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四川省广安中学高三零诊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断桥残雪为什么美盛洪①“断桥残雪”包含了“断”和“残”。这两个字都包含了不完整,遭破坏,有缺陷,凋零、枯萎、残破之意。虽然据说“断”是“段”的谐音,意思是说“段家修的桥”,但为何不说“段”而说“断”,也还是反映一种审美取向。这种意象也体现在了其他事物上。如残荷,残红,枯枝败叶,断壁残垣,等等,这些是自古文人画的一类题材,广泛存在于古今艺术家,如苏轼、徐渭、八大山人、齐白石和吴冠中等人的创作中。一般认为,表示青春、健康、完整,白齿红颜和花红柳绿的才是审美对象,这些残缺不全的、衰朽破败的东西怎么可以审美?这是一种病态的美感吗?应该说不是。②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秋叶之美;残叶是秋叶之极致。秋叶一般是红色的,或近似红色的。而红色是果实成熟的颜色,大量生物以至人类或全部或部分靠果实生存,他们看到成熟了的果实就有一种本能的喜悦,久而久之,这种对成熟果实的反应就内化于生物的基因,成为他们先天喜爱的东西。而果实,又是种子,是下一代的生命密码。自然,红色会被认为是美的。再往后,秋叶不仅成熟,还要衰老,走向死亡。这有什么美的呢?对于一个个体来说,衰老甚至死亡是件坏事,谁不想青春永驻、长生不老呢?但是从整个物种来看,这却是一件喜事。因为一代个体能够衰老,说明它必有一种传宗接代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是以上一代的衰老死亡为前提,才会有下一代的新生。而在这世代更替中,才会有机会产生变异,而经自然选择,更适宜的变异会被选中,该物种就有可能演化得更好。如果没有世代之间的衰老、死亡和新生,就没有这种演化的机会。因而,出现衰老,就意味着新生,意味着演化,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③当然,上述这种愉悦并不直观,是间接的审美。所以并不是一般人能够感觉到的。然而就衰老本身,也有一种直接的审美。这就是衰老本身所包含的特质,如饱经风霜、老骥伏枥、德高望重,等等。记得在黄冈看过一幅苏轼所绘“老梅”的碑刻,其中的老梅曲折回转,疙瘩伤痕满身,只有一些零落梅花。这就是对衰老的欣赏,包含了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对磨难的理解,然而这只是写残画老的部分原因。④歌颂青春和健美是对生命的赞歌。生命就是有序,就是条理。然而生命并不刻板,并非完全有序和具有周期性。怀特海说:“生命的本质要到既定秩序的破坏中去寻求。”正说明生命并不完全循规蹈矩,总有些跳出纹理框架的东西,它才生动,它才有演化和升级的机会。井井有条表面上看来很好,但它也失之于太有序了,审美上也就缺乏点儿趣味。太有序的东西往往出现在简单系统,而生命一定是复杂系统,它的表现不可能是秩序井然的,因为复杂难以绝对有序,它经常表现为部分的有序,部分的无序。反过来,看到这样的图景,我们就可以猜测有生命的存在。因而,如果生命是令我们惊喜和兴奋的东西,有序中之无序会激起我们的喜爱。⑤现在回头再看断桥残雪。经风吹日晒,雪开始消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雪率先融化,在房子屋顶的斜面,雪在风吹日晒时会较早滑落,残留下来的雪的外形就是在有序和无序之间。而断桥,就是人工建筑的残破。桥是人为设计和建造的,是非常有序的,当桥断了以后,就有些无序了,但这时正是在有序无序之间,也有可审美的趣味。断桥配残雪,自然与人工的有序无序之间搭配在一起,就有了双重的美感。⑥当然西湖之断桥并非真断,而是“断”的意境。真断之桥也并非罕见。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人工建筑的残破之美。断壁残垣,是人为的设计和自然力的拆解之间的均衡。如我们欣赏长城遗迹,它的特点是迂回曲折的断壁残垣和长在城墙上的灌木野草,与那些被修葺整齐的古长城相比要更有味道。当然构成长城之美的因素还有很多,它有历史,人们到这里凭吊;它代表着变化,人们感受着它的沧桑之美。⑦老子说,“大成若缺”。意思是,真正圆满的东西看起来是有欠缺的。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种“不全”的感慨不正是千古绝唱吗?这可以用来说明“残”“断”审美的意义。正是因为在它们表象背后的完满蕴意,才会让人欣赏残缺之物。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示青春、健康、完整,白齿红颜和花红柳绿是审美对象。B.表现残缺、衰朽、破败,残荷落花和枯枝败叶是病态的审美。C.秋叶之美不单在于红色,也在于衰老中蕴含着新生和演化。D.有序中又有无序,能体现生命的复杂性,更富有审美趣味。2.下面所给的示例中不属于断桥残雪式之美的一项是( )A.古希腊著名雕像断了手臂的女神(代表爱与美的)维纳斯。B.横店仿明清宫殿建筑,群落规整壮观,精美富丽,古色古香。C.柳宗元: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D.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3.根据材料内容,推断文本隐含前提最正确的一项是( )A.美在客观,事物之美不依赖人的审美鉴赏而存在。B.美不在客观的赏心悦目,而在主观的情思深厚。