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威海乳山市(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山东省威海乳山市(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简介

山东省威海乳山市(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2024六上·乳山期中)给加点的字注音。
(1)远处的高山像巨人般屹立   在那里,高耸入云,那磅礴   的气势让人惊叹不已。
(2)看着虎视眈眈   的敌人,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   地说了一声:“走!”他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答案】yì;páng;dān;jié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1)“屹立” 的 “屹” 读音为 yì,注意与形近字 “迄(qì)” 区分,避免误读;“磅礴” 的 “磅” 在这里读 páng,该字为多音字,另一个读音为 bàng,如 “磅秤”,需结合词语含义辨析。(2)“虎视眈眈” 的 “眈” 读音为 dān,注意声母为 d,避免误读为 shěn;“斩钉截铁” 的 “截” 读音为 jié,注意声母为 j,避免误读为 zé。故答案为:yì;páng;dān;jié。故答案为:yì;páng;dān;jié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注音,重点在于易错字和多音字的辨析。答题时,可结合词语的含义和语境记忆读音,对于形近字,要注意区分字形差异带来的读音不同;对于多音字,需明确不同读音对应的词义和使用场景。平时学习中,应注重积累常见易错字的读音,通过反复诵读和对比记忆,提高注音的准确性 。
2.(2024六上·乳山期中)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在田字格中写出正确的字。
龙凤呈祥 剑拔奴张 见微知著 风靡一时 沧海一栗
踞高临下 化为乌有 追根求缘 皱皱巴巴 悬崖绝壁
               
               
【答案】弩 粟 居 源
【知识点】字体书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辨析,需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剑拔奴张” 中 “奴” 错误,应为 “弩”,“剑拔弩张” 指剑已拔出,弓已张开,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弩” 指一种兵器,与 “奴”(奴隶)含义不同;“沧海一栗” 中 “栗” 错误,应为 “粟”,“沧海一粟” 指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粟” 指谷子,“栗” 指栗子,二者易混淆;“踞高临下” 中 “踞” 错误,应为 “居”,“居高临下” 指占据高处,面向低处,“居” 有占据、处于之意,“踞” 多表示蹲坐,不符合词义;“追根求缘” 中 “缘” 错误,应为 “源”,“追根求源” 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源” 指源头,“缘” 指缘分,含义不同。故答案为:弩;粟;居;源。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与改正,重点在于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区分。答题时,可运用形辨法,通过分析字形差异辨析错误,如 “弩” 与 “奴”、“粟” 与 “栗”;也可运用义辨法,结合词语含义判断字形,如 “居高临下” 的 “居” 强调处于高处,“追根求源” 的 “源” 指向根源。平时学习中,应注意积累易错字形,将形近字、同音字归类对比,结合词义记忆,以提高字形辨析的准确性。
3.(2024六上·乳山期中)根据提示填空。
(1)   ,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2)   ,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3)因思杜陵梦,   。(温庭筠《商山早行》)
(4)金沙水拍云崖暖,   。(毛泽东《七律·长征》)
(5)跟随课本,一起品诗中美景。苏轼在游览西湖时,欣赏到“黑云翻墨未遮山,   ”的奇丽之景;朱熹在赏春踏青时,描绘了“胜日寻芳泗水滨,   ”的清新之景;王安石在湖阴先生家看到青苔不生、花木成行的景致,写下了“   ,   ”的庭院之景。
【答案】移舟泊烟渚;桃花一簇开无主;凫雁满回塘;大渡桥横铁索寒;白雨跳珠乱入船;无边光景一时新;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需根据上下句提示及课文内容准确填写。
(1)出自孟浩然《宿建德江》,根据下句 “日暮客愁新” 可知上句为 “移舟泊烟渚”,注意 “渚” 字的写法,易错写成 “诸”。
(2)出自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由下句 “可爱深红爱浅红?” 可推出上句为 “桃花一簇开无主”,“簇” 易误写为 “族”,需留意。
(3)温庭筠《商山早行》中,“因思杜陵梦” 的下句是 “凫雁满回塘”,“凫” 字较为生僻,需注意字形结构。
(4)毛泽东《七律 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 的下句为 “大渡桥横铁索寒”,“渡” 易误写为 “度”,要区分清楚。
(5)苏轼笔下西湖奇景 “黑云翻墨未遮山” 的下句是 “白雨跳珠乱入船”,“跳” 字需准确书写;朱熹《春日》中 “胜日寻芳泗水滨” 的下句为 “无边光景一时新”,“景” 不要误写;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描绘庭院景致的句子是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檐”“苔”“畦” 均为易错字,需重点记忆。
故答案为:移舟泊烟渚;桃花一簇开无主;凫雁满回塘;大渡桥横铁索寒;白雨跳珠乱入船;无边光景一时新;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识记与默写能力,重点在于对课内经典诗篇的背诵积累和易错字的准确书写。答题时,需结合上下句提示回忆诗句,同时关注易错字的写法,如 “渚”“簇”“凫”“渡”“檐”“畦” 等。平时学习中,应加强对古诗文的背诵,通过反复默写强化记忆,尤其注意区分形近字、同音字,避免出现错字、漏字等问题,确保默写的准确性。
4.(2024六上·乳山期中)依次判断加点词语词性,并选出正确的一项(  )
孔雀喜阴怕雨,因此孔雀馆内较为凉爽,是适宜孔雀生活的温度。孔雀的食物以蘑菇、嫩草、树叶、白蚁和其他昆虫为主,多在地面活动觅食。且觅食过程中,孔雀行走的姿势与鸡一样,边走边点头,非常可爱。
A.名词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B.形容词 名词 代词 动词
C.形容词 名词 名词 动词
D.动词 形容词 代词 名词
【答案】B
【知识点】动词;名词;形容词;代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词性的判断,需结合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分析。第一个加点词结合语境应为 “凉爽”,“凉爽” 用于形容孔雀馆内的环境状态,属于形容词;第二个加点词应为 “温度”,“温度” 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属于名词;第三个加点词应为 “其他”,“其他” 用来指代除前文提到的之外的昆虫,属于代词;第四个加点词应为 “行走”,“行走” 表示孔雀的动作,属于动词。因此,四个词语的词性依次为形容词、名词、代词、动词,对应选项 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词语词性的辨析能力,考点涉及形容词、名词、代词、动词的区分。答题时,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功能判断词性:形容词多用来修饰名词,描述事物的状态;名词多表示人、事、物、地点等;代词用来代替人或事物;动词多表示动作或行为。平时学习中,应结合具体语境积累常见词性的特点,通过分析词语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关系,提高词性判断的准确性。
5.(2024六上·乳山期中)下列语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B.雨洗后的草原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块巨大的蓝宝石,近看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
C.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D.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答案】A
【知识点】比喻;拟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需结合各选项语句分析是否运用了修辞。A 句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是对 “声音” 的直接陈述,仅表明声音的属性,未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任何修辞手法;
B 句中 “像块巨大的蓝宝石”“像数不清的金刚钻”,将草原比作蓝宝石,将水珠比作金刚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 句中 “睡醒了似的”“在天上逛似的”“在说话似的”,赋予花、鸟、虫子人的动作与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且三个句式结构相似,形成排比;
D 句中 “建立了赫赫功绩,鏖战犹酣”,将竹节人当作进行战斗的生命体来描述,赋予其人类的行为特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综上,只有 A 项未运用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涉及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的识别。答题时,可通过以下技巧判断:比喻需关注是否有 “像”“如” 等喻词及本体、喻体;拟人看是否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动作、情感或语言;排比则留意是否有三个及以上结构相似、句式整齐的句子。通过逐一分析选项中语句的表达特点,结合各类修辞的特征进行判断,可准确找出未运用修辞的选项。平时学习中,应积累不同修辞手法的典型特征,通过具体语境加深理解,提高辨析能力。
(2024六上·乳山期中)诗歌赏析。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
B.第二句写了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
C.第三、四句描绘出深邃悠远、明净清新的江南景色。
D.“千里”“四百八十”都是虚指,形容江南地域之广阔,寺庙数量之多。
7.这首诗四句皆为景语,又各具特色,有人认为前两句景美,也有人认为后两句景美。请将你喜欢的两句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吧!
