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邓小平爷爷植树》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邓小平爷爷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增强植树绿化的意识。语言运用:认识“邓、植”等生字,理解“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兴致勃勃、引人注目”的意思。思维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语气和重音。审美创造:默读第2、3自然段,借助插图说出邓爷爷植树的情景。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教学过程:一、单元整体回顾,引入新课,理解课题1.导语:这节是语文课,同学们,我们第一单元啊,都在讲春天,喜欢春天的小朋友在哪里?大家都很喜欢春天呢!好多人都给春天送过礼物呢,这是高鼎和贺知章送给春天的诗,老师再问问大家,长颈鹿大叔和鼹鼠先生又给春天送了什么礼物啊?(花籽)所以就有了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春天也变得更美了!你们认识他吗?喊喊他的名字(邓小平)邓小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因为有了他,中国才变得更加富强。作为一名国家最高领导人,邓爷爷总是自己带头,不管大事还是小事都十分认真。邓爷爷也给春天送了一个礼物,是3月12日植树节(师示意一齐读),是的呢,在1979年的时候啊,邓爷爷在一次开会的时候,他提议以后就把3月12日定为植树节,这就是他送给春天的礼物,所以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学这篇课文,来讲讲他的故事,好不好?板书课题“邓”字比较难写的在右边,横撇弯钩一笔写成,竖要写得稍长。还有一个是植树的“植”,因为它的横画太多了,所以要记住横画等距离。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在春姑娘的召唤下,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继续通过语气和重音来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二、初读课文,圈画生字,整体感知1.读文圈画字词:你们植过树吗?下面我们到课文中跟着邓爷爷去植树吧!请同学们把书平放在桌面上,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圈画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课件出示课后认读生字表),看看它们在文中组成了哪些词语,标出自然段,按照自己的节奏开始读吧。2.检查读文情况:(开火车认读生字)你们认得可真好啊!字宝宝回到了课文中,你们能不能读正确呢?老师请几名同学接读课文,谁愿意?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3.梳理主要内容:这几名同学读得都很好!同学们听得也认真极了!那你知道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吗?(同意吗?)北京天坛你们去过吗?老师把这个“坛”字请到字卡上了,“坛”是古代人们为了举行重大活动,用土和石头筑的高台(出示字卡“坛”)。这个字是“提土旁”,“土”表示堆积了许多土建成的,“云”表示土台高或建在高处。北京有古代用来祭祀的天坛和地坛。跟老师读,指生读。你能把时间和地点放进课题里,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吗?你真了不起!其实我们可以利用好课题,加上时间、地点这样一些关键的词语,就能够利用课题说清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也就学会了读书的一个本领。记住了吗?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啊? 5个。三、细读理解课文,品词析句,体会情感(一)突出重音,读出语气,了解关键信息1.朗读第1自然段,理解“难忘”。谁来读一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来读。非常好!每一个字都读正确了,我听出来了,你把“难忘”加重了语气,强调了出来,难忘就是难以忘记,谁能读出这种难忘来。评生1:我不会忘记的。朗读时读出重音,表示这里的意思你大致明白了。谁再来读一读,也读出这种“难忘”。你来读。评生2:真令人难忘呀,我一定能记得住。为什么这一天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呢?在课文的最下方有一个注释,看到了吗?原来这篇课文啊是选自报纸当中的一个新闻,你看看这个新闻的题目是《首都百余万军民义务植树》,因为那一天北京城里有上百万的人拿着铁锹,带着树苗,到公园里,田野里,小区里,道路旁等地方植树,如果是在这间教室的话,每个座位上要坐上几千人呢,哇!所以这一天很难忘!全班一齐读。2.朗读第2自然段,学习“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格外”“引人注目”。这一天的天气怎么样?谁来读? “碧空如洗、万里无云”都是用来形容天空的,看到这两个词,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三幅图片:乌云、多云、无云)是这样的吗?是这样的吗?还是这样的呢?对了,蔚蓝色的天空就像洗过了一样干净,天空中没有一丝云朵。看到这么美的天空,你的心情怎么样?