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5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课件(共5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一课时——情境任务
郑夫子说:“礼也者,理也。《礼记》里有很多值得遵循一生的道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礼记》第四十二篇——《大学》,体悟其中之“理”,用以启迪人生,塑造精神!
1.了解《礼记》,全面了解《礼记》及“大学”含义。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3.理解本文蕴含的深刻哲理,将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
学习目标
河南大学
Henan University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校训:
任务一:
知《大学》之典
东南大学
Southeast University
止于至善
校训:
厦门大学
Xiamen University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校训:
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明德格物
校训:
河南理工大学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明德任责
校训:
作品介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章中的第四十二篇。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补充:《大戴礼记》为西汉戴德所编)。《礼记》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社会和谐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yōu)。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
作品介绍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解读题目
小学: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学问。
大学:①博学。
②“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基本的礼节和文化课。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东南大学
Southeast University
止于至善
校训:
任务二:
诵《大学》之文
听读《大学之道》
齐读《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厦门大学
Xiamen University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校训:
任务三:
释《大学》之义
第一段
①明:
形作动,彰明
②明:
形容词,美好的
③亲:
形作动,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④止:
达到
大学之道,在明①明②德,在亲③民,在止④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1.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
“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朱熹
“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
“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绝不停止,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2.“三纲”之间的是怎样的关系?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内圣
明明德
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
外王
亲民
这“三纲”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对己
立德
对人
爱人
最终追求
止于至善
第一段
①知:
知道
②止:
达到的“至善”境界
③定:
志向坚定不移
④静:
心不妄动
⑤安:
性情安和
⑥虑:
思虑精祥
⑦得:
处事合宜
知①止②而后有定③,定而后能静④,静而后能安⑤,安而后能虑⑥,虑而后能得⑦。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3.从第一段看,如何能做到三纲?
达到“至善”境界

