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风景无言,思想有声——《风景谈》21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体会《风景谈》中每幅风景的精神内涵,把握作品以风景为“形”、以政治为“神”的特点。探究风景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学习目标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人。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他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接编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作家介绍作家介绍(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革命文艺奠基人。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代表作品创作特色文学思想基本概况人物影响现实主义文学观是其文学思想的核心,要求将“最典型的人物事态”放置到“力所能及的广阔画面上”去展现。小说:《子夜》《蚀》《虹》《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戏剧:《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文论:《鼓吹集》《夜读偶记》《文艺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小说善于选取大题材,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反映时代本质特征。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散文善于使用以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作家介绍茅盾文学奖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将其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平凡的世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陈忠实《白鹿原》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莫言《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梁晓声《人世间》 相关背景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写作背景解题《风景谈》“风景谈”即谈风景,“风景”字面释义是“风光景色”。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在本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在学习文中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赏析。1.明确字音癞(lài)头 黑魆魆(xū) 札(zhá)记 颀(qí)长干坼(chè) 瞥(piē)见 掮(qián)客 锄锹(qiāo)贻(yí)笑大方2.解释词语①百无聊赖:指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非常无聊。②贻笑大方:贻:遗留。让有见识的内行人笑话。③万籁俱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响。④洋洋洒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正音旅游打卡点1:沙漠驼队《风景谈》沿途打卡点:旅游打卡点2:月夜归耕旅游打卡点3:沿河夕照旅游打卡点4:石洞雨景旅游打卡点5:桃林小憩1.《风景谈》主要描绘了哪些风景场景?蕴含了哪些精神内涵?结合文本,填写表格。段落 画面 场景内容 作者的议论123、4 5、67、8 9、10段落 画面 场景内容 精神内涵1 沙漠驼铃 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 征服大自然2 高原归耕 解放区儿女的劳动生活 反映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3、4 延水夕照 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5、6 石洞雨景 青年的学习和休息 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精神生活充实。7、8 桃林小憩 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9、10 北国晨号 清晨山峰上两名战士的雄姿 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文本探究:每幅图画中分别蕴含了怎样伟大的精神?征服大自然沙漠驼铃高原归耕高原人民吃苦耐劳河畔声喧人对社会的改造石洞趣读桃林小憩北国晨号知识分子崇高的精神生活高雅情趣、昂然性质、苦中作乐军人坚毅、刚强勇敢深入画面 品读内涵自然伟大、人类更伟大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是伟大之中尤为伟大者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是风景的主宰人创造了第二自然伟大中之最伟大人组成风景人改造风景人创造风景人成为风景画面 精神内涵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反映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的改造。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精神生活充实。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2.文章题目为《风景谈》,请结合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的风景”。作者笔下的真正的风景,指的是伟大的人类,尤其是民族的精神。3.在《风景谈》中,作者着力描绘了六福风景,但每个风景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纵向与横向的联系。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纵向联系:《风景谈》是采用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方法,来倾诉对延安人民的新生活和崇高精神境界的崇敬与怀念之情。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即第1自然段。作者从一般地赞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活动开始,由远及近,自然引出对延安人民的生活与斗争的怀念与赞颂。第二层次,即第2至第4自然段。自此,作者笔锋一转,从沙漠风光跳到"黄土高原",接连以浓墨彩笔描绘了五种延安的人物、景色,并高声赞美:"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第三层次,即第5至第8自然段。这实际上是对延安人民劳动、工作之余的学习和休息场景的两幅速写。作者通过这两个场景的描写,对上文所说的"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的含义,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挥。第四层次,即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通过对五月北国守卫疆土的英雄哨兵的形象描绘,把对延安和延安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推向高潮。横向联系:文章由对六种风景的描述与作者的借景抒情组成,而这六种景色的描述,则由一个主题来贯串,即对主宰风景、改造自然的人类活动的赞颂。重庆是当时代表中国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国民党的达官贵人整日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甚至是利用职权大发国难财。外有侵略者重兵封锁,内有国民党官僚豪门敛财,国统区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心涣散。这一切与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朴素积极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茅盾决心要讴歌延安抗日军民。但由于蒋介石处处限制共产党发展,甚至残害积极支持共产党的民主人士。“白色恐怖”之下茅盾只能用隐曲的笔法,含蓄表达对延安战斗生活的向往,通过对“风景”的描写,赞美解放区军民的生活状态。背景链接曲笔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茅盾4、“石洞雨景”为什么要选择雨天、荒山、石洞作为背景?这一段采用对比的写法,有什么作用?(1)“石洞雨景”选择雨天、荒山、石洞作为背景,一是可以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所处的环境进行鲜明的对比,二是用“物”烘托“人”,用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反衬这对促膝读书的青年男女,突出人是“风景”的主宰者。(2)这一段从环境、穿着、行为、精神四个方面,将公园里的一对恋人与石洞里的一对革命青年进行对比,突出解放区青年具有崇高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并为下文第6、8段的议论打下基础。5 下列语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由于用了不同的语气,表达效果也有所不同,请分析。(1)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2)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3)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明确:①例(1)为陈述句,例(2)为感叹句,例(3)为反问句。②这三句,像螺旋一样,愈旋愈深,有力地颂扬了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和斗争。③作者之所以基本相同的意思要选择不同的语气来表达: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句式的单一;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即随着内容的不断增加而起到不断深化主题的作用。6.著名戏剧家张光年评价茅盾作品,是“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请结合文本分析。①文学性:《风景谈》则更富于生活的情趣和新生活中所闪出的诗情画意。文章从《塞上风云》影片引起的联想开篇,借助丰富的艺术联想,纵横驰骋,给我们描绘了六幅和谐优美、寓意深邃的风景画。②革命性:《风景谈》通过描绘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讴歌了延安军民为创造和谐生活表现出的崇高精神。课堂小结赞美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自然景物崇高的人类活动+真的风景=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赋予自然风光的美以生机,这就是“第二自然”,这才是“真的风景”。文章以细致优雅的笔触描绘了六个逼真如画的风景片段,构成六幅色调鲜明的画面。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类的活动。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本文就是通过对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和向往。课堂小结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