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空气和氧气 习题课件(3份打包下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空气和氧气 习题课件(3份打包下载)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1课时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工业制氧
知识点1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试剂状态:_____ 反应条件:_____ 反应原理: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氧气_____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收集到的氧气的优点:__________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____,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收集到的氧气的优点:__________
固体
加热
不易
比较纯净

比较干燥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 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 简记
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查
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 装
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将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并一起倒立在水槽内 定
点燃酒精灯 点
当导管口______________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 收
集满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槽,正放在实验台上,把导管撤离水面 离
熄灭酒精灯 熄
连续并均匀地
注意事项 ①试管内的导管应稍稍伸出橡胶塞,便于气体导出;
②棉花的作用是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③试管口应略向___倾斜,防止__________________ _____,避免试管炸裂;
④集气瓶装满水后,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一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
⑤加热时,先将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高锰酸钾所在的部位加热;
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
入导管

冷凝水流至热的试管
底部
注意事项 ⑥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因为开始加热时导管口的气泡主要是装置内的_____,此时收集,会导致收集到的氧气不纯;
⑦当集气瓶口有_________冒出时,证明氧气已集满;
⑧集满后,若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撤离水面,易导致水槽中的水____________,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
空气
大量气泡
倒吸入试管
3. 检验与验满:
检验 将_____________伸入集气瓶,若_________,说明是氧气
验满 排水法 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说明氧气已集满
向上排空气法 将_____________放在_________,若_________,说明氧气已集满
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复燃
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
带火星的木条
集气瓶口
木条复燃
(2024·扬州)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较纯净的O2。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合理的是 ( )
A. 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手握住试管,再将导管的一端伸入水中
B. 先向试管中加入高锰酸钾固体,再检查装置气密性
C. 实验时,先将导管伸入集气瓶中,再点燃酒精灯
D. 气体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D
如图是实验室氧气的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
D
知识点2 工业制氧气
1. 方法:工业上一般采用分离_________的方法制取氧气。
2. 原理: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_____不同,用升温的方法将两者分离开来。属于_____变化。
3. 过程:
液态空气
沸点
物理
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料是 ( )
A. 过氧化氢
B. 水
C. 空气
D. 高锰酸钾
C
下列关于工业制取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气先从液态空气中逸出
B. 原理是利用氧气与氮气的密度不同
C. 得到的液态氧储存在蓝色钢瓶中
D. 该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C
1. 工业制取氧气主要有下列步骤,将经过除尘、除二氧化碳、除水的空气进行下列操作: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工业制氧的原料廉价、易得
B. 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低
C. 步骤①②中涉及化学变化
D. 蓝色钢瓶里的“工业液氧”是混合物
C
2.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a_______,b_____。
(2)如果用装置A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图中存在的一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
铁架台
水槽
试管口缺少棉花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若要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最好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填序号),集满时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若用装置C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时,发现装试剂的试管破裂了,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1条)。
D
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
冒出
将带火星的木条
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集满
试管没有均匀预热或收
集完氧气,先熄灭酒精灯,后取出水中导管或试管外壁潮湿
第2课时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含催化剂) 分解反应
知识点1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教材实验导入】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实验
现象 实验1中木条不复燃;实验2中产生大量气泡,木条_____;实验3中有气泡产生,木条_____
分析 实验1说明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分解很慢;
实验2说明二氧化锰可_____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实验3说明二氧化锰能继续_____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复燃
复燃
加快
加快
【温馨提示】验证某物质是否为某反应的催化剂时,应验证三点,即:
①是否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②反应前后该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
③重复实验,观察重新加入反应物的现象和原来的现象是否相同。
1. 催化剂的定义: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_____和________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_________。
2. 化学史:_______院士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
. .
质量
化学性质
催化作用
闵恩泽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若实验中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 )
A. 不产生氧气
B. 产生氧气的速率慢
C. 产生氧气的总量少
D. 没有影响
B
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
B. 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催化剂无关
C. 只有二氧化锰才能作催化剂
D.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不变
B
1. 催化剂可加快或减缓化学反应速率;
2. 催化剂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知识点2 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
试剂状态 液体(无色) +固体(黑色) 反应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表达式表示) 发生装置
优点 操作简便 便于添加液体试剂 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得到平稳气流
过氧化氢 水+氧气
在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装置中,肯定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 )
A. 试管     
B. 水槽     
C. 酒精灯     
D. 集气瓶
C
如图所示装置在实验室中有多种用途。下列关于该装置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该装置在实验室中可用来制取氧气
B. 该装置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由分液漏斗中加入
C. 该装置在实验室中可以用来将一个仪器
中的气体“捕捉”到另一仪器中
D. 该装置的优点是能控制反应速率
B
知识点3 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由_____反应物生成____________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特点是“一变多”,即C→A+B+……。
一种
两种或两种
《天工开物》中有“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的记载,主要反应为碳酸钙 氧化钙+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 (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氧化反应
D. 既是分解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B
下列关于分解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
B. 分解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一种
C. 食盐水蒸发得到食盐和水属于分解反应
D. 实验室制取氧气发生的都是分解反应
D
1. (九上P51T4改编)如图所示,将发泡剂催化剂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合后,从试管中涌出柱状的泡沫,可形象地称为“大象牙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
B. 催化剂可以增加产物的质量
C.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改变
D. 没有催化剂过氧化氢不会分解
A
2. 如图1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备和收集氧气的常见实验装置,请回答相关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
水槽
(2)小明同学选用装置A制取氧气,请指出装置A存在的错误并写出可能会造成的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该原理制取氧气时,也可采用装置B作为发生装置,装置B与装置A相比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长颈漏斗下端未伸入液
面以下,会导致气体从长颈漏斗上端逸出
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分解
过氧化氢 水+氧气
(3)对比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图2中的对比实验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二氧化锰作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催化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
未验证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
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不变(共24张PPT)
课题2 氧气
第1课时 氧气的性质
知识点1 氧气的物理性质
1.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____,______溶于水。
2. 在压强为101 kPa时,氧气在-183 ℃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8 ℃变为淡蓝色固体。

