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上第五课第三框《友善待人》教学设计课题 5.3 友善待人教学内容分析 《友善待人》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三框内容。本框聚焦友善的含义与地位、友善待人的意义及行动要求,引导学生从“认知友善内涵”“理解友善价值”“践行友善要求”的视角,理解友善待人对个人品德修养及营造和谐社会风气的重要意义。通过剖析小暖观察日记中的生活场景,如表姐面试互换位置、同学帮生病同桌记笔记、邻居为独居老人送菜、历史典故如杜甫《又呈吴郎》体现的体谅包容、典型案例如汽修工钢宝力达长期助人、深圳社区“善意传递站”等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明确友善待人的具体要求,掌握宽容有原则、换位思考、助人为乐的方法,培养友善待人的道德品质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意识。 本堂课采用“暖相遇——暖传递”的议题逻辑结构,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善意实践,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议学活动中深化对友善的理解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普遍接触到友善行为,如同学间的互助、邻里间的关怀等,对“友善”有初步的感性认知,能感受到友善带来的温暖,这为学习本框内容奠定了情感基础。 从学情看,学生虽认可友善的重要性,但对友善的内涵及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美德的双重地位缺乏系统认知。在实践层面,学生在面对具体情境时,往往难以把握友善的边界,比如在遇到好友抄袭作业等问题时,容易陷入“指出错误会破坏友谊,不指出是纵容”的纠结,对“友善≠无底线妥协”的理解不够清晰。同时,学生在与人发生矛盾时,如小组合作中因分工问题产生争执,往往难以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体会他人感受和难处的能力有待提升。此外,部分学生虽有助人意愿,但对如何从物质、精神、道义等多维度践行助人为乐的要求缺乏具体方法,在面对“作为中学生能力有限,该如何帮助他人”的问题时感到困惑。 因此,教学中需结合学生熟悉的校园和生活场景以及典型案例,帮助其从实际体验中深化对友善的理解,提升友善待人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学习目标确定 ①健全人格:通过分析不同场景的友善行为来理解友善在人际互动中的重要性,培养尊重他人、体谅他人的人格特质。 ②责任意识:结合新闻案例,认识到友善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担当,树立主动践行友善,为营造互信互助社会风气贡献力量的责任意识 ③道德修养:在辨析友善难题等活动中,掌握宽容他人、换位思考、助人为乐等友善待人的方法,将友善意识内化为自身道德品质,养成友善待人的行为习惯。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 ① 理解友善的含义及其双重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② 掌握友善待人的三大要求:宽容他人、换位思考、助人为乐。 难点: ① 理解“友善≠无底线妥协”,在具体情境中把握宽容的边界。② 从具象活动中,将换位思考从方法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做到设身处地体会他人感受、理解他人难处。学习评价设计 本课聚焦友善待人的践行,采用“总议题——分议题——情境链”的方式展开评价。总议题:暖行记:以友善之心与行动,传世间温情,下设两个分议题:①暖相遇:友善的温度如何感知?(对应友善的含义、地位及意义的认知);②暖传递:友善的路径如何践行?(对应友善待人要求的掌握与实践)。情境链为:小暖观察日记中的多元友善场景(面试互换位置、停车场礼让、帮生病同桌记笔记、邻居为独居老人送菜)→杜甫《又呈吴郎》的典故解读→小暖面对好友抄袭作业的困惑→小暖与小杰的小组合作冲突及角色互换反思→钢宝力达助人案例与“善意传递站”实践。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从“场景分析——价值提炼——行动模拟”逐层深入,既落实“理解友善内涵、掌握友善方法”的知识目标,又通过“小组讨论、观点辨析、角色体验”等活动,培养共情能力与辩证思维,体现“从生活体验中来,到生活实践中去”的课程理念,助力学生形成主动践行友善、共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念。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PPT展示时政新闻《国际善意日:微善成光,暖愈世界》。 播放视频《配套视频1 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提问:视频里的温暖很动人,如何让友善成为日常的习惯呢? 过渡:刚才同学们提到,友善是让座的默契、是援手的本能,这些都说到了关键处。国际善意日里,从深圳的“善意传递站”到东京的街头便签,再到我们身边为同学带饭的温暖,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友善从不是节日限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友善待人”这一课,解码这份温暖的内涵,探寻让它融入日常的路径。学生活动1 积极回答老师提问,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展示国际善意日的时政新闻和播放陌生人善意的视频,以视频中温暖场景带来的感受及“如何让友善成为日常习惯”的提问,引发学生兴趣与思考。