【答案】6.C
7.①辽阔的江南,黄莺在欢乐地唱歌,丛丛绿树簇拥着朵朵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里,数不清的酒旗迎风招展,色彩繁丽,到处是生机盎然的景象。②南朝以来修建的佛寺庙宇,都掩映在空蒙迷离的烟雨中,色调淡雅,清净朦胧,深邃幽美,就像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卷。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考点在于对诗句意象、意境及表达技巧的把握。答题时,需逐句分析诗句中的关键意象,结合诗歌整体氛围判断选项表述是否准确,尤其注意对意境特点的概括是否贴合诗句内涵。
(2) 本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描绘能力,考点涉及对诗歌意象的提取和意境的再现。答题时,应先找出诗句中的核心意象,如自然景物、人文景观等,再结合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意象串联起来,还原诗句所营造的画面,同时注意体现诗句的情感基调或氛围特点。平时可多练习对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积累,提高描绘画面的能力。
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A. 第一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 中,“莺啼” 体现鸟语,“绿映红” 展现花红柳绿,形象描绘出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象,理解恰当;
B. 第二句 “水村山郭酒旗风”,“水村”“山郭” 分别指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风” 写出酒旗迎风招展的样子,理解正确;
C. 第三、四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绘的是南朝寺庙的楼台在烟雨中若隐若现的景象,营造的是朦胧悠远、带有历史沧桑感的氛围,而非 “明净清新”,理解不恰当;
D.“千里” 极言江南地域广阔,“四百八十寺” 是虚指,形容寺庙数量之多,符合古诗中虚指的用法,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画面描绘。若选择前两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可结合 “莺啼”“绿”“红”“水村”“山郭”“酒旗” 等意象,描绘出辽阔江南的生机:黄莺在绿树红花间婉转啼鸣,色彩鲜明;依山傍水的村落里,酒旗在风中轻轻飘动,满是春日的活力。若选择后两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则聚焦 “寺庙”“楼台”“烟雨”,展现朦胧之美:昔日南朝的众多寺庙,此刻都笼罩在迷蒙的烟雨中,楼台的轮廓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透着历史的悠远。
故答案为: ①辽阔的江南,黄莺在欢乐地唱歌,丛丛绿树簇拥着朵朵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里,数不清的酒旗迎风招展,色彩繁丽,到处是生机盎然的景象。②南朝以来修建的佛寺庙宇,都掩映在空蒙迷离的烟雨中,色调淡雅,清净朦胧,深邃幽美,就像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卷。
(2024六上·乳山期中)新学期,新的人生阶段,我们都希望能收获真正的友谊。现在班级要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8.【任务一】请写出一句关于交友的诗词或名言警句。
9.【任务二】依次选择合适的交友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真正的朋友是彼此了解,相互信任,荐之以贤的“ ”;是不拘年龄、辈分的差异,而交情深厚的“ ”。要获得真正的友谊,我们还需要有“ ”的勇气和决心,敢于向朋友说“我错了”。千金易得,挚友难寻,愿同学们都能拥有真正的朋友。
备选成语:①情同手足 ②忘年之交 ③负荆请罪 ④割席断交 ⑤管鲍之交 ⑥刎颈之交
A.⑤①③ B.①⑥④ C.⑤②③ D.⑥②④
10.【任务三】互联网时代,网络交友有利有弊。最近小文迷上了网络交友,想去跟网友见面,请你写一段话劝诫他。
【答案】8.参考示例:①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④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⑤益友有三。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⑥交友之道,贵相知心。
9.C
10.参考示例:小文,网络交友是很危险的,因为很多网友的身份都是假的,网络中和现实中的他们差距很大,甚至有的人心怀不轨,你这样贸然前去,很不安全,希望你三思而后行!
【知识点】解释;造句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交友相关诗词、名言警句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答题时,需调动日常积累,选择贴合 “交友” 主题的内容,优先考虑经典且广为人知的语句,同时注意准确记忆,避免错别字或语句残缺。平时可分类整理此类素材,加深理解与记忆,以便灵活运用。
(2) 本题考查对交友类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重点在于辨析成语的具体含义与语境的匹配度。答题时,先明确每个成语的核心意思,再结合题干中对朋友关系的描述逐一匹配,排除不符合语境的选项。平时学习中,要积累常见成语的含义及适用场景,尤其注意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别,提高语境运用能力。
(3) 本题考查口语交际中的劝说能力,考点在于能否清晰表达观点、有理有据地分析,并保持恰当的语气。答题时,首先明确劝诫的核心(不建议贸然见网友),然后列举理由(如网络身份虚拟、安全风险等),最后以关心的态度提出建议,语气要委婉得体,让对方易于接受。平时练习中,要注意结合具体情境,把握劝说的分寸与逻辑,提高口语表达的有效性。
8.本题考查关于交友的诗词或名言警句的积累。这类内容需围绕 “交友” 主题,体现友谊的内涵、价值或交友之道。参考示例中,“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出自《论语》,强调通过文章结交朋友,借助朋友辅助仁德修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知己虽远隔天涯却如近邻的深厚情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出自李白《赠汪伦》,以夸张手法凸显友情之深;“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体现君子间纯净的友谊;“益友有三……” 指出有益朋友的三种类型;“交友之道,贵相知心” 强调交友贵在相互理解。这些示例均紧扣 “交友” 主题,符合要求。故答案为参考示例中的任意一句均可。
故答案为: 参考示例:①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④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⑤益友有三。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⑥交友之道,贵相知心。
9.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语境匹配。首先分析备选成语含义:①情同手足:形容彼此感情深厚,如同兄弟;②忘年之交:指不拘年龄、辈分差异而结交的朋友;③负荆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④割席断交:指朋友间因志向不同而断绝交往;⑤管鲍之交:比喻彼此信任、互相了解的好朋友;⑥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第一空需体现 “彼此了解,相互信任,荐之以贤”,“管鲍之交” 最契合;第二空强调 “不拘年龄、辈分差异,交情深厚”,“忘年之交” 符合;第三空需体现 “敢于向朋友说‘我错了’”,“负荆请罪” 恰当。因此依次应选⑤②③,对应选项 C。
故答案为:C。
10.本题考查口语交际中的劝诫表达。劝诫需针对 “小文迷上网络交友,想去见网友” 这一情况,突出网络交友的风险: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可能导致现实与线上差异大,存在安全隐患,同时语气要诚恳,体现关心,避免生硬说教。参考示例中,先点明网络交友的危险,分析网友身份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最后劝其谨慎,符合劝诫的要求,逻辑清晰,情感真挚。
故答案为: 参考示例:小文,网络交友是很危险的,因为很多网友的身份都是假的,网络中和现实中的他们差距很大,甚至有的人心怀不轨,你这样贸然前去,很不安全,希望你三思而后行!
二、(14分)
(2024六上·乳山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日初出沧沧凉凉   
(3)而日中时近也     (4)及其日中如探汤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2)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见/两小儿/辩斗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日初出/大如车盖 D.有若/成人之智
14.读了本文,你能体会到孔子和两小儿各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答案】11.距离;寒凉;正午;热水
12.(1)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于是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2)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13.B
14.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质疑。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重点涉及古今异义词和常见实词的语境含义。答题时,需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尤其注意古今异义词的区别,如 “去”“汤” 等,避免用现代语义曲解古文。平时学习中,应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多义项,通过对比记忆加深理解,提高释词准确性。
(2)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考点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及句式的转换。答题时,先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词,准确翻译,再调整语序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尤其注意通假字(如 “知” 通 “智”)和古今异义现象。平时练习中,应注重积累常见文言句式的翻译方法,培养语感,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3) 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的辨析,考点在于根据语意和语法结构合理停顿。答题时,可依据 “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 的原则,分析句子成分,判断停顿是否恰当。平时学习中,应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结合句子结构理解停顿规律,提高节奏划分的准确性。
(4)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考点在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把握其精神品质。答题时,需紧扣原文中人物的具体表现,如孔子的 “不能决”、两小儿的 “辩斗” 及各自的理由,从中提炼出对应的品质。平时学习中,应注重通过细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精神内涵,培养对文本的深层解读能力 。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寒凉,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11.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需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中,“去” 结合上下文指太阳距离人的远近,故解释为 “距离”,注意与现代汉语中 “离开” 的含义区分;
(2)“日初出沧沧凉凉” 描述太阳刚出来时的温度,“沧沧凉凉” 意为 “寒凉”,体现清晨的凉爽;
(3)“而日中时近也” 中 “日中” 是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指 “正午”;
(4)“及其日中如探汤” 中 “汤” 为古今异义词,此处指 “热水”,而非现代意义上的 “汤汁”。
故答案为:距离;寒凉;正午;热水。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需遵循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的原则,注意重点词语和句式。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中,“东游” 译为 “到东方游历”,“辩斗” 译为 “争辩”,“故” 译为 “原因”,整句译为: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于是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2)“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中,“孰” 译为 “谁”,“为” 通 “谓”,译为 “说”,“知” 通 “智”,译为 “智慧”,整句译为: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翻译时需注意通假字的处理,保证语句通顺。
故答案为:(1)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于是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2)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13.本题考查划分停顿。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B.句意: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距离人近。“日始出时去人近”是“认为”的具体内容,故应在“以”后断开;“日始出时”作状语修饰“去人近”,表示在太阳刚出来时才距离人近,故断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故选B。
14.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需根据句子成分和语意停顿。
A 项 “见 / 两小儿 / 辩斗”,“见” 是谓语,“两小儿” 是宾语,“辩斗” 是宾语的动作,划分正确;
B 项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中,“以” 是介词,“我以” 构成主谓结构,正确划分应为 “我以 / 日始出时 / 去人近”,而选项划分为 “我 / 以日始出时 / 去人近”,将 “以” 与主语 “我” 割裂,划分错误;
C 项 “日初出 / 大如车盖”,“日初出” 是主语部分,“大如车盖” 是谓语部分,划分正确;
D 项 “有若 / 成人之智”,“有若” 是主语,“成人之智” 是宾语,划分正确。
故答案为:B。
三、(15分)
(2024六上·乳山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母亲的心
若冰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有删改)
15.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梳理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   母亲发现螃蟹——   ——   
16.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
17.第⑧段中画线句子“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8.母亲“把螃蟹放进了竹篓”时,为什么要“咬咬牙”“闭起双眼”?
