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习题课件(3份打包下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习题课件(3份打包下载)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课题2 化石能源的合理利用
第1课时 化石能源的利用
知识点 化石能源的利用
1. 化石能源: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形成的,包括___、_____、_______(都是混合物)等,属于_________能源。
2. 煤、石油。

石油
天然气
不可再生
煤 石油
组成 主要含碳元素,还含氢、氧、氮、硫等元素 主要含碳、氢元素
综合利用 煤 焦炭、煤焦油、煤气(由CO、H2、CH4组成)等 石油
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
化学
物理
3.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_____。
(1)甲烷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臭、____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
(2)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①点燃前需要_____;②点燃甲烷观察到产生明亮的_____火焰,放热,在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__________出现,将烧杯迅速翻转,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H4


验纯
蓝色
无色液滴
(3)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可燃冰:在_____和_____条件下形成,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具有热值高、储量巨大等优点;但若开发和利用不当,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和_______________等问题。
高压
低温
温室效应加剧
CH4+2O2 CO2+2H2O
下列有关燃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化石能源只能作为燃料加以利用
B. 石油分馏制得汽油、柴油等,发生了分解反应
C. 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煤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D. 可燃冰开采过程中若甲烷泄漏会加剧温室效应
D
“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中亚天然气管道输送的天然气占我国天然气进口的重要地位。(1)天然气是一种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启用管道运输天然气时,需要先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不可再生
2H2O
排尽管道内的空气,防止天然气与空气混合遇明
火发生爆炸
CH4+2O2 CO2+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B. 可燃冰是可再生能源
C. 煤的液化、气化、焦化属于物理变化 
D. “西气东输”的“气”是指氢气
A
2. [跨学科·语文]后东晋《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临邛县……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照)。民欲买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下列有关火井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火井中的天然气是最清洁的化石燃料
B. “以家火投之”是使温度达到天然气的着火点
C. “如雷声,火焰出”中火焰是淡蓝色  
D. 火井中物质燃烧不会产生污染空气的物质
D
3. 我国在南海海域试采可燃冰获得成功,成为全球第一个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1)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21世纪能源”,可燃冰中水分子形成一种空间笼状结构,CH4、少量N2和CO2等分子填入笼内的空隙中,无固定的组成,因此可燃冰属于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混合物
(2)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是甲烷,充分燃烧1 000 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1所示,请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根据图示和已有知识分析,天然气被誉为城市清洁能源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2O
燃烧产生的SO2少,减少了空气
污染;燃烧充分,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少(合理即可)
CH4+2O2 CO2
(3)天然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天然气泄漏后,遇明火或静电易发生爆炸,为防止因天然气泄漏造成危险,可在家中安装报警器,图2甲、乙两种情况,安装位置正确的是____。

