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陆 游


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陆游哪些诗歌?谈谈你心目中的陆游
《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病起书怀》: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hé)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矢志抗金 忧国忧民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作 者 介 绍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晚年退居家乡,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诗作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62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与《书愤》同一年春写就)
写作背景


解题
临安:今浙江杭州。宋室南迁,定都于此。
①寓有“君临即安”之意;
②南宋偏安江南,有“临时安置”之意。
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霁: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 /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七言诗2221/ 2212)。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诗意。

zhāo
hánɡ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在小楼听了一夜的春雨,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试品名茶。
不要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时节回到家。
了解诗意
学法指导
1.首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
2.颔联:颔联中的意象有何深意?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颈联:诗人在等待召见时做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4.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阅读P114,尝试回答下面的问题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1.首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运用比喻和反问。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为自己来京城感到后悔。
②直抒胸臆。谁令?表明他不得已而来京,表达了作者对官场污浊的厌弃和客居京城无奈伤感。
补充:诗人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
成果展示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意象
小楼:是忧伤惆怅的代名词
《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抒发离愁别绪、国难家仇的伤感
春雨
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杏花
2.颔联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深巷
幽深狭窄,与愁苦之深相呼应
点染临安城“太平盛世”气象,全然忘记亡国的危险。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小楼:
春雨:
杏花: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旅泊愁春雨,春寒更北风。”
“一生心事杏花诗。”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燕子不归春已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一树杏花春寂寞,恶风吹折五更心。”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怨。”
赏析颔联
2.有人说,阅读《临安春雨初霁》诗中颔联,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为什么?
“一夜”意为“整夜”。
诗人整夜“听春雨”,似在暗示重被起用的他并不快意,也无意与明媚的春光为伍,反而因这“一夜春雨”而辗转不眠,忧患不已。
3.简要回答“小楼”这一意象表现了陆游何种思想情感?
①“小楼”是忧伤惆怅的代名词,古人登高常生发出一股悲凉的情绪。如李煜的《虞美人》中写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通过“小楼”意象将离愁别绪、国难家仇的伤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②陆游也是如此,在“小楼”听了一夜的春雨,正是惆怅所至,抒发了自我落寞的情怀。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2.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诗人选取了小楼、春雨、深巷、杏花意象,
(1)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人叫卖杏花。
(2)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杏花、春雨构成明媚的春光图景,反衬了诗人旅居京城时的郁闷惆怅、壮志难酬的感伤和无奈。
成果展示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成果展示
3.颈联主要运用哪种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①用典。“矮纸斜行闲作草”,暗用了张芝的典故。张芝擅长草书,但平时多些楷书。人问其故,他说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工夫写。陆游借以表明自己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以草书消遣。
②细节描写。闲作草,戏分茶这两个细节表面上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当时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多么无聊而可悲,含蓄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有志难伸,闲极无聊只能蹉跎岁月的无奈。
陶谷所述“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了,玩法是一样的。玩时“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此时,盏面上的汤纹水脉会幻变出种种图样,若出水云雾,状花鸟虫鱼,恰如一幅幅水墨图画,故也有“水丹青”之称。
古代人如何喝茶
茶百戏
茶筅
茶筅xiǎn:古时烹茶时的一种调茶工具。茶筅以竹做成。
茶筅搅开使茶粉受水均匀,再冲入适量的热水,然后快速地用茶筅搅拌起沫浡bó(泡沫)。
古代的茶百戏比现在咖啡拉花好太多了
1、“闲”指悠闲,“戏”指嬉戏(游戏)。
2、 诗人悠闲地写写草书,晴窗下随意品茶。
3、 诗人表面上闲适恬静,可国家处于多事之秋,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在这种轻松清闲中暗含着诗人的郁闷和惆怅。
炼字题:赏析“闲”“戏”二字的妙处。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4.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明诗人怎样的情绪
①用典。运用“素衣化缁”典故,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素衣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而回家并非诗人本愿。只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不如回乡躬耕。流露出愤怨而又无可奈何的意绪。
“犹及清明可到家”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表现了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成果展示
素衣化缁典故
①客居京华,无奈自悔:首联诗人用了比喻的手法,感慨世态人情浅薄,表达了无奈自悔的心情。
②惆怅落寞,愁绪满怀:颔联写诗人独居小楼,听了整整一夜的春雨,表达他无心欣赏春光的惆怅落寞与浓厚的愁绪。
③厌倦官场,不满政治:颔联写诗人身处京华,却只躲在小楼里,作草分茶,打发时光,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倦与对政治的不满。
④志不能伸,怨愤无奈:尾联写诗人还没上任,就已经想要回家赋闲了。看似无意为官,实则流露出的是在官而不得伸展抱负的怨愤无奈之感。
思考:陆游的心境,真的如笔下这般闲适、恬静么?体会作者复杂情感。
总结本诗结构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直抒胸臆 厌弃浊世,悔来京华
借景抒情 辗转难眠,落寞惆怅
细节描写 草书分茶,闲极无聊
以典明志 远离污浊,及早回家
小 结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乐景写哀表现手法,诗人通过对明艳春光的描绘以及无聊的生活的叙述,表现出诗人心中蕴含的无限愁绪。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时,诗人却只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这与诗人心中的壮志形成了明显反差,因此全诗充满结肠难解的郁郁愁情,表达了诗人的牢骚与感伤
空有报国志,无奈客京华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表示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失望,并透露出对客居京华的懊悔。
B.颔联是传诵名句,小楼听雨,深巷卖花,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江南农村的早春景色,诗境优美,韵味隽永。
C.全诗将日常生活写得很有情趣,章法极为谨严,表现了诗人闲居自遣和对于官场生活冷淡的心情。
D.“客京华”“听春雨”“晴窗”“清明”等字样都紧扣了诗题“临安春雨初霁”。
B
练 习
2.完成理解性默写。
(1)诗中最能反映诗人孤寂心境及聊以自遣的诗句是:“ ”
(2)诗中描写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借以反衬自己的郁闷和惆怅的诗句是:“ ”
(3)诗中流露出诗人不得已而来京的无奈心理的诗句是:“ ”
(4)诗中表明诗人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的诗句是:“ ”
练 习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比较《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的异同。
《临安春雨初霁》 《书愤》
意象 深巷、杏花、矮纸、晴窗、 细乳、茶、素衣
意境 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内容 叙述现实
风格 含蓄蕴藉
情感
手法
主旨 山、楼船、夜雪、铁马、大散关、塞上长城
沉郁顿挫、雄浑
回忆过去
大气磅礴、慷慨悲壮
以“愤”为意脉,希冀报国
虚实结合、用典明志
抗金大业难酬的悲愤、报国无门、渴望建功立业、对南宋苟且偷安的不满
乐景衬哀情
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
比较《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的异同。
相 同
不 同
主旨相近
皆抒发了抗金大业难酬的悲愤之情。
手法相同
皆虚实结合,尾联皆用典明志。
风格不同
《书》
大气磅礴,慷慨悲壮;
《临》
恬淡静雅,惆怅深沉;
情感不同
《书》
还兼有追怀往事,希冀报国的多重情感
《临》
表达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无奈;
意境不同
《书》
意象选取呈现出沉郁雄浑顿挫的意境;
《临》
意象选取呈现出明艳恬静闲语的意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