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任务式课件(共4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喜看稻菽千重浪》任务式课件(共4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导入 饥饿
五谷

社稷
土地神和谷神
稻、黍(shǔ)、稷(jì)、麦、菽(shū)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
导入
沈英甲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01
喜看稻菽千重浪
代表作品:
《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沈英甲,笔名佳英、英佳,吉林辉南人。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作者介绍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
饥饿而夭折。
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写作背景
新闻: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
新闻文体
通讯就是“比消息更详尽的新闻”
篇幅短小
内容概述
倒金字塔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五W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
时效性真实性简明性
通讯
篇幅较长
内容详细、过程细节
注重形象
感性、理性
消息
人物通讯
所写人物都是在社会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人,他们的精神、观念、业绩等对群众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
神舟十号王亚平
认识体裁
通讯的三个显著特点:
新闻性。同消息一样具有真实性、及时性、新鲜性。
02
评论性。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报道立场和情感倾向。
03
文学性。可以借用文学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使作品更富感染力,但这种文学性首先要确保其真实性,可以使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01
认识体裁
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杂交水稻
之父
袁隆平为什么可以作为人物通讯的主角?你对袁隆平了解多少?
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水稻测得晚稻平均亩产911.7公斤,加上7月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3061.52斤,再一次刷新杂交水稻亩产纪录。
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3000斤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多养活5个人,也意味着离我的‘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
相关知识
他进入了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人民日报》
小时候我们词不达意,长大后我们心不由衷,真正的离别,不是桃花潭水,也不是长亭古道,而是在同样洒满阳光的早晨,有的人永远留在了昨天。袁爷爷,那天中午的饭,我吃的很干净。——网友评论
2021年5月22日湖南长沙离世,享年91岁。
让我们聆听一首送别袁隆平的歌曲《我有一个梦》,一起缅怀“稻念”这位德馨犹存的“神农”。
杂交水稻之父
素材积累
漫漫征程,唯理想者胜,袁隆平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用心编织起一个庞大而斑斓的水稻梦。正是有了梦想的支撑,沙漠里种植水稻这样的“天方夜谭”也变成了现实,创造了一个新的神话。而这样的神话还将持续,因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处境多么艰难,这位稻田守望者仍将借助梦想的力量去温暖世界,造福人类。
——《稻田里的守望者》
【适用主题】初心 童心
尽管天上有一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
【适用主题】健康 希望
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袁老语录
【适用主题】坚持 目标
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到达光明的彼岸的。
【适用主题】健康 希望
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
【适用主题】实践 想和做
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
袁老语录
任务一:
疏通字词,赏析标题
应 应允
应酬
屏 屏息
屏幕
薄 单薄
薄荷
薄饼
yīnɡ
yìnɡ
bǐnɡ
pínɡ


báo
读文积累-字音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采用正副标题的形式。
喜看稻菽千重浪
赏析标题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译文】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正标题引用毛泽东《七律 到韶山》的诗句,意思为“高兴地看到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表达了对袁隆平的赞美之情,突出了其在研究、培育杂交水稻方面的卓越成就;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副标题交代了本文的主人公及其身份,并表明文章的新闻体裁为人物通讯。
正副标题的结合使用,使标题所承载的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清晰。
赏析标题,合作探妙处
部编版
粤教版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求实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部编版和粤教版的小标题,你认为哪一个好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01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02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03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04
工作态度
学术精神
道德操守
理想志向
作用:部编版的好。第一节引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第四节引用外国专家的评价,中外兼备,更显大气与诗意。另外,“他"改成“科学家”则扩大了所指范围,深化了文章主旨。
小标题的结构层层递进,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
聚焦典型事迹,凸显国士精神
任务二:
杂交水稻(hybrid rice)是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
常规稻是指通过选育、提纯、保持本品种的特征特性不变。
杂交水稻是很难的,水稻天然是自花授粉作物,同一株水稻会同时产生200到300朵花,其中包含雄雌蕊,风风一吹稻穗晃动,就在同一花穗内完成授粉配种过程。而杂交则是希望避免水稻自然授粉,拿另一个品种花粉来给这一株水稻授粉,生下“混血儿”。
1958年我国年平均亩产最高的高产田也只有400公斤左右,杂交水稻的成功后平均亩产约为500公斤左右,而对于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其亩产量甚至能够达到600公斤以上。2023年超级杂交水稻单季亩产1200公斤,西方世界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通俗的说,杂交水稻的成功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小标题 主要事迹 精神品质
(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三)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四)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①2001 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小组合作:梳理文本,概括主要事迹及精神品质。
第一部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请简要概括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及其情感变化。
YOUR LOGO
发现特异稻(欣喜)
1
发现真理(收获)
5
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
2
试种特异稻(失望)
3
研究计算(自信)
4
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1
2
3
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稻无优势;
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第二部分:“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如何解决
他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
1
2
第二部分:“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如何解决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
3
4
第二部分:“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面对“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的贬斥,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
面对贬斥杂交水稻,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袁隆平心平气和地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用数据、用事实否定谣言、捍卫科学。
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面对袁隆平在反驳“杂交稻米质太差”的论断时,为什么又承认“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

因为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是事实,袁隆平尊重事实,捍卫真相。

同时,袁隆平又强调任何论述都不能以偏概全,通过个别否定一般,从而维护杂交稻米质整体不错的论断,有效反驳“杂交稻米质太差”的观点。
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这部分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
1
2
3
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写出了袁隆平美好的梦想和希望;
提出战略设想并客观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提出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指标、株型模式和技术路线,让杂交稻走向世界,袁老正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第四部分:“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袁隆平是一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践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研究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捍卫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寻梦者。
专注敬业,严谨认真
不迷权威,极具韧性
勇于担当,实事求是
心怀天下,追求不止
聚焦劳动细节,感受国士风范
这篇通讯中有着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兼备,请你说说哪些细节触动到你?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任务三:
原文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分析
“跨”“迈”“蹲”“翻”等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作时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文本分析
原文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分析
“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词语,准确无误地描绘出袁隆平在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
文本分析
原文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分析
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
文本分析
感悟通讯写法,体会写作特色
任务四:
怎么写的
(1)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2)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具体、典型事例,
(3)细节描写,
(4)运用数据,
(5)灵活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人物通讯的文学性。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夹以议论、描写、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总结全文,概括主旨
1.抓关键句,理清线索;
2.提炼要素,概括事件;
3.品读细节,理解人物;
4.明确主旨,赏鉴特色。
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方法指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