(4)甲烷不仅是重要的燃料,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如图是以甲烷为原料,一定条件下制取某液体燃料的微观过程示意图,由此得出:进程Ⅰ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______,进程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氢气可做未来家用燃料,理由是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1∶1
CO+2H2 CH3OH
2H2+O2 2H2O
第2课时 
降低化石能源的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1 使用化石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1. 使用化石能源对环境的影响:
(1)燃料(如煤)燃烧时产生SO2、氮的氧化物等污染物,这些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_____。
(2)汽车使用的汽油或柴油燃烧时产生的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会随尾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造成污染。
(3)大量化石能源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会引起__________ _____,导致全球变暖等。
酸雨
温室效应
加剧
2. 防治措施:使用化石能源时,提高燃料质量和改进使用技术来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如推广使用脱硫煤、用天然气代替煤,改进汽车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用催化净化装置,加大尾气检测力度,推广使用电动汽车等。
下列环境问题与燃煤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 臭氧层破坏
B. 酸雨
C. 温室效应加剧
D.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A
汽车工业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但同时也引起了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机动车会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细颗粒物等污染物
B. 使用催化净化装置,可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降低尾气污染
C. 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但不会减少尾气污染
D. 开发新能源汽车,可有效降低汽车对空气的污染
C
知识点2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1. 氢气:
(1)实验室制取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Zn+H2SO4===ZnSO4+H2↑
(2)工业制取:通过电解水(2H2O 2H2↑+O2↑)或以化石能源为原料制取。(3)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点燃前要验纯)。(4)优点:本身无毒,完全燃烧放出热量多,燃烧产物为水,不污染空气,热值高。(5)目前未被广泛使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其他新能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潮汐能、核能、生物质能等。
大量制取和储运成本较高
太阳能
风能
地热能
2H2+O2 2H2O
关于某可再生能源的描述如下:该能源储量巨大,但阴雨天等因素会影响其使用,右图为该能源在生活中的运用,该能源是 ( )
A. 地热能    
B. 太阳能
C. 氢能     
D. 化石燃料
B
氢气是一种理想的新能源,下列关于氢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目前,氢气大量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
B. 点燃氢气前需要验纯
C.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与制取二氧化碳的相同
D. 氢气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D
1. 绿色能源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环保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 )
A. 煤     B. 汽油   
C. 柴油    D. 氢气
D
2. 下列化石能源的利用方式中,对环境污染相对较小的是
( )
A. 直接燃烧煤炭供热    
B. 将石油提炼成汽油用于汽车
C. 利用天然气发电     
D. 露天焚烧煤矸石
C
3. [创新实验]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氢气的制取和性质验证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氧化铜调成糊状涂在玻璃管内壁上并干燥。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用塑料滴管滴加稀硫酸可以控制化学反应速率
B. 试管中刚有气泡冒出时就可以点火
C. 该实验验证了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D. 该实验中试剂的用量少,利用率高
B
4. 如图是实验室中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通过控制液体流速,从而得到平稳气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填字母序号)。(2)若需收集较为纯净的氢气,最好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填“D”或“E”)。若用装置F收集氢气,气体应从___ (填“a”或“b”)端通入。(3)当前,氢能源不能广泛应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答一点)。
Zn+H2SO4===ZnSO4+H2↑
B
E
b
大量制取和储运
成本较高
5. 目前,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或柴油。它们燃烧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等,这些物质随尾气直接排放会对空气造成污染,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带来的污染,科学家想了很多方法,如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其中的CO和NO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 N2+2CO2。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是被氧化;化合价降低,则是被还原,根据要求填空。
(1)在该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_____(填“升高”或“降低”),因此在该反应中CO是被_____(填“氧化”或“还原”)。(2)另外,汽车还可以改用压缩天然气(CNG),使用压缩天然气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是因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升高
氧化
天然气的主要成
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共18张PPT)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复习
能源
的合
理利
用与
开发


定义: ①_______与②_____发生的一种③_____、 ④_____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条件
物质必须为⑤_______
可燃物与⑥____________接触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⑦_______
缺一不可
可燃物
氧气
发光
放热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着火点
能源
的合
理利
用与
开发


灭火原理
清除或使⑧_______与其他物品隔离,如: 森林着火———建立隔离带
隔绝⑨______________,如: 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使温度降到⑩_______________以下,如: 喷水灭火
达到其一即可
[注意]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说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
常见
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扑灭油、气引起的失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精密仪器失火
水基型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引起的失火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可燃物的着火点
能源
的合
理利
用与
开发


定义: 易燃物在 _____________急剧地 ____ ,在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体 积迅速膨而引起爆炸
掌握与燃烧、 爆炸有关的图标
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1)有足够多的 _____;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 __________
化学反应中的
能量变化
放出热量: 如氧化钙与水反应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乙醇(C2H5OH)完全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吸收热量: 如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_______________)
有限的空间内
燃烧
空气
接触面积
CaO+H2O
===Ca(OH)2
C2H5OH+3O2 2CO2 +3H2O
C+CO2 2CO
能源
的合
理利
用与
开发









