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2025-2026 学年高中三年级摸底考试语 文 试 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考生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 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交回。一、阅读(72 分)(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小题。材料一:简论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文章华国 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注的部分,深刻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其中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文体言诗歌。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散曲,长达三千多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史像-奔流不息的文学长河。我们观察这条千姿百态的 长河 ,可真切感悟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韵律之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至迟在公元前 6 世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经》就已基本编定。《诗经》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节奏结构大都是二、二。到了汉代,五·和七言诗开始兴起。五言诗虽每句诗只增加了一个字,却是由三个节拍构成的,其常见的结构是 二、二、一 或 二、一、二 。与四言句相比,五言句在句式上要灵活。七言诗的节.增加到四个,不但较大地增加了意义的容量,而且在句式上也更灵活多变。五言和七言成体诗歌的主要句式,发展至今。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征体现于诗歌的平仄格律。古人早就将汉字的四种声调归:平、仄两类,于是 四声 的问题转化为 两声 的问题,非平即仄,非仄即平,这就有可能在·写作中交错运用两类声调,从而达到声调铿锵的效果。古代诗人摸索这种规律的过程是:而艰苦的。在汉末《古诗十九首》中,还很难找到声调上完全合律的句子。到了南朝,以沈:代表的诗人从理论上探讨了此问题。南朝后期的一些诗人,便能写出平仄基本合律的五言到唐代,中国诗歌的平仄格律基本定型。五、七言诗的格律中还有对仗。《周易》《尚书》中已有对仗出现。汉 六朝诗人在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从初唐开始,诗人们运用对仗手段已经驾轻就熟。到了盛唐的去晚唐的李商隐等人,对仗的手法变化无穷,已经超越格律的要求而成为精益求精的艺术 if 现在常见的对仗是 宽对 ,仅要求上下句对应词语的词性相同,而无需严格遵循意义关羽 工对 有了更大的表达空间。总之,包括句式、平仄与对仗在内的诗歌技巧融会贯通,从艺术风貌上形成了五、七言诗歌的韵律之美。意象之美,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屲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8页)意,这是因为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比如,山水田园诗本来完全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营构主观意象的生动。中华民族对意象之美的追求在古典诗歌中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中华先民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擅长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周易》的卦象、汉字的象形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孔子与弟子子贡、子夏之间有两段对话。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告诉你一个道理,你就有新的感悟)。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索以为绚兮(灿烂的笑容多美啊,黑色的眼眸流转真妩媚啊,白净的脸上装饰得真美丽啊)。’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绘画都是先施素底,再上颜色)。 曰: 礼后乎(就像礼在仁之后吗) 子曰: 起予者商也(启发我的是你卜商呀)!始可与言《诗》已矣。 宋代谢良佐评曰: 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 这说明,诗歌更有利于通过具体情境的描述来领悟普遍的抽象道理。中华先民还常常用谐音这座桥梁形成意象,用具体形象更委婉地道出思想情感。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中 烛 是 嘱 的谐音, 围棋 是 违期 的谐音;由于 柳 留 谐音,诗词中描述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由于诗歌的思维方式是直觉的而非分析的,诗歌的语言是模糊多义的而非明晰单一的,诗歌的意义是意在言外而非意随言尽的,所以更能担当起思考并理解人生真谛的重任。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此语既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又说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即那些传诵千古的诗歌都是由意蕴深长的意象构成的。