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句话吧。读得时候节奏可以稍快些。很蓝很干净的天空呢!同学们都读出了两个词语的画面感。在这样好的天气里,一群人来到天坛公园植树,在植树的人群中,邓爷爷引起了别人的注意,谁来读?(课件出示:在北京天坛公园植树的人群里,83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格外引人注目。)这句话当中的哪个词是说大家一下子就能发现邓爷爷、看得到邓爷爷、都把目光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谁来说?(引人注目)(前鼻音读准了,你也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真棒!)如果想突出邓爷爷的年龄,这句话该怎么读?你把重音落在了“83岁高龄”上。如果想突出引人注目,这句话该怎么读?你把重音落在了“引人注目”上。如果想突出格外引人注目,这句话又该怎么读?你把重音落在了“格外引人注目”上。读得真好!读出了你的敬佩之情!朗读时,把你想要强调的词语加重语气,就会让人印象更深刻。“格外”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特别、十分、非常)(课件出示句子)。老师就奇怪了,为什么那么多植树的人,唯独邓小平爷爷引人注目呢,理由是什么?(预设:1.因为他是国家领导人,亲自参加植树活动;2.因为他83岁高龄;3.邓爷爷那么大年纪了,还在认真地做事情,为我们植树,所以他引人注目。4.邓爷爷那么大年纪了,工作又非常忙,还参加植树活动,对植树造林多重视啊,一心为国家着想。5.来天坛公园植树的人有小学生、有叔叔阿姨……像邓小平这样的老爷爷却只有一个,很多人情不自禁地看向他呢!)回答得真棒,给他掌声。一个事物引人注目定有他特别之处。83岁了,那真得是一位老人,用课文当中的一个词叫什么?谁来读读这个词?后鼻音读得都非常准,“高龄”表示对老年人的尊敬。看一下 “龄”(出示带拼音的字卡“龄”),古人一般通过牙齿来看年龄的大小,年龄大了牙齿就脱落松动,就不好了,所以“龄”字左边有个“齿”字,它是个形声字,那83岁了,年纪很大很大,我们就可以用高龄这个词;同样的道理,年纪很小的可以叫做低龄;要是到了上学的年龄,叫什么龄?学龄。一位高龄老人,永远的中山装,却在那儿挥锹填土,让人觉得他是那么的亲切,仿佛就是咱们邻家的老爷爷。全体同学把目光集中到这句话,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齐读这句话,读出我们的敬佩之情吧。(二)抓关键词,想象画面,感受人物品质1.识记动词,厘清植树经过。那么邓爷爷是怎样植树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和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课文内容)也就是眼睛看着不出声地读,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描写邓爷爷植树动作的词,如果只画一个字的动词你能找准吗?(你找得真准)这些动词在文中组成的两字词语,你能找到吗?试一试吧!找完了吗?谁来汇报?(课件出示)来看一下,你找的对不对。全部找到了,老师要恭喜你,说明你读书很认真!其他同学有漏掉的词语请你快速补上,都画上了吧!两字词语又组成哪些四字短语呢?“手握”这个词在文中组成了“手握铁锹”(板贴),像老师这样把其他植树的四字短语都画出来吧!大胆试一试,开始。(板贴六个短语:挖着树坑 挑选树苗 移入树坑 挥锹填土 扶正树苗)谁来读一下,都会读吗?一起试试看。这是邓爷爷植树的过程,跟着他你也能学会植树的。这些短语中还藏着秘密呢?变红的字是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你怎么记住它?会说哪个字就说哪个字。(“挖”右边是“穴”字头,挖洞穴,你能用想象的办法记住了挖,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些字你们都是一个一个记是吧,如果分类记忆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呀?预设:我不是一个一个地记,(课件出示:握-挖-挥-扶)我是把“握、挖、挥、扶”这类字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手上的一种动作。“握和扶”都是形声字,提手旁表形,说明这是两个与手有关的动作,右边的“屋”和“夫”表声,和整个字的读音很相近。“挥和挖”是会意字,“挥”的右边是“军”,代表军队,古文字就是一列军队的形状。“挥”,其实带“军”的很多字大多都读hui,比如说“三春晖”的“晖”,“光辉”的“辉”,“挖”字更形象了,左边一只手,右边是一个山冈,上边露出两个黑幽幽的洞口,洞里面蜿蜒上下表示洞越挖越大,后来简化成现在的样子。我们这样打包把它们放在一起记忆,都表示动作,一边表音一边表意,这样就很快记住了,我们再读一遍。预设:还有一类字,我把它们放在一起。读一读,预备齐。我为什么把它们三个放在一起(课件出示:选、移、填),你们猜猜看?发现不了奥秘是吧,其实汉字本身没有秘密,但是我把它们放在一起的理由是,眼睛不要眨,放在一起的原因是?这些字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是不是?(课件出示图片)难吗?再来读一读这些生活中的生字朋友。一回生,二回熟,多次见面就成了好朋友。这些生字想一想,可怕吗?不可怕,只要你是有心人,再多的生字也难不倒你。同学们表现得真棒!奖励你们看一看邓小平爷爷植树的一些镜头。(课件出示图片)一幅图一幅图地读。现在你会植树了吗?真的?从座位上站起来,我们一边读词语一边做动作,用手拿着攥着就是“握”,握笔握拳,铁锹是比较大的劳动工具,需要两只手一齐,一只手在前,一只手在后这样牢牢抓在手里,用力地握;“移”是小心翼翼地移动,生怕伤害到小树苗,不是“摆”“插”;“挥”用力舞动手臂,动作幅度很大地弯着腰挥动铁锹;最后生怕小树苗根不正会长歪,把它小心扶正。