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九单元 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①______、稳定的②________特征: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溶液及其应用组成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④___是最常用的溶剂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均一混合物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如⑤__________放热,溶液温度升高,如⑥________、CaO(与水反应)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如NaCl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溶液溶液及其应用溶液的应用:(1)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加快反应的速率;(2)溶液对动植物的生理活动有重要意义NH4NO3NaOH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⑦______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⑧_____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对少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下述过程中温度的改变相反):溶液分类及转化与结晶不能还能⑨_____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NaCl⑩_____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如KNO3结晶:溶液分类及转化与结晶蒸发降温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______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 ______状态所溶解的质量溶液溶解度固体溶解度影响因素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外部因素:温度表示方法溶解度数据表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 _______,横坐标表示 ______,得到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100 g饱和溶解度温度定义:某气体压强为 ________和一定温度时,在1 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 ______溶液溶解度气体溶解度影响因素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外部因素温度:其他条件不变时,随温度的升高而 _____压强:其他条件不变时,随压强的增大而 _____ 101 kPa体积减小增大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饱和溶液: ______________(S为溶解度)所有溶液:仪器:天平、药匙、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溶液溶液的配制方法用固体试剂配制溶液: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玻璃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量筒、 ______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步骤:溶解:玻璃棒搅拌,其作用是 ___________过滤:玻璃棒的作用是 ______蒸发:玻璃棒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蒸发皿中出现 _________时停止加热计算产率:玻璃棒的作用是转移固体漏斗加速溶解引流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较多固体1. (2024·枣庄)下列四种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 牛奶B. 黄泥水C. 冰水混合物D. 澄清石灰水D2. (2024·苏州)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溶液均是无色、澄清的液体B. 碘酒中,碘是溶剂,酒精是溶质C. 溶液的溶质只能是一种D.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D3. [趣味实验]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如图所示的趣味实验装置,其气密性良好。若要使装置B中的尖嘴导管口有“喷泉”产生,则A中加入的固体和液体可能是 ( )A. 硝酸铵和水B. 铜和稀硫酸C. 氯化钠和水D. 氢氧化钠和水D4. 现有一接近饱和的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使之成为饱和溶液的是 ( )①蒸发溶剂 ②增加溶质 ③降低温度 ④加热升温A. 只有①②B. 只有②③C. ①②③D. ①②④A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饱和溶液里再加入任何物质都不能溶解B. 温度不变下,某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不变C. 可通过升温将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D. 20 ℃时,从100 g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取出5 g,剩下的95 g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B6. 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2℃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B. t1℃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为30%C. 甲中含有少量的丙,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D. t2℃时,将50 g甲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75 g饱和溶液B7. [生活情境]盐湖地区人们常采用“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方法来获取NaCl和Na2CO3。结合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44 ℃时,Na2CO3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3.3%B. 将30 ℃100 g Na2CO3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析出溶质20 gC. 44 ℃时,Na2CO3饱和溶液降温或升温均会有固体析出D. “冬天捞碱”的原理是冬天气温降低,Na2CO3的溶解度明显下降,湖底有大量Na2CO3晶体析出B(1)实验中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4.4 g8. (教材P54T9改编)为测定实验室某瓶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与标签相符,小华做了如下实验:将该盐酸滴到大理石中至反应不再产生气泡(其中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数据记录如下表。计算: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充分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盐酸样品 大理石 剩余固体+液体100.0 15.0 110.6(2)通过计算,判断测定结果与试剂瓶标签上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相符,若不符,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解:设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CaCO3+2HCl===CaCl2+H2O+CO2↑73 44100 g×x 4.4 gx=7.3%<10%答:测定结果与试剂瓶标签上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相符,可能的原因是盐酸挥发。1. 如图所示,室温下,盛有水的烧杯内放置了两支试管甲和乙,试管甲和乙分别盛放的是KNO3饱和溶液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石灰水。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NaOH固体后,乙中观察到变浑浊的现象(不考虑溶剂蒸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入NaOH固体前,石灰水一定是饱和溶液B. 加入NaOH固体后,甲中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C. 若加入的固体是NH4NO3,甲中一定有固体析出D. 实验后,将甲、乙试管中溶液倒一起,硝酸钾溶液仍为饱和溶液C2. [新题型]t ℃时,向120 g甲的不饱和溶液中缓慢加入甲物质,充分溶解,测得溶液中溶质质量与加入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x=30B. t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 gC. A点对应的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D. 图中B、C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D3. [材料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革命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有一段潘冬子给红军送盐的故事。敌人想把红军困死于山里,红军战士因缺食盐出现浮肿。为给红军送盐,冬子拎着装有食盐的竹筒进山,途中发现敌人盘查严格,冬子急中生智跑到溪边,把竹筒里的食盐全部溶成盐水,倒在棉袄上,顺利通过敌人盘查点,将食盐送给了红军。