19.第⑩段中写道:“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请你试着“想开去”,写下母亲此时的心理活动。(40字以上)
20.分析题目“母亲的心”的含义。
【答案】15.母亲翻找螃蟹;;母亲捞起螃蟹;;母亲放下螃蟹。
16.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17.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18.因为母亲做出带走螃蟹的决定时很不忍心,非常艰难。
19.参考示例:母螃蟹同我一样,都是母亲,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我不能自私地捉走它,让无数小螃蟹没有母亲。可是又找了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再抓到第二只,我那可怜的孩子这一点点心愿也不能满足,我这个母亲也太没用啦……
20.母亲的爱子之心;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散文;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对叙事性文章情节的梳理能力,考点在于把握文章线索并提取关键事件。答题时,可先确定线索(如本题的 “螃蟹”),再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阶段划分段落,筛选出与线索相关的核心动作和事件,进而串联成完整的情节链。平时阅读时,可通过圈画关键词句(如表示动作的词语),提高情节梳理的准确性。
(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信息筛选与概括能力,考点在于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答题时,可根据问题定位到相关段落(如本题的第③④段),圈画与问题相关的语句(如原因、条件、行为动机等),再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概括,确保不遗漏要点。平时练习中,应培养快速定位信息、精准提炼内容的能力。
(3) 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的理解,考点涉及动作描写与人物心理、性格的关联。答题时,先通过句中的动词(如本题的 “放回”“捞起”)判断描写类型为动作描写;再结合语境分析动作背后的人物心理(如矛盾、不忍),进而揭示其体现的人物性格(如善良)。平时阅读时,可多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体会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 本题考查对人物动作背后心理的理解,考点在于通过细节把握人物情感。答题时,需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动作发生的背景(如本题中母亲面对母蟹与小蟹的情境),进而推断动作所反映的人物心理(如艰难、不忍)。平时阅读中,要注重对人物细节描写的品味,理解其背后的情感内涵。
(5) 本题考查根据情境补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考点在于把握人物性格和情感基调。答题时,要紧扣人物的身份(如本题的 “母亲”)和当时的处境(放掉母蟹却没找到其他螃蟹),结合前文体现的人物品质(善良、爱子),用符合人物口吻的语言表达其内心的真实感受,做到情感真挚、符合语境。
(6)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考点在于分析标题的表层义与深层义。答题时,可先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与人物行为的关联(如母亲为孩子找螃蟹体现爱子之心),再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情感或主题(如对天下母亲的理解),从而全面把握标题的含义。平时阅读中,要注重通过标题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其象征意义或情感内涵。
15.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需以 “螃蟹” 为线索,按事件发展顺序提炼关键内容。文章第③段写 “我” 想吃螃蟹;第④-⑤段描述母亲为满足 “我” 的愿望,在春寒中沿着溪流翻找螃蟹,即 “母亲翻找螃蟹”;第⑥-⑦段写母亲最终发现并捞起螃蟹;第⑧-⑩段则讲述母亲因看到母蟹身边的小蟹,内心挣扎后放下螃蟹。据此可梳理出情节脉络。
故答案为:母亲翻找螃蟹;母亲捞起螃蟹;母亲放下螃蟹。
16.本题考查对母亲找螃蟹原因的分析,需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由第③段 “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 很想吃螃蟹” 可知,“我” 久病初愈想吃螃蟹;结合 “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可知,山村条件差买不到螃蟹;第④段 “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 则直接点明母亲爱子心切这一原因。综合这些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17.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画线句中 “放回”“捞起” 等词语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结合上下文,母亲既想捉走螃蟹满足 “我” 的愿望,又因看到母蟹身边的小蟹而不忍心,“放回” 与 “捞起” 的重复动作,生动展现了她内心的矛盾挣扎;最终的犹豫也体现了母亲善良的本性,不愿伤害弱小生命。
故答案为: 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18.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母亲 “咬咬牙”“闭起双眼” 的动作,发生在她决定把母蟹放进竹篓时。结合前文,她看到母蟹身边有无数小蟹,知道带走母蟹会让小蟹失去母亲,内心充满不忍;但同时又想满足 “我” 吃螃蟹的愿望,这种两难让她做出决定时极为艰难。这些动作正是她内心挣扎、强迫自己下定决心的体现。
故答案为: 因为母亲做出带走螃蟹的决定时很不忍心,非常艰难。
19.本题考查补写母亲的心理活动,需贴合母亲的身份和当时的情境。母亲此时坐在溪边大哭,既有放掉母蟹的释然 —— 她理解同为母亲的不易,不愿伤害小蟹;又有对 “我” 的愧疚 —— 没能满足 “我” 吃螃蟹的愿望,觉得自己不够称职。补写时应用第一人称,体现这种复杂的情感,如对母蟹的共情和对孩子的歉意。
故答案为: 参考示例:母螃蟹同我一样,都是母亲,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我不能自私地捉走它,让无数小螃蟹没有母亲。可是又找了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再抓到第二只,我那可怜的孩子这一点点心愿也不能满足,我这个母亲也太没用啦……
20.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分析。“母亲的心” 有两层含义:表层指母亲对 “我” 的爱子之心 —— 她为久病初愈的 “我” 冒寒找螃蟹,体现了对孩子深切的爱;深层指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的理解与体谅之心 —— 她因看到母蟹护着小蟹而最终放生,明白所有母亲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展现了对同类情感的共情。
故答案为: 母亲的爱子之心;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四、(15分)
(2024六上·乳山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传递
池莉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鼓励,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21.通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及人物的心情变化,完成下列表格。
故事情节 她的心情变化
A 十分痛苦
小男孩捡废品时,捡到手机,为了物归原主,竟睡着了 B
得知男孩经历,受到触动,重新筹钱开火锅店 重拾希望
C 心急如焚
男孩以她的名义给当地小学捐款,电视台采访,生意好转 D
22.第⑥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⑦段中“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24.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25.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
【答案】21.A.厨师失误,火锅店声誉受损,好友撤资;B.非常感动;C.因为房子拆迁,火锅店生意冷清,甚至连房租都付不起;D.十分感激。
22.插叙。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23.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了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24.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
25.参考示例:①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善良是能够传递的,善良能温暖了别人,也能帮助了自己。②文中的两个主人公把他们的善意传递出去,温暖了人心,也帮助了自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并且要把这份善良传给身边的人。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记叙顺序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对叙事性文章情节和人物情感的梳理能力,考点在于从文本中精准筛选关键信息。答题时,可先根据已知的 “心情变化” 定位相关段落,再从段落中提取对应的事件;或根据已知情节,在文中寻找描述人物心情的词句,注意情节与心情的对应关系,确保梳理完整、准确。
(2) 本题考查对插叙及其作用的理解,考点在于辨析记叙顺序并分析其对情节和人物的作用。答题时,先根据内容是否中断主线叙事判断为插叙;再从补充背景、突出人物、铺垫下文等角度分析作用,注意结合具体文本内容,避免泛泛而谈。
(3)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考点在于把握词语的语境义(表层与深层)。答题时,可先分析词语的字面意思(如自然环境的变化),再结合人物处境和情感,挖掘其背后的情感或精神层面的含义,注意联系上下文,确保理解全面。
