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老子》四章1、了解老子及《道德经》相关知识;2、掌握文章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学习目标一、老子老子(约生于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关于其身份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老聃[dān]、老莱子、太史儋。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是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县)人。老聃其家世代为周史官,他自己也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后因避内乱,隐归故里。另有一说老子离开王畿时,守关长官、也是他的好友尹喜,请他写下了后世称为《老子》的书。相传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周礼。一、老子老子乃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被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老子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一、老子少年聪颖入周求学效力周室著书出关 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关系 姓名 备注父亲 李敬或李乾 仕于周定王,担任御史大夫母亲 益寿氏儿子 李宗 “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孙子 李注曾孙 李宫李假 “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李解 “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二、老子思想——哲学思想“道”之体“道”具有形而上的品格,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是原始浑朴、混沌未分、深远精微、连绵不绝的状态。“道”,古往今来,独立地、不停息地、周而复始地按自己的样态运行、流转。它是整体,又是大化流衍的过程及其规律。它是自然流行的,没有情感、欲望、意志,不是人格神。它是天地万物(即有名、有形、有限的现象世界)的本始、根源、门户、母体,是其根据、本体。特点:超越性、绝对性、普遍性、无限性、圆满性、空灵性。道——哲学思想“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产生原始混沌的气体。原始混沌的气体又产生阴阳两种气。阴阳两种气产生中和之气。中和之气则产生万物。万物各自具有阴阳二气,阴气阳气相互摇荡就成为和气。“和”是气的流通状态。道在展开、实现过程中,生成长养万物。宇宙生成论道二、老子思想——哲学思想“道”之用“道”使万物生长,“德”使万物繁殖。道之“体”与道之“用”联系密切。“道”的功用,“道”的创造性,源于道之体的虚无、空灵、不盈。“无”与“有”、“道”与“德”在相对相关、相反相成的过程中创生新的东西。道与德,体与用,虚无为用“有”与“无”是“道”的双重性,是从作用上显示出来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实有之用是有限之用,虚无之用是无限之用。无用之用乃为大用。道二、老子思想——哲学思想“道”之用“道”的变化、功用有一定的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自然、社会、人生,各种事物现象,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行。既如此,柔弱往往会走向雄强,生命渐渐会走向死亡。老子看到事物相互依存、彼消此长的状况。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二、老子思想——哲学思想体“道”的功夫与境界老子认为,获得知识靠积累,要用加法或乘法,一步步肯定;而体验或把握“道”则要用减法或除法,一步步否定。老子警惕知、欲、巧、利、圣、智、仁、义对于人之与生俱来的真正的智慧、领悟力、德性的损伤与破坏,他害怕小聪明、小知识、小智慧、小利益的计较以及外在的伦理规范影响了人之天性的养育,戕害了赤子般的、看似懵懂无知实则有大知识、大智慧、大聪明、大孝慈、大道德的东西。为道日损道二、老子思想——哲学思想体“道”的功夫与境界“涤除玄鉴”即洗去内心的尘垢。在老子看来,知与欲,理智的或价值的分别,使人追逐外在之物,容易产生外驰之心,加深物、我、人、己的隔膜,背离自然真性。老子认为,德养深厚的人,如无知无欲的赤子婴孩,柔弱平和,身心不分离,这才合于“道”,而强力、盛气、宝贵、欲望与思虑太多,则不合于“道”。涤除玄鉴道二、老子思想——哲学思想体“道”的功夫与境界致力于“虚”要经常要彻底,也就是不要让太多现存的、人云亦云的知识、规范、利害、技巧等充塞了头脑,要用否定的方式排除这些东西,激活自己的头脑,使自己保持灵性、敏锐,有自己独立运思的空间。“守静”即保持闲静的、心平气和的状态,排除物欲引起的思虑之纷扰,实实在在地、专心地保持宁静。至虚守静道二、老子思想——哲学思想体“道”的功夫与境界老子认为,洞见、察识富有万物、雷动风行的殊相世界,需要主体摆脱诸相的束缚,脱然离系,直探万有的深渊,因为存在的终极根源在寂然至无的世界;而且习气的系缚、外物的追索、小有的执着,会导致吾身主宰的沉沦、吾与宇宙同体境界的消亡。着重强调了人生向道德和超越境界的升华。澄明境界二、老子思想——政治思想小国寡民让国家变小,人民变稀少,在这个社会中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徒。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机会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中去。使人民有香甜美味的饮食,漂亮华丽的衣服,安适稳定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彼此也不互相往来。二、老子思想——政治思想自然无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其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反对统治者“有为”,即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主张自然无为是希望缓解统治阶层的自我膨胀,威胁百姓生存的状况,减少统治者的强制和干预,但是不能将“无为”理解为无所作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虽然道永远是顺应自然无所作为的,但是却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老子所提倡的“无为”是要让天地万物和百姓自我化育,处在一种朴实安宁的状态,而不是一种不管不顾的消极的放任。二、老子思想——军事思想反战思想老子反对战争,他所提出战略思想、战术安排等内容大多是以“止战”为目的的。兵器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使用,而且最好淡然处之,即使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否则就是喜欢杀人。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来对待战死的人。二、老子思想——军事思想以柔克刚“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坚强的东西倾向于死亡,而柔弱的东西倾向于生长。树木坚强就会遭到砍伐,用兵也是如此,一味逞强只会自取灭亡,反而是“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坚强的往往处于劣势,相反,柔弱的往往能处于优势。二、老子思想——军事思想以守为攻在战略上坚持以守应攻,两军相交之时,敌不动我不动,不可轻敌。不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当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怀有慈悲怜悯之心的一方能获得胜利。二、老子思想——军事思想胜而不美主张应“以道治天下”,不应“以兵强天下”,即使不得已进行战争,打了胜仗也不要以此炫耀武力:第一,不以兵屠杀人民为美乐之事。第二,以丧礼处理战争的胜利。老子认为,战争是残酷凶恶之事,即使是打了胜仗,消灭了敌人,也是死伤许多人而取得的,不应该以杀人而庆功,所以要以丧礼来处理战争的胜利。第三,战而有果,穷寇勿追。