不易
下列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 )
A.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
B. 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C. 低温下氧气可能变成淡蓝色液体
D. 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大
B
如图所示,向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倒入迅速冷却的沸水,立即塞紧带有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的橡胶塞,用注射器向玻璃管注水至P处,然后手拿集气瓶在水平面上摇晃数十次。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摇晃后,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
B. 摇晃后,玻璃管中的液面高度不变
C. 实验前需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D. 本实验说明氧气能溶解少量于水中
B
知识点2 氧气的化学性质
1. 氧气能支持燃烧(助燃性):将_____________伸入集气瓶中,若_________,则证明该集气瓶中的气体是氧气(可用于检验氧气)。
2. 【教材实验导入】不同反应物在空气、氧气中燃烧: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在空气中 发出红光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氧气中 发出白光 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复燃
碳+氧气 二氧化碳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在空气中 发出微弱的______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______火焰 在空气中 持续加热发红,不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_____固体 淡蓝色
蓝紫色
黑色
硫+氧气 二氧化硫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实验结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_____有关。
含量
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雾
B. 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C. 铁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1)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铁丝的一端要系一根火柴的原因是_________,集气瓶中预先加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是将木炭自上而下____ (填“缓慢”或“迅速”)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该反应的产物可用____________来检验。
(3)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在集气瓶底部加一层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水_____(填“可”或“不可”)用细沙来代替。
引燃铁丝
防止溅落的高温物质使集气瓶炸裂
缓慢
澄清石灰水
吸收二氧化硫,减少空气污染
不可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①实验前需在集气瓶底预留少量水(或沙子),其目的是防止溅落的高温物质使集气瓶炸裂;②把铁丝盘成螺旋状的作用是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剧烈;③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的作用是引燃铁丝;④为防止火柴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氧气的纯度不够,点燃火柴后,需待火柴快燃尽时才伸入瓶内。(2)硫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预留少量水,是因为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减少污染。
1. [跨学科·语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描绘了春节喜庆祥和的气氛。下列爆竹火药成分中能燃烧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物质是 ( )
A. 硫粉 B. 木炭
C. 红磷 D. 铁粉
A
2. 小明同学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用一根纱窗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的氧气中进行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不可能是( )
A. 收集到的氧气量太少或纯度太低
B. 铁丝表面的铁锈未除干净
C. 集气瓶底没有铺一层细沙
D. 铁丝末端火柴梗燃烧正旺,就将铁丝伸入集气瓶中
C
3. 化学学科十分重视实证和理性思维。在课堂学习中,通过选用典型物质进行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有关性质。如图所示是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请回答:
(1)实验一:木炭在图___(填“①”或“②”)所示装置中燃烧更剧烈,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_________有关。图③中加倒少量澄清石灰水,是为验证有_________生成。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
(2)实验二:图④中的铁丝系火柴梗的
作用是_________。图⑤铁丝在氧气中
燃烧的现象是:a.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b. 放出热量;c. 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其中能证明铁丝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现象是___(填序号)。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不能用铁丝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引燃铁丝
c
Fe+O2 Fe3O4
铁丝在空气
中不能燃烧
(4)实验三:两个集气瓶均装满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A、B两种方式迅速插入,观察到木条复燃,且在A中燃烧比在B中燃烧时间更长。从以上实验现象可知氧气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的大
第2课时  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
知识点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教材回顾】写出下列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物质 木炭(C) 硫(S) 铁(Fe)
符号表达式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共同 特点 (1)反应物都是___种,生成物都是___种; (2)反应物都有_____ 两