(4)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考点在于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性格品质。答题时,需从文中筛选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和细节描写,如语言、动作、神态等,逐一分析这些内容所体现的品质,确保概括准确且有文本依据。
(5)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拓展延伸能力,考点在于结合文本谈个人感悟。答题时,应紧扣文章主题(如 “善意的传递”),联系文中人物的互动和情节发展,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语言要真挚,体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21.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及人物心情变化,需结合文章段落提取关键信息。
A 处对应第②段,文中提到 “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 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这一系列事件让她 “十分痛苦”,故 A 处情节为 “厨师失误,火锅店声誉受损,好友撤资”;
B 处对应第④-⑤段,小男孩捡到她的手机并耐心等待归还,她 “非常感动”,因此 B 处心情为 “非常感动”;
C 处对应第⑧段,“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此时她 “心急如焚”,故 C 处情节为 “因为房子拆迁,火锅店生意冷清,甚至连房租都付不起”;
D 处对应第⑧-⑨段,在男孩的帮助下火锅店生意好转,她 “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因此 D 处心情为 “十分感激”。
故答案为: A.厨师失误,火锅店声誉受损,好友撤资;B.非常感动;C.因为房子拆迁,火锅店生意冷清,甚至连房租都付不起;D.十分感激。
22.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第⑥段画线部分插入了对小男孩家庭情况的介绍 ——“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这属于插叙。插叙的作用在于补充交代小男孩捡废品的原因(减轻家庭负担),让读者了解其贫苦的家境;同时,在这样的处境下,男孩仍能拾金不昧,更突出了他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也为下文 “她” 主动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的情节做了铺垫,使情节发展更合理。
故答案为: 插叙。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2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表层和深层意义。“温暖” 的表层含义是指 “风停了”,天气不再凄冷,她的身体感受到了暖和;深层含义是指小男孩的行为带来的心灵触动 —— 他拾金不昧、懂事勤劳的善良品质,让处于人生低谷的她感受到了善意与希望,内心因此变得温暖。
故答案为: 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了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2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需结合文中男孩的言行提炼品质。小男孩捡到手机后耐心等待失主,体现了他的善良(拾金不昧);利用放学时间捡废品赚学费,减轻家庭负担,体现了他的懂事和勤劳;面对贫苦的家境,他笑着回答 “没啥怕的”,体现了他的乐观;长大后以 “她” 的名义捐款帮助困境中的她,体现了他的知恩图报。
故答案为: 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
25.本题考查阅读感受的表达,需结合文章内容谈对 “传递” 的理解。文中,小男孩的善良(拾金不昧)让 “她” 感动并资助他,而 “她” 的善举又被男孩铭记并传递 —— 在 “她” 困境时以她的名义捐款,最终 “她” 继续资助贫困孩子,让善意不断传递。这体现出善良是可以循环传递的,它不仅能温暖他人,也能在自己需要时获得回报,彰显了善意的力量。
故答案为: 参考示例:①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善良是能够传递的,善良能温暖了别人,也能帮助了自己。②文中的两个主人公把他们的善意传递出去,温暖了人心,也帮助了自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并且要把这份善良传给身边的人 。
五、写作(50分)
26.(2024六上·乳山期中)请以“总会想起那一幕”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总会想起那一幕
在每个静谧的夜晚,我总会想起那一幕。
那是一个秋天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地板上,斑驳的光影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那一天,我和他在校园的操场上,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
他是我的挚友,我们一起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那时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华,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期待。我们常常在操场上奔跑,挥洒汗水,仿佛整个世界都属于我们。
然而,那一天却与往常不同。他的神情有些凝重,似乎有话要说。我们坐在操场边的长椅上,他沉默了许久,终于开口:“我可能要离开这里了。”他的声音很轻,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我心湖,激起层层涟漪。
我愣住了,心中涌起一阵不舍和惋惜。我们曾经约定要一起考上理想的大学,一起去看更广阔的世界。可如今,他却要离开。我努力挤出一个微笑,问他:“为什么?”他没有回答,只是望着远方,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那一刻,我明白了,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变数,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当下。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声说:“无论你去哪里,我们的友谊不会变。”他点了点头,眼中流露出一丝感激。
从那以后,我们的联系渐渐少了,但那一幕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每当我想起那天的阳光、微风,还有他的话语,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青春的印记,是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的我,已经走上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但那一幕却始终在我心中闪烁。它提醒着我,无论生活如何变化,珍贵的友谊和回忆永远不会消逝。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散文
【解析】【分析】“总会想起那一幕” 是一道聚焦记忆深处难忘场景的命题作文题,核心在于捕捉一个具有持久影响力的瞬间画面,通过细腻的场景还原与情感挖掘,展现其为何能在时光中反复浮现,成为萦绕心头的深刻印记。
审题时需紧扣 “总会想起” 与 “那一幕” 的核心内涵。“那一幕” 强调场景的具体性与瞬间性 —— 它是一个定格的画面,如 “雨中陌生人递伞的手势”“奶奶缝补衣物时抬头的微笑”,需包含视觉、听觉等感官细节,让场景可触可感。“总会想起” 则突出场景的持久影响力:这一幕或许并非惊天动地,却因蕴含某种情感(温暖、震撼、愧疚)或启示(关于善意、坚持、亲情),在日后的生活中被反复唤醒,成为触发情绪或指引行为的 “开关”。
选材应聚焦 “小而有力量” 的日常片段,避免宏大叙事。可从三个方向切入:
他人带来的触动:如寒冬清晨,清洁工弯腰捡起他人随手丢弃的垃圾,手指冻得通红却仍仔细将垃圾分类;公交车上,年轻人为老人让座时,悄悄将老人的重物移到自己脚边。
自我经历的顿悟:如第一次独自照顾生病的妹妹,笨拙地熬粥时被烫到,却在妹妹说 “哥哥做的粥最好喝” 时,突然懂得 “责任” 的重量;考试失利后在操场狂奔,抬头望见夕阳穿透云层,瞬间明白 “挫折里也有光”。
时光沉淀的细节:如整理旧物时翻出爷爷的老花镜,想起他总戴着它为自己修改作业,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笔尖在错题旁轻轻画圈 —— 当时只觉寻常,如今却成了最暖的回忆。
这些素材的共性是 “有画面、有情感、有余味”,能让 “总会想起” 有扎实的依托。
结构上适合采用 “现实触发 — 场景还原 — 意义延伸” 的脉络。开篇可从当下的某个契机切入,如 “路过街角的修鞋摊,突然想起那个冬日的午后”,自然引出回忆;中间聚焦 “那一幕” 的细节描写,用 “远景 + 近景 + 特写” 的层次还原场景(如写雨中送伞:远景是 “雨帘模糊了街道”,近景是 “他的雨衣大半罩在我身上”,特写是 “递伞时,他袖口磨破的边缘沾着泥点”),同时穿插当时的心理感受;结尾需点明 “总会想起” 的原因,如 “后来每次下雨,都会想起那只沾着泥点的袖口 —— 原来善意从不需要刻意的姿态,却能在记忆里反复发热”,让场景的意义在现实中落地。
描写时需注重 “细节的穿透力”。不必追求华丽辞藻,而要捕捉那些带着生活肌理的瞬间:如 “她抬头时,几缕碎发粘在汗湿的额角”“他说话时,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杯沿的缺口”。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能让场景跳出平面的叙述,成为立体的、有温度的记忆。同时,需写出 “想起时的情绪波动”—— 是会心一笑,是鼻头发酸,还是悄然自省,让 “总会想起” 的情感逻辑更清晰。
需避开的误区:1.场景模糊,缺乏具体细节,如只写 “他帮助了我”,却没有动作、神态的刻画;2.原因单薄,仅说 “这一幕让我难忘”,却未挖掘其背后的情感或启示;3.偏离 “一幕” 的限定,写成 “一段时光” 或 “几件事”,导致焦点涣散。
总之,这道题的关键是 “以细节定格瞬间,以情感串联时光”—— 让那一幕在文字中重新鲜活,更让读者明白:真正能被 “总会想起” 的,从来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藏在画面褶皱里的、能与后来人生产生共鸣的温度与力量.
