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课件(共5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课件(共5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钟华论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导入新课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证实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后经研究表明,新冠病毒2019年9月或已在意大利传播。随即世界进入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时代。
2020年5月,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很多人都在思考:中国为什么能经受住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带给我们哪些永恒的财富?
这篇《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对这些问题做了初步的回答。
了解2020年中国抗疫的重大事件,理解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梳理文本,分章节概括主要内容,拟写小标题,理清文章思路。
学习抗疫精神,凝聚磅礴力量,助引精神成长。




重点
难点
素养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了解“钟华论”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影响力。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传播力和影响力。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任仲平”是一群人的新闻理想,是一张报纸的社会责任。
钟 声,是《人民日报》以此为笔名的国际评论,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取“警世钟声”的寓意。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
课前预习
作者介绍
官媒的谐音“笔名”
1、任仲平:谐音“人重评”,人民日报重要评论。
2、何振华:“如何振兴中华”,主要负责反分裂主义的文章。
3、柯教平:“科技教育评论”,主要撰写科教方面的文章。
4、国纪平:“国际评论”,主要表达中国官方对国际问题的看法。
5、仲言:“重视言论”,负责引导文艺创作工作。
6、仲祖文、仲组轩:中组部。
7、钟政轩:政法委。
8、钟轩理:中宣部理论局。
9、秋石:中央委员会(主要在中央委员会主管的《求是》杂志发文)。
10、卫民康:卫生部。
11、望海楼:人民日报海外版写作组。
12、郑青原:“正本清源”之意,表达最高层领导人的看法。
13、钟声:敲响警钟,勿谓言之不预。
课前预习
写作背景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我国。人民生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中国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党和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5月10日新华社播发署名钟华论的文章《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人民日报》于次日全文刊载。
课前预习
抗击疫情
课前预习
文体知识


(1)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基本特点:
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3)新闻通讯的种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
事件通讯是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
它具体完整地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意义和影响。事件通讯的题材非常广泛,既可以报道重大事件,又可以叙写“凡人小事”;既可以赞颂先进事物,又可以批评错误倾向。
课前预习
文体知识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代表媒体乃至政党、政治团体等直接发言的喉舌与舆论功能。
社论不同于一般的评论文章,因为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带有权威性的坚守党性原则的评论文章,是不允许任意发挥个人意见的。
课前预习
文体知识
发表日期 文章标题
2021年12月31日 《逐梦新征程,奋斗创未来。——2022年新年献词》
2021年11月6日 《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坚如磐石的中流砥柱。》
2021年7月18日 《伟大的精神之源,奋进的磅礴力量——论伟大建党精神。》
2021年6月27日 《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2021年2月19日 《风雨苍黄百年路,高歌奋进新征程——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智慧力量。》
2020年12月31日 《新征程,我们再出发——2021年新年献词。》
2020年5月10日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2019年9月28日 《让爱国主义旗帜永远高扬——礼赞70年新中国》
社论标题举例
读显身手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速读课文,顺手标好段序、划出字词。
读一读:读准字音
①巍巍(  ) ②突袭(  ) ③揪心(  )
④惶恐(   ) ⑤磐石(  ) ⑥屹立(  )
⑦肆虐(  ) ⑧铆足(   ) ⑨摧毁(  )
⑩气馁(  ) 淬炼(  ) 罹难(  )
谆谆告诫(  ) 沉疴(  ) 挑衅(  )
庚子(  )
wēi