(1)溶解食盐时,冬子振荡竹筒并用竹枝搅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是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由图知,NaCl属于____溶物质;10 ℃时要使竹筒中的358 g NaCl全部溶解,最少需用水_______ g。加快食盐的溶解速率易1 000(3)从盐水中重新得到食盐固体,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4)红军战士若要用45 g NaC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用于清洗伤口,需要加入水_______ g。蒸发结晶4 955(共26张PPT)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材实验导入】阅读P30了解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微观示意图 蔗糖在溶液中以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蔗糖溶液中,______是溶质,____是溶剂氯化钠在溶液中以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氯化钠溶液中,_______是溶质,____是溶剂蔗糖分子蔗糖水钠离子和氯离子氯化钠水1.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__________的_______。2. 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的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溶剂:________其他物质的物质,__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2)溶质:_______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均一、稳定混合物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能溶解水被溶解3. 特征:(1)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完全相同;(2)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分离;(3)混合物:一定是混合物。【温馨提示】(1)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水为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水作溶剂形成的溶液)[生活情景](2024·青海)把下列厨房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蔗糖B. 香油C. 食盐D. 白醋B下列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 )A. 稀硫酸B. 生理盐水C. 蔗糖溶液D. 碘的酒精溶液D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均一、稳定的无色液体一定是溶液B. 溶液中不能同时存在两种溶质C. 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D. 一杯糖水各部分的密度、甜度都相同D(1)均一、稳定的无色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纯净的水不是溶液;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2)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3)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4)溶液具有均一性。【教材实验导入】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比较实验 归纳(1)通过实验①②或③④的对比,说明物质的溶解性和__________________有关;(2)通过实验①③或②④的对比,说明物质的溶解性和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溶剂的性质(种类)溶质的性质(种类)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外因:温度。 【温馨提示】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溶解过程是否搅拌等只影响物质的溶解速率,对物质的溶解性没有影响。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种类)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探究实验。(1)同学们做了如图A试管和B试管的实验,发现B试管中固体可溶,A试管中几乎不溶。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_。(2)C试管中固体可溶,对比A试管和C试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剂种类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实际应用]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由下表分析,在家除去碘污渍最好选用 ( )D选项 A B C D溶剂 酒精 水 苯(有毒) 汽油碘的溶解性 可溶 难溶 易溶 易溶1. [地方特色]下列是广东人民日常饮食中常见的物质,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 )A. 顺德双皮奶B. 广州艇仔粥C. 九江双蒸酒D. 老姜番薯糖水C2. 下列关于溶液组成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澄清石灰水中,溶质为石灰石B. 茶水中,溶质为茶叶,溶剂为水C. 氯化锌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锌D. Fe和过量稀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为FeSO4C3. 下表是某同学的实验记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溶质 碘 高锰酸钾 溶剂 水 汽油 酒精 水 汽油溶解性 不溶 易溶 可溶 易溶 不溶A.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B. 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C. 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为溶剂D. 衣服不慎沾上高锰酸钾,可用汽油擦洗D4. 在配制蔗糖溶液时,蔗糖溶于水并搅拌均匀后,上、下甜度_____(填“相同”或“不同”),这是因为溶液具有_____性。溶解后液面低于原水平线,从微观角度来看,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了升高温度外,还能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加快蔗糖溶解速率。相同均一分子间有间隔,蔗糖分子进入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使总体积减少搅拌或粉碎蔗糖固体(合理即可)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液的应用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______的变化:(1)有些物质在溶解时热效应不明显,如______等;(2)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如__________等;(3)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如________和CaO等。热量NaClNH4NO3NaOH有一种中间有凸起小囊区的创可贴(如图),使用时按贴伤口的同时,小囊区内的水和一种物质被挤破混合,使温度降低,能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该物质是 ( )A. NH4NO3B. NaOHC. NaClD. CaOA小琪同学往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物质,搅拌后,发现温度升高、石蜡熔化、塑料片掉了下来。该同学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 蔗糖B. 硝酸铵C. 氯化钠D. 氢氧化钠D一些物质加入液体中会放热的原因:①溶解放热,如NaOH固体溶解于水中;②与水反应放热,如CaO与水反应;③与溶液中的溶质反应放热,如Mg与稀盐酸反应。1. 溶液的应用: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医疗等领域应用广泛。(1)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____,故可将固体反应物溶解成溶液混合后振荡或搅动,以加快反应的进行。(2)溶液对于动植物的生理活动有重要意义。2. 乳浊液指液体里分散着不溶于水的,由许多分子集合而成的小液滴(如植物油与水混合);悬浊液指液体里悬浮着很多不溶于水的固体小颗粒,呈浑浊状态的液体。快下列有关溶液的应用,说法错误的是 ( )A. 农业上用食盐水来选种B. 医疗上为病人注射葡萄糖溶液C. 农业上常把一些不溶于水的药物配成溶液,喷洒使用D. 植物从土壤中获得的各种养料,需要配制成溶液后才能被吸收C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将化学试剂配制成溶液可以加快反应速率B. 硫酸钡的悬浊液可用于肠胃X射线检查C. 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都是混合物D. 上层为油层、下层为水层的浊液是悬浊液D1. 如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向瓶内加入水后,观察到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气球_____。下列几组试剂中能产生相同现象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A. 生石灰和水B. 硝酸铵和水C. MnO2和H2O2溶液A气球膨胀变瘪2.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用手抓洗衣粉放到水中时,有发热的感觉,说明洗衣粉溶于水_______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2)市场上出售的补血口服液中常含有颗粒细小的还原铁粉。