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联考历史(B1)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联考历史(B1)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b卷1)
一、单选题
1.下表呈现的是不同史籍中关于吴起变法的记载。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文献 内容
《史记·吴起列传》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韩非子·和氏》 “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战国策·秦策三》 “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A.楚国已实现中央集权统治 B.吴起变法以富国强兵为核心目标
C.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取代 D.吴起变法彻底铲除了旧贵族势力
2.古巴比伦时期(约前1894—前1595年),工匠改用铜制尖笔书写楔形文字,使文字符号更为规范;文字也从约2000个简化至600多个常用符号,专门的“书吏”群体也出现了,部分书吏还掌握为王室草拟诏令、为神庙编纂典籍的专项技能。这表明( )
A.书写工具决定社会发展 B.文字简化导致阶层固化
C.统治阶级把控文化资源 D.技术进步促进职业分工
3.公元前4世纪,雅典陪审法庭受理一起案件:外邦人阿里斯提德因被指控“亵渎神明”遭起诉。庭审中,原告借助煽动性演说误导陪审员,尽管阿里斯提德据理力争,但他最终仍被多数陪审员判罪。之后,部分陪审员发现判决有误,提议重审该案,却因“陪审法庭裁决终局”的惯例被驳回。由此可知,雅典( )
A.外邦人的权利不受法律保护 B.民主决策程序遭到破坏
C.陪审制度存在司法理性缺失 D.司法审判为演说所操控
4.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后,与当地部落签订《麦地那宪章》,建立了跨部落的“乌玛”(宗教社团),自任部落间争端的最高仲裁者。624年白德尔战役后,他制定教规,要求信徒顺从安拉和使者;627年壕沟战役胜利后,他将清真寺确立为宗教与政治活动中心,并要求所有信徒宣誓效忠。这反映出穆罕默德( )
A.注重宗教的整合功能 B.致力于阿拉伯半岛统一
C.着力解决部落间矛盾 D.旨在确立伊斯兰教权威
5.13世纪后,西欧教会法否定了日耳曼人的神明审判和决斗审判等原始审判方式,代之以法庭审判,并强调法庭参与人员的专业化,在司法审判中重视司法调查。这些做法( )
A.提高了公民地位 B.实现了司法公正
C.反映了王权衰落 D.完善了法律制度
6.史料记载,马里帝国盛产黄金,但并未自铸金币。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提到14世纪中叶马里使用玛瑙贝作为等价物,不过玛瑙贝也没有成为马里帝国的单一等价物,而是同其他一般等价物,如铜环、盐棒、布帛等同时使用。据此可知,马里帝国当时( )
A.经济水平极为落后 B.黄金未参与流通
C.商品经济尚不成熟 D.拒绝与外界贸易
7.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当统治者违背人民意愿、侵犯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时,人民有权推翻其统治。他支持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认为这场革命是人民以合法方式收回权力、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契约的举动,且认为其符合自然法原则。由此可知,洛克认为“光荣革命”( )
A.彻底否定君主制存在价值 B.践行了社会契约理论
C.激化了议会与王权的矛盾 D.破坏了英国政治传统
8.18世纪80年代,瓦特在改进蒸汽机时,摒弃了纽科门蒸汽机追求功率而忽视能耗的设计思路,转而根据煤矿抽水、工厂动力等实际需求,优化蒸汽机的汽缸结构与传动装置,使其在提高功率的同时降低燃料消耗。他在给合作伙伴博尔顿的信中提到,机器必须适合实际用途,否则再精巧也无价值。这表明瓦特( )
①注重技术的实用性 ②确立了工业革命的方向
③拥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④推动了电力时代的到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下面所示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袖提拉克演讲内容(部分)。在此,提拉克主张( )
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剥削性的,它掠夺我们的财富,压制我们的文化。只要我们团结起来,拒绝服从英国法律,抵制英国商品,就能实现印度的自治。
A.暴力推翻殖民统治 B.非暴力抵抗以争取独立
C.复兴印度传统文化 D.承认英国的殖民合法化
10.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同盟国凭借德国军事计划的突然性取得先机,但德国推行“无限制潜艇战”,击沉中立国船只引发美国参战;协约国则通过宣传塑造“保卫文明”的形象,争取到中国、巴西等国支持,且注重协调各战线作战。同盟国与协约国的不同做法( )
A.均以争夺中立国为核心 B.体现军事优先战略差异
C.影响了战争的胜负走向 D.反映殖民利益分配矛盾
11.20世纪20年代,印尼民族主义者苏加诺发起反荷运动,要求荷兰殖民者废除种族隔离政策、允许印尼人参与地方治理,并组织代表团与荷兰当局就自治权问题谈判。苏加诺上述举措主要是为了( )
A.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B.瓦解荷兰殖民体系
C.争取印尼民族自治 D.推动社会主义革命
12.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三国达成协议: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战后维持外蒙古现状;美英苏划分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同意波兰边界西移。这些规定( )
A.消除了国际上的矛盾 B.确立了美苏霸权地位
C.导致了殖民体系瓦解 D.影响了战后世界格局
13.1955年,北约通过吸收联邦德国强化军事部署,苏联为应对这一局势,联合东欧国家组建华约,规定成员国需协同防御,受统一指挥。华约的建立使欧洲军事对峙加剧。据此可知,华约建立的直接原因是( )
A.联邦德国军事力量剧增 B.东欧国家主动结盟诉求
C.北约扩张威胁苏联安全 D.苏联与美国争霸白热化
14.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中间阶层(包括中小企业主、公司白领等)规模扩大。日本政府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普及义务教育、抑制垄断企业过度扩张等措施,保障中间阶层的收入稳定与社会地位。这些做法有助于( )
