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曹 操第 一 课 时情 境 导 入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例如下面这些名句……情 境 导 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情 境 导 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情 境 导 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情 境 导 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容若《木兰花》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观沧海》,背诵诗歌。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 习 目 标文化文学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写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了解诗歌文化文学(1)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2)绝句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3.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观 沧 海——曹操文化文学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文化文学乐府诗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郊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的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写作背景《观沧海》:写作时诗人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形成雄浑苍劲的风格。基础知识碣石( ) 澹澹( ) 竦峙( )jiédànsǒng zhì【竦峙】耸立。【星汉】银河。【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初步感知新 课 探 究朗读指导:(1)注意朗读的语调;(2)讲究朗读的速度;(3)突出朗读的停顿——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古诗的真正意义;(4)所谓重音,即根据诗歌的内容判断,有些诗和诗句必须重读,加以强调。初步感知新 课 探 究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到达,登上多么水波荡漾的样子耸立译: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译:东行到达碣石山,前来观看大海。初步感知新 课 探 究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巨大的波浪动 景静 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译:(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得茂盛。译:萧瑟的秋风吹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初步感知新 课 探 究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像它,指沧海译: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从海中升起;银河译: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里产生出来的。译: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咏自己此刻的心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运达到极点精读课文1.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观沧海看想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洪波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宏伟志向听秋风萧瑟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精读课文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哪些景物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实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精读课文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在描写大海时,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的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4.作者在写海时又写了山岛上的草木,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精读课文这四句以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创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探究主旨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而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时实景和虚景相结合,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抱负。文章结构课 堂 小 结《观沧海》采用情景交融、虚实相映的写法,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写作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拓 展 延 伸蒿里行曹 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成“奸雄”形象,历史上的他真的是这样的吗?阅读曹操的另一首代表诗作《蒿里行》,结合课文所学内容,说说你看到的曹操是怎样的。布 置 作 业1.背诵全诗,体会作者情怀。2.完成课后练习一。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