氧气
Fe+O2 Fe3O4
S+O2 SO2
C+O2 CO2
1. 化合反应(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由_____或________物质生成_____物质的反应。特点是“多变一”,即A+B+…→C。
2. 氧化反应:物质和_____发生的反应。
(1)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而缓慢氧化是进行得很___、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如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烂、醋的酿造等。
(2)燃烧和缓慢氧化的相同点:①都属于_____反应;
②反应都会_____。
两种
两种以上
一种
氧气

氧化
放热
下列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的反应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 碳酸钙 二氧化碳+氧化钙 B. 甲烷+氧气 二氧化碳+水 C. 一氧化碳+氧气 二氧化碳 D. 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C
下列关于氧化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氧化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B. 氧化反应都发生燃烧现象
C. 氧化反应大多放出热量
D. 氧化反应都发光
C
1. 家里的铁锅如果没有擦干,过一段时间会出现红褐色的锈斑。这种现象属于 ( )
A. 快速氧化
B. 缓慢氧化
C. 化合反应
D. 燃烧反应
B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质与氧气反应时一定伴随发光、放热现象
B. 蜡烛的燃烧是化合反应
C. 动物的呼吸作用是氧化反应
D.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体现了氧气的可燃性
C
3. 木炭燃烧与苹果腐烂的共同特点是 ( )
①都是氧化反应  ②发光 
③放热  ④都是化合反应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只有① D. ②③
B
4. [跨学科·数学](2024秋·德州期末)我们可以利用如图所示的三种关系对某些知识进行归纳,以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下列归纳和总结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混合物和纯净物:并列关系
B.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包含关系
C. 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并列关系
D. 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反应:交叉关系
A(共31张PPT)
第二单元 空气和氧气
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1课时 空气的组成
知识点1 空气的组成
1. 化学史:法国化学家________通过实验和分析得出了空气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结论。
2. 空气的成分:
空气的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 二氧 化碳 其他
气体
体积 分数 ____ ____ ________ 0. 03% 0. 03%
拉瓦锡
氧气
氮气
78%
21%
0. 94%
3. 【教材实验导入】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理,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
(1)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的压强_____,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进入集气瓶中,进入水的体积即为瓶内消耗氧气的体积。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_____,放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被吸入集气瓶,瓶内液面上升至刻度线___附近。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
【实验拓展】由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可得出氮气是一种无色、无臭、不支持燃烧,_____溶于水的气体。
白烟
1
不易
(2024·忻州三模)我国空间站的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是在密封舱内建立一个类似地球环境的可循环系统,被誉为航天员的生命“保护伞”。航天员在太空中呼吸的“人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 ( )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氮气
D. 稀有气体
C
下列有关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数字序号)。
(1)选用足量的红磷是为了充分消耗集气瓶内的氧气;
(2)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效果更好;
(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4)该实验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 ;
(5)反应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
(1)(5)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
(1)试剂要求:①足量且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②产物不是气体或生成的气体可被液体吸收。
(2)测定结果偏小的原因: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漏气;③燃烧停止后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3)测定结果偏大的原因:①弹簧夹未夹紧;
②插入燃烧匙太慢。
知识点2 纯净物和混合物
1. 混合物:由___________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如空气、海水等。
2. 纯净物:只由__________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如氮气(N2)、氧气(O2)、二氧化碳(CO2)等。
两种或两种
一种物质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 液氧
B. 稀有气体
C. 纯净的空气
D. 海水
A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纯净物中只含一种物质
B. 混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组成
C. 洁净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D. 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各自的性质
不能根据给出的“纯净”“混合”和“澄清”等字眼直接判断物质是纯净物或混合物,应根据物质的实际组成来判断。如“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而“洁净的空气”是混合物。
B
1.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B. 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相对稳定,是混合物
C.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D.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结束后,容器中剩余的气体为纯净物
B
2. 科学家通过“祝融号”火星车探测器测得火星表面大气成分(体积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火星大气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的高
B. 火星大气是纯净物
C. 火星大气不含稀有气体
D. 火星暂时不适合人类生存
D
3. [跨学科·数学]化学概念之间具有并列、包含、交叉等关系,如图所示概念M和N之间的包含关系,下表选项中所列概念之间的关系符合图中所示包含关系的是 ( )
C
选项 A B C D
M 化学变化 氮气 稀有气体 混合物
N 物理变化 空气 氖气 冰水混合物
4. 如图1所示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数字化实验装置,测得过程中容器内气体压强、温度、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1)图1红磷燃烧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P+O2 P2O5
(2)分析图2,bc段压强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3)图中cd段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4)由图2知,红磷充分燃烧后,集气瓶中___(填“有”或“没有”)氧气剩余。
氧气消耗,温
度降低
打开弹簧夹K,烧杯中
的水进入集气瓶

