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单 元 概 述语文要素: 1.积累字词、文学文化常识和优美语句。2.重视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音韵之美。3.学会多角度、多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4.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写作要求:1.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2.学会处理写作中情与景的关系。3.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品质。第一单元春朱自清春朱自清第一课时情 境 导 入曾经有一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给他。春天的一个早晨,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一猜,诗人送他的会是一句什么样的话?这句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魅力?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道理其实很简单:人们普遍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可是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地感受春天的美好吧!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技巧,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学 习 目 标文化文学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他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写作背景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能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春》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理想追求。《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对春天进行田园牧歌式的抒情,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基础知识涨水( ) 捉迷藏( ) 酝酿( ) 应和( )窠巢( ) 黄晕( )抖擞( ) 蓑衣( )zhǎngcángyùn niànghèkēyùndǒu sǒusuō基础知识【欣欣然】【朗润】【酝酿】【卖弄】【宛转】【抖擞】【花枝招展】基础知识【欣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朗润】明亮滋润。【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抖擞】振作。【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初步感知1.指导朗读(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朗读时基本语调应该轻柔、缓慢、自然,并以情带声,跟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2)范读、指名读、分组分段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反复朗读,感受课文内容。新 课 探 究初步感知2.整体感知观看朗读视频,思考:(1)文中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情?(2)课文主要围绕“春”写了什么内容?初步感知(1)文中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情?喜爱与赞美之情。(2)课文围绕“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盼春、绘春、赞春。初步感知(3)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初步感知(4)这五幅图中的事物各具有什么特点?春草图——生机勃勃春花图——百花争艳春风图——轻柔温暖春雨图——润物无声(绵长、细密、轻柔)迎春图——精神抖擞文章结构总分总结构:首尾呼应,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春第一部分:盼春第二部分:绘春第三部分:赞春(2)春的总轮廓(3)春草图 (1)(2—7)(8—10)(4)春花图(开篇点题,总领全文)(5)春风图(6)春雨图(7)迎春图课堂小结本文是篇贮满“诗意”的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诗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赞美春天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文章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节奏感强,朗读时采用的基本语调是轻快的,各部分因内容不同可以有所变化,表达盼望春天到来的欣喜的感情,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表达作者对春喜爱欣赏的感情,应用轻松明快的语调朗读;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朗读的情感要到位,把自己的身心融汇到课文的情景氛围中。布 置 作 业1.完成本课的字音、字形训练。2.背诵全文。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