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试题 2025.9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安徽薛家岗一期文化(距今约5500-5300年)从器物纹饰上看与马家浜文化有些相同;四期文化从器物组合上看和龙山文化有些相当,但亦具有自身的特征。考古学家认为:“薛家岗遗址的文化特征明显,属于一种新的文化类型。”这反映了中国新石器时期的文化A.在交流中发展B.已经进入“万邦时代”C.一体化的趋势D.呈“月明星稀”的格局2.韩非曾批评商鞅“徒法而无术”和“无术以知奸”。因此,韩非在“法治”之外又重“术治”(指君主审核和驾驭官吏的方法和手段),主张“法”“术”紧密结合。韩非的治理观A.倡导“法治”与“人治”的结合B.以“民本”思想为基础C.体现“法治”与“德治”的争议D.与“礼崩乐坏”相适应3.曹魏时期的多数官员仍然是西晋官僚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崛起但身份低微的司马氏集团成员遭到排斥,尤以有功者和直言进谏者为主。这一政治现象A.根植于传统的选官制度B.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加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4.南宋中央官学“置博士弟子员,皆未尝考其德行道艺之素,其所受授,又皆世俗之书,进取之业,使人见利而不见义”“亦惟荣辱升沉,......工雕篆之文,无进修之志,......季考月书,尽成文具”。这说明南宋中央官学A.深度融合理学思想B.秉持崇文抑武国策C.沦为科举制度附庸D.引领书院发展方向5.下表是明清时期中原王朝战争、通胀等发生的年度频次,这反映出A.国家治理状况影响政权更迭B.频繁战争导致赋税制度改革C.人口迁移加剧清初人地矛盾D.取消人丁税加剧了通货膨胀6.晚清时期,士人胡林翼在家书中教导子弟人生决不能随俗浮沉,要立志做生益于当时、死闻于后世之事;彭玉麟以“咎强”“死忠”自誓,濡染子弟勇于为国担当。梁启超教导子女以“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为信念,认为困境“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这反映出他们A.以职守精诚恪尽兴邦之责B.以自强立身砥砺报国之志C.以两性并进共纾危亡时艰D.以民主共和统摄救亡理想7.刘勰释“策”为“应诏而陈政”。晚清科举以四书为题的时文已无法应对当下的实际问题,遂进行“以策论代时文”的文体改革。这一变革A.加快了满清政府的崩溃瓦解B.体现文体服务政治的现实价值C.保保障了大量实用人才的选拔D.表明学堂选官与科举制度并行8.下图是1949-2018年我国城镇就业人数柱状图,对图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1952年就业人口的增长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完成B.一五计划的成功推动1957年就业人口增长C.1978年就业人口的增长缘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使2018年就业人口激增9.“和善”不仅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更是国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是亲诚惠容的文化根脉。“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强调“以和为贵”,重视“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成为中国睦邻外交文化基因。据材料可知新时代外交A.塑造了独善其身的民族性格B.根植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C.加快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D.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10.十六世纪时的著作《基尔瓦编年史》记述:约10世纪,七艘来自设拉子(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的船在东非沿岸建立了七个城邦,其中基尔瓦的创始人是用绕岛一周的布匹从当地的王手中买下这块地方的。这一包含民间传说成分的记载,能反映出的历史真相是A.东非城邦扼守丝绸之路咽喉B.东非文明是“舶来品”C.西亚文明推动东非城邦建立D.古代亚述征服东非沿岸11.奥斯曼帝国继承了东罗马的历史遗产、政治文化和人口,它的发展也改变了“罗马人”的观念。其语言以突厥语为基础,大量吸收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词汇。期间,埃塞俄比亚的咖啡传入催生了奥斯曼咖啡文化。材料表明奥斯曼帝国A.复刻了东罗马政治制度B.宗教政策混乱多变C.文化呈现多元主义特征D.长期参与欧洲政治12.大发现时代,是激动人心的地理学发展新时代。在其他自然科学纷纷科学化的时代,地理学因为国家和社会的新需求选择了“经世致用”的道路,地理考察成为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也为科学地理学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材料表明A.新航路的开辟影响了地理学的发展走向B.近代地理学的发展偏离科学化方向C.地理学的发展成果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D.经世致用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潮13.法国大革命时期,罗兰夫人在临刑前疾呼:“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丘吉尔认为“民主是最坏的政府形式,除了所有其他被尝试过的形式。”这反映了A.近代科学进步引发思想解放B.近代社会嬗变的阶梯性特征C.启蒙运动奠定社会革命基础D.资本主义价值追求的局限性14.恩格斯晚年指出,资本主义危机得以延缓,“世界市场的扩大也是一个原因”;但资本主义生产充满着各种内在矛盾,其中之一就是“在建立自己的市场的同时又破坏这个市场”。这一判断A.揭露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B.客观评价了经济全球化C.颠覆了对资本主义的传统认知D.为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15.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强调供给(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倡导并实施供给侧改革,挥动“紧货币、松财政”组合拳。这些措施A.导致中间阶层人数激增B.促进西方国家高速发展C.助力美国摆脱滞胀困境D、推动社会福利规模扩大16.关于多极化的一种突出担忧是,各方将自行其是,导致全球治理的碎片化。防止出现这种局面,关键是要准确把握本国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合作观。为解决全球治理的碎片化,需要A.建立互利合作的新型国际秩序B.