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金属 单元小结 单元小结(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单元 金属 单元小结 单元小结(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 金属 单元小结
1.合金一定全部由金属组成。( )
2.制造合金的过程是加热熔合,而不是化合,合金中的各成分只是混合在一起,该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
3.铜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Cl===CuCl2+H2↑。( )
4.金属和酸反应后,溶液质量均增加。( )
5.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3CuSO4===Fe2(SO4)3+3Cu。( )
6.铜和氯化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Cl===2Ag+CuCl2。( )
7.反应条件要求越低,金属的活泼性越强。( )
考点1 金属和金属材料 
1.(山东青岛中考)下列生活用品,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
A.保鲜膜 B.铜导线
C.陶瓷碗 D.实木椅
2.(山东临沂中考)下列关于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铁和钢的含碳量不同
B.黄铜比纯铜硬度小
C.合金属于合成材料
D.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
考点2 金属的冶炼 
3.(四川内江中考)如图是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的装置。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
B.该反应中,失去氧的物质是CO
C.CO具有可燃性
D.硬质玻璃管中固体质量逐渐减小
4.(化学与技术)(山西中考)我国是世界上锌冶炼最早的国家。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是:“每炉甘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锌)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反应后生成一氧化碳)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锌)也。”此工艺过程分解模拟如图。(已知:Zn的冶炼温度为904 ℃,Zn的沸点为906 ℃。)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装入原料器之前,将炉甘石敲碎的目的是__ __。
(2)高温炉内,碳酸锌(ZnCO3)在高温条件下与煤的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生成Zn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该反应生成物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__ __价。
(3)冷凝器中发生的变化属于__ __。
(4)我国古代冶锌晚于铁和铜,结合已知信息,分析说明其中的原因是__ __。
考点3 金属的化学性质 
5.(四川成都中考)有关金属的实验如下,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6.(四川广元中考)向一定量CuCl2、Fe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三种
B.若滤渣中有两种金属,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两种
C.若滤液中只有一种溶质,则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D.若滤液中有两种溶质,则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不可能有气泡产生
考点4 金属活动性顺序 
7.(山东滨州中考)下列各组试剂不能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 )
A.CuSO4溶液 Fe Ag
B.FeSO4溶液 稀H2SO4 Cu Ag
C.AgNO3溶液 稀H2SO4 Fe Cu
D.AgNO3溶液 FeSO4溶液 Cu
考点5 置换反应 
8.(湖南益阳中考)我国宋代《梦溪笔谈》中有“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的记载,其化学反应原理为Fe+CuSO4===Cu+FeSO4,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考点6 金属材料的锈蚀与防护 
9.(湖南中考)铁制品经常有锈蚀现象,于是某兴趣小组围绕“锈”进行一系列研究。
(1)探锈
现有洁净无锈的铁钉、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植物油、棉花和干燥剂氯化钙,还可以选用其他物品。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设计如下实验:
    
①A中玻璃仪器的名称是__ __。
②一周后,观察A、B、C中的铁钉,只有A中的铁钉出现了明显锈蚀现象,由此得出铁钉锈蚀需要与__ __接触的结论。
(2)除锈
取出生锈的铁钉,将其放置在稀盐酸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变黄,铁钉表面有少量气泡产生。产生气泡的原因是__ 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稀盐酸可用于除锈,但铁制品不可长时间浸泡其中。
(3)防锈
防止铁制品锈蚀,可以破坏其锈蚀的条件。常用的防锈方法有__ __(写一种即可)。
兴趣小组继续通过文献研究、调研访谈,发现如何防止金属锈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中的重要科研课题。
10.(广西柳州城中区期末)铁的应用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习了金属之后,某兴趣小组以铁为主题开展了如下探究。
【任务一】认识生活中的铁
(1)生活中常见到的金属铁是铁的合金,生铁和钢就是常见的两种铁合金,生铁的含碳量__ __(填“大于”或“小于”)钢的含碳量。
【任务二】探究铁的锈蚀与防护
  