老子认为,有道之人,不以兵逞强于天下,战胜了敌方,就要罢兵,不要穷追不舍,杀人不止。二、老子思想老子出关之事记载于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文曰:“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意思是老子研修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自行隐匿不追求名声为宗旨。他在周朝国都洛邑居住了很久,见周王室因腐败而式微,于是就离开洛邑向西而去。到了函谷关,受关令尹喜请求,老子撰写了一部哲学著作,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之本意,共五千余字。三、写作背景老子出关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三、写作背景时代背景《老子》又称《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余字,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被誉为万经之王。《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所尊奉的“第一经典”。其影响又不仅在于道家和道教,它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期”产生的一部经典作品,它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世界(《老子》是世界上翻译最多、影响最大的文献之一,其英译本就达百种以上)。《老子》主要有四个版本,一个是通行本,一个是马王堆帛书本,一个是郭楚店竹简本,一个是北大汉简本。四、《老子》五、研读——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当:在(某处,某时)。其:代词,代车毂;代陶器;代房屋。无:指车毂的中空处。埏shān埴 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以为:把……做成户牖:门窗。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五、研读——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揉和黏土,把它做成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辐毂五、研读——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企者:踮起脚尖的人不行:行走不稳自见xiàn者: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伐:自我夸耀自矜:自我夸耀行:同“形”处:为,做五、研读——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余食赘行根源: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本质:急功近利、违道而为后果:令人厌恶有道者不处启示顺道而行谦虚知足不可急功冒进五、研读——第二十四章五、研读——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智:智慧,聪明明:明达(明通,通达事理)自胜者强:宾语前置,胜自者强强qiǎng行者:勤勉而行的人。强,竭力,勉力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所:处所,地方不亡:不消亡,不朽寿: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五、研读——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达。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能充分自知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五、研读——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加强自我修养“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五、研读——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泮:通“判”,分离为:动词,做于:介词,在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微小的事物。累:同“蔂”,土筐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动手去做就会坏事,有所把持就会失去。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从事:做事几:接近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复:弥补,补救以:连词,表目的,来五、研读——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顺其自然,故而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故而不失去。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使事情失败了。(如果)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对待收尾,就不会使事情失败了。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来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为(妄加干预)。五、研读——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握先兆,防患于未然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五、研读——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做事要慎终如始,持之以恒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妄为五、研读——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Vs两者思想相同:都强调了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结论不同。老子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某件事。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六、延伸——儒家和道家1、儒家的核心思想?①“仁”——伦理道德学,“克己复礼为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礼”——正名(贵贱尊卑秩序),“名不正则言不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道家的核心思想?“道”——天地万物的本源及其运行规律。“道法自然”“无为而治”①儒家——社会伦理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道德完善+社会责任②道家——哲学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宁静和谐+超越世俗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既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儒】又超然通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道】统治者的治国之术——以民为本+安人宁国“儒”“道”思想异同儒道两家思想之互补七、延伸——孔子问礼于老子《史记》中记载了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事迹,“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zēng]。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借孔子之口夸赞老子。