jiū
huáng
pán

nüè
mǎo
cuī
něi
cuì

zhūn

xìn
gēng
读一读:理解词义
①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②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形容不能动摇。
③审时度势:研究时机,估量形势。
④屹立不倒:指像山峰一样高耸挺立。比喻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⑤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⑥谆谆告诫:恳切耐心地劝告。
⑦沉疴积弊:拖延长久的重病;难治的病。
⑧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整体感知
标题回溯
学 · 整体感知
标题回溯
新华社北京时间5月10日发表的一篇通讯报道。由主副标题构成。
主标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是一个介词短语,指出抗击疫情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副标题“2020中国抗疫记”则交代了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
这两个标题结合在一起,意思是2020年中国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思考探究
快速浏览课文,圈画每一章节的关键词句,概括各章节内容,并给每部分拟一则小标题。
——我展示!——我提问!——我补充!——我质疑!——我回答!
梳理文本,分章节概括主要内容,拟写小标题,理清文章思路。
根据课文请分析一下中国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01
02
自读课文(3分钟)
学 · 整体感知
结构梳理
2020,中国战疫取得了重大成果。
01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主心骨。
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有优越性
03
战疫中展现出的中国精神,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04
战疫理念与价值取向生命至上 人民至上
05
经历战疫大考, 得出四点反思。
06
中国对世界的责任与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07
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08
八个部分的内在逻辑层次
梳理文本,分章节概括主要内容,拟写小标题,理清文章思路。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章节 概括主要内容(典型事件) 拟写小标题 概括事件原因或意义
引子 概述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这一事件及历史意义。 战胜疫情 雄浑篇章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 用大量数据直观展现抗击新冠疫情取得的成效。 国家力量 挺过疫情 党中央的领导力、组织动员力,全社会的执行力,是抗疫胜利的关键。
二 武汉用灯光秀表达谢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抗疫。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三 概括抗疫斗争中许多感人场景,阐明力量源泉 中国精神 力量之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当代国人优秀精神品质。
梳理文本,分章节概括主要内容,拟写小标题,理清文章思路。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章节 概括主要内容(典型事件) 拟写小标题 事件原因或意义
四 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数字清零;医务人员等用生命践行使命,用大爱护佑苍生;举国悼念为抗疫牺牲的同胞。 生命至上 人民至上 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许多平凡而伟大的同胞,挺起民族脊梁。
五 强调科学防治的重要,肯定中医药对抗击疫情的贡献。 科学防治 克难攻坚 科学防疫是夺取抗疫斗争胜利的压舱石。
六 反思抗疫经验教训,提出改变的方向与措施。 及时反思 积极改变 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优越。
七 展现全球抗疫最新形势,总结中国为全球抗疫做出的贡献。 命运与共 中国担当 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中国声音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推动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得到各国广泛支持和认同。
八 回望中华民族百年沧桑历史,展望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 历难奋起 重焕生机 任何磨难都只能激发我们奋斗的力量,抗疫斗争的胜利为民族复兴注入蓬勃之力。
(3-6)从灾难意义、执政理念、抗疫方法、经验总结等方面总结抗疫胜利原因。
(7)将抗疫视野从国内转向全球视野,写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以及世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8)回望过去,当下,展望未来。
(1-2) 从国家力量,制度层面总结抗疫胜利的原因。
写作思路
文章思路结构:文章属于纵横交错式的复式结构。
多角度
多层次
全局高度
立体报道
精读课文
课文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2020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历史事件,根据课文请分析一下中国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成果的原因:
党的领导、制度道德优越性是抗疫成功的根本保证(原因);
四面八方的支援与人民的不屈精神、医护人员的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科学防治效果显著,都是党的正确领导的具体体现,也是抗疫取得成功的直接原因。
合作抗疫虽是外因,但在战胜疫情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思考探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这篇通讯中采用了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中哪些金句打动了你?请你把这些语句诵读出来,并谈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感情。
再读文本 思考探究
——我展示!——我提问!——我补充!——我质疑!——我回答!
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化用英国诗人雪菜的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同时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寒冬象征困境,而春天象征生机与希望。“阻挡不了”说明困难总会过去,希望必将到来。
此话出自韩愈的《进学解》原意指的是防堵泛滥的百川,使它们向东流淌,挽回已经倾倒的狂澜。
疫情的肆虐有如洪水猛兽,在最严峻的时刻,党中央沉着冷静,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统筹规划,运筹帷幄,力挽狂澜。能让中国在最短的时间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障百川而东之,会狂澜于既倒。
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此句为对称句式,“从来不是”加强语气,突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句话,生动形象的解读了抗疫期间大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面。九省通衢武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居然面临封城。但是武汉不是孤岛,无数热血儿女奔赴那里和武汉人民一起战斗。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每一个老百姓。
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
引用恩格斯的话强调团结的力量和作用,使得文章的观点有说服力。高度赞扬中国人民集中量办大事的作风,肯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用语精警,犹如格言,让人印象深刻。大难无情人有情,我们能在家中享受物资充足供应、水电网络正常运转的生活的时候,可曾想过这是无数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冒着生命危险操作着一切。
2月7日,江西省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在出发前宣誓。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
