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8张PPT)
孔子
论语十二章
导入新课
导入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文中阐述了孔子哪些思想主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儒家精神在当今有何实践的意义?




重点
难点
素养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课前预习
创作背景
《论语》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课前预习
创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课前预习
题目解读
《论语十二章》
即从《学而》《八佾》《里仁》《雍也》《泰伯》《子罕》《颜渊》《卫灵公》《阳货》九篇中选了十二章包含孔子独白、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等不同形式的内容。
听录音读,小声跟读。
要求:
1、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认准字音。
2、小声跟读,品味情感。
讲授新课
读显身手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速读课文,顺手标好段序、划出字词。
读一读:读准字音
yì 
kuì 
shù 
ěr 
rú 
chù tì 
cè 
nà 
yāo 
wù 
整体感知
结构图解
学 · 整体感知
主旨探微
《〈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大学之道
主旨探微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主旨探微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出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精读课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勤勉
<动>
靠近
可谓:可以说是,可以称为。

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形作动
匡正
第一则
第一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点评】孔子谈“君子”对生活、工作两个方面的要求。生活包括饮食起居,工作包括办事说话。饮食起居尚俭,不主张奢侈,“饱”不应片面的理解为与饥饿相对的“饱”,而应是奢华、奢侈之意;工作应该是多做少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多闻阙疑,慎行其余。”学无止境,做到了尚俭、敏事、慎言,还应该学习,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见贤思齐,随时修正自己的缺点,这才可以算得上是喜欢做学问的人了。
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舞蹈用人的多少,表示贵族之间的等级差别。《谷梁传·隐公五年》:“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如…何:怎样……呢?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解读:你从这第二则你读出了“仁”与“礼、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表假设,如果。
表假设,如果。
示例: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
第二则
第二则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yì)》
【点评】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动>
理解核心概念: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解读: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为>
第三则
第三则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重点字词】
朝:早晨。
道:学问、人生哲理。
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死”。
【点评】人生必有一死,而死亦不可知。正因世事无常,故必急求闻道。警策人当汲汲以求道。这句话形容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心情。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古时对地位低下的人的鄙称,今泛指品格卑下的人。
知晓、明白
<介>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理解核心概念: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有君子义和小人义之分,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结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也。
解读: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第四则
第四则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重点字词】
喻:明白,通晓,这里可译为“懂得”。
【点评】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形作动看齐
名作状在心里
宾语前置
解读: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第五则
第五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重点字词】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齐:与······看齐
【点评】这句话成为后世儒生修身养德的座右铭,毛岸英的爱人教刘思齐,名字就从此句而来。初中所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此意。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质朴
朴实
华美
文采
粗野
鄙俗
虚饰
浮夸
形容配合适当
古: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
今: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解读:本章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质朴与文采同样重要。
第六则
第六则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重点字词】质:质朴 文:文饰
野:粗野 史:虚浮、浅薄
【点评】对这句话的理解,大可指文化,小可指修身,还可指文学、艺术等等。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刚毅、坚强、果断
广、大

以为:把…作为
停止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是很遥远吗?”
解读: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读书人
第七则
第七则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重点字词】
士:读书人
弘毅:抱负远大, 意志坚强。
【点评】士应该具有坚毅宏大的品格;因为士要把实行和弘扬仁道作为自己人生的使命,为此要奋斗终生,死而后已。这句话说得悲壮,总让我想起屈原的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还让我想起诸葛亮、岳飞、文天祥……。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kuì
盛土的竹筐
<动>堆积
……___
判断句:……也
……__去,到_。
古今异义,填平洼地。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解读: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好比
第八则
第八则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重点字词】
为山:堆积土山
篑:土筐
平地:填平洼地
覆:倾倒
进:前进,指继续堆土。
【点评】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解读: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那就是仁爱,智慧和勇敢。引申可理解为一个人要是有足够的道德修养,内心足够强大,没有什么能扰乱他平静的心态。
第九则
第九则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重点字词】
知:通“智”,聪明。
惑:(被)迷惑
【点评】《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进而达到成为圣人的目标。孔子明白指出:智的最高修为是不惑;仁的最高修为是不忧;勇的最高修为是不惧。虽然成为圣人是极高的境界,不易达到,但是仍可透过修行达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约束
归复
<副>一旦
称赞、赞许
判断句:……为……
依靠

