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雨 果情 境 导 入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在中国,有一座堪称人类文化宝库的大型皇家园林,它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馆。它,就是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它惨遭英法联军的大肆劫掠与焚烧。其后,英法联军中的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随即写了这封书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学 习 目 标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作者观点。2.体会类比、铺陈、反语等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作者简介语简解释预 习 检 查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赃琉璃珐琅曦骇瞥劫箧缭物见掠眼花 乱fà lángxīhàipiējiéqiè晨惊箱liáo给予jǐ裁制cáizāngliú li情 境 导 入预习检查读一读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词语解释【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晨曦】晨光。【瞥见】一眼看见。【赃物】通过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预 习 检 查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预 习 检 查【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美丽。【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箱箧】箱子。【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新 课 探 究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梳理思路: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作者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2.跳读课文,标记连接课文内容的关键句,划分文章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写信缘由,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第二部分(第2—8段):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第三部分(第9—10段):揭示观点,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愤恨之情。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3.精读第3段,思考:(1)作者是如何评价圆明园的?请找出相关语句。“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2)作者是如何对圆明园进行浓墨重彩地描写的?请指出使用的手法与表达效果。铺陈手法(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地渲染、描绘)的运用:作者采用浪漫主义笔法(发挥想象),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衬托与铺垫。极力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表明圆明园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从而衬托出英法联军的贪婪无知,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愤恨之情;同时,也为后文的谴责做了铺垫。(3)作者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美丽并给予圆明园高度评价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类比。将圆明园与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巴黎的圣母院类比,表明圆明园是独一无二的世界瑰宝,是人类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下文表达作者对圆明园遭劫毁的痛心、同情和对侵略者暴行无比愤怒之情做铺垫。(4)除了铺陈手法外,这段文字还运用了哪种写作方法?作用是什么?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4.第4段在内容上表达了什么感情?在结构上有何作用?内容上:表达了无限的惋惜和愤恨之情。结构上:开启下文。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5.第5、6段突出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反语。如用“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反语,辛辣地讽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极具批判意味。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某种意思,含有否定、讽刺和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概念点拨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6.合作探究,找出极富表现力的句子,赏析其表达效果。(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三句运用反语,极力讽刺了侵略者的丑恶行径。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2)“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句话描画出了两个强盗肆意掠夺、得意忘形的丑态,讽刺力强。(3)“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文明”和“野蛮”运用反语,批判和讽刺了侵略者恬不知耻、颠倒黑白、厚颜无耻的丑态,表现出作者的凛然正气和博大胸怀。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4)“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圆明园的物品虽然是富丽堂皇的,但强盗的行径是丑恶的,把抢来的东西用于展览,对于这群无耻的强盗来说,不是展览“破烂”又是什么呢?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用“两个强盗”来比喻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就是侵略和掠夺,突出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6.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体现了作者明确的立场、鲜明的态度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7.说一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新课探究情境导入课堂小结拓展思考: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理所当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是不是不够“爱国”?表现了他怎样的品格?他是爱国的,他不畏强权,态度公正,对祖国和人民爱得清醒和深沉。表现了他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胸怀博大,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珍视人类文明成果的品格。课 堂 小 结本文通过一封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揭露了英法联军劫掠并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表达了作者对遭受空前劫难的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 业 设 计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推荐文本阅读:程曾厚的《雨果和圆明园》。2.学习了本文以后,相信同学们都对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请同学们给雨果写一封信。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