A.巩固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B.消除日本社会的贫富差距
C.推动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D.维护日本社会秩序的稳定
15.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财政收入中30%来自能源出口。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通过扩大石油、天然气出口实现财政收入短暂增长。但1989年后,受国际能源价格暴跌及国内工业生产萎缩的影响,苏联财政赤字骤增,1991年外债突破1000亿美元,政府被迫大量印钞,引发恶性通货膨胀。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B.改革措施脱离实际
C.国际竞争压力加剧 D.政治局势持续动荡
16.如表所示为1995—2015年跨国公司在亚洲、欧洲、美洲设立的研发中心数量统计(单位:个)。这可用以论证这一时期( )
年份 亚洲 欧洲 美洲
1995 87 125 156
2005 212 189 198
2015 436 247 223
A.新兴经济体科技竞争力提升 B.全球贸易壁垒已逐步消除
C.发达国家主导技术创新格局 D.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国初年,政党政治一度成为潮流。据统计,1912——1913年全国涌现出的政党有三百多个。这些政党多以个人或派系利益为出发点,纲领模糊,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各党间争斗激烈。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政党政治逐渐沦为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民主政治的尝试归于失败。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共产党领导、与其亲密合作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一制度既坚持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挥了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相比,新中国政党政治的特征及其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马帝国鼎盛时期(1—2世纪),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湖”,帝国的贸易网络覆盖欧亚非三洲——罗马从东方的印度、中国输入丝绸、香料、瓷器,从非洲进口象牙、黄金,从西班牙、高卢运来谷物、葡萄酒和木材。帝国境内货币(金币“奥里斯”、银币“迪纳里乌斯”)广泛流通,促进了跨区域贸易。政府通过统一度量衡、修建驰道、减免部分商品关税等措施,保障贸易秩序。私人商号和“行会”(如船主行会)活跃,亚历山大港、安条克等成为国际性商贸枢纽。3世纪后,帝国陷入危机:内战频繁导致驰道损毁,贸易路线安全无保障;通货膨胀加剧,银币贬值严重,物物交换重新盛行;政府为筹措军费,大幅提高关税,甚至没收商人财产;蛮族入侵进一步破坏了边境贸易网络,地中海贸易规模锐减,区域性自给自足经济逐渐抬头。
——摘编自【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
(1)根据材料,指出罗马帝国后期经济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帝国后期经济贸易变化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拉丁美洲一直涌动着波澜壮阔的国际人口迁移浪潮。随着这股浪潮首先流入拉美地区的,是来自欧洲的白人。这不仅因为他们是这块“新大陆”的“发现者”,更因为他们是这块“新大陆”的征服者和殖民者。为了适应征服战争、殖民统治、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的需要,无论是捷足先登的西班牙、葡萄牙,还是后来居上的英国、法国、荷兰等国,都毫无例外地奉行鼓励民众向拉美移民的政策。于是,来自欧洲的移民者,从政府官员、军队将士、传教士、探险家、罪犯,逐渐扩展到他们的家属以及普通劳苦大众。
——摘编自杨启藩《浅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拉丁美洲人口发展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如表所示为1522—1801年哥斯达黎加土著(印第安人)人口和非土著人口的变化情况。
年份 总人口 土著人口 非土著人口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1522 27200 27200 100% 0 0
1569 17479 17166 98.2% 313 1.8%
1611 15538 14908 95.9% 630 4.1%
1700 19293 15489 80.3% 3804 19.7%
1741 24126 12716 52.7% 11410 47.3%
1751 24022 10109 42.1% 13913 57.9%
1778 34212 8104 23.7% 26108 76.3%
1801 52591 8281 15.7% 44310 84.3%
注:土著人口指印第安人,非土著人口包括白人、黑人、混血人种。
——整理自【哥斯达黎加】菜昂纳多·马塔等《哥斯达黎加国家卫生与社会发展:跨部门行动案例研究》(译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522—1801年哥斯达黎加人口构成的变化,并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所示是某学者在研究国际工人运动及十月革命过程中搜集整理的部分文献资料。
序号 文献内容 出处/时期
①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共产党宣言》(1848年)
② 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工人阶级的经济解放是伟大的目标,一切政治运动都应该作为手段服从于这一目标 《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修订于1871年)
③ 废除面包工人的夜班制,禁止任意罚款和克扣工资;所有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 巴黎公社法令(1871年)
④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列宁《四月提纲》(1917年4月)
