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哺乳动物》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哺乳动物》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动物的分类》 3.哺乳动物 教学设计
单元 《动物的分类》 课题 3.哺乳动物 课时 1
设计 学校 电话
核心 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8.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学习内容 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8.2不同种类动物具有不同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内容要求 5.2中(2)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5.2中(3)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8.2中(5)描述和比较胎生与卵生动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能描述常见胎生动物的特征,进而认识哺乳动物的特征。 科学思维 能通过观察、比较胎生动物的特征,概括出哺乳动物的特征。 探究实践 能运用感官和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胎生动物的特征,并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认识哺乳动物的特征。 态度责任 知道科学学科的学习与实践要实事求是,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的信息,具有基于事实表达观点的意识。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能通过观察、比较胎生动物的特征,认识并概括出哺乳动物的特征。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运用感官和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胎生动物的特征,并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认识哺乳动物的特征。
教学 准备 教师:鸟类及哺乳类动物的板贴
学生:羽毛、放大镜、记录纸、常见胎生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提醒与备注
一、问题与假设(5分钟) 1.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在上节科学课中我们探索研究了鸟类,哪位孩子能帮助我们回忆一下“鸟类”有哪些特征? 生:鸟类的特征共有四个,分别是身体覆盖羽毛、长有翅膀、用喙取食、卵生。 师:看来上节课你的收获是满满的。通过刚才的回顾,我们知道了鸟类的繁殖方式是卵生,那是不是所有动物的繁殖方式都是卵生呢? 生1:不是,我知道小牛是牛妈妈直接生出来的。 生2:我们人类也都是妈妈直接生出来的。 师:通过倾听这几位孩子的回答,我们知道了区别于卵生的繁殖方式,也就是动物幼体在母体内发育为胎儿后产出的繁殖方式,我们称之为“胎生”。在我们常见的动物中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胎生的? 生1:马。 生2:小猫、小狗。 生3:老虎、狮子。 师:原来这么多动物都是胎生呀!那你们知道在胎生动物中刚出生的宝宝是吃什么的吗? 生1:乳汁。 生2:母乳。 师:看来你们在生活中是善于细致观察的孩子!确实,在胎生动物中刚出生的宝宝是靠吃母乳长大的。我们将刚出生的动物宝宝叫做“幼仔”,并将动物产下幼仔后,用乳汁哺育幼仔的现象叫“哺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从繁殖方式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知道“卵生”与“胎生”的区别,并能够说出常见的胎生动物,从而引出“哺乳”。
二、探究与结论(20分钟) 1.小组讨论记录方式 师:刚才我们从繁殖方式的角度了解了胎生动物的特征,并且也知道了小狗、小猫、兔子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胎生动物,那胎生动物还有哪些特征呢?我们又如何将观察到的这些特征记录下来呢?这是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师:首先请大家从材料盒拿出常见胎生动物的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准备用什么方式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记录下来呢? 生1:我们小组准备用记录表的形式进行记录。 生2:我们小组准备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 师:大家能够将上节课学到的新方法在本节课中进行应用,看来我们班孩子“学以致用”的能力也很强!在我们观察记录之前,你们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 生1:我们在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例如从左到右。 