七、延伸——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一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道德经·第二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道德经·第二十章》七、延伸——轶事典故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国起兵伐宋,攻克宋国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封鱼石、鱼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战车协助镇守。司马老佐主动请缨,宋平王允诺,遣老佐为上将军,率二万人马去收复彭城。话说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鱼石、鱼府在城上督战时,心生一计让部下放暗箭,射杀老佐,老佐正在军前督战,忽然飞来一箭,人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宋营军帐中传来老佐阵亡的消息,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奔逃。逃亡途中,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今河南鹿邑东)。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老子降生七、延伸——轶事典故老子的事迹曾在无意之中,和佛教在我国的早期传播纠缠颇多——早期的佛教徒为了减少佛教传播的阻力,声称老子去了西域,开创了佛教,这就是著名的“老子化胡”说。老子化胡的说法最初起源于东汉,汉桓帝时,襄楷上书写道,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到了三国,老子化胡有了进一步发展,《三国志·魏书》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称:“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这里说老子为佛陀之师,为《老子化胡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西晋,道佛之争日益加剧,道士祭酒王浮编写了《老子化胡经》,记述老子入天竺变化为佛陀教化胡人之事。这部经书诞生后,很快成为佛道二教斗争的一大公案,双方围绕此书的真伪辩论了近千年,道教方面力证此书之真,后人陆续增广改编为10卷,以证明“道优于佛”。佛教方面除了力辩此书之伪外,也造作伪经进行反攻。如《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等,说释迦为孔子、老子之师。老子化胡七、延伸——轶事典故《列仙传》中记载“后周德衰,(老子)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老子骑坐的青牛成了一个文化符号,青牛成了老子的代名词,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据说,老子八九岁时,附近的大山上突然出现一青牛,青牛凶猛异常,见物咬物,见人吃人。后来,老子和青牛斗智斗勇,最终降服青牛,只许他们吃青草,还教它们拉犁拉车,青牛也成了老子的坐骑。在洛阳城北,有个下清宫,以前名叫青牛观,传说是老子拴牛处。老子拴了青牛,上翠云峰炼丹,青牛就在此等他。后来老子决定西去传道化胡,牵起正在吃草的青牛就走。那牛眼见要离开此地,对着西方吼了三声,这就是“青牛吼峪”典故的由来。青牛吼峪八、影响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理清老子对孔子的影响,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老子对儒家的主要影响。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对孔子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在社会地位方面,提高了孔子的学术威望。第二,在哲学思想上,孔子继承了“道”这一概念。第三,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而治”,推崇类似于“小国寡民”的社会。第四,在礼学方面,增长了不少知识。第五,在个人处世方面,孔子也主张谦退柔和。第六,孔子在老子“守中”的思想基础之上,提出“中庸”主张。第七,孔子也具有浓厚的隐逸思想。对儒家的影响八、影响先秦时期,同其他各家相比,道家就比较推崇黄帝。可能是由于黄、老二人都提倡清静无为,也由于其他各种原因,人们便把他们相提并论了,从而形成了一个黄老学派。从汉初人们崇尚黄老的清静无为政治思想,到汉武帝时期转变为重黄老求仙思想。黄帝最先“成仙”,然后把老子也“感染”为神仙,再由老子把庄子也“拉”入神仙的行列。再接着,顺理成章地轮到列子、文子“成仙”了。随着道家人物的“成仙”,他们的思想就自然成为道教的主要指导思想。被视为道教兴起标志的黄巾道和天师道都是尊崇老子的。正是因为张角事奉黄老道,所以最初不少官员把张角的行为视为“善道”,以至于黄巾的势力得以迅猛发展。三张一系创立的天师道把老子视为教主,把《老子》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要求每一个信道的人都要学习,并且写作了《老子想尔注》一书。此时的老子在道教中的地位已经慢慢超过了黄帝。尊崇老子是此后道教的一贯主张。对道教的影响八、影响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发展壮大 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道教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这种帮助可大致分为外在的“帮助”和内在的“帮助”。外在帮助即崇拜黄老的黄巾军打开了佛教身上的枷锁。东汉末年,“奉事黄老道” 的太平道势力逐渐壮大,太平道起兵推翻汉政权,为佛教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太平道起兵引起长期动乱,而饱受动乱之苦的人们更容易接受佛教。内在帮助即佛教借助老庄的思想术语以宣扬和改造自己的教义。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在很长一个时期并未受到汉人的注意。佛教所宣扬的原始教义,汉人也很难理解和接受,于是佛教就开始借用道家的名词术语以宣扬自己的思想内容。再到后来,佛教又借用了道家的、特别是庄子的思想,慢慢把印度佛教改造为中国佛教,从而出现了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禅宗。对佛教的影响八、影响近代以来,西方学者翻译外国典籍,最多是《圣经》,其次就是《老子》。当代自马王堆汉墓发掘两种帛书《老子》,及湖北郭店战国楚墓出土三种《老子》摘抄本以来,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对于《老子》的研究和翻译工作更加热切。老子为现代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提供思想资源:老子的“自然”之学有助于人类摆脱天人分裂的困境;老子的道哲学的范畴和方法可以丰富世界哲学;老子的辩证有机思想有助于人类走出机械论;老子的虚静方法论对心身调节和精神健康有启迪;老子的无为哲学有助于人类实现普遍自律;老子的超越哲学有助于人类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可以展望,伴随着全球化问题的展演,老子思想对世界的影响会更加深广。国际影响九、延伸——人生启迪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有所为,有所不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4、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5、《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十、练习6、《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老子》中以高台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 , 。8、《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老子四章》中“ , 。” 一个对自己事业追求执着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万古长存。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十、练习附:春秋战国时期各大名家出场顺序EN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