C.体现生命本质、具有丰富蕴意的事物具有审美价值。D.具有历史积淀、体现人文思想感情的事物具有审美价值。4.有人认为第⑥段先提出观点,接下来却没有论述“断”的意境,转移了论题,缺乏论证合理性。请谈谈你的看法。5.下面是《老桑树》中的一段文字,请运用上文观点,分析破败残缺之美。这是一株被人遗忘了的老桑树,二百余岁的它见证了历史和岁月,历经了劫难又生生不息。它老态龙钟,伤痕累累,在荒芜破败的石堰上佝偻着腰,头上却倔强地生出几枚绿叶翠绿翠绿的,宛如嶙峋干瘦的手向我友好地伸出。我默默站立,看着它那被刀劈斧剁的躯干,岁月风雨蹂躏的树皮,块块伤痕,道道皱褶,心中不觉隐隐作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四世同堂(节选)老舍在老人生日的前一天,种着他的三亩地的常二爷进(北平)城来看他。德胜门已经被敌人封闭,他是由西直门进来的。背着一口袋新小米,他由家里一口气走到祁家。虽然他比祁老人小着十好几岁,可是,当初不知怎么论的,他们彼此兄弟相称。常二爷每次来访,总是祁家全家人最兴奋的一天。久住在都市里,他们已经忘了大地的真正颜色与功用,及至他们看到常二爷,他们才觉出人与大地的关系,而感到亲切与兴奋。他们愿意听他讲些紧紧与生命相联,最实际、最迫切的问题。听他讲话,就好像吃腻了鸡鸭鱼肉,而嚼一条刚从架上摘下来的,尖端上还顶着黄花的黄瓜,那么清鲜可喜。听到常二爷的声音,老人从心里笑了出来,急忙地迎到院里。院中的几盆石榴树上挂着的“小罐儿”已经都红了,老人的眼看到那发光的红色,心中忽然一亮;紧跟着,他看到常二爷的大腮帮,花白胡须的脸。他心中的亮光像探照灯照住了飞机那么得意。“常老二!你可好哇?”“好噢!大哥好?”常二爷把粮袋放下,作了个通天扯地的大揖。小顺儿的妈闻风而至,端来洗脸水与茶壶。天佑太太也振作精神,慢慢地走进来。大家团团围住,看常二爷喝茶,吃面,听他讲说今年的年成,和家中大小的困难,都感到新颖有趣。最使他们兴奋的,是他把四大碗面条,一中碗炸酱,和两头大蒜,都吃了个干净。吃完,他要了一大碗面汤,几口把它喝干,而后挺了挺腰,说了声:“原汤化原食!”大家的高兴,可惜,只是个很短的时间的。常二爷在打过几个长而响亮的饱嗝儿以后,说出点使大家面面相觑的话来:“大哥!我来告诉你一声,城外头近来可很不安静!偷坟盗墓的很多!”“什么?”祁老人惊异地问。“偷坟盗墓的!大哥你看哪,城里头这些日子怎么样,我不大知道。城外头,干脆没人管事儿啦!你说闹日本鬼子吧,我没看见一个,你说没闹日本鬼子吧,黑天白日的又一劲儿咕咚大炮。打下点粮食来,不敢挑出去卖;不卖吧,又怎么买些针头线脑的呢。近来就更好了,王爷坟和张老公坟全教人家给扒啦。我自己的那几亩旱也不收,涝也不收的冤孽地,和那几间东倒西歪痨病腔子的草房,都不算一回事!我就是不放心你的那块坟地!大哥,你托我给照应着坟,我没拿过你一个小铜板,你也没拿我当作看坟的对待。每年春秋两季,我老把坟头拍得圆圆的,多添几锹土;什么话呢,咱们是朋友。那点地的出产,我打了五斗,不能告诉你四斗九升。心眼放正,老天爷看得见!现在,王爷坟都教人家给扒了,万一……”大家都感到问题的严重,而都想不出办法来。瑞宣只说出一个“亡”字来,就又闭上嘴。天佑太太说了话:“二叔你就多分点心吧,谁教咱们是父一辈子一辈的交情呢!”“就是啊,老二!”祁老人马上也想起话来。“你还得多分分心!”“那用不着大哥你嘱咐!”常二爷拍着胸膛说:“我能尽心的地方,决不能耍滑!说假话是狗养的!我要交代清楚,到我不能尽心的时候,大哥你可别一口咬定,说我不够朋友!”常二爷看见祁老人眼中的泪,不敢再说别的,而只好横打鼻梁负起责任:“得啦,大哥!什么也甭再说了,就盼着老天爷不亏负咱们这些老实人吧!”说完,他背着手慢慢往院中走。来到院中,他故意地夸奖那些石榴,好使祁老人把眼泪收回去。祁老人也跟着来到院中,立刻喊瑞丰拿剪子来,给二爷剪下两个石榴,给孩子们带回去。这时候,天佑太太在屋里低声地叫瑞宣:“老大,你搀我一把儿,我站不起来啦!”瑞宣赶紧过去搀住了她。“妈!怎么啦?”瑞宣的手碰着了她的,冰凉!扶她卧倒,他呆呆地看着她瘦小的身躯,不由得想到:她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死去,而死后还不知哪会儿就被人家掘出来!他是应当在这里守着她呢?还是应当像老三那样去和敌人决斗呢?他决定不了什么。(有删改)6.下列分析说明日军发动侵华战争罪行,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常二爷不走德胜门而走西直门进城,说明日寇侵华阻碍交通,妨碍城乡交流。B.因中日战争农民不敢出去卖粮食,城外治安无人管,偷坟盗墓时有发生。C.通过祁家人担心祖坟被挖的惊恐,控诉日寇占领北平对人民造成的惊扰。D.天佑太太被日兵打伤,老三去和敌人决斗,老太太担惊受怕身体冰凉。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按时间顺序描写了祁家人在常二爷拜访时所发生的情绪波动,生动地展现了抗战时期沦陷区北平百姓的生存状况。B.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特征,如常二爷“说假话是狗养的”“就盼着老天爷不亏负咱们这些老实人吧”,直率而有点粗俗,但符合农民身份,真实可信。C.从人物对话来看,老三是敢于反抗日本人的中国人的代表,他年轻勇敢带给人希望;而老大瑞宣虽有爱国思想,但还在犹豫之中。D.自由地叙事,平实地描述,人物刻画有血有肉,无比鲜活和生动,刻意平静叙述的后面涌动着战争的惊心动魄,波澜起伏。8.简要分析第三段的“院中的几盆石榴树上挂着的‘小罐儿’已经都红了”有什么作用。9.