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战中的插曲》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大战中的插曲》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聂荣臻
大战中的插曲
——革命中的人道主义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百团大战”的历史背景。
2.把握文章结构,分析夹叙夹议手法的作用。
3.鉴赏本文言近旨远、雅俗共赏的语言特点。
4.思考文中“插曲”的意义,领悟对政政治工作以及革命的人道主义在战争中的作用。
了解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
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
走进背景
本文选自《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晋察冀军区是作战的主力之一。 1940年8月20日晚,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 荣臻一声令下,中央 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经车站,8月21日黎明,矿区的日军全部被消灭。
木刻版画《百团大战收复井陉煤矿》1941年彦涵
走进背景
在这次战斗中,井经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夫妇去世,留下了一对女儿,被八路军从硝烟中救了出出来。虽然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造成中国人的重大伤亡,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穷凶极恶的日军甚至连小孩子都不放过,但中国军民面对2个日本幼儿,绝不可能像日军一样残忍。
1940年,聂荣臻(右)照看从百团大战的战火硝烟中救出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
走进背景
最终加藤美惠子和妹妹被八路军战士救助。聂荣臻元帅听说后,随即命令将两个孩子送到晋察冀军区指挥部,细心照顾收养2个日本孤儿。由于加藤琉美子年纪尚小,聂荣臻元帅特地下令找到附近村庄还在哺乳期的妇女,帮忙喂养加藤琉美子。姐妹二人在聂荣臻元帅照顾下逐渐稳定,加藤美惠子也慢慢熟悉了聂荣臻元帅,把他当作父亲一般,天天跟在身后。
1940年,聂荣臻与美穗子
解读标题
“大战”:抗战时期的“百团大战”
“插曲”:“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入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作用:
(1)点明了这一事件深厚的历史背景
(2)说明了它的特殊性——不是战争主要部分,而是“插曲”
(3)显得耐人寻味,强调了事件的美好性。
问题探究1. 初读文章,总结本文一共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 交代会议的故事,开篇点题(1)
第二部分 聂荣臻在战火中照料日本孤女(2-5)
第三部分 聂荣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6-10)
第四部分 孤女谢恩(11-14)
第五部分 “插曲”成佳话(15)
问题探究2. 细读聂帅给日军的信,可分为几个部分?其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1. 战争的责任在日本军阀
2. 介绍日本孤女的得救经过和送还目的
3. 痛批日本军阀的罪行
4. 引出我们的抗战是正义的,呼吁中日人民联合反对侵日战争
5. 再次加强第四层次的内容,表明我方的抗争决心,以及呼吁看到信的日军悔悟,共谋解放。
寻找大战“插曲”
1、“大战中的插曲”中的“插曲”具体指什么内容?
“插曲”指的是中国人民救起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体现出我国对革命人道主义的坚守。
2、聂帅为什么要救这两个日本小姑娘?文中哪里可以找到答案?如何理解聂帅的行为?
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署她们。……
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3、为什么聂帅认为孩子是无罪的,并且是战争的受害者?
无罪
侵略中国的是日军,而孩子并不是侵略行为的发起者与施行者,故她是无罪的。
受害者
孩子的双亲在战争中死去,背井离乡,家庭破碎,成为孤儿
一切悲剧的根源是战争
4、聂帅说,“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他是如何爱护和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
1.给受伤的小姑娘包扎好伤口,并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
2.找附近哺乳期的妇女给在襁褓中的孩子喂奶;
3.给大一点的小姑娘拿梨子吃;
4.用小勺喂稍大一点的孩子;
5.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其———挑了送小姑娘。
5、作者为何要将小姑娘们送回日本?
自身角度
战事吃紧
欲要收养,但条件不好
妥善照顾小姑娘有实际困难
小姑娘角度
在异国他乡成长,怕小姑娘伤感
希望小姑娘能在亲人身边成长
一切从小姑娘出发
6、"百团大战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什么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1)从中国人民的角度来说,对待战争遗孤的救助,体现出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证明了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的实质就是不正义的战争,也促进了中日人民之间的交往和友好往来。
2)从日本人民的角度来说,中国人民的义举证明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抗日战争实质上是维护和平和主权的战争,我们的战争只是针对那些入侵者而言的,而不是对日本人民的,是我们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而以美穗子为代表的日本民众的态度,更加体 现了我们中日友好的主题。
3)个人而言,美穗子回访更加证明了中日人民的友情,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同是战争受害者的中日人民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美穗子就是一个事实的例子,美穗子的回访以及日本人民的表现更是体现了中日友情。
阅读书信 分析情感
1.文章全文引述了"我"当时写给日军一封信,占用了较大的篇幅,将这封信的内容册除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①给日本军写信是"大战中得插曲"这一故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删除,就损害的了故事的完整性。
②这封信是聂荣臻主张在战争中重视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的体现,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表现聂荣臻的形象以及其政治、军事思想和主张。
③信中提到的"国际主义之精神"是对文中所说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补充与佐证,保留信件原文有利干宣扬和展示八路军奉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④后文有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日军表示"很感谢"的"回信",这一内容与下文写战后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形成有机关联。删除信件后,没有前文的这些铺垫,后文的叙述就会显得比较突兀。
1.文章全文引述了"我"当时写给日军一封信,占用了较大的篇幅,将这封信的内容册除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①给日本军写信是"大战中得插曲"这一故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删除,就损害的了故事的完整性。
②这封信是聂荣臻主张在战争中重视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的体现,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表现聂荣臻的形象以及其政治、军事思想和主张。