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摘编自莫砺锋《简论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材料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二是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情趣。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例如 孤云 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杜甫《幽人》 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 ; 停云 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 白发三千文 。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这些诗都写到 心 ,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 愁心 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 故园心 却系在了孤舟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 心 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七如火炬是明亮的,但 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 中的 漆炬 这一意象非常新奇、阴间的一切部和人间颠倒着,黑色的灯笼可象征着死亡循环的延续。(摘编自袁行雷《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语文试题 第 2 页 (共 8页)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活力的部分,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文体首推诗歌。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就是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和意象之美。B.古代诗人摸索平仄规律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在《古诗十九首》中,还很难找到声调上完全合律的句子。这说明汉末的诗人还没有掌握运用平仄的一般规律。C.从初唐开始,诗人们运用对仗已经得心应手,到了晚唐李商隐时,对于对仗手法的运用已经登峰造极,对仗手法超越格律要求而成为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D.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自然与社会)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情思,源自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2.《长安的荔枝》带火了荔枝诗词。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有关荔枝的诗句最具韵律之美的是(3分)A.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B.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C.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D.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3 分)A.“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由于经过诗人的审美关照,“梅”蕴含了坚韧不拔、清高芳洁的意趣。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蜉蝣”这一意象,出自《诗经》中“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其含义较稳定单一,主要体现生命短暂与无常。C.“流光”这一意象具有多重含义,可指光彩、月光、流逝的时光。例如《春江花月夜二首》中“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舟过吴江》中“流光容易把人抛”。D.“老鱼跳波瘦蛟舞”通过独创的神话意象与不寻常的奇幻描写,体现李凭弹奏箜篌的强大感染力,也使这首诗具有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4.学校将举行诗歌创作大赛,你作为参赛者,将采用哪些方法创设诗歌的意象 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4 分)5.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请结合材料一中孔子与子贡、子夏的对话,加以分析。(6 分)(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娘 佛王 鼎1934 年秋,山西汾阳柳家村灵岩寺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晨雾里。露水晶莹地挂在佛堂的石阶缝隙间,滋养着片片青苔,踩上去感觉带着湿意。第一炉香燃尽了,灰烬在青石板上积成————小堆,被偶尔掠过的风卷得轻轻打旋。柳毓娘仍盘坐在露天佛堂的蒲团上,月白色的素裙沾了些草屑,她却浑然不觉。身前五 二百铁佛通体乌青,佛掌的纹路间还凝着昨夜的露水,折射出细碎的光。四周静极了,只有远处多宝塔的檐角铜铃,被风吹拂得发出断断续续的叮当声。