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观潮》 课时练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一、根据语境写词语1.读拼音,写词语。观看钱塘江dà cháo( )的人们,站在海塘dà dī( )上向远处望去,在雨后的阳光下,海面上lǒng zhào( )着一层层薄雾。在kuān kuò( )的江面上,人们看到一条白线zhú jiàn( )很快移来,dùn shí( )人们欢呼起来。二、选择题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薄雾(báo) 屹立(qǐ) B.横卧(héng) 昂首(yǎng)C.哀号(hào) 地震(zhèn) D.霎时(shà) 颤动(chàn)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余波 震动 B.盼望 逐渐 C.据说 河提 D.滚动 依旧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多选)A.拟人 B.排比 C.比喻 D.夸张三、填空题5.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潮来的声音如同(山岳倒塌,大地裂开)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神、力气消耗已尽。形容非常疲劳) 累得倒下了。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经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充分地显示出自己的才能)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四、词语积累6.词语充值卡。(先补充词语,再填序号)①( )( )浪静 ②( )( )鼎沸 ③山( )地( )④齐头( )( ) ⑤( )号( )吼 ⑥漫( )卷( )(1)能想象到声音的词语: (2)能想象到样子的词语:五、语言表达7.在《观潮》中,你最喜欢哪个壮观的景象 写出相关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最喜欢的壮观景象是:你喜欢的原因是:8.学习下面一段话的写法,写一段话。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六、现代文阅读课内阅读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9.选段是按 的顺序写了潮来时潮水的 、 ,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奇景。10.选段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对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行了描写,把浪潮分别比作 、 、 。11.用“__”画出选段中和“八月涛声吼地来”这句诗相对应的句子。类文精彩片段体会感悟。钱塘江秋潮①九月的一天,我来到钱塘江边,观赏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秋潮。②江边,几座山峰突起。山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山顶上,人们正焦急地望着地平线,等待着秋潮到来。③爬上山顶,远处的景色尽收眼底。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海阔天空的景象,在那茫茫的雾色中,江水平静,伸向无边的远方,令人心旷神怡。④开始,远处的江面十分平静。突然,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小白点。不一会儿,那白点连成一条细长的白线。侧耳倾听,隐隐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潮势汹涌,浪涛耸立,旋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犹如万马奔腾,令人心惊胆战。潮水涌来,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声传数十里,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自然景观所折服!⑤啊,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12.将画“ ”的句子用一个四字词语 概括,使句意不变。13.《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观潮的 、 、 。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都赞美了钱塘江大潮是 。14.作者是站在( )观看钱塘江秋潮的。A.山脚 B.山腰 C.山顶15.你认为钱塘江秋潮壮观吗?壮观在哪里?参考答案题号 2 3 4答案 D C CD1. 大潮 大堤 笼罩 宽阔 逐渐 顿时【解析】略2.D【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A.薄雾(báo)——(bó),屹立(qǐ)——(yì);B.昂首(yǎng)——(áng);C.哀号(hào)——(háo)。故选D。3.C【详解】本题考查字形辨析。C.堤的本意是指在河流中拦腰堆筑的土坝,所以是“土”字旁。故选C。4.CD【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浪潮比作战马,生动的展现了浪潮雄伟的气势。“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声音的大和响,夸张成山崩地裂的效果。形象的写出了潮来时声音之大。比喻:用跟甲事物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比喻一般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部分。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故选C和D。5. 山崩地裂 精疲力竭 一显身手 若有所思【解析】略6. 风 平 人 声 崩 裂 并 进 风 怒 天 地 ②③⑤ ①④⑥【详解】本题考查补全词语和词语归类。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比喻平静无事。人声鼎沸: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齐头并进:多方面同时前进。风号怒吼:形容风浪很大,比喻险恶的遭遇或严峻的考验。漫天卷地:形容来势很猛,到处都是。