六个步骤
志向坚定不移

处世合宜

思虑精详

性情安和

心不妄动

止:提出目标
定:下定决心
静:“卒然临之而不惊”面对欲望不再迷茫
安:多次静下蠢动之心便会心性安和
虑:心性安和,真正镇定才能周全思考事情
得:周全思考做事就会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一段
近:
动词,接近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第二段
①齐:
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②修:
修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①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②其身。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第二段
①正:
使动用法,使……端正
②诚:
使动用法,使……真诚
③致:
获得
欲修其身者,先正①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②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③其知。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第二段
①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②知至: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致知在格物①。物格而后知至②,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③,壹是④皆以修身为本⑤。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③庶人:
平民百姓
④壹是:
一概,一律
⑤本:
根本
4.“八目”指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八目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关系,它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善其身)
内修
(善天下)
外治
《礼记》(共29张PPT)
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明德格物
校训:
第二课时
任务四:
悟《大学》之理
活动一:明纲目关系
明明德
内修
外治
亲民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三纲纲
八目目
指导思想
具体步骤
止于至善
合作探究解“修”之内涵:结合文本,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修身”需要哪些前提条件?
参考解析
格物致知为修身提供认知前提,诚意保证修身的真诚态度,正心则为修身营造端正的心理状态,三者共同构成了修身不可或缺的基础。“修”不仅是外在行为的规范,更是内在认知(格物致知)与心性(诚意正心)的双重完善,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格物致知:这是修身的认知基础。
诚意:这是修身的内在态度要求。
正心:这是修身的心理基础。
结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系图,请同学们思考:“个人修养如何影响家庭、社会和国家?”
参考解析
因此,个人修养看似是个体层面的品质,实则像“毛细血管”一样,连接着家庭、国家与社会,其影响力通过层层传导,最终塑造着集体的面貌。
对家庭的影响:①奠定家庭氛围基础;②塑造家风传承。
对社会的影响:①促进社会和谐;②推动社会进步。
对国家的影响:①提升社会治理基础;②增强国家软实力。
活动二:悟《大学》之“理”
郑夫子说:“礼也者,理也。《礼记》里有很多值得遵循一生的道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礼记》第四十二篇——《大学》,体悟其中之“理”,用以启迪人生,塑造精神!
《大学之道》中体悟到庞众望怎样的人生境界呢?请展示你的感悟。
明明德:“明明德”意为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庞众望虽出身贫寒,父亲因病无法与人交流,母亲下肢残障,自己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但他在母亲的影响下,养成了坚强、乐观、感恩等优秀品德。他从小就懂得承担家庭责任,一边捡废品补贴家用,一边努力学习 。这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品德,正是“明明德”的体现,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养,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和高尚的品德。
-
亲民:“亲民”有革新自己并推己及人之意。庞众望在自己取得成功后,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也没有忘记那些还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他将300万专利收益全数捐出,设立“志芹助学金”,资助贫困生及先心病儿童;还捐钱给老家小学建电脑教室,改善偏远地区孩子的学习条件。他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他人,带动他人一起进步,这是“亲民”的表现,体现了他对社会的关爱和责任感。
-
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指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庞众望在科研领域不断追求卓越,他选择精密仪器专业,致力于打破国外技术封锁,面对科研中的诸多难题,他凭借坚韧的毅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发表了多篇SCI论文,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他在专业领域不断追求进步,力求做到最好,同时他还牢记母亲“为国家做贡献”的期许,立志科研报国,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这正是“止于至善”的追求和意义所在 。
修身:庞众望的母亲庞志芹虽身患残疾,未接受过正式教育,但她具备坚强、乐观、坚韧等优秀品质。她面对自身残疾、丈夫患病、儿子先天性心脏病等诸多困境,从不抱怨,始终面带微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这种自身修养为庞众望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让他学会了勇敢面对困难,不被命运打倒。
正心:庞志芹把读书看得很重,尽管家庭贫困,仍全力支持庞众望接受教育,告诉儿子要好好读书,尽量读好书,引导庞众望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明白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使庞众望能够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一心向学。
意诚:庞志芹用实际行动向庞众望传递了真诚和善良的品质。她为了给庞众望治病,挨家挨户向村里人借钱,这份对儿子的爱和为了儿子全力以赴的诚意,让庞众望懂得了亲情的珍贵和真诚的力量,也培养了他感恩、善良的品格。