就在这时,柳毓娘恍惚间听见一声声 叹息 ,像是从铁佛的胸腔里溢出来的,混着香火燃尽的余温,阵阵漫过她的耳畔。她抬眼望向中间那尊垂目拈花的铁佛,佛的眉眼依旧慈悲低垂,可那想象出语文试题 第 3 页 (共 8页)的 叹息 却让她心头微微一颤,生成几分莫名的触动。毓娘望着佛像,想起 7 岁那年祖母给她讲的往事。祖母还是孩子时,听祖母的祖母讲述造铁佛时的情景————老师傅将数吨晋城铁锭、整整十骡车刀枪剑戟等兵器和五箱银元倒进沸腾的熔炉。 这些东西有精气神,造成的娘佛才镇得住魑魅魍魉,护得住黎民百姓…… 妈,梁先生他们到山门了! 女儿春杏的唤声惊醒了她的回忆。毓娘匆匆理着衣衫领,指尖触到微凉的盘扣,佛堂门槛外已传来皮鞋叩着青石地砖的脆响。听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保护文化血脉,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调研了几千处中国古建筑。毓娘正想结识这样的人。林徽因仰头端详铁佛,琥珀色围巾被风卷起一角: 思成,你看这衣褶走势,竟像是从云冈石窟走出来的飞天。 她伸手描摹着佛像轮廓,眼里满是惊叹,不由赞叹: 这么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竟然像婴儿一样得到了呵护! 梁思成举着相机后退半步,调整光圈焦距按下快门。镁光爆闪瞬间,毓娘分明看见林徽因与娘佛对视的眼里发出亮光。林徽因突然轻呼: 座上有铭文!‘女弟子柳门文君独资造像并立规:此后柳家历代传一女,专祀供奉…… 她转身凝望毓娘,问道: 当年为何要历代传一女供奉 毓娘到了嘴边的话竟不知从何说起。她那时未曾想到,这个问题在三年后化作炮弹,呼啸着穿透了佛堂的寂静。1937 年秋的某夜,汾河的水流带着寒意拍打着堤岸。毓娘攥着太原兵工厂密信在佛堂里踱来踱去。此时侵华日寇已逼近太原,兵工厂急需钢铁铸造枪炮。她的靴底碾过地上的香灰,留下一串凌乱的脚印。考虑再三,毓娘决定将铁佛拆毁,交给兵工厂熔化后铸造武器。她着手安排乡人拆毁铁佛,三日内运走。可二叔柳承嗣一脚踢翻鎏金香炉: 败家娘们儿!这些精铁佛是柳家祖产! 毓娘猛地转过身来,烛火映着她涨红的脸: 娘子关昨夜被攻破了。日本人的铁甲车碾着百姓的血肉之躯向太原推进,二叔你难道不知道吗 听说要拆佛,许多乡亲痛哭流涕: 这娘佛万万拆不得!灵验得很,道光年间大疫,外面死了多少人,就咱这里没事! 是啊,从清到民国,山西就没有几个消停年岁,这娘佛就像汾河,守护着咱们! 柳毓娘迈上石台,大声道: 乡亲们,当年,太祖奶奶造娘佛,就是为了祈祷国泰民安。如今,日寇进犯,奸杀掳掠,无恶不作。国难当头,娘佛要舍身庇佑咱们!大家要相信,娘佛永远不亡,这是涅槃!什么叫涅槃 就是一次浴火重生!我柳毓娘虽是女子,但太祖奶奶留下的遗训——‘身不在男儿列,志要比男儿烈’,我时时不敢忘!如果我是铁做的,我也愿意把自己身体熔成子弹,打穿鬼子的脑瓜子…… 乡亲们渐渐明白了,都愿意为拆运佛像出一份力。躲在角落里的柳承嗣,眼见自己鼓动起来反对柳毓娘的乡亲被说服,气得咬牙切齿,闪身溜走了。就在大家小心翼翼拆着铁佛时,女儿春杏突然喊道: 快看,娘佛显灵了! 大家跟着抬头望去,只见黄昏的天空中,霞光四射……毓娘脱口道: 这就是涅槃之光! 第二日夜,月光漫过窗棂时,毓娘来给已装箱的铁佛奉香。不经意看到供桌下烟蒂闪着弱光——是柳承嗣常抽的哈德门烟卷。她心头一紧,颤抖着掀开杏黄帐幔,本该放着铁佛木箱的语文试题 第 4页 (共 8页)位置只剩几道凹痕,墙角麻绳上还沾着暗红铁锈。马灯在夜风里乱晃,攲娘追到汾河渡口。柳承嗣正指挥苦力往木船上搬铁佛。蓄着仁丹胡的龟田拦住木箱打开盖,精铁佛身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光。 龟田先生,这五座铁佛上了船,您该兑现五万银洋啦! 柳承嗣的谄笑突然凝固——龟田黑黢黢的枪口正对着他眉心。 八格!你也敢要钱! 此时,簌娘已飞速赶到,夜色中她的声音比冰还冷: 太祖奶奶亲铸的大佛,佛身熔铸进了国人的精气神、二叔是要卖给鬼子吗 龟田还没来得及调转枪口,毓娘的身后涌上来的几十位 懡刀斧头 ,如莲花突然盛开,已经让鬼子与汉奸的头上爆开了 大吡花 。不久后,忻口战役的炮火染红了半边天。随着一发发炮弹怒吼射出,大批鬼子的军车被摧毁。一架满载指挥官和观察团的飞机中弹,日军十余名高级军官瞬间见了阎王。炮弹爆炸的烟雾,在空中形成朵朵莲花状白云。箛娘独坐空荡佛堂。她拿着的照片中,林徽因与娘佛对视的光,永远定格在黑白色的时空……后人有诗记:几世① 担② ,一朝慈颜赴时艰。纵教倭寇烽烟起,肯舍佛身雷炮还。(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柳毓娘从中年到老年的故事,记录了一名爱国志士的成长。B.开头三段主要运用环境烘托、细节描写、通感等手法,暗示了此时柳毓娘的左右为难。C.本文塑造柳承嗣反面形象,与毓娘形成对比;村民们对毓娘形象起到了正面衬托作用。D.炮弹爆炸的烟雾形成了莲花状白云,这里的莲花状白云与战争的残酷性形成强烈反差。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林徽因与娘佛对视时眼里的“亮光”,表现出她对铁佛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B.四射的“霞光”,是浪漫主义的写法,寓意佛像为护佑苍生而“涅槃”重生。C.供桌下烟蒂的“弱光”,暗示柳承嗣偷走铁佛,图谋不轨,推动情节的发展。D.铁佛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光”,直接预示毓娘早有应对之策,已布置好伏击。8.本文结尾用诗词做结,请你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4分)9.本文既刻画了“虚构的柳毓娘”,又刻画了“非虚构的林徽因”,这种写法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三)阅读Ⅲ(本题共 5 小题,2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刘安世,字器之。父航,终太仆卿。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擢右正言。