【点评】 这篇《总会想起那一幕》紧扣题旨,以挚友分别的场景为核心,通过细腻的环境烘托与情感流露,展现了记忆中难以磨灭的瞬间,是一篇情感真挚的作文。
文章的场景感营造较为成功。作者以 “秋天的午后” 为背景,用 “阳光透过窗帘的斑驳光影”“微风轻拂树叶的沙沙声” 等细节铺陈氛围,让 “那一幕” 有了具体的时空依托。挚友说出 “我可能要离开这里了” 时的轻缓语气,与 “我” 内心 “如石子投入心湖” 的震动形成对比,凸显了分别瞬间的情感张力,也为 “总会想起” 埋下伏笔。
情感的表达细腻且有层次。从最初的 “愣住”“不舍”,到努力挤出微笑的故作坚强,再到最后 “拍肩” 的释然与承诺,作者将少年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绪刻画得真实可感。结尾处 “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 的呼应,点明了这一幕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承载着 “青春的印记” 与 “珍贵的友谊”,让 “总会想起” 有了情感落脚点。
不过,若能在 “那一幕” 的细节上再做打磨,会让记忆更具穿透力。比如,挚友 “望着远方” 时的具体神态(是眼尾泛红,还是紧抿着唇),“沉默许久” 时手指是否无意识地抠着长椅边缘;“我拍他肩膀” 时,两人手掌相触的温度,或是他点头时喉结的滚动 —— 这些细微的动作、神态描写,能让 “那一幕” 从模糊的场景变成可触摸的画面。此外,“总会想起” 的 “触发点” 可以更具体,比如现在路过操场时,看到相似的光影会驻足,或是听到树叶沙沙声会愣神,让 “想起” 的频率与契机更清晰,也能让这份记忆的重量更突出。总体而言,文章已抓住 “难忘瞬间” 的核心,情感真挚自然,若能在细节刻画上再下功夫,会让 “那一幕” 在读者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记。
1 / 1山东省威海乳山市(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2024六上·乳山期中)给加点的字注音。
(1)远处的高山像巨人般屹立   在那里,高耸入云,那磅礴   的气势让人惊叹不已。
(2)看着虎视眈眈   的敌人,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   地说了一声:“走!”他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2.(2024六上·乳山期中)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在田字格中写出正确的字。
龙凤呈祥 剑拔奴张 见微知著 风靡一时 沧海一栗
踞高临下 化为乌有 追根求缘 皱皱巴巴 悬崖绝壁
               
               
3.(2024六上·乳山期中)根据提示填空。
(1)   ,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2)   ,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3)因思杜陵梦,   。(温庭筠《商山早行》)
(4)金沙水拍云崖暖,   。(毛泽东《七律·长征》)
(5)跟随课本,一起品诗中美景。苏轼在游览西湖时,欣赏到“黑云翻墨未遮山,   ”的奇丽之景;朱熹在赏春踏青时,描绘了“胜日寻芳泗水滨,   ”的清新之景;王安石在湖阴先生家看到青苔不生、花木成行的景致,写下了“   ,   ”的庭院之景。
4.(2024六上·乳山期中)依次判断加点词语词性,并选出正确的一项(  )
孔雀喜阴怕雨,因此孔雀馆内较为凉爽,是适宜孔雀生活的温度。孔雀的食物以蘑菇、嫩草、树叶、白蚁和其他昆虫为主,多在地面活动觅食。且觅食过程中,孔雀行走的姿势与鸡一样,边走边点头,非常可爱。
A.名词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B.形容词 名词 代词 动词
C.形容词 名词 名词 动词
D.动词 形容词 代词 名词
5.(2024六上·乳山期中)下列语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B.雨洗后的草原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块巨大的蓝宝石,近看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
C.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D.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2024六上·乳山期中)诗歌赏析。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
B.第二句写了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
C.第三、四句描绘出深邃悠远、明净清新的江南景色。
D.“千里”“四百八十”都是虚指,形容江南地域之广阔,寺庙数量之多。
7.这首诗四句皆为景语,又各具特色,有人认为前两句景美,也有人认为后两句景美。请将你喜欢的两句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吧!
(2024六上·乳山期中)新学期,新的人生阶段,我们都希望能收获真正的友谊。现在班级要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8.【任务一】请写出一句关于交友的诗词或名言警句。
9.【任务二】依次选择合适的交友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真正的朋友是彼此了解,相互信任,荐之以贤的“ ”;是不拘年龄、辈分的差异,而交情深厚的“ ”。要获得真正的友谊,我们还需要有“ ”的勇气和决心,敢于向朋友说“我错了”。千金易得,挚友难寻,愿同学们都能拥有真正的朋友。
备选成语:①情同手足 ②忘年之交 ③负荆请罪 ④割席断交 ⑤管鲍之交 ⑥刎颈之交
A.⑤①③ B.①⑥④ C.⑤②③ D.⑥②④
10.【任务三】互联网时代,网络交友有利有弊。最近小文迷上了网络交友,想去跟网友见面,请你写一段话劝诫他。
二、(14分)
(2024六上·乳山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日初出沧沧凉凉   
(3)而日中时近也     (4)及其日中如探汤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2)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见/两小儿/辩斗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日初出/大如车盖 D.有若/成人之智
14.读了本文,你能体会到孔子和两小儿各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三、(15分)
(2024六上·乳山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母亲的心
若冰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有删改)
15.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梳理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   母亲发现螃蟹——   ——   
16.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
17.第⑧段中画线句子“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8.母亲“把螃蟹放进了竹篓”时,为什么要“咬咬牙”“闭起双眼”?
19.第⑩段中写道:“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请你试着“想开去”,写下母亲此时的心理活动。(40字以上)
20.分析题目“母亲的心”的含义。
四、(15分)
(2024六上·乳山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传递
池莉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鼓励,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21.通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及人物的心情变化,完成下列表格。
故事情节 她的心情变化
A 十分痛苦
小男孩捡废品时,捡到手机,为了物归原主,竟睡着了 B
得知男孩经历,受到触动,重新筹钱开火锅店 重拾希望
C 心急如焚
男孩以她的名义给当地小学捐款,电视台采访,生意好转 D
22.第⑥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⑦段中“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24.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25.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
五、写作(50分)
26.(2024六上·乳山期中)请以“总会想起那一幕”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个人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yì;páng;dān;jié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1)“屹立” 的 “屹” 读音为 yì,注意与形近字 “迄(qì)” 区分,避免误读;“磅礴” 的 “磅” 在这里读 páng,该字为多音字,另一个读音为 bàng,如 “磅秤”,需结合词语含义辨析。(2)“虎视眈眈” 的 “眈” 读音为 dān,注意声母为 d,避免误读为 shěn;“斩钉截铁” 的 “截” 读音为 jié,注意声母为 j,避免误读为 zé。故答案为:yì;páng;dān;jié。故答案为:yì;páng;dān;jié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注音,重点在于易错字和多音字的辨析。答题时,可结合词语的含义和语境记忆读音,对于形近字,要注意区分字形差异带来的读音不同;对于多音字,需明确不同读音对应的词义和使用场景。平时学习中,应注重积累常见易错字的读音,通过反复诵读和对比记忆,提高注音的准确性 。
2.【答案】弩 粟 居 源
【知识点】字体书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辨析,需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剑拔奴张” 中 “奴” 错误,应为 “弩”,“剑拔弩张” 指剑已拔出,弓已张开,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弩” 指一种兵器,与 “奴”(奴隶)含义不同;“沧海一栗” 中 “栗” 错误,应为 “粟”,“沧海一粟” 指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粟” 指谷子,“栗” 指栗子,二者易混淆;“踞高临下” 中 “踞” 错误,应为 “居”,“居高临下” 指占据高处,面向低处,“居” 有占据、处于之意,“踞” 多表示蹲坐,不符合词义;“追根求缘” 中 “缘” 错误,应为 “源”,“追根求源” 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源” 指源头,“缘” 指缘分,含义不同。故答案为:弩;粟;居;源。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与改正,重点在于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区分。答题时,可运用形辨法,通过分析字形差异辨析错误,如 “弩” 与 “奴”、“粟” 与 “栗”;也可运用义辨法,结合词语含义判断字形,如 “居高临下” 的 “居” 强调处于高处,“追根求源” 的 “源” 指向根源。平时学习中,应注意积累易错字形,将形近字、同音字归类对比,结合词义记忆,以提高字形辨析的准确性。
3.【答案】移舟泊烟渚;桃花一簇开无主;凫雁满回塘;大渡桥横铁索寒;白雨跳珠乱入船;无边光景一时新;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需根据上下句提示及课文内容准确填写。
(1)出自孟浩然《宿建德江》,根据下句 “日暮客愁新” 可知上句为 “移舟泊烟渚”,注意 “渚” 字的写法,易错写成 “诸”。
(2)出自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由下句 “可爱深红爱浅红?” 可推出上句为 “桃花一簇开无主”,“簇” 易误写为 “族”,需留意。
