何?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巍峨、雄伟、庄严 划分文章层次 理清说明顺序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文中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这种心情? 划分文章层次 理清说明顺序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一步步把人民英雄纪念碑介绍给读者的呢? 提示:快速浏览课文,依据文中地点和方位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天安门 人民大会堂 纪念碑 东 南 西 北 纪念碑台阶前 第二层平台 东长安街 政协礼堂 远 近 按照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推到读者面前 深入文本 理清说明顺序 默读第6-10段,分组讨论作者介绍了哪些浮雕,这些浮雕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销毁鸦片烟 金田起义 武昌起义 五四爱国运动 五卅运动 八一 南昌起义 抗日敌后 游击战 欢迎解放军 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 支援前线 明确:空间顺序与时间顺序相结合。 空间顺序:东——南——西——北。 时间顺序:历史事件发展顺序。 虎门销烟 1839年 金田起义 1851年 人 民 英 雄 纪 念 碑 东 人 民 英 雄 纪 念 碑 南 武昌起义 1911年 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 五卅运动 1925年 人 民 英 雄 纪 念 碑 西 南昌起义 1927年 抗日战争时期 1931年 人 民 英 雄 纪 念 碑 北 胜利渡长江 1949年 热 烈 支 援 前 线 欢 迎 解 放 军 [任务1] 整理讲述提纲 位置——天安门广场南部 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兴建过程——1949年9月30日决议兴建、举行奠基礼,1952年8月1日动工 规模——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 材料——花岗石、汉白玉 结构——台阶、碑身 碑文——三年以来……永垂不朽! 造型——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8个大花圈;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 浮雕---10座 [任务2] 修改浮雕细节讲解词 作者是如何一一介绍浮雕的内容呢? 提示: 介绍浮雕三要素:概述事件、 摹写状貌、 阐释画面意义。 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主题) 写明了事件 背景 时间 地点 人物 “运”“倾倒”表明销烟态度的坚决 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 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 示例: 虎门销烟浮雕 示例: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交代事件 阐述历史意义 形象地再现画面 金田起义浮雕 精读细研浮雕细节 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10幅浮雕分类。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 分类 顺序 时间 事件 意义 1 4 5 6 7 8 9 10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1851年 金田起义 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1911年 武昌起义 结束了封建帝制 1919年 五四运动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1925年 五卅运动 促使大革命风暴的爆发 1927年 八一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斗争第一枪 热烈支援前线 胜利渡长江 欢迎慰劳解放军 194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 1839年 销毁鸦片烟 表现出中国人民反帝的决心 抗日战争时期 敌后游击战 打击日本侵略者 解放全中国 十幅浮雕 这8个历史事件是一百多年来人民革命历程中的光辉业绩,展现了英烈们的崇高精神。 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国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研读语言特点 2.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 通过记叙,把参观的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 1.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3.当我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 研读语言特点 1.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府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 介绍10幅浮雕时,大量运用描述性语言,语言生动形象,让凝固不动的浮雕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还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和故事,使得人民英雄英勇无畏的伟大形象屹立在人们心中。 2.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 研读语言特点 文中还运用了不少议论性的语言,评价若干历史事件的意义。 1.太平天国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2.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语言富于变化,具体体现在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依据作者笔下的浮雕介绍方式和文章的语言特点,我们按照以下标准为浮雕的介绍词进行修改。 修改标准: 1、内容依据浮雕画面,紧扣内涵特征。 2、手法要实用写实,又要不失文艺韵味。 3、语言讲究科学准确又要散发书卷气。 浮雕讲解原稿: 此浮雕位于纪念碑南面,生动再现了1919年5月4日,北京3 000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示威游行的场面: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和约签字”“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要求收回山东被日本夺去的权力和帝国主义放弃在华特权。后来遭到军阀的镇压,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许多城市的工人、学生罢工罢课。 [任务3] 修改浮雕介绍词 [任务4] 设计纪念碑海报宣传语 设计要求: 语言简洁凝练,形式显明易记。 句式讲究韵律,读起朗朗上口。 设计新颖独特,文案吸引眼球。 内容合情合理,思想正确积极。 [任务4] 设计纪念碑海报宣传语 示例1:人民英雄纪念碑,记载着悲壮历史。渡江之役的浩然正气,成千上万的英雄写下了壮烈的历史,这是珍贵的历史,更是值得怀念的人民英雄。 示例2:炮火连天的岁月,热血书写着中国气概;苍翠松柏下,纪念碑上铭记你们的风采;卢沟桥头边,日寇铁蹄的痕迹心中可见;勿忘国耻,强我中华,祝福祖国完美明天! 课堂小结 我们了解了浮雕上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理解了纪念碑上的文字的深刻内涵,更在本文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的语言中,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领会到了这座建筑的象征意义。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当牢记历史,不忘先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新鲜血液。 作业布置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