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 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侥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语文试题 第 5 页 (共 8页)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 会吴处厚解释蔡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调荐确指斥泉與,亿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寕之新州。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安世仪状疑碩,音吐如钟。初陰谏官,未拜命,人白母曰: 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珞,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詚,以身任责,既有融件,祸建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号曰: 不然,吾闻谏官为天下讳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据身以报国恩。正得暴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 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延争,或者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衅。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日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家居未尝有情容,久坐身不领倚,作字不用草书,不好声色货利。其忘孝正直,皆则象司马光,年既老,群贤凋良略尽,岿然投存,而名望益重。梁师成用事,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咬以即大用。默固功为子孙计,安世笑曰: 吾若为于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祐全人 ,见司马光于地下。 还其书不答。(节选自《宋史·刘安世传》)材料二: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革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贵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吾祐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 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 呜呼!可不俱哉 (选自司马光(谏院题名记》)[注]①元祐全人:指元祐年间德才兼备、完美无缺的人,②谏院:谏官宫署,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旁侍者 A 远 B 观 C 蓄墟 D 惊汗 E 之曰殿 F 上虎 G一时 H 元不政谥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籍,登记,与(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的“籍”意义和用法相同。B.脱,连词,如果,与(归去来兮辞)“脱然有怀”的“脱”意义和用法相同。C.以,连词,来,与(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D.优,犹如,与《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的“犹”意义和用法不同。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刘安世被提拔为右正言以后,借吴处厚进言之机,指出蔡确指斥皇帝,触犯了大不敬条令,最终使蔡确被放逐到新州。B.刘安世身材魁伟,容貌端庄,声如洪钟;他日常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在家久皨不会侧身倚靠,写文章也不使用草书。C.刘安世在接受左谏议大夫任命前与母亲商议,母亲大力支持他担当此重任,说纵使他被流放,不论远近自己也会跟随。D.天禧初年宋真宗下诏书设立六名课官,司马光将谏官的姓名刻于石上,是为了防止名单散佚,钱君未曾认真考虑过这点。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8页)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4 分)(2)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4 分)14.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的谏官准则,在刘安世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请结合材料分析。(5 分)(四)阅读Ⅳ(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 15~16 题。除夜自石湖归苕溪①姜 夔其 九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旧时曾作梅花赋,研墨于今亦自香。其 十环玦随波冷未销,古苔留雪卧墙腰。谁家玉笛吹春怨,看见鹅黄上柳条。[注]①石湖:在苏州西南,诗人范成大晚年居所。苕溪:在浙江湖州,姜 当时寓居之地。此组诗共十首,作于姜翇除夕夜从范成大石湖别墅乘船返回湖州途中。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其九首句追忆少时在翰墨林中闻名,次句则道出当下的心境,两句形成强烈的反差。B.其十前两句,选取了“冷波”“古苔”“残雪”等意象,营造出除夕冷清寂寥的氛围。C.这两首诗一首写人生感慨,一首绘旅途所见,呈现出了诗人复杂心境的多重变奏。D.这两首诗语言精练,意象鲜明,意境深远,其清雅空灵的诗风与《扬州慢》迥异。6.