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点石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点石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水,既是生命之源,亦是文明之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水”这一意象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其内涵早已超越自然物质范畴,演化为承载伦理、政治与哲学意涵的价值符号。从《诗经·大雅·绵》“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的文明起源想象,到《老子》“上善若水”的至德推类;从《管子·水地》视水为“万物之本原”的宇宙论,到《孟子》以水“就下”之性推类“民归仁政”的政治合法性。在先哲的认知中,“水”意象既是自然之真的具象,又是价值之善的化身。他们不仅关注水的流动、润泽、清浊等物理特征,更从水的功能中提炼出生存智慧,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推类方式,将水的物理特征与人的道德、政治实践相联结。
②为何水能成为中国逻辑实践中“推类”思维的典型载体?关键在于“类同理同”的思维模式,即从水的属性、状态、功能提炼出类属性或类事理的相似性,进而将其映射为治国理念、处世哲学与社会理想,形成物理属性—伦理映射—价值实践的逻辑机制。
③物理属性的分类与观察。先秦文献中对水的认知细致入微,其物理属性可归纳为两大维度。其一,属性维度。例如,有始有终,《荀子·君道》“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水源清澈则下游清澈,被赋予君为“民之源”、君王需修德以正本清源的象征意义;流向趋下,《孟子·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水“就下”的天然倾向成为“民归仁政”的推类基础;无形随势,《庄子·列御寇》“水流乎无形”,水随器成形、因势而变,后被引申为灵活应变的处世智慧。其二,功能维度。例如,润泽万物,《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水滋养生命却“不争”喻指无私利他的道德境界;承载覆舟,《荀子·王制》“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水的载舟之力与覆舟之险成为“民本思想”的具象表达;平准如镜,《庄子·天道》“平中准,大匠取法焉”,静止之水的平面特性被抽象为公正无私的价值标准。这些属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类同理同”的思维机制,被系统性地关联至人类社会的伦理与政治领域。
④伦理映射与价值实践的运作机制。推类思维通过引证谕证①实现从物理到伦理的转化,其核心在于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构建自然现象与人类行为的类事理关联。如《老子》第八章从“上善若水”到“不争之德”的推类。关于物理属性,老子观察到水“处众人之所恶”却“善利万物”,于是将水的谦下、不争映射为圣人之德,提出“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其伦理映射;最终,治国当“无为而治”,军事当“以静制动”,个人当“守柔处弱”,形成一套以“不争”为核心的实践哲学,这是其价值结论。
⑤“水”意象的推类实践,本质上是将自然规律(物理之真)转化为伦理规范(价值之善)的符号化过程。通过“类同理同”的推类思维机制,先秦哲人不仅解释了水的自然属性,更将其升华为一套指导社会实践的价值体系。这种逻辑实践既根植于“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传统,亦凸显了中国传统逻辑“经世致用”的实践特质,即逻辑的终极意义在于为“求善求治”提供思想资源。
⑥中国古代逻辑实践中,“水”意象推类论证的评估标准主要在于价值有效性与情境说服力。先秦哲人通过水的物理属性谕证伦理规范时,既追求价值导向的正当性,又注重具体情境中的实际效果,形成了独特的论证逻辑。
⑦一方面,价值有效性在于社会正当与行为指导。价值有效性是“水”意象推类论证的首要标准,强调伦理映射需符合社会共识的“善治”目标,并能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规范。社会正当性是指水的伦理化以“求善”为根基,服务于“引人向善”的终极目标。如《管子·水地》将水的“清浊”与民众道德直接关联,认为“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提出“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将治水与治民统一为“求善”的社会工程。行为指导性是指“水”意象的推类需符合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最终能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南。如《商君书·君臣》“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以水就下谕证君王行赏罚以导民趋利,这是明确且具体的政策上层设计。总的说来,价值有效性是“推类”思维的合法性来源,确保水的物理属性转化为社会认可的价值共识。