很好!棒极了!看来你们真得学会了,学到现在同学们很开心对不对?谁能把你刚刚学会的植树的动词送到文中合适的地方呢?(课件出示,填写动词)抓重点词,说说植树情景。同学们真能干,跟着邓爷爷学会了植树。(课件出示: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满是汗珠,仍不肯休息。)谁能读,句中哪个词语告诉我们邓爷爷不知疲倦地挖着树坑,心情愉悦,干劲十足,对植树的这件事兴趣很高?(生答:兴致勃勃)做一件事兴趣高,做得特别投入,情绪高涨的样子就是兴致勃勃(卡片)这个“勃”字的右边是个“力”,读好这个词语。一提到什么的时候,你就觉得兴致很浓、兴头很高、特别的开心、特别的兴奋,兴致勃勃的,请你说?谁能用兴致勃勃说一句话呢?秋游的时候,你兴致勃勃地做过什么呢?(生回答)句子说得很完整。过年的时候,你又兴致勃勃地干什么?(生回答)手工课上,我们兴致勃勃地用彩泥干什么?(捏泥人)。把这个词放回到句子里再读一读,请重读加点词,语调稍高、情绪饱满的练读这句话,读出邓爷爷的热情、辛劳和坚持。孩子们,这种抓关键词品读句段的方法真好!预设:邓爷爷把一些树苗比较着看,左右来回地看,不停地、反复地去看,枝干壮不壮、枝叶绿不绿?这一棵有一点点枯黄的叶子不行,那一棵长得太弱小也不行,这样反复地看,精心地挑选树苗。这样精心地挑选只为找出(出示字卡“茁”)最茁壮的那棵小树苗,这个生字谁来读,这是一个翘舌音,读词语--茁壮,字音读得真准!像他这样全班齐读。那什么样的小树苗才能称为茁壮的小树苗呢?预设:枝叶不能折断 不能枯萎,根部要足够健康。植物长势很好就是茁壮。你们一天天长大,老师也想把“茁壮成长”送给你们。填的时候啊,同样非常用力。谁能把这一连串细小的动作读清楚,让我们仿佛看到邓爷爷植树时的情景?(一个接一个的动作读得很清楚)把每一个动作都读好,谁还能读?(读得很流利,你们听明白听清楚了吗?)在这段话中出现的两个带有“心”字的词语,谁把它读一读,从这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仔细、认真、严肃、专注;邓爷爷很用心的栽种小树苗,干得非常认真;邓爷爷植树很认真。)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邓爷爷,但是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他的这种精神。同学们,邓爷爷的树植好了吗?(课件出示句子: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是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谁能来读。连声说是一声紧接着一声、接连不断地说,所以,“不行,不行!”要读得紧凑,想象画面读出邓爷爷对自己要求高、不满意的语气。太棒了!那“给树浇水”这个场景,文中可没有写啊,你能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课件出示插图),说一说吗?谁还关注到这幅图中的其他人物了吗?导读第4、5自然段,感受喜悦,升华情感。我们抓住了动词和对人物描写的一些关键词,读懂了邓爷爷植树的过程和一丝不苟的情形。小树栽好啦!瞧,它站得多直啊!多么有精神!我们来夸夸它吧!用开心、称赞的语气读一读吧!预备齐读(一颗绿油油的小柏树栽好了,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老师看看哪位同学坐得最笔直。看到小柏树站得这么直,邓爷爷可高兴了!我们一起读一读吧!把“满意”读得重一些(一齐读:邓爷爷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请带着邓爷爷的美好期待,一起读好课文最后的一段吧,注意红色字读得重一些。四、想象说话,感受伟人心愿,拓展延读,布置作业1.想象说话,议出树木对人们的作用师:邓爷爷把小树栽好了,假如你是这棵小树苗,长大了想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呢?(遮阴凉、防风固沙)2.拓展了解邓爷爷多次植树的事迹师:同学们,邓爷爷每次植树,看到前些年的树木已经茁壮成长,他对植树的信心更足了。(出示图片和文字,《春天的故事》音乐起)全国各地都留下了邓爷爷植树的身影,都留下了他老人家植树的汗滴。1979年3月邓爷爷在北京大兴县参加植树活动。1982年邓爷爷在北京玉泉山上植树。1984年2月邓爷爷在厦门特区参加植树活动。1992年邓爷爷在深圳参加植树活动。邓爷爷不仅仅是在种树,更是在播种一个心愿,那就是(课件出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20年、100年、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学生读。这是1983年邓爷爷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植树时的讲话。38年过去了,当年邓爷爷在天坛公园种下的这棵小柏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人们为了怀念邓爷爷,就把这棵树亲切的叫成“小平树”小平树不仅留下了浓浓的绿荫,也留下了邓爷爷绿化祖国、造福万代的伟大心愿。 所以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爱护我们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健康幸福的生活。3.布置作业。(课件出示图片)如果你是天坛公园的导游,你怎么向游客介绍邓爷爷当年植树时的情景呢?课下练习说一说。板书设计:4.邓小平爷爷植树手握铁锹 挖着树坑挑选树苗 移入树坑挥锹填土 扶正树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