两首诗同写于除夕归途,但表达思想感情各有侧重,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鉴赏。(6 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题,6 分)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高三开学典礼上,孙老师引用荀子《劝学》中的“ , ”两句,勉励同学们广泛学习,勤于反思,以求智慧明达。(2)暑假出游,小齐同学来到“杏卖桥”,此桥得名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诗句“ ,”。(3)与下图内容相关联的古诗词名句,可以是:“ , 。”语文试题 第 7 页 (共 8 页)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小题。①威尼斯画派是文艺复兴晚期在威尼斯为中心的意大利北部地区形成的著名画派,②其艺术特点有:十分强调色彩的大胆运用,追求强烈的视觉效果;③宗教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完全世俗化,体现人性解放的审美观、欢乐明朗的情调;④注重对自然风光的描绘,突显人与自然景物的结合。⑤另外,威尼斯气候潮湿,使得湿壁画的创作被扼制,并且画于画布上的油画则得到了发展。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威尼斯画派 的巨匠。他的作品壮丽、热情、细腻、赋于想象。他笔下的人物往往义气风发,生机勃勃,洋溢着华贵之美。他的许多作品以田园沐歌式的情调,反应出当时在人文学者中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思想;他追求光与色的波阑壮阔,形象逼真、生动,展现了他的现实主义艺术观。其绘画题材广泛,包括肖像、人物风景、神话和宗教题材等。提香曾到罗马和皇帝的宫廷中画过许多肖像画,其画笔下的宫廷女性形象健康积极、容貌清丽、光彩照人。提香早期受乔尔乔内影响,作品风格较为优雅、色彩和谐,人物形象丰满,展现出一种动态、柔和的美感。16 世纪 30 年代至 50 年代是他艺术创作的丰产期,这一时期他守正中有创新,艺术风格走向成熟。技巧方面已(),更加注重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细腻刻画,构图和色彩运用更加精湛。在生命最后的 20 多年里,提香的作品多关注宏大主题,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总之,提香作品色彩运用热烈大胆,风格奔放而细腻,画面 响亮 ,洋溢着生命之活力。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要求:只填写序号,但未修改正确不得分。(4分)19.文中第二段画横线部分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 4 处并做修改。(4 分)20.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惟妙惟肖 B.超凡入圣 C.出神入化 D.炉火纯青21.根据文本,下面四幅作品中最符合提香艺术风格的是(3 分)22.请简要赏析末段画波浪线的句子。(4 分)三、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读完《娘佛》,小齐同学在日记本上写到:照片无言,历史有声;平凡英雄,乱世微光;铭记历史,吾辈自强。针对小齐同学这段话,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语文试题 第 8 页 (共 8页).山东济南高三开学考摸底语文科目1-3 CDB4.①筛选符合美学理想与趣味的物象;②将个人情意化合并点染物象;③夸张物象特点或转移物象特点;④以物象为联想起点创造新事物。5.①诗歌能通过具体情境引发思考领悟道理。子贡由贫富态度讨论领悟《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②诗歌能启发人获得新感悟。子夏由诗歌中女子美貌描述领悟“礼后乎”的道理,得到孔子肯定。6-7CD8.①荣 ②辱 理由:铁佛历经世代荣辱,柳毓娘为护佛不顾个人荣辱,体现爱国大义。9.①虚实结合丰富内容,林徽因真实事迹与柳毓娘虚构故事结合,拓宽文本广度;②以林徽因的真实伟大衬托柳毓娘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③增强感染力可信度,林徽因的真实让故事更可信,柳毓娘的虚构增添传奇色彩和感染力。10. BDG11.B12. D13(1)司马光用诚信来教导他,并且让他从不说假话开始。(2)把天下的政事、四海的百姓,(他们的)得失利弊,都集中于一个谏官身上,让(他)进言,他的责任也太重了!14.①刘安世做谏官刚正不阿,面对章惇等权贵毫不畏惧,指责其过失,体现“当志其大”;②他在职多年坚持正道,据理力争,即使皇帝发怒也不退缩,体现“舍其细”;③他为国家考虑弹劾蔡确等,不谋私利,体现“先其急”;④面对梁师成的拉拢不为子孙计,坚守原则,体现“后其缓”和“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15. D16.①其九侧重感慨人生,少年成名却十年凄凉,有才华却不得志的落寞;②其十侧重旅途所见所感,描绘除夕冷清之景和新春生机,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新春的期待。17(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3)示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或“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18.②“艺术特点有”改为“其艺术特点如下”;⑤“另外”改为“此外”。19.“义气风发”改为“意气风发”;“园”改为“园”;“新柏拉图”改为“新柏拉图”;“波阑”改为“波澜”。20.B21. C22 运用拟人,“响亮”赋予画面以人的特性,生动形象地写出提香作品色彩热烈大胆、风格奔放细腻、充满生命活力的特点,表达作者赞美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