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探寻人性的光芒——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奇葩说》
诸君好,欢迎来到《奇葩说》,奇葩说,说尽天下奇葩事,今天我们要和一位来自千年前的“亚圣”孟子来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人性本善VS人性无善恶之分。
先来了解一下孟子吧!
了解孟子
及其思想
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但始终不受重用。
作者简介
《孟子》其书:
《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孟子》的特点:逻辑清晰、语言雄辩、气势充沛、富于想象。
《孟子》共七篇,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
《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章》
《告子》
《尽心》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孟子名言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性善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仁政思想)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气节)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同义也。(社会原则)
孟子思想
《奇葩说》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诸君,请认真阅读文本,理解孟子的观点,找出论说的逻辑漏洞,一举击破,祝君好运。
活动一:初读文本,听朗诵标注读音、划分节奏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初读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忍:①忍心,狠心
我不忍其觳hú觫sù——《齐桓晋文之事》
②此指忍心对待,狠心加害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怜爱别人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上古的圣贤之君有怜爱别人的心,就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
先王:①此指上古的圣贤之君
②前代君王
斯:连词,就,则
以:用
行:施行
运:运转,转动
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的原因:(在于)有人如果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到井里,都会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的心;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小孩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小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ù惕tì恻隐之心;非所以内nà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yāo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wù其声而然也。
所以:①这里表原因,……的原因
②用来……的
今:假使,如果; 乍:突然; 孺子:小孩
怵chù惕tì: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非……也:表否定判断,不是……
内nà:同“纳”。内交,结交 要yāo:求取。要誉,博取名誉
乡党:同乡 恶wù:厌恶 其:代词,小孩的
然:这样
由此看来,没有哀痛怜悯之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之心,就不是人;没有谦逊推让之心,就不是人;没有是非曲直之心,就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wù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由是观之:由此看来。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羞恶wù: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辞让:谦逊推让 是非:指事理的对与错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就是“爱人”,人与人相亲相爱。
义:义者,宜也。合乎正义的行为和事情。 礼:礼,体也。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
智:智,知也。知道日常的东西,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
端:萌芽,发端 ……也:表判断,……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好像他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能做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自己伤害自己(自暴自弃);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的国君不能做到仁义礼智的人,是伤害自己的国君(暴弃君主)。所有自身拥有这四种发端的人,(如果)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刚刚开始涌出(最终汇成大江大河)。如果能够扩充它们,就足够用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都不够用来侍奉父母。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是:这
犹:如同,好像; 四体:四肢 而:第一处,表转折,却;第二处,表顺承
贼:伤害 凡:一切,所有 于我,在自身
扩:张大,推广 充:扩大,发挥,充实
若:好像 然:通“燃”,燃烧 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苟:如果 保:安定 四海:借代天下 事:侍奉
《奇葩说》
为了更好的了解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证思路,抱有必胜的把握,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本结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观点
论证
对比
假设
推导四心
恻隐之心—仁
举例
反:不足以事父母
譬喻:四端四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观点
论证
对比
推导四心
辞让之心—礼
羞恶之心—义
恻隐之心—仁
孺子入井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举例
是非之心—智
正:足以保四海
反:不足以事父母
譬喻:四端四体
人性本善——仁政必施——天下必治
《奇葩说》
温馨提示:
反驳对方观点可从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等方面来进行,小组讨论开始展开辩论吧!
反驳论点
孟子论点: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天下运之掌
反驳:
1.有“不忍人之心”就一定能施行“不忍人之政”吗?比如:君主个人能力不行(朱允炆)
2.当实施“不忍人之政”,却会触犯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君主会如何抉择?
(君主想减免苛捐杂税,可是战事需要军费等,最终依然是加征赋税)
3.受社会环境、制度的阻碍(戊戌变法)
逻辑漏洞:
强加因果
反驳论据
孟子论据: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反驳
1.这个人如果是刚出生的婴儿,他会对“将入于井”的孺子产生“怵惕恻隐之心”吗?
2.如果这个孺子是个做了十恶不赦的大事坏人呢?
3.“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这个“人”和“孺子”之间是何关系?血亲?敌对?现实情境越具体,人的行为就越多元,不同情境中人的道德行为也不同。
故人性无善恶之分。
逻辑漏洞:
由部分归纳推论整体
以偏概全
反驳论证
孟子的论证:是“以‘孺子入井’的共情反应,推导出‘不忍之心先天普遍存在’,再进一步认定其为‘仁之端’(道德根源)”
反驳
1.“怵惕恻隐”,人类面临“生命危险”时的本能反应,这并非是道德层面的“不忍人之心”,将本能反应与“主动关爱他人,克制伤害别人”由本质的区别;
2.从“存在不忍之心”直接推导出“其为道德根源”,缺乏中间逻辑链:孟子认为“不忍之心”是“仁之端”,即道德的起点,但未证明“道德只能源于不忍之心”。现实中有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的约束,而非道德根源。
故人性无善恶之分。
逻辑漏洞:
偷换概念
感谢双方辩手!其实,无论是坚信‘性本善’还是存疑,我们最终的目都是一致的——如何让我们自己和社会变得更好。”
“孟子告诉我们,善的种子在你我心里,你要去滋养它(扩而充之)。”
“现实的案例提醒我们,善的环境需要我们去建造(制度、法律、教育)。”
感谢观看
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