第2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知识点1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体积分数及用途
成分(体积分数) 性质及用途
氮气(78%) ①制硝酸和氮肥的原料;②化学性质不活泼,常被用作_______,用于食品防腐、灯泡填充气;③液氮用于制造低温环境,冷冻麻醉;④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显示超导性能(氮气用于磁悬浮列车);⑤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_____溶于水
保护气
不易
成分(体积分数) 性质及用途
氧气(21%) ①__________:用于医疗急救、潜水、动植物呼吸;②支持燃烧:用于炼钢、气焊、燃料的燃烧等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和氡)(0. 94%) ①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用作保护气;②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航标灯、霓虹灯等;③液态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④氩氦刀可治疗肿瘤
二氧化碳 (0. 03%) 植物进行__________的原料,可用于灭火,作制冷剂等
其他气体和杂质(0. 03%) —
供给呼吸
光合作用
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用到的气体不是来自空气的是 ( )
A. 炼钢过程用到的氧气
B. 磁悬浮列车用到的氮气
C. 制造干冰的二氧化碳
D. 火箭发射用的液氢
D
人类的呼吸离不开空气,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氧气具有助燃性,是一种重要燃料
B. 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78%
C.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原料
D.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属于物理性质
(1)空气中各成分的占比指的是体积分数,而非质量分数。(2)氧气可支持燃烧,但不是燃料。
D
知识点2 保护大气环境
1. 空气污染物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也与空气污染有关)。
2. 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有使用_________、加强空气质量监测、_________________等。
【资料卡片】(1)目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和臭氧等。(2)空气质量指数越大,空气质量级别越高,表明空气质量越____。
有害气体
烟尘
清洁能源
积极植树、种草

空气质量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
A. 二氧化氮
B. 臭氧
C. 二氧化硫
D. 二氧化碳
D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臭氧层破坏和酸雨都与空气污染有关B. PM2. 5的含量越高,空气质量越好C. 积极植树有助于提升空气质量D. 加强空气质量检测有利于保护大气环境
B
(1)二氧化碳属于空气的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但它的大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2)臭氧层破坏主要是人类过多使用氟氯烃类化学物质(如氟利昂)引起的。(3)酸雨主要是由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气体引起的。
1. 吉林雾凇,北国盛景。空气成分中与雾凇形成有关的是
( )
A. 水蒸气
B. 二氧化碳
C. 氧气
D. 氮气
A
2. 博物馆的贵重字画常常保存在充满氮气的密闭容器中,这种方法利用了氮气性质中的 ( )
A. 无色、无臭
B. 不易溶于水
C. 在空气中含量最高
D. 化学性质不活泼
D
3. (2024秋·珠海校级期中)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氮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78%
B. 氧气可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C. 稀有气体可用于制作航标灯
D. 二氧化碳为空气污染物
C
4. [跨学科实践活动]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数,其范围是0~50、51~100、101~150、151~200、201~300和大于300,分别对应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一级(优) 、二级(良)、三级(轻度污染)、四级(中度污染) 、五级(重度污染) 、六级(严重污染) 。某日实践小组的同学们跟随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如图1所示的微型空气质量监测仪测量本市的空气质量,并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1 mg=1 000 μ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2中以日期为横坐标,空气质量指数为纵坐标画出这三天空气质量的折线图。
(2) 12月4日,本市空气污染物中含量最少的是_____,空气质量属于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___级。
(3)表中未列出二氧化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已知12月4日晚下了一夜雨,比较这三天的空气质量日报,发现含量变化不大的物质是_________,据此推测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
(5)空气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空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请写出一条保护空气的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__。
臭氧

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
染物
一氧化碳
难溶于水
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