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五石之瓠》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五石之瓠》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庄子
五石


学习目录

了解庄子及其作品;

正确翻译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
第一章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庄周梦蝶,知鱼之乐,一个个寓言故事陪伴着我们长大。今天,让我们从表面向深层次进行探讨,一起来学习庄子的哲学智慧。让我们一起学习《五石之瓠》。
第二章
知人论世
了解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
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终身不仕。
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周
约前369—前286
了解庄子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他的作品常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了解庄子的思想
清静无为。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
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庄子的主要思想——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后厌恶仕途,隐居著书,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了解庄子的思想
面对死亡的安然(生死观)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天人合一
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
在人类的婴儿期,人们认为,天也就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神创造的,天就是上帝或者说是帝。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否定了这种理论。老子说天是道的产物。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
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的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
老子的思想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辩证法。而庄子也继承了这一点。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庄子在《德充符》中列举了很多对矛盾对立的现象:“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的认识论。
所谓认识论简单来说有两种,一是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第二种是认为这个世界不能被认识。庄子认为,人类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人永远也无法认清全部的世界,所以费心费力地去学习,是毫无意义的。
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的人生观。
人生观其实是由命运观决定的。你有什么样的命运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庄子的命运观,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的齐物论。
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逐那些荣华富贵了,既然如此,我们所谓的失败,所谓的挫折,那也只是过眼烟云了。
了解《庄子》
《庄子》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了解《庄子》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外篇15,杂篇11。《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
《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后人评价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背景探寻
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士”这一阶层大量出现。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彼时孟子正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也正当鼎盛,面庄子却主动地选择了“无用”和贫困。身处政治黑暗、尔虞我诈、民不聊生的环境中,庄子对昏君及趋炎附势之徒无比憎恶,而对苦难中的平民寄子了无限的同情。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但他并非仅仅对老子思想进行发挥,而是有其独自见解,形成了其个性鲜明的哲学、艺术特色。
第三章
文本探究
题目解说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在古代:1斗=10升=15斤=7.5千克
1石=10斗=75千克
文白对译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í)我大瓠(hù)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huò)落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
注释
谓:对……说
贻:赠送
瓠:葫芦
树:种植
实:名作动,收获果实(葫芦)
坚:坚固的程度
以为:把……当作
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瓠落:宽大空阔的样子
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掊:击破
宾语前置,即“举自”
文白对译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í)我大瓠(hù)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huò)落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
释义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文白对译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píng)澼(pì)絖(kuàng)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注释
固:实在,确实
拙:笨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
善:擅长
龟手:龟,同“皲”,冻裂手
洴澼:漂洗
絖:同“纩”,丝绵絮
鬻:卖
省略介词“以”;状后,(以)百金买其方。
文白对译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píng)澼(pì)絖(kuàng)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释义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文白对译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注释
说:同“悦”,取悦
难:发难,即发兵侵略
将:率领军队
水:名作状,在水上
裂:动词,分割
一:数词作形容词,同样的
或:代词,有的人
异:不同
文白对译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释义
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取悦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于是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文白对译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注释
何:疑问代词
虑:用绳结缀
以为:把……制成
樽:盛酒器,这是说大瓠像大樽,缚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
乎:介词,相当于“于”,在
而:连词,表转折
蓬:一种草,弯曲不直
也:表判断
夫:表感叹
状后,“乎江湖浮”。
文白对译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释义
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
第一层(惠子曰……无为其无用而掊之):惠子认为大瓠无用
第二层(庄子曰……则所用之异也):庄子举例说明“所用之异”的道理
第三层(今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批评惠子
在“大瓠之种”这个故事中,面对五石之瓠,惠子和庄子的做法分别是什么?试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分析。
1、惠子做法:其坚不能自举;则瓠落无所容;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2、庄子的做法: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问题探究
惠子的观点与目的:
问题探究
“大瓠之种”
大而无用
庄子学说
讥讽庄子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如何反驳?
问题探究
宋人:“不免于洴澼絖”
所用之异
不龟手之药
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客人:“裂地而封之”
鲜明的对比
惠子和宋人有什么相同点?庄子和客有什么异同点?
问题探究
惠子和宋人:只看到世俗的小利,却看不到事物背后的“大用”。
庄子和客:相同点是都能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不同点是客看到的仅仅是功利,而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二者境界不同。
问题探究
本文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
我们要明白的道理
惠子总是以功利的态度来对待和看待一切,庄子谓其“犹有蓬之心”。“蓬之心”亦即心中长草 而不灵便,而世俗之气太重。因为惠子世俗气味太重,他只能看到“有用之用”,而无法感受到“无用之用”,庄子对于惠子的开示,对于“无用之用”的推崇,正是要人突破“有用之用”以达到 “无用之用”,从而感受生命的自由与乐趣。
我们要明白的道理
任何事物,作为一种独立自在的存在,其存在价值、具体的使用价值、功能与用途则是多方面的。当人们着眼于某物的某种具体用途时,此物的其他用途、其他使用价值是被忽视以至于完全掩盖了;当某一物被当作某一具体物使用或利用时,此物的其他用途、其他使用价值则无法得到体现,甚至完全遭到了破坏。
第四章
写作特色
①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
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是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的,惠子和庄子的对话辩白了彼此的观点,惠子用的是关于大葫芦大而无用的例子来影射庄子的学说大而不实用;而庄子用宋人擅长制造使手不皲裂的药方却卖掉药方,而买药方的人却用这个药方获得了好处,来证明是所用之异的原因,并且指出惠子的想法就是不知道通达的原因。
②运用浅近的寓言,文姿多彩。
文章想象丰富大胆,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作者的观点。在揽宇宙于一纸,包万物于一文的充满生机、遐想的《逍遥游》中,作者富有艺术魅力的文笔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使作品成为中国古代寓言体论说文中一篇著名的佳作。
③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读者边读边思,边思边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