借国际善意日的各类善意行动,关联“友善待人”主题,引导学生结合案例,探究友善的内涵与践行方法,开启课程学习。环节二:学习新课 总议题:暖行——懂友善,会友善 分议题1:暖相遇——解码友善的温度 知识关联:1.友善的含义、地位 2.友善待人的意义教师活动2 【小暖的观察日记】 PPT展示情境材料。 情境一 小暖陪表姐薇薇参加求职面试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排在她后面的求职者家在外地,来时已买好回程的火车票,可面试排序后。回程时间将近,这位求职者非常着急。见此情形,表姐薇薇主动提出互换位置。 情境二 小暖放学看到同班同学小宇步行经过停车场出口时,一辆小汽车正要驶出停车场,他下意识地停住脚步。小汽车驾驶员见状连忙减速,并隔着车窗挥手示意,让小宇先行。 情境三 小暖同桌小宇的座位空着。午休时听班长说,小宇突发感冒请假了。想到小宇向来认真,缺课肯定着急,小暖当天就把课堂笔记记得格外细致,公式推导标红,例题步骤分栏等。 放学时,她特意把笔记装进透明文件袋,托班长转交给小宇。 情境四 小暖在小区留意到一个情况。住在201的李奶奶是独居老人,这几天下雨路滑,她腿脚不便,出门买菜成了难题。小暖好几次看到隔壁的张阿姨每天买菜回来,都会多拎一份新鲜的蔬菜和鸡蛋,敲响李奶奶的门:“李姐,我顺道给您带了点,您别客气!” 【典故延伸】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荀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荀子深知友善的重要性,他说:“与人善言暖若锦帛,与人恶言深于矛戟。” 播放视频《配套视频2 “又呈吴郎”》 提问:友善待人、体谅他人的态度,在千年前的诗句里闪闪发光。友善为什么能跨越千年,至今还被我们珍视呢? 【知识总结】 1.友善的含义、地位 含义:友善就是待人热情友好,与人为善。 地位: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友善待人的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彼此尊重、包容多样,能够传递温情与爱心,加深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营造互信互助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学生活动2 【议学任务】 不管是认识的人还是素昧平生的人,因为友善温暖了彼此。友善如何“暖”了彼此?小组讨论谈谈你们对友善的理解。 (答案示例:友善的 “暖”,藏在具体的关怀与体谅里。 友善是心与心的桥梁 ——它用真诚打破距离,用行动传递善意,既温暖了被关怀的人,也让付出友善的人收获内心的充实,让彼此在互动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议学任务】 积极回答老师提问,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 活动意图说明:本教学环节围绕“分议题1 暖相遇——解码友善的温度”展开。通过呈现小暖观察日记中的四个生活情境,从校园到社区,覆盖不同人际关系场景。以贴近学生日常的真实案例,引发学生对“友善如何温暖彼此”的思考,引导其从具体关怀与体谅中,解码友善内涵,理解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和传统美德的地位,以及友善待人对传递温情、促进社会和谐的意义,为深入探究友善待人的实践路径奠定基础。环节三:学习新课 分议题2:暖传递——探寻友善的路径 知识关联:3.友善待人的要求 (1)宽容他人。(2)换位思考。(3)助人为乐。教师活动3 【帮小暖解决友善难题1】 PPT展示情境材料 难题1 小暖发现好友抄袭作业,纠结”指出错误会破坏友谊,不指出是纵容”。 对此同学们也发表了不同的观点: 学生1:友善与讲原则容易冲突,讲原则就难以做到友善。学生2:做到友善待人,就要心怀善意,学会包容。学生3:友善意味着事事都要忍让。 过渡语:刚才大家通过辨析观点,明白了友善不是无底线退让,当遇到像抄袭作业这类原则性问题,坚守诚信、指出错误才是真友善。这就引出了友善待人的重要要求——宽容他人,但这份宽容要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知识总结】 友善待人的要求 (1)宽容他人。 ①学会体谅和包容他人,不苛求他人,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不因存在差异或矛盾就回避交往、拒绝合作。 ②宽容是有原则的,在涉及道德底线与法律等原则问题上,我们应不让步、不迁就。 【帮小暖解决友善难题2】 PPT展示情境材料 难题2 小暖和小杰是小组搭档,负责读书节手抄报。小暖周末花了 3小时查资料、画版式,周一兴冲冲带初稿到学校,却见小杰只在纸上画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小人。 “你这也太敷衍了!” 小暖把彩笔往桌上一摔“我们要评优秀小组的,你这样怎么交差?” 小杰攥着铅笔嘟囔:“我本来画画就不好,差不多就行,你别这么较真。”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吵起来,小暖觉得小杰不负责,小杰嫌小暖 “管太多”。 老师路过时,递来两张便签:”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写写 TA 为什么会这样做。” 过渡语:刚才大家通过角色互换,看到了小暖和小杰藏在情绪背后的真实想法——小暖的 “较真”是对小组荣誉的在意,小杰的“敷衍”或许是因绘画短板而窘迫。这就是换位思考的力量,它让我们穿透争吵的表面,触碰到彼此的难处与期待。正如古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表述得:友善待人,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指责,而要主动设身处地,理解他人行为的缘由。 