常二爷有哪些突出的品质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简要作答。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选自《礼记·大学之道》)材料二:某之才之学不逮于足下远矣,而且以是来,盖将警省其昏懦,鞭驱其驽怯,真不屑之教诲也。奉教以还,三复吟诵,初跃如其喜,且惕然而惧,故迟而不以书对者,有所不敢也。今足下以此为疑,盖深惜暗投其珠耳。姑诵闻之于师者以复足下。昔文公(朱熹)初登延平①之门,务为笼统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小,延平皆不之许。既而曰:“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而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朱子感其言,故其精察妙契,著书立言,莫不由此。足下所示程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之两言,固学者求道之纲领。然所谓致知,当求其所以知而思得乎知之至,非但奉持“致知”二字而已也,非谓知夫理之一而不必求之于分之殊也。朱子所著书,盖数十万言,巨细精粗,本末隐显,无所不备。方将句而诵,字而求,竭吾之力,唯恐其不至。然则举大纲、弃万目者,几何不为释氏之空谈也?近日学者盖不免此失矣。吾侪其可踵而为之乎?抑愚又有所闻:圣贤之学,知与行两事耳。讲问辨诘,朋友之职也。至于自得之妙,力行之功,他人不得与焉,非自勉无所得也。某虽愚钝,然不可谓无志于此。足下于斯两者,涵泳从容,精修力践,旦旦有得。幸明以告我,赐中流之一壶②,则感责善之德深矣。(节选自许谦《答吴正传书》)【注】①延平:字愿中,号延平,传程颢、程颐的学说于朱熹。②中流之一壶:典出《鹖冠子·学问》中的“中流失船,一壶千金”,比喻可贵难得。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儒之学所以A异B于异端者C理一D而分殊也E理不患F其不一G所难者H分殊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动词,彰明、弘扬的意思,与其后“明德”中的“明”词性和意义都不同。B.诚,使……真诚,与《谏太宗十思疏》“诚能见可欲”中的“诚”意思不同。C.盖,引发议论的语气词,与《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中的“盖”用法相同。D.几何,“多少”的意思,与《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的“几何”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提出的“三纲领”是儒家修身的目标和理想,“八条目”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方法。B.许谦迟迟不回复吴正传书信的原因中重要的一条是他觉得自己见识不高,又有所顾虑,怕说错话。C.延平认为,儒家学说的特点是理只有一个,但它所处的位置、表现的形式是不同的。D.朱熹深钻精察前人学说,提出了“养德修身须用敬畏的态度”“求学的目的在于致知明理”的治学纲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2)足下于斯两者,涵泳从容,精修力践,旦旦有得。14.两则材料都谈了“修身”,请简要概括材料中“修身”的具体做法。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清明二首(其二)唐·杜甫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鞠①将雏②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旅雁上云归紫塞③,家人钻火④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⑤山河锦绣中。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注】此诗为大历四年(769年),杜甫漂泊至潭州(今长沙)过清明节时所作。①蹴鞠:踢球。②将雏:携带幼子。③紫塞:指北方。④钻火:指清明重新起火。⑤汉主:指唐皇帝。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联使用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表现力。“寂寂”强化了诗人系舟水边的孤独,“悠悠”强化了诗人卧榻空写的病苦。B.第三联选取蹴鞠与秋千,既实写了时人的清明游戏活动,还具有比喻、双关意义,诗人的一生正像那球与秋千,被人踢来推去,飞荡往复,命运不定。C.第五联用“烟花”描绘春天的艳丽,用“锦绣”形容城市的富丽,眼前的绚烂景象、繁华生活让诗人对前程充满了信心。D.全诗前三联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写景,景真情深。远近虚实,纵横开阖,景致上伸缩自如,情感氛围步步加深,语出自然,旨归深烈。16.本诗结联素来为人称道,马位在诗文评论《秋窗随笔》中赞其“风神摇漾,一语百情”,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包含的思想感情。