⑧另一方面,情境说服力在于语境适配与公共传播,即强调论证需契合具体语境,并能通过公共知识的传播形成广泛认同。其实现依赖两个层面:其一,语境灵活性,主要指“水”意象的同一物理属性可因语境不同映射多元价值,即一理多用的动态诠释。如“水就下”,《孟子》既论证了“民归仁政”的政治合法性,亦驳斥了告子“性无善不善”之说,夯实“性善论”的哲学根基;《商君书·赏刑》则以“民趋利”解读,为法家“以利导民”的赏罚制度提供人性论支撑;《墨子·兼爱下》强调君王若以赏罚推行兼爱,则天下人追求兼相爱交相利,如水就下般不可阻挡。这种灵活性使水的推类逻辑能适配不同学派、不同议题的需求,增强论证的实用价值。其二,公共知识固化,主要指通过从经典到成语的传播过程,先秦哲人关于水的伦理意涵逐渐固化为民族公共知识。例如,“上善若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命题成为文化共识;“源清流清”“水深火热”等成语通过历史经验的沉淀,脱离具体语境而获得普适性意义。这种传播不仅强化了水的符号价值,也使推类思维的结论得以跨越时空,持续影响后世的政治与伦理实践。
(摘编自乔凯丽、王克喜《水意象与中国古代推类逻辑》)
【注】①引征,引出、征用一个具有公共知识的生活经验或历史经验作为“推类”的前提;谕证,以联想的工作机制用引征的前提隐喻或意涵当下所要说明的治国理政道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是先民认识自然的载体,因此演化为承载伦理、政治与哲学意涵的价值符号。
B.通过引征谕证构建起自然现象与人类行为的类事理关联,这说明推类思维并非严格的实证推理。
C.老子用水的谦下、不争类推圣人之德,最终形成了以“不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用以指导行动。
D.文中提到的“水”意象推类论证的评估标准可以表示为: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引用古代文献,证明先秦哲人通过水的物理属性谕证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提升了理论高度和可信度。
B.文章从“水”意象的自然属性和价值意涵的关联人手,剖析“推类思维”的逻辑机制及评估标准,思路清晰。
C.文中第一次提“载舟覆舟”是为阐明“水”的伦理映射与价值实践的运作机制,第二次则为解释“文化共识”。
D.文中多次使用表示并列和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使论述语言更有条理,论述角度更加丰富,增强了逻辑性。
3.下列诗句中的“水”意象没有超越自然物质范畴的一项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D.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4.推类思维可以将物理特性映射到人类社会的伦理和政治领域。请结合所给篇目及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推类是在先秦时代产生的推理模式。先秦诸子中,这种“类同理同”的推类思维技巧比比皆是:《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借助 一事,推论齐宣王具有仁爱之心;《劝学》中,荀子用“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说明学习需要 ,才能取得进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通过探寻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类推出 ,使齐威王认识到察纳雅言的必要。这种思维模式对道德和政治的思考并不是孤立的,体现的是一种 。
5.请结合原文内容,总结在中国古代逻辑实践中推类思维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苍苍琴
迟子建
我最早聆听的琴声,是小提琴。
童年在小山村时,清晨时分,要是父亲唤我们起床得不到响应的话,他会动用两大法宝,这两大法宝是:狗和小提琴。
父亲会把屋门敞开,将在院子中守完夜的狗放进我的睡房,狗摇头摆尾地进来,欢天喜地地把两只前爪搭在炕沿儿上,伸出柔软的舌头,哼哧哼哧地舔我的脸,直到把我舔醒。
要么,父亲会取下挂在墙上的小提琴,站在炕前,有板有眼地拉起来。琴声如黎明之船,驶入我昏沉的睡眠里,将我照亮。当我睁开眼的时候,琴声还在继续,玻璃窗上弥漫着朝霞,好像朝霞也喜欢琴声,特意从天庭飞来听琴。