(2)图1,起始时量筒内水面处于50 mL刻度处。之后水面缓慢上升。几天后水面最终处于约40 mL刻度处,原因是__ _ __。
(3)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图2实验探究铁锈蚀的条件。打开分液漏斗,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处细铁丝依然光亮,B处细铁丝表面出现锈蚀。试管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该实验说明铁生锈是铁与__ __共同作用的结果。
(4)请写出一种日常生活中防止铁生锈的措施:__ __。
【活动三】探究铁和盐溶液的反应
(5)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连续缓慢地加入m g铁粉,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铁粉的质量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①b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 __。
②若ab段和bc段析出的固体质量相等,参加反应的铁粉质量分别为m1 g和m2 g,试比较m1和m2的大小关系:__ __。第九单元 金属 单元小结
1.合金一定全部由金属组成。( × )
2.制造合金的过程是加热熔合,而不是化合,合金中的各成分只是混合在一起,该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 )
3.铜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Cl===CuCl2+H2↑。( × )
4.金属和酸反应后,溶液质量均增加。( √ )
5.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3CuSO4===Fe2(SO4)3+3Cu。( × )
6.铜和氯化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Cl===2Ag+CuCl2。( × )
7.反应条件要求越低,金属的活泼性越强。( √ )
考点1 金属和金属材料 
1.(山东青岛中考)下列生活用品,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B )
A.保鲜膜 B.铜导线
C.陶瓷碗 D.实木椅
2.(山东临沂中考)下列关于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生铁和钢的含碳量不同
B.黄铜比纯铜硬度小
C.合金属于合成材料
D.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
考点2 金属的冶炼 
3.(四川内江中考)如图是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的装置。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B )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
B.该反应中,失去氧的物质是CO
C.CO具有可燃性
D.硬质玻璃管中固体质量逐渐减小
4.(化学与技术)(山西中考)我国是世界上锌冶炼最早的国家。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是:“每炉甘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锌)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反应后生成一氧化碳)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锌)也。”此工艺过程分解模拟如图。(已知:Zn的冶炼温度为904 ℃,Zn的沸点为906 ℃。)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装入原料器之前,将炉甘石敲碎的目的是__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__。
(2)高温炉内,碳酸锌(ZnCO3)在高温条件下与煤的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生成Zn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C+ZnCO3Zn+3CO↑__。该反应生成物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__+2__价。
(3)冷凝器中发生的变化属于__物理变化__。
(4)我国古代冶锌晚于铁和铜,结合已知信息,分析说明其中的原因是__锌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合理即可)__。
考点3 金属的化学性质 
5.(四川成都中考)有关金属的实验如下,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B )
6.(四川广元中考)向一定量CuCl2、Fe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三种
B.若滤渣中有两种金属,则滤液中溶质一定有两种
C.若滤液中只有一种溶质,则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D.若滤液中有两种溶质,则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不可能有气泡产生
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n>Fe>Cu,向一定量CuCl2、Fe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锌先与CuCl2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CuCl2反应完,若还有锌粉,锌才能与FeCl2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铁。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该金属是铜,滤液中溶质不一定有三种,也可能是锌和氯化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滤液中溶质有氯化亚铁、氯化锌两种,A错误;若滤渣中有两种金属,滤液中溶质不一定有两种,也可能是锌和氯化亚铁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滤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锌一种,B错误;若滤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滤渣中一定含有铁,此时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一定有气泡产生,C正确;若滤液中有两种溶质,说明溶质是氯化锌、氯化亚铁,若氯化亚铁部分参加了反应,滤渣中含有铜、铁,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则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D错误。