(3)温庭筠《商山早行》中,“因思杜陵梦” 的下句是 “凫雁满回塘”,“凫” 字较为生僻,需注意字形结构。
(4)毛泽东《七律 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 的下句为 “大渡桥横铁索寒”,“渡” 易误写为 “度”,要区分清楚。
(5)苏轼笔下西湖奇景 “黑云翻墨未遮山” 的下句是 “白雨跳珠乱入船”,“跳” 字需准确书写;朱熹《春日》中 “胜日寻芳泗水滨” 的下句为 “无边光景一时新”,“景” 不要误写;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描绘庭院景致的句子是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檐”“苔”“畦” 均为易错字,需重点记忆。
故答案为:移舟泊烟渚;桃花一簇开无主;凫雁满回塘;大渡桥横铁索寒;白雨跳珠乱入船;无边光景一时新;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识记与默写能力,重点在于对课内经典诗篇的背诵积累和易错字的准确书写。答题时,需结合上下句提示回忆诗句,同时关注易错字的写法,如 “渚”“簇”“凫”“渡”“檐”“畦” 等。平时学习中,应加强对古诗文的背诵,通过反复默写强化记忆,尤其注意区分形近字、同音字,避免出现错字、漏字等问题,确保默写的准确性。
4.【答案】B
【知识点】动词;名词;形容词;代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词性的判断,需结合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分析。第一个加点词结合语境应为 “凉爽”,“凉爽” 用于形容孔雀馆内的环境状态,属于形容词;第二个加点词应为 “温度”,“温度” 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属于名词;第三个加点词应为 “其他”,“其他” 用来指代除前文提到的之外的昆虫,属于代词;第四个加点词应为 “行走”,“行走” 表示孔雀的动作,属于动词。因此,四个词语的词性依次为形容词、名词、代词、动词,对应选项 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词语词性的辨析能力,考点涉及形容词、名词、代词、动词的区分。答题时,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功能判断词性:形容词多用来修饰名词,描述事物的状态;名词多表示人、事、物、地点等;代词用来代替人或事物;动词多表示动作或行为。平时学习中,应结合具体语境积累常见词性的特点,通过分析词语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关系,提高词性判断的准确性。
5.【答案】A
【知识点】比喻;拟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需结合各选项语句分析是否运用了修辞。A 句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是对 “声音” 的直接陈述,仅表明声音的属性,未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任何修辞手法;
B 句中 “像块巨大的蓝宝石”“像数不清的金刚钻”,将草原比作蓝宝石,将水珠比作金刚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 句中 “睡醒了似的”“在天上逛似的”“在说话似的”,赋予花、鸟、虫子人的动作与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且三个句式结构相似,形成排比;
D 句中 “建立了赫赫功绩,鏖战犹酣”,将竹节人当作进行战斗的生命体来描述,赋予其人类的行为特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综上,只有 A 项未运用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涉及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的识别。答题时,可通过以下技巧判断:比喻需关注是否有 “像”“如” 等喻词及本体、喻体;拟人看是否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动作、情感或语言;排比则留意是否有三个及以上结构相似、句式整齐的句子。通过逐一分析选项中语句的表达特点,结合各类修辞的特征进行判断,可准确找出未运用修辞的选项。平时学习中,应积累不同修辞手法的典型特征,通过具体语境加深理解,提高辨析能力。
【答案】6.C
7.①辽阔的江南,黄莺在欢乐地唱歌,丛丛绿树簇拥着朵朵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里,数不清的酒旗迎风招展,色彩繁丽,到处是生机盎然的景象。②南朝以来修建的佛寺庙宇,都掩映在空蒙迷离的烟雨中,色调淡雅,清净朦胧,深邃幽美,就像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卷。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考点在于对诗句意象、意境及表达技巧的把握。答题时,需逐句分析诗句中的关键意象,结合诗歌整体氛围判断选项表述是否准确,尤其注意对意境特点的概括是否贴合诗句内涵。
(2) 本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描绘能力,考点涉及对诗歌意象的提取和意境的再现。答题时,应先找出诗句中的核心意象,如自然景物、人文景观等,再结合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意象串联起来,还原诗句所营造的画面,同时注意体现诗句的情感基调或氛围特点。平时可多练习对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积累,提高描绘画面的能力。
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A. 第一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 中,“莺啼” 体现鸟语,“绿映红” 展现花红柳绿,形象描绘出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象,理解恰当;
B. 第二句 “水村山郭酒旗风”,“水村”“山郭” 分别指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风” 写出酒旗迎风招展的样子,理解正确;
C. 第三、四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绘的是南朝寺庙的楼台在烟雨中若隐若现的景象,营造的是朦胧悠远、带有历史沧桑感的氛围,而非 “明净清新”,理解不恰当;
D.“千里” 极言江南地域广阔,“四百八十寺” 是虚指,形容寺庙数量之多,符合古诗中虚指的用法,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画面描绘。若选择前两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可结合 “莺啼”“绿”“红”“水村”“山郭”“酒旗” 等意象,描绘出辽阔江南的生机:黄莺在绿树红花间婉转啼鸣,色彩鲜明;依山傍水的村落里,酒旗在风中轻轻飘动,满是春日的活力。若选择后两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则聚焦 “寺庙”“楼台”“烟雨”,展现朦胧之美:昔日南朝的众多寺庙,此刻都笼罩在迷蒙的烟雨中,楼台的轮廓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透着历史的悠远。
故答案为: ①辽阔的江南,黄莺在欢乐地唱歌,丛丛绿树簇拥着朵朵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里,数不清的酒旗迎风招展,色彩繁丽,到处是生机盎然的景象。②南朝以来修建的佛寺庙宇,都掩映在空蒙迷离的烟雨中,色调淡雅,清净朦胧,深邃幽美,就像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卷。
【答案】8.参考示例:①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④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⑤益友有三。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⑥交友之道,贵相知心。
9.C
10.参考示例:小文,网络交友是很危险的,因为很多网友的身份都是假的,网络中和现实中的他们差距很大,甚至有的人心怀不轨,你这样贸然前去,很不安全,希望你三思而后行!
【知识点】解释;造句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交友相关诗词、名言警句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答题时,需调动日常积累,选择贴合 “交友” 主题的内容,优先考虑经典且广为人知的语句,同时注意准确记忆,避免错别字或语句残缺。平时可分类整理此类素材,加深理解与记忆,以便灵活运用。
(2) 本题考查对交友类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重点在于辨析成语的具体含义与语境的匹配度。答题时,先明确每个成语的核心意思,再结合题干中对朋友关系的描述逐一匹配,排除不符合语境的选项。平时学习中,要积累常见成语的含义及适用场景,尤其注意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别,提高语境运用能力。
(3) 本题考查口语交际中的劝说能力,考点在于能否清晰表达观点、有理有据地分析,并保持恰当的语气。答题时,首先明确劝诫的核心(不建议贸然见网友),然后列举理由(如网络身份虚拟、安全风险等),最后以关心的态度提出建议,语气要委婉得体,让对方易于接受。平时练习中,要注意结合具体情境,把握劝说的分寸与逻辑,提高口语表达的有效性。
8.本题考查关于交友的诗词或名言警句的积累。这类内容需围绕 “交友” 主题,体现友谊的内涵、价值或交友之道。参考示例中,“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出自《论语》,强调通过文章结交朋友,借助朋友辅助仁德修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知己虽远隔天涯却如近邻的深厚情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出自李白《赠汪伦》,以夸张手法凸显友情之深;“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体现君子间纯净的友谊;“益友有三……” 指出有益朋友的三种类型;“交友之道,贵相知心” 强调交友贵在相互理解。这些示例均紧扣 “交友” 主题,符合要求。故答案为参考示例中的任意一句均可。
故答案为: 参考示例:①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④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⑤益友有三。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⑥交友之道,贵相知心。
9.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语境匹配。首先分析备选成语含义:①情同手足:形容彼此感情深厚,如同兄弟;②忘年之交:指不拘年龄、辈分差异而结交的朋友;③负荆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④割席断交:指朋友间因志向不同而断绝交往;⑤管鲍之交:比喻彼此信任、互相了解的好朋友;⑥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第一空需体现 “彼此了解,相互信任,荐之以贤”,“管鲍之交” 最契合;第二空强调 “不拘年龄、辈分差异,交情深厚”,“忘年之交” 符合;第三空需体现 “敢于向朋友说‘我错了’”,“负荆请罪” 恰当。因此依次应选⑤②③,对应选项 C。
故答案为:C。
10.本题考查口语交际中的劝诫表达。劝诫需针对 “小文迷上网络交友,想去见网友” 这一情况,突出网络交友的风险: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可能导致现实与线上差异大,存在安全隐患,同时语气要诚恳,体现关心,避免生硬说教。参考示例中,先点明网络交友的危险,分析网友身份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最后劝其谨慎,符合劝诫的要求,逻辑清晰,情感真挚。
故答案为: 参考示例:小文,网络交友是很危险的,因为很多网友的身份都是假的,网络中和现实中的他们差距很大,甚至有的人心怀不轨,你这样贸然前去,很不安全,希望你三思而后行!