我对琴声的记忆,与“苏醒”就分不开了。在我心目中,琴声就是林间的流水,能让人提神醒脑;琴声更是田野的清风,带给人温柔的心境。这样与朝阳为伴的琴声,无疑是年轻的、活泼的、富有朝气的。
成年以后,尽管我在音乐厅欣赏过名家演奏的小提琴,但感觉总不如童年听到的琴声美妙。细究起来,不是父亲的琴拉得好,而是因为琴声的出现依托着朴素的板夹泥房屋,依托着红彤彤的朝霞,依托着青葱的菜园和纯净的空气,依托着一颗少年的心,因而显得格外有韵致。
在交响乐中,我总能从笛、笙、号等管乐器,以及锣鼓、木鱼等打击乐器中,感受到小提琴强大的存在。交响乐离开它,如同一个人被剥离了心脏,是没有生命力的。由于爱它,连带着喜欢上了其他的弦乐器,如琵琶、胡琴等。那一根根琴弦在我眼中就是汩汩流水,丝丝晨风,缕缕月光,袅袅炊烟。
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琴,是古琴吧。在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常常出现的“瑶琴”字眼,说的就是它。我最早认识古琴,是一九九四年在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脚下。中秋节的晚上,一行人在大研古镇听老人们演奏洞经音乐。洞经音乐如同仙乐,至美至纯。在幽幽的丝竹声中,你能清晰地辨出古琴清丽的影子。古琴声宛如落在水面的星光,宛如生长在花蕾中的晨露,给整首乐曲带来湿润、清新的气象。据说有张古琴,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似乎还裹挟着旧时代梅花的苦香气,说不出的风雅。
我与古琴这一别,竟是十多年。
去年十一月,在香港城市大学的惠卿剧院,我又与古琴相逢。城市大学举办了一场古琴演奏会,请来了国内演奏古琴的名家。那天剧院爆满,作为主持人的城市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培凯教授,特意穿上了一件灰色的长袍。演奏开始了,首先出场的,是丁承运先生,他是武汉音乐学院的教授,他首演的曲目是《白雪》。尽管剧场很安静,音响效果也不错,可是几百人的呼吸声聚合在一起,还是弱化了琴声,虽然古琴传达的是那种旷古的美感,但在大剧场听起来,它还是显得寥落了。第二个出场的,是李祥霆先生,也许由于他是辽源人,他的《流水》和《幽兰》,粗犷豪放,如同一阵急雨,沁人肺腑,声声入耳。然而接下来的几位,又回到了初始的风格,尽管他们在演奏上无可挑剔,弹奏的又是名曲,如《忘忧》《平沙落雁》《长门怨》等,可是却缺少那种摄人魂魄的力量。未等曲终,与我同去的几位外国作家,有两位提前离座,一位酣然入睡。只有坐在我身旁的尼日利亚作家阿基耶拿,始终饶有兴味地欣赏着。演奏间隙,阿基耶拿问我,迟,你最喜欢哪一曲?我说最喜欢第二个人的演奏,他兴奋地叫道:我也喜欢他!看来李祥霆那苍凉雄浑的琴风,与尼日利亚大地上回荡的风是相似的。
这次演奏会,总感觉不如在丽江与古琴初识时来得惬意,究其原因,当年我听到的古琴,是裹挟在笙、笛和胡琴等乐器声中的。古琴有了唱和的,气势就大了。而且,那次欣赏洞经音乐时,坐在草墩上,手中又有高山雪茶在握。而在惠卿剧院听到的古琴,是大剧场不说,古琴还是单枪匹马地出场,剧场偶有的咳嗽声和手提电话的铃音,都伤害了音乐的品质。我想古琴的独奏,最适合的场所还是在大自然中、在林中溪畔、在鸟语和落花声里。听众不须多,三五人,散坐在石头上。抚琴者完全可以把琴置于膝上,与松涛和流水唱和。由此说来,真正的风雅是私人化的。难怪王维在《竹里馆》里这样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把古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琴由此被公认为世上最苍老的琴。它很难再回到曾让它灿烂无比的年代,它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落落寡合。但它是巍峨的,如同冰山,风骨依然,难以征服。这样的琴哪怕有一天消失了,它留给天地间的,也是最美的一抹斜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最早聆听的琴声就是父亲用来叫我起床而演奏的小提琴声,父亲是在对幼年的我进行音乐方面的熏陶。
B.作者觉得童年听到的小提琴声比成年后在音乐厅欣赏的名家演奏更有韵致,是因为有一颗少年的心做依托。
C.与我同去的几位外国作家,欣赏古琴演奏时“提前离座”“酣然入睡”,说明跨国界的音乐交流并非易事。
D.小提琴“与朝阳为伴”,古琴“是最美的一抹斜阳”,前后呼应,折射出作者对音乐、文化等方面的思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对琴声的记忆,与‘苏醒’就分不开了”,“苏醒”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我从睡梦中醒来,又指我对音乐的感知。
B.文中“古琴声宛如落在水面的星光”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都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C.文章在描写香港城市大学惠卿剧院古琴演奏会场景时,不避其繁地罗列古琴的曲目名称,展现了古琴文化的丰富性。