铁粉能与人体胃液中的盐酸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补血口服液属于________(填“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放出Fe+2HCl===FeCl2+H2↑悬浊液(共17张PPT)第2课时 溶解度1. 定义:在________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____溶剂里达到_____状态时所溶解的_____。(注: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2. 影响因素:(1)内部因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注:与溶剂多少没有关系,因为定义中已经规定在100 g溶剂里);(2)外部因素:______。3. 资料卡片:“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 ℃)”一定温度100 g饱和质量温度20 ℃时,将18 g氯化钠加入50 g水中,完全溶解后达到饱和状态,则该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 )A. 18B. 36C. 18 gD. 36 gD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1)硝酸钾属于_____溶物质。 (2)20 ℃时,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_______硝酸钾。(3)2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40 g硝酸钾,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易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 g溶剂;③饱和状态;④单位是g。15.8 g131.6 g1. 概念:物质的溶解度随_____变化的曲线叫作溶解度曲线。2. 溶解度曲线的作用:(1)可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2)可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3)可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及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等。温度(1)陡升型: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NH4Cl等(2)平缓型: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如_______(3)下降型: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_____________3. 变化规律:NaClCa(OH)2(2024·长沙)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a1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30 gB. 在a2 ℃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C.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D. 升高温度,可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A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20 ℃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2)P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 ℃时,将30 g A物质加入50 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溶液的质量是______。(4)A中含有少量B,可用_________的方法提纯A。B>C>A在60℃时,A与B的溶解度相等降温结晶65 g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来提纯;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或减少)的物质,可采用降温(或升温)结晶的方法来提纯。1. 定义:某气体的压强为________和__________时,在________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_____。2. 影响因素:(1)内部因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2)外部因素:当其他条件不变时,①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如喝汽水打嗝),反之成立; ②随压强的减小而_____(如打开汽水瓶盖后汽水自动喷出),反之成立。101 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体积减小减小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 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B. 喝下汽水感到有气体冲出鼻腔C. 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的泡沫溢出D. 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C请在下图中分别大致画出气体溶解度随温度与压强的变化趋势。1. 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g,将40 g食盐放入100 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A. 40 gB. 140 gC. 136 gD. 100 gC2. (九下P43情境素材)海水、河水或湖水中,都溶解了一定量的氧气,但养鱼池中常常由于鱼多而缺氧,因此要设法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下列不能增加水中氧气含量的是 ( )A. 增加日晒B. 把水搅动起来C. 把水喷向空中D. 向池中通入空气或氧气A3. (广东中考)根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1 ℃时,50 g甲能完全溶于50 g水中B. 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t2 ℃时,丙和丁的溶解度相同D. 加压或升温能增加戊的溶解度C(1)由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属于_________(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物质。(2)由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研究物质的溶解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下表是碳酸钠的部分溶解度数据。易溶温度/℃ 20 30 40 50 60 80 100溶解度/g 21.8 39.7 48.8 47.3 46.4 45.1 44.7先增大后减小(合理即可)(3)小东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若使烧杯③中的溶液达到饱和,至少需再加入_____g碳酸钠;升温至60 ℃时,烧杯④中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1.8有晶体析出(共28张PPT)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1课时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__________×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__________÷溶质质量分数。【温馨提示】一般情况下,对于有色溶液,可根据颜色的深浅来判断溶液的浓稀程度。1. 定义:溶液中_________与__________之比。2. 计算公式: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下列对“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100 g水中含有10 g食盐B. 该食盐溶液中食盐和水的质量比是1∶9C. 把溶液平均分为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D. 该食盐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是1∶9B在20℃时,将40 g NH4Cl固体加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2.8 g NH4Cl固体未溶解。(1)所得溶液是20℃时 NH4Cl的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2)20℃时 NH4Cl的溶解度为______。(3)所得溶液中 NH4Cl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精确至0.1%)。饱和溶质质量分数是指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溶质与溶剂质量之和)的比。37.2 g27.1%2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 g,该温度下氯化钾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可能是 ( )A. 30%B. 24%C. 25.3%D. 0.2%A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S为该温度时的溶解度)。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1)60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2)60 ℃时,将15 g甲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3)t ℃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____乙;将60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____乙。