【答案】11.距离;寒凉;正午;热水
12.(1)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于是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2)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13.B
14.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质疑。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重点涉及古今异义词和常见实词的语境含义。答题时,需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尤其注意古今异义词的区别,如 “去”“汤” 等,避免用现代语义曲解古文。平时学习中,应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多义项,通过对比记忆加深理解,提高释词准确性。
(2)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考点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及句式的转换。答题时,先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词,准确翻译,再调整语序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尤其注意通假字(如 “知” 通 “智”)和古今异义现象。平时练习中,应注重积累常见文言句式的翻译方法,培养语感,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3) 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的辨析,考点在于根据语意和语法结构合理停顿。答题时,可依据 “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 的原则,分析句子成分,判断停顿是否恰当。平时学习中,应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结合句子结构理解停顿规律,提高节奏划分的准确性。
(4)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考点在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把握其精神品质。答题时,需紧扣原文中人物的具体表现,如孔子的 “不能决”、两小儿的 “辩斗” 及各自的理由,从中提炼出对应的品质。平时学习中,应注重通过细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精神内涵,培养对文本的深层解读能力 。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寒凉,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11.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需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中,“去” 结合上下文指太阳距离人的远近,故解释为 “距离”,注意与现代汉语中 “离开” 的含义区分;
(2)“日初出沧沧凉凉” 描述太阳刚出来时的温度,“沧沧凉凉” 意为 “寒凉”,体现清晨的凉爽;
(3)“而日中时近也” 中 “日中” 是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指 “正午”;
(4)“及其日中如探汤” 中 “汤” 为古今异义词,此处指 “热水”,而非现代意义上的 “汤汁”。
故答案为:距离;寒凉;正午;热水。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需遵循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的原则,注意重点词语和句式。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中,“东游” 译为 “到东方游历”,“辩斗” 译为 “争辩”,“故” 译为 “原因”,整句译为: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于是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2)“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中,“孰” 译为 “谁”,“为” 通 “谓”,译为 “说”,“知” 通 “智”,译为 “智慧”,整句译为: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翻译时需注意通假字的处理,保证语句通顺。
故答案为:(1)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于是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2)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13.本题考查划分停顿。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B.句意: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距离人近。“日始出时去人近”是“认为”的具体内容,故应在“以”后断开;“日始出时”作状语修饰“去人近”,表示在太阳刚出来时才距离人近,故断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故选B。
14.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需根据句子成分和语意停顿。
A 项 “见 / 两小儿 / 辩斗”,“见” 是谓语,“两小儿” 是宾语,“辩斗” 是宾语的动作,划分正确;
B 项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中,“以” 是介词,“我以” 构成主谓结构,正确划分应为 “我以 / 日始出时 / 去人近”,而选项划分为 “我 / 以日始出时 / 去人近”,将 “以” 与主语 “我” 割裂,划分错误;
C 项 “日初出 / 大如车盖”,“日初出” 是主语部分,“大如车盖” 是谓语部分,划分正确;
D 项 “有若 / 成人之智”,“有若” 是主语,“成人之智” 是宾语,划分正确。
故答案为:B。
【答案】15.母亲翻找螃蟹;;母亲捞起螃蟹;;母亲放下螃蟹。
16.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17.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18.因为母亲做出带走螃蟹的决定时很不忍心,非常艰难。
19.参考示例:母螃蟹同我一样,都是母亲,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我不能自私地捉走它,让无数小螃蟹没有母亲。可是又找了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再抓到第二只,我那可怜的孩子这一点点心愿也不能满足,我这个母亲也太没用啦……
20.母亲的爱子之心;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散文;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对叙事性文章情节的梳理能力,考点在于把握文章线索并提取关键事件。答题时,可先确定线索(如本题的 “螃蟹”),再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阶段划分段落,筛选出与线索相关的核心动作和事件,进而串联成完整的情节链。平时阅读时,可通过圈画关键词句(如表示动作的词语),提高情节梳理的准确性。
(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信息筛选与概括能力,考点在于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答题时,可根据问题定位到相关段落(如本题的第③④段),圈画与问题相关的语句(如原因、条件、行为动机等),再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概括,确保不遗漏要点。平时练习中,应培养快速定位信息、精准提炼内容的能力。
(3) 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的理解,考点涉及动作描写与人物心理、性格的关联。答题时,先通过句中的动词(如本题的 “放回”“捞起”)判断描写类型为动作描写;再结合语境分析动作背后的人物心理(如矛盾、不忍),进而揭示其体现的人物性格(如善良)。平时阅读时,可多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体会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 本题考查对人物动作背后心理的理解,考点在于通过细节把握人物情感。答题时,需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动作发生的背景(如本题中母亲面对母蟹与小蟹的情境),进而推断动作所反映的人物心理(如艰难、不忍)。平时阅读中,要注重对人物细节描写的品味,理解其背后的情感内涵。
(5) 本题考查根据情境补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考点在于把握人物性格和情感基调。答题时,要紧扣人物的身份(如本题的 “母亲”)和当时的处境(放掉母蟹却没找到其他螃蟹),结合前文体现的人物品质(善良、爱子),用符合人物口吻的语言表达其内心的真实感受,做到情感真挚、符合语境。
(6)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考点在于分析标题的表层义与深层义。答题时,可先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与人物行为的关联(如母亲为孩子找螃蟹体现爱子之心),再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情感或主题(如对天下母亲的理解),从而全面把握标题的含义。平时阅读中,要注重通过标题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其象征意义或情感内涵。
15.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需以 “螃蟹” 为线索,按事件发展顺序提炼关键内容。文章第③段写 “我” 想吃螃蟹;第④-⑤段描述母亲为满足 “我” 的愿望,在春寒中沿着溪流翻找螃蟹,即 “母亲翻找螃蟹”;第⑥-⑦段写母亲最终发现并捞起螃蟹;第⑧-⑩段则讲述母亲因看到母蟹身边的小蟹,内心挣扎后放下螃蟹。据此可梳理出情节脉络。
故答案为:母亲翻找螃蟹;母亲捞起螃蟹;母亲放下螃蟹。
16.本题考查对母亲找螃蟹原因的分析,需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由第③段 “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 很想吃螃蟹” 可知,“我” 久病初愈想吃螃蟹;结合 “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可知,山村条件差买不到螃蟹;第④段 “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 则直接点明母亲爱子心切这一原因。综合这些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17.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画线句中 “放回”“捞起” 等词语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结合上下文,母亲既想捉走螃蟹满足 “我” 的愿望,又因看到母蟹身边的小蟹而不忍心,“放回” 与 “捞起” 的重复动作,生动展现了她内心的矛盾挣扎;最终的犹豫也体现了母亲善良的本性,不愿伤害弱小生命。
故答案为: 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18.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母亲 “咬咬牙”“闭起双眼” 的动作,发生在她决定把母蟹放进竹篓时。结合前文,她看到母蟹身边有无数小蟹,知道带走母蟹会让小蟹失去母亲,内心充满不忍;但同时又想满足 “我” 吃螃蟹的愿望,这种两难让她做出决定时极为艰难。这些动作正是她内心挣扎、强迫自己下定决心的体现。
故答案为: 因为母亲做出带走螃蟹的决定时很不忍心,非常艰难。
19.本题考查补写母亲的心理活动,需贴合母亲的身份和当时的情境。母亲此时坐在溪边大哭,既有放掉母蟹的释然 —— 她理解同为母亲的不易,不愿伤害小蟹;又有对 “我” 的愧疚 —— 没能满足 “我” 吃螃蟹的愿望,觉得自己不够称职。补写时应用第一人称,体现这种复杂的情感,如对母蟹的共情和对孩子的歉意。
故答案为: 参考示例:母螃蟹同我一样,都是母亲,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我不能自私地捉走它,让无数小螃蟹没有母亲。可是又找了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再抓到第二只,我那可怜的孩子这一点点心愿也不能满足,我这个母亲也太没用啦……
20.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分析。“母亲的心” 有两层含义:表层指母亲对 “我” 的爱子之心 —— 她为久病初愈的 “我” 冒寒找螃蟹,体现了对孩子深切的爱;深层指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的理解与体谅之心 —— 她因看到母蟹护着小蟹而最终放生,明白所有母亲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展现了对同类情感的共情。
故答案为: 母亲的爱子之心;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答案】21.A.厨师失误,火锅店声誉受损,好友撤资;B.非常感动;C.因为房子拆迁,火锅店生意冷清,甚至连房租都付不起;D.十分感激。
