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 》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红烛 》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红 烛
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红烛
第一课时
闻一多
部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
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在创作诗歌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
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诗人
学者
闻一多展区
了解“三美”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讲究平仄的韵脚,读起来抑扬顿挫,具有音律感。 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 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
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曾参加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后来加入中国民盟为民主而奔走呼吁。
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
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毛泽东曾评价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这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闻一多展区
闻一多
(1899—1946)
1912年,进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1919年,积极参与五四运动
1922年,美国留学,学习艺术
1925年,回国,办刊物,当教授,民主爱国活动
1927年,创建“新月派”(徐志摩)
1932年,清华中文系教授。
1938年,带领学生一起转移到西南联大。
1946年,《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击杀
红烛般的一生
《红烛》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诗人闻一多正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他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同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代巨浪,把正在专心求学的闻一多推出了清华园。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题材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特点
整体感知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歌的主体部分与此密切关联。
整体感知
旧诗“蜡炬成灰泪始干”
《红烛》这首新诗有何特别之处?
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先听诵读,然后自由诵读诗歌,找出李商隐的“蜡烛”与闻一多的“红烛”意象分别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红烛之色(第1节)
红烛之光(第2-4节)
红烛之泪(第5-7节)
红烛之灰(第8-9节)
“蜡炬”被分解成了“灰”和“泪”两部分。
“红烛”被分解成了“色”“灰”“泪”“光”四个部分。
请大家分析“红烛”的“色”“灰”“泪”“光”在闻一多的诗中分别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解构意象,探寻象征意义
红烛的“色”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的红色代表赤诚、炽热、忠诚,恰如诗人那抹赤诚之红。
第一节,凸显红烛的颜色,并联想到诗人自身。
红烛的“红”象征什么?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
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红烛的“光”
红烛的“光”象征什么?

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思考:第2、3节,诗人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的“泪”象征什么?
“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体现了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
诗人大悟::红烛流泪
是因“残风”的存在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诗人劝勉红烛,也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
红烛的“灰”象征什么?
“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终将化为灰烬,但他们的精神给这个世界留下无尽的芬芳,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
红 光 泪 灰 总结
蜡烛
红烛
炽热、赤诚
希望照亮国家、拯救世人
因理想受阻而产生的焦虑之情
为拯救世人主动牺牲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
为拯救世人主动自我牺牲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因难以承受相思之苦而悲伤难耐的忠贞
因难以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的躯体
悲伤之情
解构意象,探寻象征意义
闻一多展区
闻一多笔下“红烛”意象的象征内涵是比较固定的,但是诗人每次面对“红烛”的情绪却是不一样的,请你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情绪。
细读,品味情感变化
诗人情感的变化?
请大家自由朗读,并尝试分别用一个词
来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情绪。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赞颂
困惑
了悟
激动
感伤
彻悟
慰藉
认同
肯定、期望
朗读诗歌
四 扬 三 抑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4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5-6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分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如何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卒章显志,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的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二,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能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
1、红烛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
传承
“红烛精神

2、红烛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
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音乐美
反复(重复)句的使用,注重节奏,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
绘画美
《红烛》的绘画美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
建筑美
《红烛》的建筑美,最主要是体现节的匀称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诗歌先以感叹句的首节开始,转入以疑问句为主的次节,第三、四节的“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接着两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
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
本诗主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