构建信息边疆以保护信息安全C.推动建立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D.阻断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秦汉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耕作技术以及农耕文化都取得了显著进步。秦汉时期的统治者通过税赋、仓储等制度征收粮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同时秦政府还完善了粮仓管理体系,在中央设置“治粟内史”,县、乡各级设立“啬夫”“仓佐”等地方主管粮食仓储的官员。-蒋旭《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发展及现代启示》材料二农业具有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自古已然......农业是古代世界各国主要的经济部门,是人们衣食之所仰,是国家财政、军事、政治力量之源。农业劳动的规律性和重复性培养了人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也具有潜在作用。-刘海天《中国传统农业多功能性对国家治理体系建构的作用与当代启示》材料三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古代逐步形成了以重农思想为基础,以救济赈灾为方式,以政府主导市场辅助为调节手段,以水利漕道建设为重点建设的古代粮食安全观,对现代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启示。-蒋旭《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发展及现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为保障粮食安全采取的措施。(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传统农业在国家治理领域的多维作用。(9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现代启示。(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清政府建构国民身份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强化民众对清政府的忠诚,巩固统治根基。其二,尽管带有忠君色彩,但在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急需引导与培育民众的国家意识与提高国民素质。其三,配合立宪政治改革,在“大权统之朝廷”的前提下,建构“明忠君爱国之义,合群进化之理”的立宪国民。蒋介石在继承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对国民身份目标进行新的阐释。蒋介石强调国民对领袖和党的绝对服从,将国民身份与对国民党和领袖的忠诚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结合传统的德治话语,推行新生活运动、国民精神总动员,倡导服从、纪律和牺牲精神,规训民众日常生活,力图将国民塑造成具有强烈国家意识与集体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卢明佳《“变”与“不变”:近代中国国民身份建构目标的双重变奏》(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建构国民身份的目标及其内在局限。(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蒋介石的国民身份建构思想与实践。(9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安全困境”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国家为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可能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进而引发对方反制,最终导致各国安全状况反而恶化的恶性循环。-周桂银《“安全困境”概念与国际关系局部理论》就材料的整体或部分论述,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安徽省六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A D C- A B B B B C C A D B C A二、非选择题17.(1)改进耕作技术,发展农耕文化;通过税赋、仓储制度征收粮食;完善粮仓管理体系,中央设“治粟内史”,地方县、乡设“啬夫”“仓佐”等官员主管粮食仓储。(2)经济上,是古代各国主要经济部门,提供衣食来源,是国家财政、军事、政治力量的基础;社会上,培养人们自律性和责任感,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政治上,为国家治理提供物质支撑,保障政权稳定运行;文化上,孕育农耕文明相关文化,传承社会价值观。(3)坚持重农思想,保障农业基础地位;完善救济赈灾体系,提升应对粮食危机能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注重市场辅助调节;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推动粮食安全相关制度创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18.(1)目标:强化民众对清政府的忠诚,巩固统治;培育民众国家意识,提高国民素质;配合立宪改革,建构立宪国民。内在局限:带有忠君色彩,难以真正培养现代国家意识;立宪改革本质是维护“大权统之朝廷”,民众权利难以保障,国民身份建构具有封建性与不彻底性。(2)蒋介石的国民身份建构思想与实践,继承孙中山三民主义部分理念,倡导国家意识和集体责任感,推动民众现代公民意识萌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国家建设对民众素养的需求;但强调国民对领袖和党的绝对服从,带有个人独裁和专制色彩,通过规训民众日常生活强化控制,不利于民主政治发展,其本质是为国民党独裁统治服务,难以真正实现民众的自由与全面发展。19.示例论题:冷战时期美苏“安全困境”的形成与影响阐释:二战后,美苏因意识形态差异和国家利益冲突,逐步走向对抗。美国为保障自身安全,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些措施被苏联视为遏制,苏联随之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双方在军事上展开军备竞赛,如核武器研发、太空竞赛等。美国的军事部署降低了苏联的安全感,苏联的反制措施又加剧了美国的担忧,形成“安全困境”。这种困境导致冷战局势不断升级,引发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局部冲突,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也消耗了两国大量资源,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