生2:我们在观察时要及时将观察到的特征记录下来。 师:老师也有几点小提示,第一,为了使观察的效率更高,我们要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观察,有人负责记录或绘画;第二,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第三,边观察边描述,使同组成员知道你观察的动物的特征;第四,及时对比,及时记录。 2.观察常见胎生动物的特征 师:现在请大家开始观察、记录吧。 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观察。 师:哪个小组能分享一下你们观察到了胎生动物的哪些特征? 生1:我们发现胎生动物的身体都有头、颈、躯干、四肢、尾巴,身体表面有毛。 生2:我们发现胎生动物的身体都有头、颈、躯干、四肢。 师:这两个小组都从身体结构上进行了观察,但是观察的结果略有不同,请大家再次观察你们的图片,看看这些胎生动物有没有“尾巴”? 生:都有尾巴。 师:在观察时我们要将观察到的现象或特征进行真实的记录,也就是要实事求是,而不能弄虚作假。通过刚才的观察及分享,哪位孩子能总结一下胎生动物还有哪些特征? 生:身体表面有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巴。 3.比较人和其他的胎生动物 师:人也是胎生动物,那我们观察到的这些特征是否适合于人类呢? 生:人类是没有尾巴的。 师:大家的思维可真敏捷!由此可见,刚才我们总结的结论并不是特别的严谨,需要进行修订。 师进行修正。(将“尾巴”去掉)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绘画或记录表的形式将观察到的常见胎生动物的特征记录下来,但在分享环节发现记录的特征略有不同,有的记录了“尾巴”,有的没有,而有的明明绘画了尾巴却没有标注或讲解出来,这就引起了学生的讨论——究竟“尾巴”是不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此时老师需要将本节课学习目标中态度责任进行落实,告知学生在观察时我们要将观察到的现象或特征进行真实的记录,也就是要实事求是,而不能弄虚作假。
三、修订、完善结论(10分钟) 师:在科学中,我们将“像人、猫、狗这样,身体包括头、颈、躯干、四肢等部分,身体表面有毛,胎生,靠吃母乳长大的动物都称为哺乳动物。” 师:哺乳动物体表的毛一般起到保温的作用,那是不是所有哺乳动物的身体表面都有毛呢? 生:不是的,我知道海豚是哺乳动物,但是它的体表就没有毛。 师:像鲸、海豚等这样的哺乳动物,它们身体表面的毛退化了,但是它们皮下脂肪层发达,依然能起到保温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将这句话修订为“身体表面一般有毛”。请大家再次观察我们总结的哺乳动物的特征,还有没有那句话是不严谨的? 生:刚才说到的海豚和鲸鱼它们没有四肢,所以我认为身体结构那一项也需要修改。 师:像鲸、海豚等这样的哺乳动物,为了适应水中的生活,它们的后肢发生了退化。所以我们需要将这句话修订为“身体主要包括头、颈、躯干、四肢等部分”。 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修订与完善,我们不仅感受到科学表述的严谨性,也清晰地知道了哺乳动物的特征是:身体主要包括头、颈、躯干、四肢等部分,身体表面一般有毛,胎生,靠吃母乳长大。 师:在哺乳动物中还有一个特例——鸭嘴兽,它是一种卵生的哺乳动物。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这种可爱的哺乳动物吧! 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在上一环节学生通过对常见的胎生动物进行观察、比较,进而概括出哺乳动物的特征;本环节通过学生列举个例及教师的讲解,对哺乳动物的特征进行修订、完善,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学习的严谨性。
四、反思与评价(5分钟) 1.强化认知 师:接下来请大家判断这些动物是哺乳动物吗?(展台呈现:金丝猴、熊猫、狼) 生:是。 师:你判断他们是哺乳动物的理由是什么? 生:它们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等部分,身体表面有毛,在课外阅读中我知道了它们是胎生的,靠吃母乳长大。 师:这个动物是哺乳动物吗?(展台呈现:红腹锦鸡) 生:不是。 师: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生:它不符合哺乳动物的特征,它符合鸟类的特征。 师:看来大家不仅能够概括出哺乳动物的特征,还能够进行应用与判断,给大家点赞! 2.情感升华 师:孩子们,愉快的时光总是如此的短暂,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哺乳动物的世界,了解了它们的共同特征。从森林中的猴子到草原上的羚羊,从海洋中的鲸鱼到天空中的蝙蝠,每一个哺乳动物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着生命的奇迹和自然的智慧。哺乳动物不仅是自然界的宝贵成员,更是我们人类学习和探索的伙伴。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够带着今天学到的知识与感悟,去发现和探索更多动物的奥秘。
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