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190次之后,屠呦呦项目组根据古方终于研究出了从草药中分离青蒿素。这种艰辛探索不懈追求终有所成的欣喜和快慰,可以借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 , ”词句来描述。(2)在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表达为 , ?(3)国庆前班级开展“报国之志”诗歌专题探究活动,你负责“戍边守疆,保家卫国”板块的诗句整理,学过的相关诗文很多,比如“ , ”就可以用起来。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之歌》通过实地走访,使现实与历史在故事发生地“相遇”。“现场实景+白描动画”的手法,不仅体现了视听语言的创新,更体现了对大运河活态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认识,真正实现了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欣欣向荣的今日运河,是活的历史,更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有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近年来,①一大批题材各异、形式不同的优秀纪录片,②深入生动地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③深受广大观众所好评。④虽然这些优秀纪录片千姿百态,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⑤即深挖“新”与“常”,⑥于新处见常,于常处出新,⑦以守正创新的形式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字”从遇见你》单集5分钟,每集聚焦一个汉字,节奏明快,以说唱、动画等方式讲述汉字的独特性、延续性;《如果国宝会说话》基于对一件件文物细致独到的观察,让文物“自我表达”,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书简阅中国》通过30封古人书信,连通古人与现代人的共同情感,纸短情长;《“鲜生”史》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与美食的渊源,展示美食里的中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纪录片创作的无穷宝藏。坚持守正创新,纪录片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方面,拥有无限可能,令人期待。18.下列对第一段加点的“活的历史”的解说符合文本意思的是( )A.不仅是过去事件的记录,也通过这些记录来反映和解释当前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现象。B.不仅是静态的资料堆砌,而是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揭示出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C.生动的、具体的、正在经历的场景和事件,能够激发人们对过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D.仍然在使用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历史的延续和传承。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优秀纪录片的命名往往很有特色,从文本中选一个简要评析它的艺术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塑造我们强健的身体,增强我们抵抗疾病的能力。运动强度不够,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但是如果运动过度,就会带来肌体损伤。因此, ① 。现在不少人出现了健康问题,如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预防慢性病, ② 。但是,不是人人都懂得科学运动。要让运动更科学,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广使用运动处方,即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制定运动项目、规定运动量等。运动要 ③ 。只要按照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长期坚持运动,就可以让你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预防疾病,保持健康,提高生活质量。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根据下面的示例仿写两句话,向你的同学、家人宣传健康和运动的重要性。健康如同大树的根,只有根基稳固,才能枝繁叶茂。注重运动,让你的生命充满活力和生机。