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4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4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为了打开语文的新世界
我们善读、精思、妙言
为此全班分为六组
各组为战
既是同窗,又是战友
作战第一步——
设计组名
设计口号
设计组徽
【计时5分钟】
①请各组成员展开讨论并在对应黑板上书写,计时结束后以各种形式展示团队魅力。
②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派出代表,给出客观公正的评分。
口号:是否整齐、响亮(0-2分)
板书:是否美观,字迹工整(+1分)
展示内容:是否正确,详细,完整(0-3分)
展态:是否大方,自信(0-3分)
创意加分:展示形式新颖,独特,调动气氛(+2分)
补充质疑:非展示组可以正确指出问题或者进行有效补充(+1分)
【评分标准】
回答问题的环节需要自报队名
导学案展示各环节
环节一:自研
环节二:交流讨论
环节三:抓阄抽签
环节四:板书
环节五:展示
环节六:补充质疑
环节七:教师梳理
环节八:评价、打分
别了,『不列颠尼亚』
1.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每队按完成程度加分。
2.突击提问,检查预习效果:回顾香港的历史,香港最早什么时候被割让,又是何时回归的?
北京条约
租期99年
1898年租借新界
7月1日生效
1841年英国强占香港岛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
历史沧桑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英鸦片战争,清廷战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光绪二十四年(1898),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条例》,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阐述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立场。此后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97年香港回归实纪
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
新课导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面对如此光荣的时刻,如果是你,你会着力描写什么?
交接仪式现场的庄严?
庆祝回归人群的激动?
……
据统计,现场至少有778家媒体,8423人登记对此进行采访。 一时之间,好文章、好标题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英国《泰晤士报》头版标题:再见,香港!
日本《读卖新闻》封面报道:香港回归祖国。
德国《世界报》头版标题:156年后,香港回到中国怀抱。
美国《纽约时报》头版报道:香港回归中国,结束英国156年
的殖民统治。
《解放日报》:香港,今回祖国怀抱。
《羊城晚报》:今天,香港回到祖国怀抱。
《工人日报》:十万人歌舞欢庆,天安门火树银花。
作者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
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
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在众多新闻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文体知识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
狭义—消息
广义
通讯
1.人物通讯
2.事件通讯
3.工作通讯
4.风貌通讯
消息
新闻评论
特写
访谈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按照新闻的基本构成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
(第1段)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港督府变迁(4)、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港岛(7)、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8)
(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作者为什么选择“不列颠尼亚”这艘船作为标题?
“不列颠尼亚”号:这是一艘英国皇家游轮,被吉尼斯评为世界上最大的游艇,是英国女王或王室成员到国外访问或在国内航行时的正式私人寓所,1953年4月16日由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主持下水礼,1954年1月11日首航,是英国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是英国最有名的游轮,这艘在海上风光了近半个世纪的游轮,标志着大英帝国昔日的雄风和王室的尊荣。
题目解读
1985 年 8 月,英国王室成员在不列颠尼亚号船上合影。
1997 年 12 月 11 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右)在不列颠尼亚号退役仪式上偷偷擦拭眼角泪水。
环节二:交流讨论 10min
(小组内讨论导学案三大版块六个问题的答案,集思广益)
环节三:抓阄抽签 2min
(每个小组派出代表随机抽取一道题目)
正式进入本课学习
环节四:板书 6min
(小组内讨论抽取的题目,集思广益书写板书)
环节五:依次展示
环节六:补充质疑
环节七:教师梳理
环节八:评价、打分
正式进入本课学习
整体感知
1.找出文中含有具体时间的句子,请各小组根据这些时间概括文中选取了哪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时间 主要事件
30日4时30分 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30日4时40分 彭定康乘车离开港督府
30日6时15分 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30日7时45分 举行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30日最后一分钟,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1日第一分钟,五星红旗升起)
1日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文本研读
第一场景(第3段)
6月30日下午4点30分至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
表明港督将永远成为历史,今后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文本研读
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
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二场景(5-7段)
6时15分,在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7时45分,降英国国旗。
文本研读
米旗落幕 五星升起
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三场景(8-9段)
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文本研读
第四场景(10段)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不列颠尼亚”号
标志着英国统治结束,香港已经回归祖国。
①增强所记录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可信度。
②体现了盼望回归的激动和急切心情。
③体现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的来之不易和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时间写得特别准确、紧密有什么作用?