D.“丽江听琴”与“古琴演奏会”两个场景形成对照,凸显展现古琴之美所需氛围,体现作者对传统艺术应回归心灵的思考。
8.结合王维《竹里馆》,谈谈你对“真正的风雅是私人化的”一句的理解。
9.文中“苍苍琴”应指古琴,开篇却用大量笔墨写“小提琴”,这样的构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祁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 ”对曰:“羊舌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之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羊舌赤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楚文王伐邓,使王子革、王子灵共捃菜。二子见老丈人载畚乞焉不与搏而夺之。王闻之,令皆拘二子,将杀之。大夫辞曰:“取畚信有罪,然杀之非其罪也,君若何杀之?”言卒,丈人造军而言曰:“邓为无道,故伐之,今君公子之搏而夺吾畚,无道甚于邓。”呼天而号。君闻之,群臣恐。君见之,曰:“讨有罪而横夺,非所以禁暴也;恃力虐老,非所以教幼也;爱子弃法,非所以保国也。私二子,灭三行,非所以从政也。”遂杀二子军门之外。
(节选自《说苑·至公》)
材料三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百姓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问其能不能,而直言其怨嗟,岂是至公之道耶?”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公平》)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二子A见B老丈人C载畚D乞焉E不F与G搏H而夺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阿私,偏袒,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意思不同。
B.造,到,前往,与《促织》中“径造庐访成”的“造”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C.“非所以从政也”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意思不相同。
D.理,治理,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的“理”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狐、祁午、羊舌赤能各居其位并且得到晋侯赏识,根源在于祁奚的举善之德。
B.楚文王认为,偏袒儿子的罪过等于是在毁灭德行,不能止暴、教幼、保住国家。
C.太宗刚即位时,一些老部下因前太子、齐王府属僚比自己先得到职务而心存抱怨。
D.太宗引尧、舜、周公、诸葛亮等人的例子,表明自己在选拔任用人才上的标准。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
(2)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
14.“至公”即大公无私,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古代圣君贤臣是如何践行“至公之道”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诗以朴素的语言叙写一次久别重逢后的匆匆离别,不事雕琢,却于平淡中蕴含深永的情味。
B.权诗第三句设问引出“夕阳千万峰”之景,将友人别后去向与苍茫暮色融合,意境雄浑豪迈。
C.韦诗首联通过“泪满缨”这一细节,将与东吴生重逢时百感交集的复杂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D.韦诗以“泪”始,以“笑”结,有回顾,有展望,前后呼应;一泪一笑,总括全诗,结构谨严。
16.两首诗都写到了与友人久别重逢,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理想的治国状态是“ , ”。
(2)苏洵在《六国论》中剖析六国覆灭的根源,深刻总结败亡教训,以此警示统治者“ ”;又借古讽今,恳切劝诫当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切不可“ ”。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A端午是夏天里的盛大节日。沈从文在《边城》里,端午有着和过年一样的排场。“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画了个‘王’字。”最热闹的,当然莫过于赛龙舟。吃过饭,全茶峒的人都聚集到河边看划船。船上鼓声如雷,岸上 ① 。待到赛龙舟结束,还有泅水抓鸭子的环节,岸上的观众也下到河里,成了参与者,真是说不尽的热闹与快活。