【知识总结】 3.友善待人的要求 (2)换位思考。 ①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 ②善解人意,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 【新闻案例】 PPT展示材料:每天为被困车辆和人员解困的事情忙碌,是汽修工钢宝力达的日常,也是他快乐的源泉。多年来,在边防公路160多千米范围内,钢宝力达对过往的12000多辆各类车辆进行了援助,在恶劣天气下使35名困在边境线上的司机师傅转危为安,为8400多平方千米、涉及周边5个苏木27个嘎查的430多户牧民修理过各类车辆,切实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 播放视频《配套视频3 边境线的钢宝力达》 看完新闻案例,小暖发愁地说:“我也想像钢宝力达一样能够帮助他人,可作为中学生我的能力有限,我该怎么做呢?” 【知识总结】 3.友善待人的要求 (3)助人为乐。 ①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尽己所能搭把手、出份力。 ②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在道义上予以支持,在物质上给予以帮助,在精神上予以关怀,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学生活动3 【议学任务1】根据展示的情境讨论 对于同学们的观点,你如何看待?结合生活实际讨论 “友善≠无底线妥协”,帮助小暖解决难题1。 (回答示例:(1)观点辨析:“友善与讲原则易冲突”:错误。友善和原则可共存,二者不是对立,而是 “有温度的坚守 。“心怀善意、学会包容”:有道理,但包容要区分 “小过失”和“原则性错误”。“友善意味着事事忍让”:错误。无底线忍让会纵容不良行为,反而背离友善的本意。 (2)抄袭作业违反“诚信”道德原则 ,此时“指出错误”才是真友善。) 【议学任务2】 角色互换 —如果我是TA(3 分钟) 任务布置 : 假设自己是同桌,站在对方的角度,写下TA为什么会这样做。” 左边小组替小暖写同桌的, 右边小组替同桌写小暖的,3 分钟后分享。 【议学任务3】 行动:让友善落地 先认真阅读教材44页“阅读感悟”材料,结合自身实际,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帮助他人?(助人为乐的维度) (示例: 物质帮助——捐款、捐物; 精神关怀——倾听、鼓励; 道义支持——帮助弱者发声、维权) 活动意图说明:本教学环节围绕“分议题2 暖传递——探寻友善的路径”展开。通过呈现小暖与小杰在小组合作中的冲突情境,以及“角色互换写便签”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人际矛盾中,尝试换位思考。借助对“友善难题1”的观点辨析、“友善待人要求”知识讲解,让学生明晰友善需坚守原则、包容有界。同时,以汽修工钢宝力达助人案例及“让友善落地”议学任务,从道德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思考中学生助人的可行路径,帮助学生掌握友善待人的具体要求——宽容、换位思考、助人为乐 ,实现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深化对友善待人实践路径的理解,推进课程学习。环节四:启思导行 你的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他们文明有礼、诚实守信、热情友好、乐于助人;在危急关头,他们临危不惧、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他们也许是你的同学、朋友、亲戚、邻居,也许是与你有一面之缘的人。他们在举手投足间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力量。 寻找身边的好人,分享他们的故事,谈谈他们身上体现了哪些道德品质。 我们应该如何以身边的好人为榜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示例: 我身边的好人有很多,比如李叔叔是一位诚实守信的人,他总是言出必行,从不欺骗他人,深受大家的信任。而王阿姨则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她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他们身上体现了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遵守社会公德,热心帮助他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同时,我们还应该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课堂总结: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从杜甫诗中邻妇扑枣的体谅,看到了千年未变的友善微光;从校园里的笔记传递、社区中的菜篮接力,读懂了善意藏在具体的行动里。记住,友善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而是有底线的温暖——像小暖帮同桌却不纵容抄袭,像小杰与小暖争吵后终能换位思考。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谅,是“举手之劳”的自然。 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暖,在走廊给同学一个微笑,为邻居搭把手,让偶然的善成为日常的光。下课!7.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①课堂练习 详见PPT ②课后任务 完成配套教辅相关内容9.教学反思与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