历史闪回
1997年,在中英交接仪式上,英国要求将降英国国旗和演奏英国国歌持续至6月30日最后一秒才结束,请求中国推迟一秒,即在7月1日零时零分一秒才开始升中国国旗和演奏中国国歌。但是,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
为什么我们一秒钟都不愿意多给?
国家尊严高于一切!
__________
文本研读
在这四个场景中,作者将视角聚焦在何处?(提示:什么被翻来覆去提起?)
三次降旗、一次升旗
一条时间线索贯穿全文,典型镜头
深层探究
3.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
第二次降旗——港岛上的降旗仪式
第三次降旗——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的行使主权。
整体感知
2.作者客观报道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对香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有所记述。作者选取了哪几件 为什么单单取这几件?
①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将成为历史的陈迹。(第4段)
②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第7段)
③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第八段以及最后一段)
2.为什么单单取这几件?
港督府
军营
港督府是英国在香港的最高统治机构,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暗含对英国殖民者的讽刺。
军队象征一个国家的主权。156年前,在这里丧失了主权,而且英国殖民者一直希望在港能保留驻军权。而现在米字旗在当年升起旗帜的地方降下,象征着主权终于回收,体现一种民族自豪感。
整体感知
第一次升旗
清楚的记录第一次升旗事件,代表这从那一刻起,中国人就时时刻刻记录着这笔屈辱的历史,盼望这香港的回归,永远不会忘记。
深层探究
4.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分析这些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同学之间互相分享三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蒙蒙细雨”的环境描写,营造出庄严肃穆、略带伤感的氛围,也暗示着香港告别殖民统治的历史时刻的到来。
其次,强调“二十五任港督”,突出了港督府作为英国殖民统治象征的历史悠久,其易主更具历史意义。
深层探究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紫荆花图案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标志,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暗示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和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交接。
“日落仪式”一语双关,既指当天的仪式,也暗喻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深层探究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紫荆花图案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标志,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暗示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和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交接。
“日落仪式”一语双关,既指当天的仪式,也暗喻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第11段)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侵略者从哪里来的最后必然回到哪里去。
一语双关,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
作者不露锋芒地借景寓意,将大英帝国的不可一世和铩羽而归在今昔对比中展现出来。 让人感受到作者追思历史时的心潮起伏,极具感染力。
如何理解这一细节/这句话?
提炼主旨
5.本文作为新闻报道,以客观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仍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如“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通过对五星红旗升起这一庄严场景的描述,以及“从此恢复”等词语,能够体会到作者对国家主权得到维护的自豪与喜悦之情。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暗含对英国殖民统治结束的欣慰,以及对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骄傲。
提炼主旨
6.香港回归是重大历史事件,作者为何选择从“港督离港”这一角度进行报道?这样的视角有什么独特之处?
原因:港督是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的象征,港督离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从这一角度报道能够以小见大,通过具体、典型的场景反映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本质意义;同时,港督离港过程中的一系列仪式和场景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画面感,便于进行新闻特写的细致描写。
独特之处:视角独特新颖,避免了对香港回归事件进行面面俱到但可能流于表面的报道,聚焦于具有象征意义的细节,使报道更具深度和感染力;通过对港督离港的描写,将历史与现实相连接,引发读者对香港历史变迁的思考,增强了报道的历史纵深感和思想性。
周婷 杨兴
倒装句式,突出“别了”,强调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彻底终结,隐含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和民族自豪之情。
3
运用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不列颠尼亚号不仅指英国王室皇家游轮,也指英国的殖民统治,意味深长,具有独特性。
2
运用象征的修辞手法,以不列颠尼亚象征英国或英国的殖民统治,十分巧妙,突出而形象地宣告了英国统治的终结。
1
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含义?使用了什么手法?
文本研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描绘现实场景时,随时穿插叙写历史知识,请找出这样的内容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补充新闻事实,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内容)
2、形成今昔对比,不仅使现实场景有画面感,还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从而产生历史纵深感。(效果)
3、在今昔的沧桑巨变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感。(主题)
现实与历史交织的手法有何作用?
主旨小结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无比欣喜、自豪之情。
如果你是现场记者,会对观看实况转播的亿万观众该说什么?
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是:“彭定康的车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的。”
凤凰卫视的解说词是“按惯例,历任港督离港前都要坐车绕总督府两圈,彭定康也不例外,只是不同的是,彭定康没有继任了。”
【2019全国Ⅱ卷】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100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城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级通水。
当堂训练
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100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城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级通水。
参考答案:2019年3月13日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这次工程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实现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时间+对象+事件
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