一切的节日里,最开心的总是儿童。多少总角之年的稚子,像梁实秋的孩子一样,“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说应该吃粽子!”(《粽子节》)同样是粽子,却有不同的样貌。梁实秋笔下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北平的零食小贩》)迟子建笔下的粽子“看上去就像花荷包了”。(《故乡的吃食》)苏童笔下的粽子,则是线绑着的“小脚粽”,不但要吃,还要让小孩子们沉甸甸地挂在脖子上“招摇过市”。(《祖母的季节》)
汪曾祺笔下端午的鸭蛋,也是极为有趣的。一早,孩子们便要去挑鸭蛋。挑好了,便放在早早打好的五彩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吃的时候 ② 敲去空头,不能把蛋壳碰破。待到晚上捉了荧火虫来,装在蛋壳里,又是一盏闪闪烁烁的小夜灯。一个寻常的鸭蛋,能吃、能玩,承包了孩子们一整天的快乐。
B在南方,盛夏时节已进入五月初五,夏天多蚊虫,许多端午习俗与驱虫辟邪有关。在丰子恺的家乡,小孩子们要带虎头帽,大人则要做蒲剑:“向野塘采许多蒲叶来,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预备正午时和桃叶一并挂在每个人的床上。”(《端午忆旧》)此外,还要打蚊烟、做蜘蛛煨蛋、喷雄黄酒。喷剩的浓雄黄,用指蘸了,在每一扇门上写成“王”字,便是一家人未来一年的驱虫的良药。于是丰子恺描绘民间生活的漫画里,门上往往有一个“王”字,许多读者 ③ ,以至于画展上有人重订一副这类的画,还特别关照说:“请他画时在门上改写一个‘李’字,因为我姓李。”
从湘西茶峒的龙舟竞渡,到文人笔下形态各异的粽子、趣味横生的鸭蛋,再到江南水乡的辟邪习俗,每一段描写都藏着独属于端午的韵味。( ),凝成我们对仲夏生活共同的怀想。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端午记忆散落在艾叶的清香里,终将在文学篇章里
B.这些端午记忆终将散落在文学篇章里,在艾叶的清香里
C.这些散落在文学篇章里的端午记忆,终将在艾叶的清香里
D.这些终将散落在文学篇章里的端午记忆,在艾叶的清香里
20.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1.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2.文中画横线的A、B两个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初春的园子里,两棵树苗同时栽种。一棵急于长高,枝干纤细却拼命伸展,一场春雨后被狂风折断;另一棵默默扎根,枝干虽矮却日渐粗壮,不仅扛过风雨,还在盛夏结出了果实。园丁说:“青春的生长,不在拔苗助长的热闹里,而在向下扎根的踏实中。”
学校将举行以“青春奋斗”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1.A 2.C 3.A 4. 以羊易牛 持之以恒 齐王受蒙蔽 天人合一思维 5.①以“类同理同”为核心,从自然属性提炼相似性映射至人类社会领域;
②依托“天人合一”整体性思维,构建自然与人类行为的关联;
③具有“经世致用”特质,终极目标为“求善求治”;
④评估标准侧重价值有效性(社会正当、行为指导)与情境说服力(语境适配、公共传播);
⑤同一属性可因语境不同映射多元价值,具灵活性;
⑥结论易固化为公共知识,影响深远。
【导语】这篇文章以“水”意象为核心,系统剖析中国古代推类逻辑。开篇点明“水”超越物质,是承载多重意涵的符号,接着从“类同理同”思维切入,先细致分类水的物理与功能属性,再阐释其向伦理、价值实践转化的机制,还探讨推类论证的评估标准。整体以“水”为线索,串联起先秦诸子思想,既凸显“天人合一”思维传统,又揭示中国传统逻辑“经世致用”特质,逻辑清晰,论证深入。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因此”强加因果,原文①段“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水’这一意象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其内涵早已超越自然物质范畴,演化为承载伦理、政治与哲学意涵的价值符号”“在先哲的认知中,‘水’意象既是自然之真的具象,又是价值之善的化身。他们不仅关注水的流动、润泽、清浊等物理特征,更从水的功能中提炼出生存智慧,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推类方式,将水的物理特征与人的道德、政治实践相联结”,可见“水”演化为价值符号的原因是先哲从水的功能中提炼生存智慧,并通过“推类”方式将其物理特征与人类道德、政治实践联结,而非“是先民认识自然的载体”,选项因果关系错误。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第一次提‘载舟覆舟’是为阐明‘水’的伦理映射与价值实践的运作机制”错,文中第三段第一次提到《荀子·王制》“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为了论证水的功能属性可以抽象为政治领域的价值认知,即“水的载舟之力与覆舟之险成为‘民本思想’的具象表达”。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说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初春江水的回暖。是对于自然环境的描述,没有超越自然物质的范畴。
