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兼爱》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兼爱
墨子

理解课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本课中说理等方法和论证等逻辑。

体会“兼爱”等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对意义。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走进墨子
显学
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隐学
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时代背景
墨子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同时是一位与孔、孟、老、庄齐名的思想家。
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
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
止楚攻宋
墨家集团的成员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伍。
墨子还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呕心沥血。
墨子“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主”,两千多年来,他的智慧、坚定和见义勇为博得了历代人民尊敬。

墨子还是一位科学家、发明家。
他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
墨子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概括出力学原理,并作出力学定义和弹性力学、杠杆平衡力学、滑轮受力、斜面受力、物体平衡受力等方面的定义。他制造了辘轳、滑车和车梯等简单机械,用于生产和军事。
墨子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的道理。
《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墨子》简介
主要思想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文题解读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文本解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①圣人: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②以:介词,把
③乱:混乱 ④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指示代词,指混乱。
⑤所自起:从哪里发生
⑥焉:于是、才
⑦则:就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①譬之[pì zhī]:谓把它比方作。 ②第一个“之”,定语后置; 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 第三个“之”,代词,指疾病; 第四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攻:治疗
③弗:否定判断词,不
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治理混乱人又有谁不是这样呢?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①何独:何谁,谁人。
②然:这样
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问题探究: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研读第一段

理解课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本课中说理等方法和论证等逻辑。

体会“兼爱”等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对意义。
学习目标
文本解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①察:考察
②当:同“尝”,尝试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③自爱:宾语前置句,“爱自”; ④亏:使受损失 ,使动用法
⑤利:使……受益 ,使动用法 ; ⑥虽:即使
⑦慈:慈爱
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王,因而使君王受损失以自利。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即使在社会上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⑧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 ⑨然:这样
⑩室:家 ; 身:指代自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乱物:纷乱之事 ; 具此:全都在这里。具,完备、齐全。
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问题探究1: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乱”主要指什么?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
研读第二段
研读第二段
问题探究2:
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墨子认为天下乱象有:
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
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
贼人以利其身,是乱;
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理解课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本课中说理等方法和论证等逻辑。

体会“兼爱”等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对意义。
学习目标
文本解析
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①何自起:起自何处 ,宾语前置; ②若使:假如 ; ③ 若:像
④犹:还、仍然 ; ⑤恶施:怎么实行
考察一下这些是怎样引起的 都是由于不相爱。如果天下的人都互相爱,人们爱别人都象爱他自己一样,还会有不孝的人吗 对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就像对待他们自己,又怎么会施行不孝之事。还会有不慈爱者吗 看待弟弟、儿子和臣下像看待自己一样,哪里还会施行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 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⑤亡:同“无”
⑥谁窃:宾语前置,“窃谁”
⑦谁贼:宾语前置,“贼谁”,抢劫谁。
⑦有:同“又”
因此,不孝不慈的情况就不会有。还会有盗贼吗 看待别人的家庭像看待自己的家庭一样,还会去偷谁呢 看待别人像看待自身一样,还会去抢劫谁 因而盗贼就不会有。还会有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吗 看待别人的家像看待自己的家一样,还去攻乱谁 看待别人的国像看待自己的国一样,还去攻伐谁 因此大夫之间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又没有了。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如果天下人都互相爱,国和国之间不相攻,家和家之间不相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对上孝敬对下慈爱了,如若这样,那天下就治理好了。
问题探究1:
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研读第三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①劝:鼓励 ②第一个“恶”,疑问代词,哪里,怎么;第二个“恶”,讨厌,不喜欢。
③交相:互相 ④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因此以治理天下为要务的君主,怎能不禁止人们互相嫌恶而勉励人们互爱!所以天下的人互相爱就会治理得好,互相嫌恶就会动乱。因此墨子说,不可不勉励人们爱别人,就是这个意思。
研读第四段
问题探究2: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起——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的根源
承一一第二段: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转——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
合一一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疏通段意,梳理文意
比喻论证
医生治疗病人
父子、兄弟、君臣为例
以“盗贼”为例
以“大夫、诸侯”为例
品读墨子的论证说理结构
文章开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
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
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
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文本探究
【思考】《兼爱》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
②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补充:
墨子散文的风格,是以质朴无华的文字,阐明他认为正大无失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全在于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由此而来的雄辩的气势和力量。从逻辑的角度看,本文的逻辑结构是:先从反面立论,认为社会祸乱起因于人们不相爱,加以广泛论证,是后推导出唯有兼爱方可止乱致治的正面结论。反面的立论与正面的结论实际上是等值的,使文章首尾相扣,互相呼应。
深研潜思,探究“兼爱”
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的,
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
墨家认为,儒家对“礼”的看法是:陌生人踩了你的脚,陌生人要道歉;那么最贤能的王公大人们踩了你的脚呢?他们却没有必要道歉——因为王公大人们比你贤能。(儒家主张礼不下士人)墨家对此予以揭露与批驳:王公大人们不是最贤能的人吗?他们凭什么不还礼呢?不讲礼难道还是贤能的人?那么儒家的“礼”也就是有阶级的礼,虚伪的礼、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礼了吧!
墨家认为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人,应该互相爱护;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而儒家认为我是中国人,我更爱中国人;我是无锡人,我更爱中国人中的无锡人。
同:爱人
儒墨“爱”的异同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