22.插叙。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23.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了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24.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
25.参考示例:①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善良是能够传递的,善良能温暖了别人,也能帮助了自己。②文中的两个主人公把他们的善意传递出去,温暖了人心,也帮助了自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并且要把这份善良传给身边的人。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记叙顺序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对叙事性文章情节和人物情感的梳理能力,考点在于从文本中精准筛选关键信息。答题时,可先根据已知的 “心情变化” 定位相关段落,再从段落中提取对应的事件;或根据已知情节,在文中寻找描述人物心情的词句,注意情节与心情的对应关系,确保梳理完整、准确。
(2) 本题考查对插叙及其作用的理解,考点在于辨析记叙顺序并分析其对情节和人物的作用。答题时,先根据内容是否中断主线叙事判断为插叙;再从补充背景、突出人物、铺垫下文等角度分析作用,注意结合具体文本内容,避免泛泛而谈。
(3)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考点在于把握词语的语境义(表层与深层)。答题时,可先分析词语的字面意思(如自然环境的变化),再结合人物处境和情感,挖掘其背后的情感或精神层面的含义,注意联系上下文,确保理解全面。
(4)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考点在于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性格品质。答题时,需从文中筛选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和细节描写,如语言、动作、神态等,逐一分析这些内容所体现的品质,确保概括准确且有文本依据。
(5)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拓展延伸能力,考点在于结合文本谈个人感悟。答题时,应紧扣文章主题(如 “善意的传递”),联系文中人物的互动和情节发展,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语言要真挚,体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21.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及人物心情变化,需结合文章段落提取关键信息。
A 处对应第②段,文中提到 “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 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这一系列事件让她 “十分痛苦”,故 A 处情节为 “厨师失误,火锅店声誉受损,好友撤资”;
B 处对应第④-⑤段,小男孩捡到她的手机并耐心等待归还,她 “非常感动”,因此 B 处心情为 “非常感动”;
C 处对应第⑧段,“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此时她 “心急如焚”,故 C 处情节为 “因为房子拆迁,火锅店生意冷清,甚至连房租都付不起”;
D 处对应第⑧-⑨段,在男孩的帮助下火锅店生意好转,她 “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因此 D 处心情为 “十分感激”。
故答案为: A.厨师失误,火锅店声誉受损,好友撤资;B.非常感动;C.因为房子拆迁,火锅店生意冷清,甚至连房租都付不起;D.十分感激。
22.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第⑥段画线部分插入了对小男孩家庭情况的介绍 ——“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这属于插叙。插叙的作用在于补充交代小男孩捡废品的原因(减轻家庭负担),让读者了解其贫苦的家境;同时,在这样的处境下,男孩仍能拾金不昧,更突出了他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也为下文 “她” 主动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的情节做了铺垫,使情节发展更合理。
故答案为: 插叙。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2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表层和深层意义。“温暖” 的表层含义是指 “风停了”,天气不再凄冷,她的身体感受到了暖和;深层含义是指小男孩的行为带来的心灵触动 —— 他拾金不昧、懂事勤劳的善良品质,让处于人生低谷的她感受到了善意与希望,内心因此变得温暖。
故答案为: 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了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2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需结合文中男孩的言行提炼品质。小男孩捡到手机后耐心等待失主,体现了他的善良(拾金不昧);利用放学时间捡废品赚学费,减轻家庭负担,体现了他的懂事和勤劳;面对贫苦的家境,他笑着回答 “没啥怕的”,体现了他的乐观;长大后以 “她” 的名义捐款帮助困境中的她,体现了他的知恩图报。
故答案为: 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
25.本题考查阅读感受的表达,需结合文章内容谈对 “传递” 的理解。文中,小男孩的善良(拾金不昧)让 “她” 感动并资助他,而 “她” 的善举又被男孩铭记并传递 —— 在 “她” 困境时以她的名义捐款,最终 “她” 继续资助贫困孩子,让善意不断传递。这体现出善良是可以循环传递的,它不仅能温暖他人,也能在自己需要时获得回报,彰显了善意的力量。
故答案为: 参考示例:①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善良是能够传递的,善良能温暖了别人,也能帮助了自己。②文中的两个主人公把他们的善意传递出去,温暖了人心,也帮助了自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并且要把这份善良传给身边的人 。
26.【答案】例文:
总会想起那一幕
在每个静谧的夜晚,我总会想起那一幕。
那是一个秋天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地板上,斑驳的光影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那一天,我和他在校园的操场上,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
他是我的挚友,我们一起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那时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华,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期待。我们常常在操场上奔跑,挥洒汗水,仿佛整个世界都属于我们。
然而,那一天却与往常不同。他的神情有些凝重,似乎有话要说。我们坐在操场边的长椅上,他沉默了许久,终于开口:“我可能要离开这里了。”他的声音很轻,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我心湖,激起层层涟漪。
我愣住了,心中涌起一阵不舍和惋惜。我们曾经约定要一起考上理想的大学,一起去看更广阔的世界。可如今,他却要离开。我努力挤出一个微笑,问他:“为什么?”他没有回答,只是望着远方,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那一刻,我明白了,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变数,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当下。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声说:“无论你去哪里,我们的友谊不会变。”他点了点头,眼中流露出一丝感激。
从那以后,我们的联系渐渐少了,但那一幕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每当我想起那天的阳光、微风,还有他的话语,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青春的印记,是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的我,已经走上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但那一幕却始终在我心中闪烁。它提醒着我,无论生活如何变化,珍贵的友谊和回忆永远不会消逝。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散文
【解析】【分析】“总会想起那一幕” 是一道聚焦记忆深处难忘场景的命题作文题,核心在于捕捉一个具有持久影响力的瞬间画面,通过细腻的场景还原与情感挖掘,展现其为何能在时光中反复浮现,成为萦绕心头的深刻印记。
审题时需紧扣 “总会想起” 与 “那一幕” 的核心内涵。“那一幕” 强调场景的具体性与瞬间性 —— 它是一个定格的画面,如 “雨中陌生人递伞的手势”“奶奶缝补衣物时抬头的微笑”,需包含视觉、听觉等感官细节,让场景可触可感。“总会想起” 则突出场景的持久影响力:这一幕或许并非惊天动地,却因蕴含某种情感(温暖、震撼、愧疚)或启示(关于善意、坚持、亲情),在日后的生活中被反复唤醒,成为触发情绪或指引行为的 “开关”。
选材应聚焦 “小而有力量” 的日常片段,避免宏大叙事。可从三个方向切入:
他人带来的触动:如寒冬清晨,清洁工弯腰捡起他人随手丢弃的垃圾,手指冻得通红却仍仔细将垃圾分类;公交车上,年轻人为老人让座时,悄悄将老人的重物移到自己脚边。
自我经历的顿悟:如第一次独自照顾生病的妹妹,笨拙地熬粥时被烫到,却在妹妹说 “哥哥做的粥最好喝” 时,突然懂得 “责任” 的重量;考试失利后在操场狂奔,抬头望见夕阳穿透云层,瞬间明白 “挫折里也有光”。
时光沉淀的细节:如整理旧物时翻出爷爷的老花镜,想起他总戴着它为自己修改作业,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笔尖在错题旁轻轻画圈 —— 当时只觉寻常,如今却成了最暖的回忆。
这些素材的共性是 “有画面、有情感、有余味”,能让 “总会想起” 有扎实的依托。
结构上适合采用 “现实触发 — 场景还原 — 意义延伸” 的脉络。开篇可从当下的某个契机切入,如 “路过街角的修鞋摊,突然想起那个冬日的午后”,自然引出回忆;中间聚焦 “那一幕” 的细节描写,用 “远景 + 近景 + 特写” 的层次还原场景(如写雨中送伞:远景是 “雨帘模糊了街道”,近景是 “他的雨衣大半罩在我身上”,特写是 “递伞时,他袖口磨破的边缘沾着泥点”),同时穿插当时的心理感受;结尾需点明 “总会想起” 的原因,如 “后来每次下雨,都会想起那只沾着泥点的袖口 —— 原来善意从不需要刻意的姿态,却能在记忆里反复发热”,让场景的意义在现实中落地。
描写时需注重 “细节的穿透力”。不必追求华丽辞藻,而要捕捉那些带着生活肌理的瞬间:如 “她抬头时,几缕碎发粘在汗湿的额角”“他说话时,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杯沿的缺口”。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能让场景跳出平面的叙述,成为立体的、有温度的记忆。同时,需写出 “想起时的情绪波动”—— 是会心一笑,是鼻头发酸,还是悄然自省,让 “总会想起” 的情感逻辑更清晰。
需避开的误区:1.场景模糊,缺乏具体细节,如只写 “他帮助了我”,却没有动作、神态的刻画;2.原因单薄,仅说 “这一幕让我难忘”,却未挖掘其背后的情感或启示;3.偏离 “一幕” 的限定,写成 “一段时光” 或 “几件事”,导致焦点涣散。
总之,这道题的关键是 “以细节定格瞬间,以情感串联时光”—— 让那一幕在文字中重新鲜活,更让读者明白:真正能被 “总会想起” 的,从来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藏在画面褶皱里的、能与后来人生产生共鸣的温度与力量.
【点评】 这篇《总会想起那一幕》紧扣题旨,以挚友分别的场景为核心,通过细腻的环境烘托与情感流露,展现了记忆中难以磨灭的瞬间,是一篇情感真挚的作文。
文章的场景感营造较为成功。作者以 “秋天的午后” 为背景,用 “阳光透过窗帘的斑驳光影”“微风轻拂树叶的沙沙声” 等细节铺陈氛围,让 “那一幕” 有了具体的时空依托。挚友说出 “我可能要离开这里了” 时的轻缓语气,与 “我” 内心 “如石子投入心湖” 的震动形成对比,凸显了分别瞬间的情感张力,也为 “总会想起” 埋下伏笔。
情感的表达细腻且有层次。从最初的 “愣住”“不舍”,到努力挤出微笑的故作坚强,再到最后 “拍肩” 的释然与承诺,作者将少年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绪刻画得真实可感。结尾处 “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 的呼应,点明了这一幕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承载着 “青春的印记” 与 “珍贵的友谊”,让 “总会想起” 有了情感落脚点。
不过,若能在 “那一幕” 的细节上再做打磨,会让记忆更具穿透力。比如,挚友 “望着远方” 时的具体神态(是眼尾泛红,还是紧抿着唇),“沉默许久” 时手指是否无意识地抠着长椅边缘;“我拍他肩膀” 时,两人手掌相触的温度,或是他点头时喉结的滚动 —— 这些细微的动作、神态描写,能让 “那一幕” 从模糊的场景变成可触摸的画面。此外,“总会想起” 的 “触发点” 可以更具体,比如现在路过操场时,看到相似的光影会驻足,或是听到树叶沙沙声会愣神,让 “想起” 的频率与契机更清晰,也能让这份记忆的重量更突出。总体而言,文章已抓住 “难忘瞬间” 的核心,情感真挚自然,若能在细节刻画上再下功夫,会让 “那一幕” 在读者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记。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