B.“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煜当时愁绪满怀的心情写照。
C.“为有源头活水来”用“源头活水”形象地说明了不断思考、获取新知的意义。
D.“滚滚长江东逝水”通过水流不息引发了对历史和生命的思考。
B、C、D选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概念、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以羊易牛:“类同理同”是以自然现象推类政治伦理,孟子正是通过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一不忍动物受死的事例,推类出其有“仁爱之心”。
②持之以恒:“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以驽马持续前行能达成目标的自然属性(行为特征),推类出学习需“持之以恒”的道理,契合推类思维“从物理特性映射行为规范”的机制。
③齐王受蒙蔽:文中④段指出推类思维通过“引证谕证”构建关联,《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先探寻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而赞美的原因,再以此推类齐王身边人“私王”“畏王”“有求于王”的情况,进而得出“齐王受蒙蔽”的结论
④天人合一思维:原文④段明确提到推类思维“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构建自然现象与人类行为的类事理关联”,⑤段也指出其“根植于‘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传统”,题干中推类思维正对应“天人合一”将自然与人类社会视为整体的核心内涵。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以“类同理同”为核心机制:原文②段“‘类同理同’的思维模式,即从水的属性、状态、功能提炼出类属性或类事理的相似性,进而将其映射为治国理念、处世哲学与社会理想”。
②依托“天人合一”整体性思维:原文④段指出推类思维“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构建自然现象与人类行为的类事理关联”。
③具有“经世致用”的实践特质:原文⑤段强调推类思维“凸显了中国传统逻辑‘经世致用’的实践特质,即逻辑的终极意义在于为‘求善求治’提供思想资源”。
④评估标准侧重价值有效性与情境说服力:原文⑥段明确“‘水’意象推类论证的评估标准主要在于价值有效性与情境说服力”,⑦段指出价值有效性包括“社会正当”与“行为指导”。
⑤同一属性可灵活适配多元语境:原文⑧段提到情境说服力的“语境灵活性,主要指‘水’意象的同一物理属性可因语境不同映射多元价值”,同一物理属性因学派、议题不同,产生多元价值映射,体现推类思维的灵活性。
⑥结论易固化为公共知识且影响深远:原文⑧段指出情境说服力的“公共知识固化,主要指通过从经典到成语的传播过程,先秦哲人关于水的伦理意涵逐渐固化为民族公共知识”,这些推类结论跨越时空,持续影响后世政治与伦理实践,体现其深远影响力。
6.D 7.B 8.①作者所说的“风雅”是指一种独特的内心感受和体验,音乐体验环境的私密化,审美的私人化,是一种纯粹的自我表达和享受。②王维在《竹里馆》中描绘了一种独与明月、竹林相伴的弹琴、长啸的悠然场景,表现出自得其乐的情趣,不关心是否有人知晓或欣赏。 9.①结构上:铺垫与引入。以小提琴为引子,从个人熟悉的琴声记忆切入,自然过渡到对古琴的描写,结构流畅。②内容上:对比与映衬。将小提琴现代活泼的特质与古琴苍古深邃的气质对比,映衬出古琴的文化独特性;同时小提琴与特定场景的融合,也为后文阐述古琴“真正的风雅是私人化的”的观点做了铺垫。③情感上:感悟与认同。小提琴承载的温暖童年记忆为“我”对古琴的欣赏、惋惜之情奠基,使情感从个人眷恋自然延伸到对古琴文化价值的认同,更具感染力。
【导语】这篇散文以“琴”为线索,巧妙串联起作者的音乐记忆与文化思考。通过对比童年小提琴与成年古琴的聆听体验,展现了音乐与生活场景的深刻联系。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两种琴声的特质:小提琴代表生机勃勃的童年记忆,古琴则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厚重。作者通过丽江与香港两场古琴演奏的对比,探讨了传统艺术在现代语境中的生存困境,最终以王维诗句点明艺术本真在于心灵共鸣。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父亲是在对幼年的我进行音乐方面的熏陶”错,父亲站在炕前拉小提琴是为了叫“我”起床,文章并未提及父亲对“我”进行音乐方面的熏陶。