考点4 金属活动性顺序 
7.(山东滨州中考)下列各组试剂不能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 B )
A.CuSO4溶液 Fe Ag
B.FeSO4溶液 稀H2SO4 Cu Ag
C.AgNO3溶液 稀H2SO4 Fe Cu
D.AgNO3溶液 FeSO4溶液 Cu
考点5 置换反应 
8.(湖南益阳中考)我国宋代《梦溪笔谈》中有“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的记载,其化学反应原理为Fe+CuSO4===Cu+FeSO4,该反应属于( B )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考点6 金属材料的锈蚀与防护 
9.(湖南中考)铁制品经常有锈蚀现象,于是某兴趣小组围绕“锈”进行一系列研究。
(1)探锈
现有洁净无锈的铁钉、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植物油、棉花和干燥剂氯化钙,还可以选用其他物品。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设计如下实验:
    
①A中玻璃仪器的名称是__试管__。
②一周后,观察A、B、C中的铁钉,只有A中的铁钉出现了明显锈蚀现象,由此得出铁钉锈蚀需要与__水和氧气__接触的结论。
(2)除锈
取出生锈的铁钉,将其放置在稀盐酸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变黄,铁钉表面有少量气泡产生。产生气泡的原因是__Fe+2HCl===FeCl2+H2↑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稀盐酸可用于除锈,但铁制品不可长时间浸泡其中。
(3)防锈
防止铁制品锈蚀,可以破坏其锈蚀的条件。常用的防锈方法有__刷漆或涂油等__(写一种即可)。
兴趣小组继续通过文献研究、调研访谈,发现如何防止金属锈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中的重要科研课题。
(1)①A中玻璃仪器的名称是试管。②一周后,观察A(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B(与氧气隔绝)、C(与水隔绝)中的铁钉,只有A中的铁钉出现了明显锈蚀现象,由此得出铁钉锈蚀需要与水和氧气接触的结论。(2)产生气泡的原因是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HCl===FeCl2+H2↑。(3)防止铁制品锈蚀,可以破坏其锈蚀的条件。常用的防锈方法有刷漆或涂油等。
10.(广西柳州城中区期末)铁的应用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习了金属之后,某兴趣小组以铁为主题开展了如下探究。
【任务一】认识生活中的铁
(1)生活中常见到的金属铁是铁的合金,生铁和钢就是常见的两种铁合金,生铁的含碳量__大于__(填“大于”或“小于”)钢的含碳量。
【任务二】探究铁的锈蚀与防护
  
(2)图1,起始时量筒内水面处于50 mL刻度处。之后水面缓慢上升。几天后水面最终处于约40 mL刻度处,原因是__铁丝绒生锈消耗了约10_mL氧气__。
(3)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图2实验探究铁锈蚀的条件。打开分液漏斗,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处细铁丝依然光亮,B处细铁丝表面出现锈蚀。试管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H2O22H2O+O2↑__,该实验说明铁生锈是铁与__氧气、水__共同作用的结果。
(4)请写出一种日常生活中防止铁生锈的措施:__保持干燥(合理即可)__。
【活动三】探究铁和盐溶液的反应
(5)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连续缓慢地加入m g铁粉,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铁粉的质量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①b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硝酸亚铁和硝酸铜__。
②若ab段和bc段析出的固体质量相等,参加反应的铁粉质量分别为m1 g和m2 g,试比较m1和m2的大小关系:__m1<m2__。
(1)生铁含碳量比钢的含碳量要高。生铁的含碳量一般在2%~4.3%之间,而钢的含碳量在0.03%~2%之间。(2)铁丝绒生锈,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会导致量筒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最终消耗氧气的体积为50 mL×=10 mL,故几天后水面最终处于约50 mL-10 mL=40 mL刻度处,原因是铁丝绒生锈消耗了约10 mL氧气。(3)试管中发生的反应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A处细铁丝只与氧气接触,不生锈,B处细铁丝与氧气和水接触,生锈,则该实验说明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4)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接触,防止铁生锈,可以隔绝氧气和水,如刷漆、涂油、保持干燥等。(5)①b点对应反应为铁和硝酸银完全反应生成银和硝酸亚铁,所以溶质为硝酸亚铁和硝酸铜。
②假设ab段和bc段析出固体质量均为1 g,则有
Fe+2AgNO3===Fe(NO3)2+2Ag
56 216
g 1 g
Fe+Cu(NO3)2===Fe(NO3)2+Cu
56 64
g 1 g
由方程式体现的质量关系可知,参加反应的铁粉质量分别为m1= g和m2= g,故m1<m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