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5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5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周婷杨兴
导入新课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进行了多次交涉,最终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香港回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学习新闻写作特点,进一步掌握新闻文体知识。
了解文中的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理解本篇新闻的写作特色。
品味意味深长的语言,感受文中表现出的国家尊严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
难点
素养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课前预习
写作背景
香港回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事件。
英国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当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时称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开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从而占领香港全境。
课前预习
写作背景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承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所有相关不平等条约,只承认香港受英国管理,而非英国属地,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199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给中国,但同时争取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课前预习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主权。
回归之路
课前预习
文体知识
“新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各种新闻体裁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的是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一则消息。
消息是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新闻文体。消息是报纸、广播、电视中最广泛、最经常使用的新闻体裁,它是报纸的主角,是新闻报道数量最大、最常见的新闻形式。


课前预习
文体知识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o:何人
What:何事
Why:何因
How:何果
香 港 回 归 纪 念 碑
新闻的六要素
课前预习
文体知识
标题
是文章的核心,包括引标、正标、副标。
导语
是新闻的开头部分,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主体
是导语之后,对新闻事实的具体叙述。
结尾
新闻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比较发人深思。
背景
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起补充作用。
新闻(消息的结构)
课前预习
文体知识


(1)标题: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
形式: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一般分三种:
引题+正题
正题+副题
引题+正题+副题
课前预习
文体知识
引题
正题
副题
引题宜虚不宜实
正题宜实不宜虚
副题是对主题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课前预习
文体知识


(2)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用简明的文字,概述最核心的信息。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
(3)主体: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4)背景:事件发生的背景、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为烘托新闻的主题服务。
(5)结尾: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主要阐明新闻所述事实的意义,加深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使其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语言精练,紧扣主题。
听录音读,小声跟读。
要求:
1、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认准字音。
2、小声跟读,品味情感。
讲授新课
读显身手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速读课文,顺手标好段序、划出字词。
读一读:读准字音
凝重(níng) 紫荆(jīng)
停泊( bó) 掩映(yǎn )
世人瞩目(zhǔ)旗帜( zhì)
接载(zài)
读一读:理解词义
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
陈迹:过去的事情或者事物。
掩映:彼此遮掩,互相映照、衬托。
整体感知
标题回溯
学 · 整体感知
标题回溯
本文报道了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王子查尔斯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事件。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不列颠尼亚”即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它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管治的终结,中国的这段屈辱终被洗刷。
自读课文(3分钟)
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含义 运用了什么手法?
“不列颠尼亚”号
这是一艘英国皇家游轮,曾被吉尼斯评为世界上最大的游艇,是英国女王或王室成员到国外访问或在国内航行时的正式私人寓所,从1953年下水到1997年退役,40多年间它曾代表英国造访了130多个国家,这艘在海上风光了近半个世纪的游轮,标志着大英帝国昔日的雄风和王室的尊荣。
字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深层次看“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离开、告别
(现实场景)
回归、雪耻
(内在含义)
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含义 运用了什么手法?
(1)主谓倒装:突出了“别了”,强调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彻底终结,隐含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和民族自豪之情。
(2)运用借代:以不列颠尼亚代指英国或英国的殖民统治,十分巧妙,突出而形象地宣告了英国统治的终结。
(3)巧用双关:不列颠尼亚号不仅指英国王室皇家游轮,也指英国的殖民统治,意味深长,具有独特性。
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含义 运用了什么手法?
英国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 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英国的告别。
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港督府变迁、香港历史。
导语
主体
结语
背景
1段
2-10段
11段
4、7、11段(插叙)
4时30分
4时40分
6时15分
7时45分
0时左右
0时40分
新闻事实
历史的回顾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式
插叙港督府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插叙156年前英国占领港岛,今日降下米字旗。
英国对香港一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终结
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
30日下午
告别拉开序幕
4:30
港督旗帜降落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6:15
告别仪式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0:00
中英交接仪式
0:40
“不列颠尼亚”离港
学 · 整体感知
结构梳理
政权交接仪式
“不列颠尼亚号”在夜幕中消失
时间非常精确,衔接也很紧密,一环接着一环,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
表现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渴盼回归时刻的到来
精读课文
本文的导语有什么特点
开门见山揭示新闻的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降落,香港即将回归。
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间顺序奠定基础。
第一场景
6月30日下午4时30分,港督府 降下港督旗帜。
4时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乘车离开港督府。
(第3段)
英国国旗从港督府降下
文章主体部分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分别概括。
彭定康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一次降旗: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港督府最后一次降旗
第二场景
(第5—7段)
6时15分,添马舰东举行告别仪式。
7时45分,降下米字旗。
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
文章主体部分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分别概括。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二次降旗: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彭定康接过米字旗
彭定康接过米字旗
添马舰广场
第三场景
(第8段)
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升起。
文章主体部分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分别概括。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三次降旗: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标志: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第四场景
(第10段)
零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不列颠尼亚号
文章主体部分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分别概括。
在结语部分,作者为什么十分精确地写出英国管治香港的时间?
(1)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
(2)渴盼回归时刻的到来;
(3)民族自豪感。
这则新闻以时间顺序来写,这些时间精确到时分,衔接非常紧密,为什么这样写
新闻需要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
表明了人们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
表现了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拓展发散
对比其他新闻报道,本文标题有何独特之处?
(1)主谓倒装: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2)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
(3)巧用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意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别了,不列颠尼亚。
从文中找出有哪些意味深长的细节描写?体会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代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地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即将回归祖国。
细节描写
②“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③“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分析: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回归祖国,“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文中提到了几处“雨”,找出并分析作用。
第一处: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第二处: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表现英国殖民者离开香港的灰头土脸,反衬国民香港回归的自豪。
文本探究——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庭院。
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的赠言。
烘托气氛
(1)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2)运用大量细节描写
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3)善于使用气氛烘托
侧面烘托主题
写作技巧
①挑选富具象征意义的关键场景。
②标题一语双关、独具匠心。
③具有新闻现场与历史交织的纵深感。
④客观陈述中隐含着丰富的情感。
⑤恰到好处运用对比手法,国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在众多报道中,为什么这一篇成为了名作?请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新颖别致,匠心独运。作者没有直接写仪式现场的庄严,而是选择了末代港督和“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一角度,耐人寻味,独辟蹊径,成为我们写作新闻的典范。
小结
时光弹指一挥间,香港已回归祖国的怀抱28年。在这28年,香港继续保持着繁荣稳定发展,这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祖国强大的后盾。
相信未来香港这颗东方之珠也定会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谢谢观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