(均填“>”“=”或“<”)20%20%=>①溶解度曲线上溶液状态对应点的位置越高,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②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变小时,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变大时,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若不增加溶质,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③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如将KCl饱和溶液升温,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增大,如将KCl不饱和溶液降温至恰好饱和。1. 在实验中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①计算:计算所需固体和水的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②称量:用______称量固体,_____量取水;③溶解:将固体和水混合,并用_________搅拌,使固体全部溶解;④装瓶: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贴上标签,放入试剂柜。天平量筒玻璃棒2. 溶液的稀释:方法 计算依据加水 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加稀溶液 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实验室用氯化钾固体配制5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钾溶液。下列仪器中不需要的是( ) A. 量筒B. 天平C. 漏斗D. 玻璃棒C农民伯伯在挑选种子时,要挑选颗粒饱满的果实作为种子,通常用质量分数为10%~20%的食盐溶液选种。现需配制100 k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食盐溶液的密度大于水的)。问:(1)需要食盐_______。 (2)取上述配制好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45 kg,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9%的食盐溶液,需加_______水。16 kg35 kg1. 向盛有40 g氯化铵的烧杯中加入40 g水,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所示,此时溶液温度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B. 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C. 若升温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D. 若加水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D2. (2024·云南)实验室中存放有如图所示的氯化钾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溶液中的溶剂是水B. 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C. 配制100 g该溶液需要6 g KClD. 该溶液取出一半后,溶质质量分数变为3%D3. 如图为NH4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80 ℃时,NH4Cl的溶解度为65.6B. 30 ℃时,a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1.4%C. 将a点溶液升温到80 ℃,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D. 80 ℃时,将70 g NH4Cl加入100 g水中,得到170 g溶液C4. 根据右图所示的市售浓硫酸的标签计算。已知该浓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现要配制:10%的稀硫酸2 940 g作为钢铁表面的酸洗液,需要浓硫酸______g,换算成体积约为_____mL(计算结果保留整数);还需要水(密度约为1 g/cm3)_______mL。3001632 640第2课时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解:设100 g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Fe—56 Zn—651. 在实验室用100 g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来制取氧气,待过氧化氢完全分解后,收集到3.2 g氧气,则该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2H2O2 2H2O+O2↑68 32x 3.2 gx=6.8 g该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6.8%答:该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8%。溶质的质量分数结合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参加反应的是反应物溶液中的溶质。生成的是所得溶液中的溶质。(2)在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比时,要用溶质的质量列比例式,而不能用溶液的质量或体积。(3)溶质质量分数= ×100%。2. 铁铜金属粉末常用于生产机械零件。为测定某铁铜金属粉末中铁粉的质量分数,取20 g样品于烧杯中,逐滴滴加稀硫酸,充分反应,测得固体质量与所加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如图。(1)该金属粉末中铁粉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70%解:设100 g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Fe+H2SO4===FeSO4+H2↑56 9814 g xx=24.5 g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24.5%答: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4.5%。(2)计算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3. 为测定某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50 g稀盐酸于烧杯中,将200 g该碳酸钠溶液分五等份依次加入烧杯中,测得每次完全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如下表所示(忽略水蒸气的影响)。(已知:Na2CO3+2HCl === 2NaCl+CO2↑+H2O)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g 40 40 40 40 40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g 88.9 127.8 166.7 205.6 245.6(1)第______次实验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2)计算该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解:由表可知,每40 g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0 g+40 g-88.9 g=1.1 g。设40 g该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Na2CO3+2HCl===2NaCl+CO2↑+H2O106 44四x 1.1 gx=2.65 g该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6.6%答:该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6%。(3)在图中画出加入200 g该碳酸钠溶液的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的变化曲线,并标注必要的数值。答案如图所示。4. 小文用如图所示实验测量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粗锌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试计算:(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__。0.2 g(2)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解:设锌的质量为x,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y。Zn+H2SO4===ZnSO4+H2↑65 161 2x y 0.2 g x=6.5 g y=16.1 g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16.1%答: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16.1%。反应后所得溶液的两种求法:(1)溶液组成法: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其中溶质一定可溶于水,若生成物中有水,溶剂中还要加上生成水的质量。(2)质量守恒法:溶液质量=m反应物-m沉淀-m气体,其中m反应物表示反应前物质质量总和,m沉淀表示生成沉淀的质量,m气体表示生成气体的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9.1 溶液及其应用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 (2024)九年级下册.pptx 9.2 第2课时 溶解度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 (2024)九年级下册.pptx 9.3 溶质的质量分数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 (2024)九年级下册.pptx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复习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 (2024)九年级下册.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