齐家:庞志芹在家庭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努力维持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她虽然下肢残疾,但仍通过绣十字绣等方式为家庭增加收入,同时教育庞众望要懂事、孝顺,帮助姥姥姥爷做家务,照顾患病的父亲。在她的影响下,庞众望小小年纪就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一家人相互关爱、相互支持,共同克服困难。
治国平天下:庞众望在母亲的教育和影响下,不仅实现了个人命运的逆袭,还心怀天下,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他选择了精密仪器专业,致力于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研发的技术应用在京沪高铁等项目上,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他还将300万专利收益全数捐出,设立“志芹助学金”,资助贫困生及先心病儿童,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展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担当。
明明德:
立德树人,以德治国
止于至善:
人的全面发展
格物致知:
实践出真知
修身:
自我完善(小我)
齐家:
家庭责任(中我)
诚意正心:
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
亲民:
以民为本
治国平天下:
社会责任(大我)
《大学之道》
活动二:悟《大学》之“理”
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
本文的
论证特点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活动三:赏说“理”之道
当代情境探究(1):“如果把‘格物致知’对应到学习中,你认为‘修学业’需要做到什么?”
参考解析
总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沉下心钻研知识细节,又要跳出来构建认知框架,更要通过实践让知识“活”起来,最终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知其所用”的递进。
“格物”:扎实钻研知识本身;
“致知”:形成系统认知与独立思考;
实践结合: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当代情境探究(2):“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诚意正心’能给你什么启发?”
参考解析
①不回避内心真实感受;②用真诚沟通代替对抗。
诚意:以真实态度面对问题
①摒弃偏见与执念;②以和解为导向。
正心:以端正态度化解矛盾
“诚意正心”提醒我们:处理同学矛盾时,既要对自己诚实,不掩饰问题;也要对他人端正,不存恶意。从内心的真诚与端正出发,矛盾才可能从对立走向理解。
“修”在当代不仅是“道德自律”,更是“能力提升”(修学识)、“人际和谐”(修言行)、“责任担当”(修情怀)的综合实践。修身是一场向内的修行,是在日常点滴中打磨心性、校准行为的过程。它始于对自我的清醒认知——既看到自身的优势,更敢于正视不足;它见于待人接物的细节,是遇事时的冷静克制,是对他人的包容体谅,也是面对诱惑时的坚守底线。如同璞玉需经雕琢方能成器,修身不求一蹴而就,而在日复一日的自省中沉淀:读书时沉心钻研以增智,处世时换位思考以共情,犯错时坦然改过以明志。这份向内的坚守,终将化为向外的力量,让言行有温度,行事有分寸,在成就更好自己的同时,也为身边的人与事带来温暖与正向的影响。
总结
河南理工大学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明德任责
校训:
勤于思:
笃“大学”之志
课文中的经典名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课文中任选一句,准确理解,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
布置作业
“赠予他人的梦”,恰是《大学之道》中“明明德于天下”的温情注脚。当我们以“修身”立己,用真诚消解隔阂,用包容化解纷争,便是将“亲仁”之梦赠予身边人;当我们以“齐家”为基,将和睦家风、责任担当传递给家人,便是将安稳之梦种进家庭的土壤;当我们心怀“治国平天下”的热忱,以点滴善举温暖他人,以坚守正道照亮前路,便是将光明之梦播向更广阔的天地。这赠予的过程,正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行,让每个微小的善意都成为托举他人梦想的力量,终在“止于至善”的追求中,让梦与梦交织成人间的暖意。
1
写“2025新高考二卷 | 赠予他人的梦”
高考衔接
当我们以“诚意正心”为舟,带着对知识的敬畏与好奇驶向未知,便在“格物”的细究中拨开迷雾——于书本的字缝里见天地,于实践的波折中悟规律,于他人的经验中补己短。这过程中,“修身”是锚,让我们在未知的风浪里守住本心,不因迷茫而浮躁,不因艰深而退缩;而“止于至善”的追求则是灯,指引我们在探索中不断校准方向,将未知的碎片拼凑成认知的版图。原来,未知从不是终点,而是“明明德”路上的阶梯,每一步深耕都在让心灵的疆域向更辽阔处延展。
2
写“2024新高考二卷 | 未知之境”
高考衔接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节选)
拓展阅读
1
《大学之道》以“修身”为立己之本,强调“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自我锤炼;《少年中国说》则高呼“少年强则国强”,将少年的精神风貌与国家未来紧密相连。请结合两篇文本的核心思想,分析“修身”与“少年担当”之间的内在关联。
《大学之道》以“修身”为立己之本,强调“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自我锤炼;《少年中国说》则高呼“少年强则国强”,将少年的精神风貌与国家未来紧密相连。请结合两篇文本的核心思想,分析“修身”与“少年担当”之间的内在关联。
拓展阅读
参考解析
1
修身是少年担当的内在支撑:《大学之道》中“修身”以“诚意正心”为核心,要求个体通过自省、求知(格物致知)涵养品德、明辨是非,最终实现“心正而后身修”。这种内在的品格锤炼,为少年担当提供了精神底色:只有先做到内心真诚、行事端正,才能在面对责任时坚守原则(如《少年中国说》所期待的“少年智”“少年富”,本质是修身中“致知”与“立信”的体现),避免因浮躁或功利而偏离正道。
修身是少年担当的内在支撑,少年担当是修身的外在实践。
拓展阅读
2
少年担当是修身的外在实践:《大学之道》强调“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最终目标是“明明德于天下”,即通过个体完善推动集体进步。这与《少年中国说》中“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理念一脉相承:少年的担当(如求知奋进、心怀家国)正是“修身”从“立己”到“达人”的延伸——当少年以修身所得的品德与能力投身社会,便将“止于至善”的自我追求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力量,让修身的价值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落地。
3
二者统一于“立己达人”的儒家理想:无论是《大学之道》的“修身”,还是《少年中国说》的“少年担当”,本质上都指向“个体成长与集体发展共生”的逻辑:修身是少年在精神层面“立己”的过程,而担当是少年在行动层面向“达人”(服务国家、社会)的迈进。二者相互成就,共同诠释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即通过自我完善实现对他人与社会的正向影响。
东南大学
Southeast University
止于至善
校训:
聆听另一种解读
整理“三纲领”“八条目”思维导图,标注每个概念的含义及与“修身”的关联。
必做内容
以“我的‘修身’周记”为题,记录一周内践行“格物致知”(如探究一个学习问题)、“诚意正心”(如一次真诚沟通)的具体事例,并反思收获。
选做内容
感谢倾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