③信中提到的"国际主义之精神"是对文中所说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补充与佐证,保留信件原文有利干宣扬和展示八路军奉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④后文有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日军表示"很感谢"的"回信",这一内容与下文写战后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形成有机关联。删除信件后,没有前文的这些铺垫,后文的叙述就会显得比较突兀。
态度鲜明、毫不客气,强烈谴责了日军侵略中华的暴行,引出伶仃孤苦二女。
“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
进一步控诉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
彰显了八路军的人道主义精神,正义之师,民心所向,有决心、信心、有底气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2.这封信与这篇回忆录整体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要用这样—种语言风格
①聂荣臻的回忆录,以口述的形式,叙述了基荣臻革命生涯中的种种经历,同忆录的目的是让后人更多地了解那一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因而具有通俗性; 作者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历史史实的客观再现,因而适当运用书面语,以求对内容的严谨表达;采用自然亲切的语言风格,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回忆录的整体语言风格:浅显平易,通俗易懂,口语与书面语共用,雅俗共赏,自然亲切。
②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在当时无疑具有外交属性,因而,语言庄重典雅、言简意明. 符合这封信外交属性的要求。同时,这封信还被赋予给日军做政治工作的功能,因而,不仅借送还日本小女孩的事件动之以情,而且义正词严地阐明中国人民的立场,揭露日本军阀的罪恶,晓之以理,情理并重,促使日本军人认识到日本军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和邪恶性,从而产生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进而有效发挥这封信政治思想工作的功效。
这封信的整体语言风格∶典雅庄重,义正词严,情理并重,言简意明,多文言词汇和成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3.文章写日军接收到两个小女孩后的回信、美惠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应,从这些内容中,你读出了什么
总的来说,日军接收两个小女孩后的回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应,都有力地证明了八路军拯救两个日本小女孩这一具有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事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证明了人性中美与善的力量是强大的和超越时空的。
①日军接收两个小女孩后回信表示感谢,表明日本军人被八路军拯救敌对国家儿童这一行为所折服,日本军人心中尚有感恩之心,也表明了聂荣臻对敌政治工作是有效的。
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北海道的渔民托她带来一盒干贝,表示对中国人民的祝愿”等内容,表明以美穗子为代表的日本人民是淳朴和善良的,日本人民是向善、向美的民族,他们心中有着与中国人民友好的渴望和祝愿。
③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旧军人知道美穗子被八路军拯救这件事之后的感慨、答谢、致歉与忏悔,表明日本人民是一个有智慧、能自省的民族。他们受日本军阀的蒙蔽,参加侵略战争,同样也是受害者,闪烁着真善美光芒的“插曲”事件,擦去了蒙们眼睛的尘垢,让他们感受到了人性美好的力量。
分析人物形象
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聂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儿,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用善意和理智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儿。
②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
③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④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聂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⑤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能够看到长远的发展。
⑥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救助日本小姑娘。
分析写作手法
1.聂帅在回忆录里插叙了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的事情,目的是什么
内容上:
(1)中西的话“无论做什么事都可以”说明他是被迫来的,表明下层士兵并非自愿来参战,日本的侵华战争不得人心。
(2)宽待战俘的革命人道主义做法对日军下层士兵产生了强大的心灵感召。
结构上:
(3)呼应了上文解救美穗子姐妹和致信日军等内容,强化了八路军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
(4)为下文写自己和美穗子的情谊
采用倒叙手法
1
采用顺叙手法
2-8
采用插叙手法
9
采用顺叙手法
10-15
作为一篇回忆录,本文在记叙顺序上的特点是什么?
2.试分析本文有哪些艺术特色。
①在叙事上,综合运用了倒叙、顺叙、插叙多种叙述方式,文章条理清晰。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叙述,更有趣味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描写方式上,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可感,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
③语言风格上,本文用词精炼,富于变化,更加准确形象。如“我牵着她的手”,“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等。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④表达方式上,夹叙夹议。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有对落难百姓的同情,对小女孩的关爱,还有对日军暴行的披露和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内容更加丰富,主旨更加深刻。
⑤叙事视角上,以第一人称来叙述,语言浅白,表达口语化,使内容更真实,情感更充沛。
⑥选材精当,详略有致。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大战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写出中国军人处理战争中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体现出中国军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这个故事也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奥运会比赛结束后,日本运动员早田希娜自豪地表示,她现在最想做的是“我想去鹿儿岛的特工博物馆,感觉活着并打乒乓球并不是什么事情”,随后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樊振东取关早田希娜,这对大家看待中日关系有何启示?
本文小结
本文通过对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拯救两个日本女孩这一故事的回忆,以及对战后这一事件在中日两国人民中产生的巨大反响的叙述,表现了八路军将士在战争中对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坚守,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思想情感,充分反映了革命的人道主义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巨大力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良好祝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