B.“是因为有一颗少年的心做依托”错,原因表述不全。结合原文“因为琴声的出现依托着朴素的板夹泥房屋,依托着红彤彤的朝霞,依托着青葱的菜园和纯净的空气,依托着一颗少年的心,因而显得格外有韵致”可知,童年听到的小提琴比名家演奏美妙,是因为有朴素的自然环境和童年的记忆,这两项原因关乎作者要传递的音乐观,缺一不可。
C.“说明跨国界的音乐交流并非易事”过度解读,“提前离座”“酣然入睡”只能说明大剧场的演奏没有打动他们。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都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错,“古琴声宛如落在水面的星光”主要采用通感,以形象视觉来写琴声,而“大弦嘈嘈如急雨”是以声喻声,不是通感。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作者认为古琴的演奏环境应该是在大自然中,“在林中溪畔、在鸟语和落花声里”,而且听众不能多,“三五人,散坐在石头上”,可见“真正的风雅”环境应该私密化;而弹琴者“可以把琴置于膝上,与松涛和流水唱和”,这是一种纯粹的自我表达和享受。可见“风雅”更多指向独特的内心感受和体验。
②王维的演奏环境恰与竹林、明月相伴,没有其他听众,只有他自己“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是一种自在的美好体验,不在意是否有人欣赏,而看重自得其乐的乐趣。印证了风雅无需外界认可,只需内心对美的真切感知,是私人化的精神享受,而非公共场合的表演。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铺垫过渡,自然引入:开篇写童年父亲的小提琴声,以“与朝阳为伴”“如流水清风”的记忆切入,唤起读者对琴声的共鸣,再从连带着喜欢上其他弦乐器过渡到古琴,避免直接写古琴的突兀,让行文更流畅。
②对比映衬,凸显特质:小提琴是现代乐器,时尚活泼;古琴苍古风雅,文化和气质都很独特;而且当年父亲演奏小提琴,之所以感觉“格外有韵致”是与环境“板夹泥房屋”“红彤彤的朝霞”“少年的心”相关的,这就为古琴“真正的风雅是私人化的”的观点做了铺垫。
③情感奠基,深化认同:小提琴承载温暖童年记忆,让“我”对琴声有天然亲近,这份情感延伸到古琴、古琴文化,使后文对古琴的欣赏、对其“落落寡合”的惋惜更真挚,增强情感感染力。
10.DEG 11.D 12.A 13.(1)祁奚请求退休,晋侯询问他的继承者。他推荐了解狐,解狐是他的仇人。
(2)用人只看他能不能胜任职务,怎么能因为是新人或是故人就态度不一样呢?才能如果不能胜任职务,又怎么能因为是故人就优先任用呢? 14.①用人唯贤,不徇私情、不避嫌怨。
②执法严明,不徇私枉法。
③治国以天下为公,不徇旧情。
【导语】这三则材料围绕“至公之道”展开,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代政治智慧。材料一通过祁奚举贤不避仇、不避亲的典故,体现举荐人才的公正无私;材料二以楚文王严惩夺畚之子的故事,彰显执法不徇私情的决断;材料三借唐太宗与房玄龄的对话,阐明任人唯贤的治国理念。三则材料层层递进,由个人品德到国家治理,共同构建了“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展现了古代圣君贤臣以公心治国的精神追求。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二人看见有个老人挎着一个藤筐,便向老人乞讨,老人不给他们,他们就殴打老人夺下藤筐。
“二子”是主语,“见”是谓语,“老丈人载畚”是宾语,结构完整,D处断开;
“乞焉”省略主语“二人”,“乞”是谓语,“焉”是宾语,结构完整,E处断开;
“不与”省略主语“老人”,“搏而夺之”主语是“二人”,中间G处断开。
故选DEG。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
A.正确。阿私,偏袒/等到。句意:确立他的儿子为他的继承者,不是为了偏私。/等到三年。
B.正确。都是动词,到、前往。句意:那老人就来到军营门外说。/直接到成名家里找他。
C.正确。用来……的办法/……的原因。句意:这不是用来治理国政的办法。/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D.错误。治理/安定。句意:何况我如今是在治理一个大国啊?/道德修养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太平安定。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解狐……能各居其位”错,“解狐”没有“居其位”,晋侯正准备让解狐接替祁奚但是解狐死去了。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请老”,请求退休;“嗣”,继承者;“称”,举荐。
(2)“但”,只;“堪”,是否称职;“新故”,新臣或旧臣。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用人唯贤,不避亲仇:材料一中祁奚举荐不徇私情,先推仇人解狐,再荐儿子祁午,后举下属羊舌赤。他以“善”为唯一标准,实现“建一官而三物成”。
