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看山不是山——学看地形图课题二: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一、课标分析课标落点: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地理工具方面给出的要求是: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地理实践方面给出的要求是: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利用模拟、虚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验。二、教材分析:新教材从空间尺度的视角,按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认识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关系,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主体由两个空间尺度构成,“认识全球”、“认识区域”,以此两条为主要线索,利用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工具的运用,将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在不同主题中贯穿地理工具应用和地理实践活动,突出地理课程的实践性。本节课是在“认识全球的自然环境框题”中,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不同部位,像陡崖、鞍部、山谷、山脊、山顶等,以及对坡度陡缓的判断。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为后面继续学习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的判读做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学情分析:本单元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初一学生有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活跃的思维,在生活中有很多接触地图的机会,通过学习地图的阅读,已经具备初步运用地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但对于地图的使用比较陌生,仍处于初识阶段,其空间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在课堂教学中要格外注意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因此,本节课要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对地图的认识和运用能力为教学的出发点。四、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观察地形模型和制作海拔标尺,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区域认知)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能够在模型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五种山体部位。(综合思维)3.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观看视频,能够在模型上绘制出“山体”的等高线,并能总结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五个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点,并判读山坡的陡缓。(综合思维)4.通过规划山体旅游设施,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准确判读地形,并提出合理化的规划。(区域认知)5.通过合作探究,制图绘图、实践观察等方式,感悟生活化的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五、重点与难点1.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2.说出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教师展示学生从崂山野外考察后制作的地形模型。教师引导:同学们在这个模型上都看到了哪些地形什么?老师看这山是山又不是山?看着少了点什么呢?学生活动:观察模型,思考陆地五种地形类型的基本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差异,查找不足——缺少海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模型,并根据模型所呈现的内容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讲授新课★教学环节一:制作海拔标尺教师引导:海拔是我们辨别地形类型重要的标准,下面我们就为你的地形模型制作一个海拔标尺。学生活动:学生利用手中的硬纸板、尺子等工具,制作海拔海拔标尺。(设计意图:通过制作标尺,认识海拔对于识别地形的重要作用,通过自己制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教师转承:为节省体力,考察小队的同学们决定坐索道上山,在索道上,同学们发现崂山形态千姿百态,同学们还录了一段视频。★教学环节二:识别山体部位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观察崂山地形特点。教师引导:视频里崂山山体形态都一样吗?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山,或见过哪些山吗?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国大好河山太多了,五岳至尊泰山,世界之巅珠峰,日照生紫烟的庐山等等,形态千差万别,那我怎么辨认他呢?其实无论多复杂的山体,基本有五种部位:山脊、山谷、山顶、陡崖和鞍部。学生活动:结合手中的山体模型识别山体部位,并将其名称写旗帜上,插在合适的位置。成果展示:学生分小组展示山体模型中的山体部位。(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学生利用手中的地形模型,并将其写旗帜上,加深了对山体部位的印象,通过实物识别山体部位名称,更加科学、直观。)教师转承:刚才有同学提到爬山太累了,那我想选择一条更轻松的路线怎么办呢?有什么工具能帮到我们?今天老师要给咱同学介绍一种神奇的地图,它不仅能显示海拔,还能显示地表的起伏,他就是等高线地形图。★教学环节三: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教师引导:出示多幅等高线地形图,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过程”。活动要求:1.利用标尺确定等高距,至少绘制三条等高线(假定山脚海拔为100米);2.用标尺、尺子、绳子等工具在地形模型上,每隔一个等高距绘制一 条等高线,直至不到一个等高距为止(先描点,再连线);3.标注每条等高线的海拔。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1.图中的数值表示什么?2.等高距是多少?3.a、b、c 的海拔分别是多少?4.b、c 的相对高度是多少?。教学评价:通过观看视频,更直观的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加深了对等高线的理解。教师转承:接下来我们结合视频用手中的实验器材,绘制地形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按照步骤说明和注意事项,分工合作,制作山体等高线地形图。完成后结合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课,在地形模型上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小组分工合作,使学生的角色从被动接受事实,转变为学习经验、问题和解决方案的积极贡献者,并在积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和能力。)★教学环节四: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多媒体展示:户外旅行软件的界面。教师转承:亲手画等高线确实很麻烦,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软件越来越便捷。户外旅行 APP 能实时记录所到处的海拔,爬行时间、路程等,还能显示旅行轨迹,叠加等高线地形图还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显示附近的景点服务区等信息。观察图中的设施、景点、环形步道,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图中的设施、景点、环形步道的分布分析原因。教师转承:看来咱同学已经能看懂等高线地形图了,等高线地形图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有机会让我们来开发某山地景区,你们都想开发什么项目,把它们建在哪里,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将设计的项目插在山体部位上。成果展示:学生分小组展示规划的项目并说明理由。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生活场景与等高线地形图地图关系的分析,体现出通过项目活动过程生活与地图的认识和理解。(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学习,学生利用手中的地形图完成对景区的规划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活动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实践的能力。)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的演变教师引导:教师展示并介绍我国从古代到现代地形图的绘制和应用,启发学生意识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地形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便捷,了解古代地形图的绘制,还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上古代人的智慧,培养爱国主意义情怀。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认识地形图的演变历史。(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地形图的演变图片,让学生了解地形图发展的历史,认识地形图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和作用。)◎课堂总结中国有句很有哲理性的话叫:看山不是山,刚上课时我们看了这座山,上完这节课我们再来看这座山,你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随着地理学习的深入,我们看待到的山视角会越来越多,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同学们能用地理的视角看问题,能在生活中发现地理,更能将学过的地理应用到生活中去。◢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