化石
能源
(不可
再生)
煤: 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煤干馏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生成焦炭、 煤焦油、
煤气等,该过程是 _____变化
石油: 混合物,主要含有碳、 氢两种元素,石油分馏是利用各成分沸点不同,加热炼
制得到液化石油气、 汽油、 煤油等产品,该过程是 _____变化
化学
物理
能源
的合
理利
用与
开发









化石
能源
(不可
再生)
天然气: 混合物,主要成分及其化学式是 ____________(最简单的有机物),燃烧时产生 _____色火焰,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燃冰: 混合物,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形成,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具有热值高、 储量 巨大等优点
甲烷(CH4 )
淡蓝
CH4+2O2 CO2+2H2O
能源
的合
理利
用与
开发
化石
能源
的合
理利





氢气: 最清洁的燃料,热值高,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新能源: 太阳能、 风能、 核能、 地热能、 潮汐能等
使用化石
燃料对环
境的影响
CO2 的大量排放导致 __________加剧,全球变暖
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 SO2 等空气污染物,会形成 _____等
Zn+H2SO4=== ZnSO4 +H2↑
温室效应
2H2 +O2 2H2O
酸雨
知识点1 燃烧条件的探究
1. 如图为两套探究燃烧条件的装置,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
是 ( )
A. 实验②相对于实验①最大的
优点是更环保
B. 实验①中的热水起到提供热量
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C. 实验①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是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D. 实验①中水下的白磷与铜片上的红磷的现象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
知识点2 燃料燃烧的调控
2. (2024 秋·南开区期末)下列灭火方法或原理分析不正确的是 ( )
C
3. [劳育]在家务劳动中感悟化学原理。 下列家务劳动涉及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 )
B
知识点3 能源的利用与开发
4.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化石能源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B. 煤和石油是混合物,天然气是纯净物
C. 从煤中获得焦炭、 煤焦油、 煤气等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D. 可燃冰是甲烷水合物,若是开采不当,会引发地质灾害和温室效应加剧
B
5. 如图所示,科学家提出一种最经济、 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来源广、 热值高,产物无污染
B. 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 2H2O 2H2↑+O2↑
C. 燃料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 实验室可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
B
1. 燃料和能源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
B. 玻璃棒不能燃烧而小木条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
C. “钻木取火”的原理是通过摩擦生热提高木材的着火点
D. 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应调小灶具进风口
B
2. 【传统文化】(2024·长春)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汉字作为载体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火的认识。
(1)甲骨文“ ”(焚)的字形像是要燃火烧掉树林,上方的“林”相当于燃烧条件中的_______。
(2)小篆“ ” (灭) 的字形左边像是一川流水,意思是水能灭火。 用水灭火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隔绝氧气。
可燃物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
着火点以下
(3)甲骨文“ ”(灾)的字形像是房屋着火,灾难降临。
①以下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___(填字母序号)。
②发现或遭遇火灾,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答一条)。
A
打火警电话 119 报
警(合理即可)
3. 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 请你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 1 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
氧气(或空气)
(2)如图 2 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将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滤纸和乒乓球碎片着火点分别为 245 ℃和 180 ℃)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
(3)【趣味实验】同学们找来了两个相同的纸杯: 向其中一个纸杯中加入少量水,然后分别将两个纸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很快空纸杯就着火燃烧了,而装水的纸杯则没有被点着,请你分析装水的纸杯没有被点着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KOH,该反应是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水蒸发吸热,使温度不能达到纸杯的着火点
放热(共33张PPT)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燃料燃烧的调控(一)
知识点1 燃烧的条件
1. 燃烧条件的分析与探究:
酒精、红磷、木炭等能燃烧,而水、大理石等不能燃烧,由此可见,_______是燃烧发生的条件之一。
【教材实验导入】探究“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实验装置
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①_______;铜片上的红磷②_______;
热水中的白磷③通入氧气前_______;通氧气后,在水下_______
分析 (1)对比白磷①和白磷③,验证燃烧与____________ 接触有关;
(2)对比白磷①和红磷②,验证燃烧与____________ _______有关
能燃烧
不燃烧
不燃烧
氧气(或空气)
温度是否达到
着火点
能燃烧
2. 燃烧的定义及条件:
(1)燃烧的定义:通常条件下,_______与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的剧烈的_____反应叫作燃烧。