用语精警,犹如格言,让人印象深刻。大难无情人有情,我们能在家中享受物资充足供应、水电网络正常运转的生活的时候,可曾想过这是无数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冒着生命危险操作着一切。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引用大量诗句,诠释抗疫期间 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内涵,诗句的使用也丰富、充实了文章内容;一连串的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比喻成文明标尺。生命是宝贵的,只有高度发达的文明才会对生命保持足够的尊重,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明水平。
每一个生命奇迹,都源于永不放弃的努力。所有的“重生”,都在诠释一个理念: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抗疫期间,病房里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医者握着患者的手加油鼓劲。每一次握手,都在传递力量;每一句话语,都是郑重的承诺:“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拼搏。”
不管是108岁的老人,还是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医务工作者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会倾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表现出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
——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不为挫折气馁,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越是艰险越向前。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艰难困苦,相濡以沫。全国人民心手相牵,亿万颗心同频共振,中国力量如钢似铁、坚不可摧。
——顾全大局、甘于奉献。自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人人担当负责,个个尽心尽力,舍小家顾大家,汇小我成大我。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胸怀仁爱之心,践行互助之义,济人之困,解人之忧,抱团取暖踏坎坷,守望相助渡难关。
——命运与共、天下一家。为世界安危担当,为人类健康尽责,为团结合作聚力,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携手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歌颂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高尚品格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典雅厚重之感,更表现了全世界人民互相帮助,携手前行带来温暖与力量。
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
支撑我们走出黑暗的,是燃于内心深处的希望之光面对困境,只要我们每个人信念不倒,信心不灭,则一定能走出黑夜,迎来光亮璀璨的新世界。
拓展发散
思考探究
谈谈抗疫精神,根据文章内容选取一个主题扩写一个文段,如第三部分里面的五个精神主题任选一个,从课文中选取相应的素材。
再读文本 思考探究
思考探究
抗疫精神
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形成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
二十字伟大抗疫精神:
生命至上
举国同心
舍生忘死
尊重科学
命运与共
比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以这两篇为例概括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异同。
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概念定义
报道主体
写作重点
写作特色
相同之处 是一种对人物事迹和经历进行具体形象报道的新闻通讯类型。
一般以先进人物、英雄人物、具有突出贡献的正面人物为主。
重在写人,把人物放在突出位置,一般多写人物个像。
抓住典型事件表现人物,通过典型细节把人物形象表现得充实、立体;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
是一种对一些典型或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的新闻通讯类型。
一般多以典型事件或先进单位为主。
重在写事,但在记事中写人,并且多写人物群像。
完整并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也可以概括性叙述事件,或突出描写事件片段。
同属新闻,具备新闻的基本属性——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等;内容都涉及人和事;写作目的与功用都是为了记录与传播。
①多角度、分层次
全文主体共八个部分,围绕抗疫主题,每部分选取一个方面将从个人到国家,从地方到中央,从湖北武汉到全国各地,从卫生防疫到各行各业,层次分明,角度丰富。
②点面结合
既展现了医护人员群体的英勇无畏、辛劳坚守,也关注到典型人物张定宇、宋英杰的无私奉献、舍生忘死,这都是对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
③、议论抒情相结合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
④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将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完美结合。重现了一幕幕感人的情景,全面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
艺 术 特 色
写作手法
善用排比句及富有诗意、名人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名言诗句和格言式的句子穿插其间,使文章不仅充实、厚重,还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排比、引用诗句
全文主体共八个部分,国绕抗疫主题,每部分选取一个方面全面、客观地展现出来,由整体到部分,由国内到国外,由集体到个人,层次分明,角度丰富。
多角度、分层次
①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叙述的平板和单调。
②造成悬念,引发读者对文章的思考。
倒叙手法
结合习总书记的相关讲话精神,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的相关评论文章,结合前面五篇文章的学习,探讨: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在内涵上是怎样一脉相承的?
比较阅读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团结、真诚合作、致力于民族发展大业的政党。革命领袖高瞻远瞩,有胆识、有魄力、有信心,能够让我们的国家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长征胜利万岁》: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大战中的插曲》: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祖国统一的保障。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公而忘私,鞠躬尽瘁的公仆精神。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新时代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与战争年代革命者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共产党员、基层干部、白衣战士、志愿者、岗位坚守者、八方驰援者,他们在疫情期间,挺立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体现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担当意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仁爱之心,命运与共、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他们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体现了新时代广大中国人民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发扬。
本文是一篇社论,文章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表现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彰显了科学抗议的理性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礼赞,对中国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颂,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同学们亲历了“新冠疫情”,对自我,对民族,对国家,对世界有了更深切地认识和感知,请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400字左右的感想。
课后作业
谢谢观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