②执法严明,不徇私枉法:材料二中王子革、王子灵抢夺老丈人的畚箕,违反治国准则,楚文王直言“爱子弃法,非所以保国”“私二子,灭三行,非所以从政”,最终在军门处死二子,以严明执法维护公正,践行至公。
③治国为公,任人唯能:材料三中唐太宗秉持“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面对秦府旧部抱怨,提出“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强调以“安百姓”和贤能为用人标准,还以尧、舜、周公及诸葛亮为例,表明治国需弃私心、重贤能,彰显至公之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祁奚请求退休,晋侯询问他的继承者。他推荐了解狐,解狐是他的仇人。晋侯正准备让解狐接替祁奚但是解狐死去了。晋侯又问祁奚谁可接替他的职位。祁奚回答说“我儿子祁午也可以。”这时祁奚的副手羊舌职死去,晋侯问祁奚:“谁可以接任羊舌职的职务?”祁奚回答说:“(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就可以。”于是晋侯就让祁午当了中军尉,让羊舌赤做他的副手。君子评论祁奚在这方面能推荐优秀的人才。他推举他的仇家,不是为了奉承讨好;确立他的儿子为他的继承者,不是为了偏私;推举他的辅佐者,不是为了结成党羽。《商书》里说“不搞偏私结党,统治天下的帝王之道就能至大无边”,大概说的就是祁奚了。解狐得到推荐,祁午得到职位,羊舌赤得到官职,设立一个军尉的官职而成就了三件事,是祁奚推荐优秀人才的结果。只有自己好,所以才能推举他的同类。
材料二:
楚文王攻打邓国,命令王子革、王子灵一起去采摘野菜。这二人看见有个老人挎着一个藤筐,便向老人乞讨,老人不给他们,他们就殴打老人夺下藤筐。楚文王知道了这件事,命令将二人都拘押起来,将要杀掉他们。大夫进言说:“夺取老人的藤筐确实有罪,但杀死他们却不是他们该承担的罪,主君为什么要杀死他们呢?”话刚说完,那老人就来到军营门外说:“邓国干出些没有道义的事,所以你们才攻打它,现在君王的儿子殴打我,还抢夺了我的筐子,这比邓国还要不讲道义。”说完就呼天抢地号哭。楚文王听到了这些话,群臣也感到惶恐不安。楚文王召见那位老人,说:“讨伐有罪的人,自己却要蛮横地抢夺,这不是用来禁止暴行的办法;仗恃力气虐待老人,这不是用来教育年轻人的办法;爱自己的儿子却放弃法令,这不是用来保住国家的办法。偏袒这两个儿子,毁灭三种德行,这不是用来治理国政的办法。”于是在军门外斩杀二子。
材料三:
太宗刚登帝位,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老部下未得封官的人,都埋怨前太子东宫及齐王府部下比自己先安排职务。”太宗说:“古时认为最公平的,是公正而没有私心。丹朱、商均,是尧、舜的亲生儿子,但是尧、舜废弃他们(不授予天下)。管叔、蔡叔,都是武王的亲兄弟,但是周公旦(承受王命)诛讨他们。因此知道统治国家的人,要以天下为公,对人不能有私心。以前诸葛孔明,是一个小国的丞相,还说‘我的心像秤一样公平,不能对人分亲疏’,何况我如今是在治理一个大国啊?我和你们,衣食来自百姓,百姓的人力已经奉献给上面,但是上面的恩惠还没有广施给下面的百姓。现在之所以选拔贤德有才的人,正是为了求得安定百姓。用人只看他能不能胜任职务,怎么能因为是新人或是故人就态度不一样呢?才能如果不能胜任职务,又怎么能因为是故人就优先任用呢?现在不管这些人行不行,却只是说他们埋怨,这难道是最公平的原则么?”
15.B 16.相同点:两诗均通过“十年别”的时空跨度,抒发久别重逢的感慨,以及岁月流逝、人生漂泊的怅然情绪。
不同点:权诗侧重展现“逢又别”的刹那情境,以“马首向何处”的设问和夕阳千万峰的景象,突出离别时的茫然无措与前路未知的怅惘。韦诗则融入个人身世(如“身事如萍”“白首”)与时代背景(“乱来”),既写漂泊之苦与衰老之悲,更通过“唯觉酒多情”“应见泰阶平”表达对乱世的无奈及对太平世道的期盼,情感兼具个人愁绪与社会关怀。
17. 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夕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18.①人声鼎沸/欢声雷动 ②小心翼翼 ③不知就里/不明就里/不甚了了/不知所以/茫然不解 19.C 20.“荧火虫”改为“萤火虫”; “带虎头帽”改为“戴虎头帽”;“一副”改为“一幅”;“龙舟竞度”改为“龙舟竞渡”。 21.均以“笔下的粽子”为核心连接要素,句式统一,结构整齐,增强语势,读来朗朗上口。条理清晰地串联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的端午记忆,展现习俗的多样性。 22.A 句改为:端午是夏天里的盛大节日。(在)沈从文的《边城》里,端午有着和过年一样的排场。 或:端午是夏天里的盛大节日。沈从文《边城》里的端午,有着和过年一样的排场。
B 句改为:在南方,五月初五已进入盛夏时节,夏天多蚊虫,许多端午习俗与驱虫辟邪有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