(2)燃烧的条件:①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燃物
氧气
发光
放热
氧化
可燃物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由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 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 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 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C
野外露营时生篝火,小亮先把干燥的树叶堆在一起,然后用打火机点燃树叶,接着再往上面添加树枝,篝火就熊熊燃烧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干燥的树叶主要起到了什么作用? ( )
A. 提供氧气
B. 降低温度
C. 作为可燃物
D. 提高着火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薄铜片的作用是载体、传热;热水的作用是隔绝空气、提高温度。
C
知识点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即可):
(1)清除______或使______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_____________;
(3)使温度降到____________。
2. 【教材实验导入】探究“简易灭火器的设计与制作”
可燃物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着火点以下
【实验与分析】
实验图示
实验现象 蜡烛熄灭 正常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 烧杯隔绝了氧气(或空气) 同时具备燃烧的三个条件 生成的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其密度比空气大,可隔绝空气
有气泡产生,蜡烛熄灭
【设计与制作】根据灭火原理及上述实验Ⅲ利用的化学原理,填写下表:
实验图示 实验分析
装置倒置时,盐酸与碳酸钠溶液接触,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装置中压强迅速_____,气体夹带着液体从装置中喷出,喷射在可燃物的表面起到_______________的作用。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大
隔绝空气和降温
Na2CO3 +
2HCl===2NaCl +CO2 ↑+H2O
3. 资料卡片:灭火器及其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灭火器 灭火原理 适用范围
干粉灭火器 _________ 扑灭一般失火及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
二氧化碳灭火器 __________________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存放场所的火灾
水基型灭火器 _________ 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液体(如汽油、柴油等)以及固体材料(如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火灾
隔绝空气
降温、隔绝空气
隔绝空气
4. 火灾发生时的自救措施:立即拨打____火警电话。如火势不大,可根据可燃物及起火原因等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材将火扑灭;如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应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采用_______捂住口鼻等方式迅速离开着火区域。
119
湿毛巾
(2024·辽宁)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降低着火点
B. 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空气
C. 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降低温度
D. 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红磷不是可燃物
B
每年5月12日是我国“防灾减灾日”。我们必须了解防灾减灾相关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高层楼房着火,应乘电梯迅速逃生
B. 在火场浓烟中逃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前行有序撤离
C. 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D. 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物质的失火
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可改变。物质燃烧需达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灭火只需破坏其一即可。
A
1. [跨学科·语文](教材P167T4改编)成语“钻木取火”“釜底抽薪”“顺风吹火”都与燃烧有关,下列对它们所涉及的燃烧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钻木取火”是通过提高木材的着火点来实现燃烧
B. “釜底抽薪”是因为移除了可燃物从而使燃烧停止
C. “顺风吹火”是因为风提供了更多的氧气,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 这三个成语都说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B
2. [装置创新]常温下探究燃烧的条件改进实验如图所示。用胶头滴管滴加过氧化氢溶液一段时间后,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二氧化锰在Y形管的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B. 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白磷①不燃烧,白磷②燃烧
C. 80 ℃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
D. 该实验只探究了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D
3. [生活情景]消防用自动感温喷淋头结构如图所示。当喷淋头附近温度升高到喷淋头的设定值时,丙三醇将热敏玻璃球胀破,喷淋头自动喷水灭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
B. 消防供水管内必须一直保持一定的水压
C. 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
C
4. 下列有关火灾现场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
A. 无法逃生时,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并发出求救信号
B. 身上着火时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C. 发生重大火灾时,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D. 电线由于老化短路而起火,可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D
