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短歌行魏·曹操豪情三国,英雄辈出许劭曾评价三国里一个人物——“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也说此人“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此为何人?感知时代曹操曹操(155~220),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谥武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感知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政领袖,还是一位慷慨的诗人和忧患的哲人,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A (丞相):北方屯田,兴修水利 ,用人唯才B (统帅):C (诗歌领袖):建安风骨的领袖,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败袁术、破陶谦、平张邈、杀吕布、灭袁绍、定乌桓、降刘宗、走赤壁、克马超、收张鲁、封魏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职业成就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建安风骨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它“三曹”鼎力、“七子”雄发,这就是建安时期。“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璨、徐干、阮瑀、应玚、刘祯)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世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感知作者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气韵沉雄慷慨悲壮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赏析:《白马篇》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形象,它就是曹植的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其中的积极进取、一心报国的正气正是建安风骨的体现。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赏析:这首诗被后人称为汉末的实录,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史诗。全诗表现出诗人英明的政治洞察力,对上下曾军阀内讧的愤慨,以及对下层将士、百姓痛苦的忧心,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其中的慷慨悲凉之气,也正是建安风骨的体现。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短歌行》。关于“歌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可配乐歌唱。“短歌行”与“长歌行”的区别:指歌词音节长短而言《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ìjīnyōuduōqìmòzābǔ正音解意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1、作者究竟 忧 什么?2、诗中曹操是如何抒发这种忧 ?忧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整体感知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作者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怎样的情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赏析诗歌设问开头,先声夺人朝露:生命短促易逝(比喻)杜康:酒(借代)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忧:人生苦短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出自《薤露》,《薤露》为古乐府“相和曲”名,相传原是齐国东部的歌谣,为出殡时挽柩人所唱的挽歌。其意为生命短促,有如薤叶上的露水,瞬间即逝。到了孝武皇帝朝,歌工李延年破薤露歌为“薤露”“蒿里”,成为汉送葬的挽歌。薤露哀雅伤绝,非后世复有。思慕情人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咏起所咏之词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赏析诗歌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绿坡悠然自得地啃食。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求贤若渴君 (贤才)思慕贤才用典“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 小雅 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 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拓展提升在古诗词中直接或间接引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1)借用历史故事,曲折委婉抒情,也叫“用事”。举例:“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①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②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用典:拓展提升(2)化用前人诗句,营造美妙意境,也叫“用句”。可直接引用前人成句,如毛泽东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出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也可以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只是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如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由庾信诗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用而来。作用:使诗词凝练生动、含蓄蕴藉,提高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本文中也有很多用典,大家来找一找。“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用句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典雅耐读 富于文采增加内涵容量咏史以言志或抒情有据可依,生动形象,含蓄简洁分析手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郑风·子矜》,用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的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的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帖。用典精读赏析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比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拓展提升比兴起于《诗经》的六义,可以说是我国最传统的诗歌表现手法之一。比兴中的“比”,本身就有比喻的意思,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句中,作者是把人生比作朝露,人生与朝露有明显的相似性,但并没有产生“引起所咏之词”的作用,应该是修辞范畴的比喻。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之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这本就是古代宴饮宾客时唱的诗。曹操引古喻今,自不免启人思接千载之上。作者将旷野中采食艾蒿的小鹿,不停的呼唤同伴共同进餐,来比喻主人对客人的盛情款待,并且引起后文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场景描写,这就是比兴。比兴手法:精读赏析有时只有“兴”,称为“起兴”。这种手法不突出二者的相似性,只是为了营造氛围,引起下文,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比兴的作用:1.通过比喻,使生僻的、抽象的、深奥的事理显得通俗、形象、浅显;2.通过兴作铺垫,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引出下文所说话题、事理。比兴手法:赏析:为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历经坎坷,又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为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发出了人生短暂之叹,这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者的消极之“叹”,是渴望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英雄之叹,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间干一番大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是积极昂扬的精神。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赏析诗歌作者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怎样的情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忧:贤才难得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贤才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赏析诗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见到贤才,使天下人才心悦诚服地归顺。赏析诗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2.“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没有贤主。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但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赏析诗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管子形解》渴盼能多招募人才,多多益善(与前文忧人才不够用照应)《史记·鲁周公世家》有这样的记载:“周公戒伯禽曰: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忧恐失天下之贤人。”志:一统天下忧:功业未成——积极进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名氏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岁月短暂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理解诗情总结归纳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忧)功业未成(忧)一统天下(志)忧愁激昂高昂激越、悲凉苍劲《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曹操(155-220 )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更有一种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短歌行》——求贤曲“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 《诗品》“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 《文心雕龙》“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毛泽东感知诗歌《短歌行》正是一位志士的慷慨悲歌。它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曹操的那种珍惜时间、积极向上的精神,真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总结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 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杨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求贤令》—曹操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这难道是偶尔侥幸碰到的吗?不! 只是执政的人去认真访求罢了!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孟公绰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才力有余,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霸当世!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衣而怀揣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污名还未遇到魏无知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求贤令》译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