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第1节 电压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六章 第1节 电压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1节 电压
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电压》是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人教版)《第十六章 电压 电阻》第1节的内容。电压是电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同时也为学习下一章的欧姆定律打下基础。正确使用电压表是电学实验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本节课主要内容由“电压”和“电压的测量”两部分构成。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推理让学生感知电压的存在,再将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电流表知识迁移到电压表的学习中,并自主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用电压表测量电压的实验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学情分析 从知识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电流和电路,了解了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对科学探究方法已有初步的了解。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与电压有关的现象,但这些经验往往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认识。电压和电流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时存在困难。电压表的连接容易与电流表的串联接法混淆,需强化“并联测量”的规则。 从思维方法上看,初三的学生初步具备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对电压这种不可直接观察的物理量仍需要直观类比(如类比水压)和实验现象支撑。通过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推理。通过演示电压表的错误接法,了解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知道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的单位。 2.通过阅读课本小资料,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电压。 科学思维 1.通过类比电压与水压,理解电压的概念和作用,发展科学思维。 2.通过对比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迁移能力。 科学探究 能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增强规范使用测量工具、正确获取数据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用电压表测电压的实验,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电压;电压表的使用。 教学难点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演示实验:分别将一节电池和两节干电池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 提出问题(1):小灯泡的亮度变化了说明经过小灯泡的电流变化了,是什么引起了电流的变化呢? 提出问题(2):电池数量的不同为什么会影响电流的大小呢? 2.引导观察:电池的上面标有“1.5 V”的字样,它表示的物理量叫作电压。 观察现象:电源从一节干电池换为两节干电池后,灯泡更亮了。 思考并回答:增加了一节干电池导致电流变大了。 思考问题。 观察电池上面的字样。 通过对比实验和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电路中电流的产生、变化及其与电源电压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知探究 一、电压 1.图片展示:身边的电压。 2.介绍电压: (1)我们把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水压使水定向运动,从而形成水流,提供水压的装置是抽水机。电流和水流都可以看作某种物质的“流动”,电压使电荷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提供电压的装置是电源。 (2)电压的符号:用字母“U”表示。 (3)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用字母“V”表示。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 kV= 1 000 V =103 V,1 mV = 0.001 V= 10-3 V。 3.布置任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小资料“常见的电压”,了解常见的电压。 简单介绍特高压输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二、 电压的测量 我们知道电流有大小,测量电流可以使用电流表。电压也有高低,测量电压要使用电压表。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 1.布置任务:观察、对比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构造,说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布置任务: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的小资料“××××型直流电压表使用说明书(节选)”,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提出问题(1):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呢? 使用电流表时,电流表应该与被测用电器串联。如果电压表也与被测用电器串联,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学生实验①:将电压表与被测小灯泡串联接入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有示数,但小灯泡却不亮了。 学生实验②:在电路中,再串联一个电流表,测一测是否有电流。 总结:电压表不能串联使用,要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提出问题(2):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应该如何连接?如果接反了,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教师演示错误接法,说明: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就会出现指针向反方向偏转的情况,容易损坏电压表。在闭合开关前,可以通过试触的方法,及时发现电压表反接情况,及时改正。 提出问题(3):为了保护电压表,使用时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范围呢? 教师说明:使用时,可以先观察所使用的电源,查看电压标识,或者根据我们的经验,估计电压值。例如,我们使用一节1.5 V的干电池供电,那么,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就不会高于3 V,可以直接选用0~3 V的测量范围。如果无法查到电源电压标识,无法估计电压,就要先选用0~15 V的测量范围,试触时如果发现示数小于3 V,再选用0~3 V的测量范围。 当我们需要测量电源两端的电压时,可以将电压表直接并联在电源的两极上。 提出问题(4):我们之前学习了电流表的读数方法,请大家仿照电流表的读数方法,说说电压表应该如何正确读数呢? 3.请各位学生完成电压表的读数练习。 4.布置任务:测量教材本节图“测量电压”中小灯泡两端的电压UL和电源两端的电压U。 注意事项: ①先画出电路图,按照电路图摆放好元器件。 ②连线时,从电源正极出发,依次连接开关,小灯泡,之后连接电源的负极。最后再将电压表并联在小灯泡的两端。 ③先观察电源的标识,再估计电压大小,然后选择电压表合适的测量范围。 ④闭合开关前要试触,观察电压表指针的偏转情况以及电路的连接是否有误。 5.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电压表两次的示数相等。得出结论: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思考: ①有电流通过用电器,用电器的两端一定有电压吗? 演示实验:将电源、开关、小灯泡、电流表依次串联,将电压表并联在小灯泡两端。试触后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电流表有示数,说明有电流经过小灯泡,电压表也有示数,说明小灯泡两端有电压。 ②用电器两端有电压,一定有电流通过电路吗? 演示实验:断开开关,将小灯泡取下,闭合开关,我们发现电流表没有示数,说明没有电流经过灯座,而电压表有示数,说明灯座两端有电压。所以用电器两端有电压时,不一定有电流通过用电器,还得满足的条件是电路必须是通路。      观察图片,倾听教师讲解。 学习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的符号、单位;了解伏特的生平。 阅读课本的小资料“常见的电压”,了解常见的电压。 观察、对比并得出结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相同点是都有三个接线柱,两个测量范围。不同点是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不同。使用电压表时,当选用0~3 V的测量范围时,其分度值为0.1 V;当选用0~15 V的测量范围时,其分度值为0.5 V。 阅读小资料。 思考并回答: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完成实验,观察并思考。 完成实验,观察并思考:电流表的示数为零,电路如同被断开了一样,所以电压表与小灯泡串联后,就几乎没有电流经过小灯泡了。 思考并尝试回答:为了保护电压表,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最大测量值。可以先估计所测电压大小,再选合适的测量范围。 思考并回答:先明确电压表所选用的测量范围,确定电压表的分度值,再看表针向右总共偏过了多少个小格,最后用格数乘以分度值就能知道所测电压大小了。 完成电压表读数练习。 画出电路图,并完成实验。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UL=2.5 V,电源两端的电压U=2.5 V。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思考、回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所以如果已经形成电流了,那么就一定有电压了。 观察实验。 思考、回答。 观察实验。 通过生动直观的视频导入、类比讲解、系统介绍、科学家生平介绍以及自主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全面且深入地理解电压概念,同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科学素养、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对比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异同、阅读课本小资料,了解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迁移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实验和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利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电压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知识层面和方法层面的收获如下: 1.知道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2.知道电压的单位。 3.了解常见的电压。 4.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电压。 5.利用类比法学习电压。 6.通过对比电压表和电流表,将电流表的知识迁移到电压表的学习。 学生从知识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本节课的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板书设计
16.1 电压 一、电压(U)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单位:伏特,简称伏(V)。 常用的单位:千伏(kV)、毫伏(mV)。 1 kV= 1 000 V = 103 V 1 mV = 0.001 V= 10-3 V 二、电压的测量 1.电压表的使用 ①与用电器并联 ②“正进负出” ③被测电压不超过最大测量值 2.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