5. 如图是利用电炉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60 ℃。实验中将电炉升温至80 ℃。
(1)对比①③可以得出有关燃烧发生所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中用沙子覆盖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隔绝氧气
4P+5O2 2P2O5
6. [趣味实验]小明同学利用家中废旧物及实验室内试剂组装了一套简易灭火器(如图所示),将瓶子倒转使两种物质混合即可用于灭火。该装置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强大的气压使二氧化碳气体夹带液体从塑料瓶中喷出,喷射在可燃物表面,使可燃物①____________且温度②_________________达到灭火的目的。
Na2CO3+
2HCl===2NaCl+H2O+CO2↑
与空气隔绝
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第2课时 燃料燃烧的调控(二)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知识点1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 爆炸:易燃物在_______空间内_____地燃烧,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_________而引起爆炸。
2. 可能引起爆炸的物质:(1)可燃性气体(如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等);(2)可燃性粉尘(如面粉、煤粉等)。
3. 爆炸极限:可燃气体等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爆炸极限。
有限的
急剧
迅速膨胀
4. 消防安全标志:
5. 安全知识: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等字样或图标,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__________________,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吸烟
烟火
放易燃物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
消防安全关系你我他。 表示的是 ( )
A. 禁止放油桶     
B. 禁止放易燃物
C. 禁止放燃料     
D. 禁止放火种
B
下列有关爆炸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B. 急速燃烧都会引起爆炸
C. 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接触一定会发生爆炸
D. 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混合遇明火不一定发生爆炸
D
知识点2 燃料的充分燃烧
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1)燃烧时要有足够的____________;
(2)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__________等。
[跨学科·语文]《辍耕录》中记载,杭人燃烧松木前,将其削成薄纸片状。削成薄纸片状的目的是 ( )
A. 降低松木的着火点
B. 升高松木的着火点
C. 提高氧气的浓度
D. 增大松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空气(或氧气)
接触面积
D
下列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错误的是 ( )
A. 将固体燃料粉碎
B. 将液体燃料喷成雾状
C. 提供足量的氧气
D. 提高燃烧的温度
D
知识点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 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_____的变化。有些反应放出热量,如燃料的燃烧[如酒精(乙醇)燃烧:_________+3O2 2CO2+3H2O]、氧化钙与水的反应[CaO+H2O===________];而有些反应吸收热量,如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等。
2. 人类对能量的利用:(1)生活燃料的使用,如做饭、取暖等;(2)利用燃烧等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发电、发射火箭等;(3)利用爆炸放出的能量,如开矿采煤等。
热量
C2H5OH
Ca(OH)2
卡塔尔每年为中国提供900万吨液化天然气。下列关于天然气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天然气燃烧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B. 天然气燃烧过程是放热反应
C. 天然气燃烧时,化学能只转化为热能
D. 人类通过化学反应利用天然气燃烧的能量
C
化学与能量的转化息息相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B. 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 化学能可转变成电能,如燃料电池已被应用于城市客车的驱动电源
D. 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C
1. 合理调控化学反应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大意义。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
A.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煤块制成蜂窝煤
B. 防止燃气燃烧出现黄色火焰,锅底出现
黑色物质——调小燃气灶风门
C. 提高H2O2溶液制氧气的速率——加入MnO2
D. 防止加油站发生爆炸——张贴右图所示标志
B
2. (教材P179T2改编)粉尘爆炸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可燃性固体微粒接触到火焰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在密闭空间达到爆炸极限而发生的剧烈化学反应的现象。下列有关右图粉尘爆炸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实验时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罐,说明存在可燃性粉尘的场所要保持密闭
B. 燃着的蜡烛可升高面粉的着火点
C. 鼓气发生爆炸是因为氧气的含量增大
D. 燃着的蜡烛引燃爆炸,说明存在可燃性粉尘的场所要严禁烟火
D
3. [劳育]幸福需要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 )
D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燃气灶炒菜 燃气燃烧放热
B 篝火时架空木材 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充分燃烧
C 冬天用煤火取暖时,一定要装烟囱 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 利用氧化钙做食品用的干燥剂 氧化钙具有吸水性
4. 自热火锅发热包的有效成分之一是生石灰,要用餐时只要往发热包中加水就能加热火锅了,请用化学方程式来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能量转化是把_____能转化为___能。
CaO+H2O===Ca(OH)2
化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