(1)题干要求归纳能想象到声音的词语,“人声鼎沸”可以听到人群的声音,“山崩地裂”可以听到山倒塌、地裂开的声音,“风号怒吼”可以听到狂风的声音,故选②③⑤。(2)题干要求归纳能想象到样子的词语,“风平浪静”可以想象到风浪的样子,“齐头并进”可以想象到一起行进的样子,“漫天卷地”可以想象到来势很猛的样子,故选①④⑥。7. 我最喜欢潮来时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的样子。 因为我感受到了大潮的奇特与壮观。【详解】略8.我军越战越勇,犹如一道钢铁洪流汹涌而下,奔腾不息地向敌阵冲去;那气势如同天兵下凡,好像要扫除人间一切妖魔,令敌人胆战心惊。【详解】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分析题中所给的内容,选择句式相同或相似句子即可。仿句,要求有二,一是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本题是要求仿照例句,用比喻和夸张,按例句的表达形式仿写即可。9. 由远及近 声音 形态 10. 比喻 夸张 白线 水墙 战马 11.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导语】这个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潮水来临的壮观景象。开篇以“闷雷滚动”引出潮声,让读者感受到潮水的逼近。接着,文字描绘了远处的白线逐渐靠近,形成水墙,最终如“千万匹白色战马”般涌来,让人如临其境。使用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增强了表述的生动感,给读者以震撼的视觉和听觉体验。整体语言优美细腻,层次分明,成功传达了潮水来袭时的惊人气势。9.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从第①段“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与第②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从开始的远处响声,到潮水逐渐显现和逼近,完整地描绘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动态过程。通过声音的“隆隆”和形态的“白浪翻滚”逐步呈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体现出潮水来临时的壮观场景。10.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结合第②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可知,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浪潮”分别比作“白线”“水墙”“战马”;“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将浪潮的声音之大进行了夸大,运用了夸张的手法。11.本题考查了对内容及诗句的理解。“八月涛声吼地来”出自唐朝刘禹锡的《浪淘沙》,意思是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这个句子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声音,从“吼”可体会到声音之大,与文中的第②段“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个句子描写相对应,通过类比描绘增强了读者对潮水声音的感受力,进一步诠释了潮水的壮观与震撼。12.人山人海 13. 时间 地点 人物 天下奇观 14.C 15.壮观。潮水涌来时,潮势汹涌,浪涛耸立,旋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巨大水墙,气势如万马奔腾,能掀起七米多高浪头,声传数十里。【导语】这篇《钱塘江秋潮》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奇观的壮美。文章通过“由静到动”的描写手法,先以“海阔天空”“江水平静”铺垫氛围,再以“白点—白线—水墙”的递进式描写展现潮水渐进的动态过程。比喻运用尤为出色,“万马奔腾”“战鼓擂响”等意象生动传达出潮水的磅礴气势。结尾直抒胸臆的赞叹与开篇的“举世闻名”形成呼应,使全文在结构上首尾圆合。作者将视觉(黑压压人群)、听觉(震耳欲聋)与心理感受(心惊胆战)多维结合,成功营造出令人身临其境的观潮体验。1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结合第②自然段“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可知,此句重点在描述人数量极多且聚集紧密的状态。“摩肩接踵”强调肩碰肩、脚碰脚,侧重人多拥挤,与原句表意契合,能够简洁而精准地概括原句所描绘的人多拥挤的画面。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第①自然段“九月的一天,我来到钱塘江边,观赏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秋潮”可知,“九月的一天”明确给出了观潮的时间;“钱塘江边”点明了观潮的地点;“我”表明了观潮的人物。结合第⑤自然段“啊,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可知,直接抒发了对钱塘江秋潮的赞叹之情;《观潮》开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开篇点题,奠定对钱塘江大潮赞叹的基调,二者都将钱塘江大潮赞誉为“天下奇观”,在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这一主题表达上,有着相似的效果。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第③自然段“爬上山顶,远处的景色尽收眼底。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海阔天空的景象,在那茫茫的雾色中,江水平静,伸向无边的远方,令人心旷神怡。”可知,通过“爬上山顶”的行为及山顶视角的描写,明确了观潮地点为山顶。故选C。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钱塘江秋潮十分壮观。它壮观在声势浩大,声音从隐隐的“轰隆”声迅速变为震耳欲聋的战鼓声,声传数十里;还壮观在形态雄伟,江面上的白点迅速连成白线,转眼形成巨大的水墙,浪涛耸立、旋涡急转、浪花飞溅,浪头高达七米多;另外,潮前江面的平静与潮来时的汹涌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其壮观之态。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