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一首诗这样说:“人生好比粥一锅,煎熬滚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张罗。”一锅好粥,需要慢慢地熬,才能熬出最浓的滋味。冯仑说,伟大,都是熬出来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 2.B 3.C 4.示例:合理。①第⑤段已论说了断桥残雪的有序无序的美感,根据主旨不再需要详析断桥意境。②第⑥段由断桥拓展到所有的残破建筑,更能充分说明“建筑的残破之美”之理。 5.①本文的观点是:“破败残缺表象下的完满蕴意使事物具有审美意义。”②《老桑树》中“遗忘”“二百余岁”“荒芜破败”体现着破败零落,具有历史的沧桑感。③桑树“老态龙钟,伤痕累累”“佝偻”更显苍老残破,直接审美。④石堰(村庄)原本的有序中有了无序。⑤桑树历经了劫难又倔强生绿,部分的有序,部分的无序。⑥这样,丰富的意蕴使老桑树具有了美感。6.D 7.A 8.①环境描写:交代了时令,突出了生活气息,描绘庭院情形,典型环境增强现场感和画面感。石榴成熟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②烘托心情:用火红的石榴烘托祁老人在常二爷到来时高兴的心情,与后文因常二爷带来城外不安消息而产生的紧张、忧虑情绪形成鲜明对比。③情节过渡:引出下文的围坐谈话,为常二爷故意夸奖石榴和祁老人喊瑞丰剪下两个石榴给常二爷等情节做铺垫。 9.①诚信负责:常二爷受托照应祁家的坟地,多年来尽心尽力,“每年春秋两季,我老把坟头拍得圆圆的,多添几锹土;什么话呢,咱们是朋友。那点地的出产,我打了五斗,不能告诉你四斗九升”,在当今社会,诚信依旧是人际交往、商业往来的基石,只有秉持诚信,才能收获他人信任,维系良好关系,比如商业合作中遵守契约,职场上不弄虚作假。②重情重义:他和祁老人兄弟相称,虽身份是帮忙看坟的,但祁家人待他如亲人,他也投桃报李,对祁家的事格外上心,危难时刻主动承担起保护祖坟的责任。当下,人与人之间情义能温暖人心,构建和谐社会,朋友有难出手相助、邻里互帮互助都是重情重义的体现。③质朴直率:他说话直来直去,“说假话是狗养的”,不藏着掖着,这种质朴的性格让人觉得真实可靠。在现代社会,真诚坦率的交流能减少沟通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拉近人与人的距离,避免因猜忌、委婉带来的误解。10.CEG 11.D 12.D 13.(1)该重视的不重视,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想要做好事情,没有这样的道理。(2)您对这两者的研究,是沉潜其中,反复推敲,钻研其中,并亲身实践,日日都有所得。 14.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来获取知识。②诚意正心,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心思端正。③知行合一,将知识学习与亲身实践相结合,自我勉励去践行。④注重细节。15.C 16.①飘荡流离的羁旅悲凉;②臂麻耳聋的疾病痛苦;③思归不得返京无望的愁恨;④得到君王重用,实现抱负的渴盼;⑤时运不济、壮志难酬,前路不明的茫然。17.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自古一贤能制难 有金汤便可无张许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8.C 19.③应改为“深受广大观众好评”或“为广大观众所好评”④应改为“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但……”或“这些优秀纪录片尽管千姿百态,但……” 20.示例1:《“字”从遇见你》,将“自从”巧妙化用为“字从”,紧扣节目每集聚焦一个汉字的内容,新颖独特,富有创意,让人一眼就能明确节目与汉字有关,同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汉字以人的行为动作“遇见”,生动形象地暗示了节目将带领观众与汉字开启一场奇妙的相遇之旅,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众多纪录片名称中脱颖而出,极具艺术性。示例2:《大运河之歌》,用比喻手法,把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比喻为一首歌,从而生动地表明看此纪录片,就是聆听大运河的传奇故事,以韵味悠长的歌突出纪录片的主题和价值。示例3:《“鲜生”史》,谐音双关,新巧别致,“鲜生”既指鲜美食材,又指那些和美食相关的“先生”们,“史”是历史,从而告诉观众,纪录片记录的是鲜美食物的故事,也是文化大家(先生)们的趣味历史故事,二者结合,就是通过美食家们的经典“文人菜”展现悠久的饮食文化,视角独到。21.示例:①运动要适度,科学锻炼。(或:运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②运动是最佳选择③因人而异,更要持之以恒 22.示例:①健康如同房屋的基,只有基础坚实,才能安稳居住。积极运动,让你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②健康如同河流的源,只有源头清澈,才能奔腾不息。坚持运动,让你的身体充满力量和韧性。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