条目、细则
不合礼
名作动,实践、从事。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表判断
第十则
【点评】
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且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
此处的“礼”为西周之礼。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
第十则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复”礼:孔子想要恢复的是什么时代礼?
周礼
周礼是周朝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法规。
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礼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
【思考】研读第十章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解读: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语气<副>,表揣测,大概。
实践
__……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动>施加、推与
其……乎;大概(也许)是……吧?
语气词
(之)
第十一则
第十一则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重点字词】
言:话
行:践行
其:副词,大概,或许。
施:施加
【点评】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思考】研读第十一章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读:“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为别人考虑,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何莫;为什么不……呢?
指示代词,那。
激发人的感情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讽刺时政
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ěr

侍奉
孔子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介词,引出对象。
第十二则
第十二则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点评】“兴、观、群、怨”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理论体系,“观”是形式的也是基础,只有通过“可以观”的艺术观赏形式,才能实现“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的社会政治目的。诗之所以是“可以观”的,不仅在于诗具有“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抽象政治意义,更在于春秋时代的《诗》具有付诸视觉形式的具象的艺术意味,即以“诗三百”为代表的诗歌包含政治上可以观察与艺术上可以观赏的双重意义。“诗可以观”这一理论命题潜藏着春秋诗学的特殊意味。“诗三百”广泛应用于春秋时代的社会生活,服务于典章礼乐的政治目的,形成了独特的观诗风尚,这一历史现象直接导致了“诗可以观”理论观念的形成。
【思考】研读第十二章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解读:中国上古文化注重于诗的文学境界,它有宗教的情感,也有哲学的情操,上古的诗,就包括了现在所讲的整个文艺在内,所以孔子说,你们年轻人,何不学诗?并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观、群、怨,就是肯定文学的观察社会、干预生活、修养身心、治国养家的作用。
2
孔子把礼、乐与仁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
4
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6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
1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3
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5
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内容梳理
07
08
09
10
11
12
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兴”“观”“群”“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拓展发散
《论语》
十二章
一、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二、礼、乐以仁为基础。
三、执着追求“道”(真理)
四、君子重义轻利
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七、“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
八、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九、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十、克己复礼为仁。
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二、《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
君子之德
修身养性
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
《论语十二章》
“仁”“礼”关系
君子修身
求学为道
⑴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⑶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⑻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⑿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⑽颜渊问仁。……。
⑵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⑷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⑸子曰:“见贤思齐焉,……。
⑹子曰:“质胜文则野,……。
⑼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⑾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主题归纳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根据《<论语>十二章》的有关章句,总结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的品格。
1.崇德重仁。
2.遵从礼乐。
3.重义轻利。
4.好学笃行。
5.文质彬彬。
6.内省不疚。
艺术感悟
1.比喻说理,形象生动。
例如第八章,孔子以“堆土成山”为喻来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2.人物对话,栩栩如生。
有的章节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如“颜渊问仁”,孔子
给予回答,接着颜渊又问具体表现是什么,最后表示要坚决执
行。通过对话,一个善于思考、领悟,又坚决践行的弟子形象
呈现在读者面前。
3.哲学思辨,充满智慧。
文章节选了孔子许多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名句,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语句给人以人生的启示,表现了孔子非凡的智慧。
写作特色
既然儒家精神有意引导我们成为像君子一样有情怀,有志向,有担当的“仁”人,那大家作为新时代青年,究竟该怎么做呢?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毛泽东欲穷九天五洋,有邓小平在南海画圈,有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梦,他们的行动若盛日当空带来光明,有黄文秀奔赴山间驱逐贫困,有秦玥飞俯首农田促乡村发展,有钟南山逆流而上扛起抗疫大旗,他们的努力若惊涛骇浪折断贫弱的桅杆。所谓英雄,不过是一群普通人挺身而出,即使身无半亩,仍然心怀天下;而我们作为新一代青年,更应该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并做到内外兼修,将儒家兼济天下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谢谢观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