⑤ 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一切土地……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 苏维埃政府《土地法令》(1917年11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2—4条材料,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列出所选材料序号,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A D C B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C D A A
17.(1)局限性:政党数量过多且组织涣散;以个人或派系利益为核心,缺乏清晰统一的纲领;脱离群众,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沦为军阀政治的附庸,民主实质丧失。(答出三点即可)
(2)特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而非政党竞争;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宗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政党合作机制。(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凝聚了社会各界力量,维护了社会稳定;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了广泛共识,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形成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模式,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形态。(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18.(1)变化:贸易范围从覆盖欧亚非的跨洲网络收缩为区域性的贸易圈;货币流通衰退,物物交换重新盛行;政府从促进贸易转向征收重税和没收财产;贸易安全因战乱和蛮族入侵而严重破坏。(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导致帝国财政收入锐减,加剧了统治危机;削弱了各地经济联系,助长了地方割据倾向;民众生活物资匮乏,社会矛盾激化;加速了帝国西部的衰落,为蛮族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特点:以欧洲移民为先导;移民阶层多元化(涵盖官员、士兵、平民等);目的明确(服务于统治、市场和原料需求);得到殖民国家政策支持。(答出三点即可)
(2)变化:土著人口急剧减少;非土著人口(白人、黑人、混血人种)显著增加。
成因:西方殖民者的军事征服与对印第安人的屠杀;欧洲移民大量迁入(殖民国家鼓励移民政策);非洲黑奴被大规模贩运至美洲;殖民者带来的疾病导致印第安人人口锐减。(答出三点即可)
20.示例一选择材料①④⑤
论题: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的实践演进。
阐述:1848年《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确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暴力路径(材料①)。这一理论在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中得到具体实践:虽然列宁在《四月提纲》一度主张和平过渡,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革命后,列宁的主张转变为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这体现了对“暴力革命”理论的灵活运用(材料④)。十月革命后《土地法令》以立法形式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张通过强制手段重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暴力革命后巩固政权、推进制度变革的关键实践,使“推翻旧制度”的理论目标转化为现实(材料⑤)。
总之,从理论提出到具体革命行动,再到革命后的制度重建,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逐步从理论发展为完整的实践体系,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从思想到现实的跨越。
示例二选择材料②③④⑤。
论题:国际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诉求与实践的深化发展。
阐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国际工人运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聚焦经济权益逐步走向政治夺权与制度变革,实践路径不断深化。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宣言》明确“工人阶级的经济解放是伟大的目标,一切政治运动……服从于这一目标”,既反映了对改善劳动条件的迫切需求,也隐含通过经济斗争积累力量、为最终解放奠定基础的长远考量,这体现了“经济斗争与政治目标结合”的早期探索(材料②)。1871年巴黎公社将诉求转化为直接政治实践,其法令既保护“废除夜班制、禁止任意罚款和克扣工资”等经济权益,又通过“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等规定打破官僚特权,巴黎公社尝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治理模式,实现了从“提出诉求”到“执掌政权”的突破(材料③)。20世纪初俄国革命进一步推动实践升级:列宁的《四月提纲》中提出“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明确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路径(材料④);十月革命后《土地法令》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以立法形式重构生产关系,将“制度革命”从理论转化为现实,完成了从“局部尝试”到“全国性变革”的飞跃(材料⑤)。
综上,无产阶级的诉求与实践从经济到政治、从理论到现实的深化,既源于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也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展现了国际工人运动不断走向成熟的历史进程。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