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上第五课第一框《文明有礼》教学设计课题 5.1 文明有礼教学内容分析 《文明有礼》为2024年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框,聚焦“文明有礼”核心议题,通过“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引导学生理解文明有礼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且事关个人素质、社会风尚与国家形象。教材以“生活观察— 案例分析—理论总结”为主线,结合“程门立雪”“六尺巷”等文学典故,岳晓珂事迹、青岛行车纠纷等新闻案例,以及小区电梯、超市收银台等生活场景,帮助学生认识文明有礼的地位、重要性及实践要求,培养“学礼、明礼、守礼”的意识。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生活中接触过文明有礼的行为或场景,但对“文明有礼”的深层价值及系统性意义理解较为零散,缺乏对其从个人到国家层面影响的整体认知。其认知特点表现为: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文学典故、生活案例等具象内容接受度较高,需通过真实情境关联抽象的礼仪规范;具有较强的模仿与实践意愿,但在不同场景如校园、公共场合中践行文明有礼的主动性和规范性不足。教学中需借助案例对比,如“六尺巷”与青岛行车纠纷、情境模拟如超市收银台互动等方式,将文明有礼的要求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行为指引。学习目标确定 健全人格:理解文明有礼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知晓文明有礼能体现思想道德素质与人际交往能力,助力形成真诚待人、赢得尊重的人格特质。 责任意识:认识到文明有礼对塑造国家形象的意义,树立在国际交往相关场景及日常生活中践行文明有礼、维护国家形象的责任意识。 道德修养:明确文明有礼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提升在人际交往中以礼相待、化解矛盾的道德修养。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文明有礼的地位及重要性,知晓文明有礼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明确其对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具体作用。 难点:从文学典故以及具体案例中,抽象概括出文明有礼在不同场景下的做法和道理,并认识到文明有礼需从小事、细节践行,且需长期坚持。学习评价设计 本课采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双线结构,聚焦文明有礼核心要素展开学习评价。总议题评价:通过“我的文明有礼践行日志——从‘知礼’到‘守礼’的转变”任务,让学生记录自己在校园、家庭、公共场合中的文明行为及反思,评价其对“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国家形象”文明有礼价值路径的认知理解,落实健全人格素养。分议题评价:①在“六尺巷与青岛行车纠纷”对比辨析中,观察学生能否提炼“文明有礼对社会关系的影响”,通过课堂发言量化其归纳分析能力,对应道德修养素养;②在“校园文明行动清单设计”任务中,要求学生结合生活观察设计具体可行的文明行为方案,说明设计思路,以此渗透责任意识素养。终结性评价通过“文明有礼思维导图”绘制,检测学生对文明有礼地位、重要性及实践要求的系统建构,综合评估知识内化与价值认同程度,实现“认知—能力—价值”三维评价闭环,助力学生将文明有礼认知转化为日常践行的自觉行动。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PPT展示时政新闻《大唐盛礼迎宾 中外嘉宾感受西安厚重文化》。 播放视频《配套视频1 《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 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视频感受了《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的恢弘,也了解到这场融合盛唐礼仪的演出,如今仍在以国宾级规格迎接中外嘉宾。从盛唐古礼到今天的迎宾仪式,礼仪始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千年前的盛唐礼仪能成为今天迎接国际嘉宾的‘文化名片’?礼仪对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文明有礼》这个主题,一起探寻答案。”学生活动1 积极回答老师提问,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活动意图说明:以西安《梦长安 —— 大唐迎宾盛礼》的时政新闻及演出视频为切入点,借盛唐古礼与现代国宾迎宾礼仪的关联,展现礼仪作为文化载体的深厚底蕴。通过恢弘的演出场景和 “国宾级迎宾” 的定位,激发学生对 “礼仪价值” 的探究兴趣,让 “文明有礼” 从日常零散认知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场景。这既为后续探究文明有礼对个人、社会、国家的意义铺垫认知基础,也渗透 “从文化传承中理解礼仪重要性” 的意识。环节二:学习新课 总议题:“礼”为何能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分议题1:文明有礼—从个人到国家的价值密码 知识关联:1.文明有礼的地位;2.文明有礼的重要性(重点)。教师活动2 【生活观察】 PPT展示四张图片: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入团宣誓;选手赛后握手致意;工作人员微笑服务。提问:在社会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文明有礼的场景?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同学们提到的排队候车、主动让座等场景,和图片里的升旗仪式、微笑服务一样,都让人觉得温暖舒服。这些行为看似平常,却悄悄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其实呀,这些让人舒服的行为背后,藏着一个重要的道理——文明有礼就像一把尺子,规范着我们的交往,既体现着个人素质,也影响着社会风气和国家形象。 【知识总结】 文明有礼的地位 文明有礼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直接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也事关社会风尚、国家形象。学生活动2 【议学任务1】 在社会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文明有礼的场景?你有什么感受? (答案示例:①在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人们主动为老人、孕妇、带小孩的乘客或其他行动不便的乘客让座;在银行、超市等需要排队的场所,人们自觉遵守秩序,不插队,耐心等待;在图书馆、博物馆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场所,人们不大声喧哗,为他人营造良好的环境;等等。②文明有礼直接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也事关社会风尚、国家形象。) 教师活动3 【文学典故1】 PPT展示材料:程门立雪:游酢和杨时去洛阳拜见程颐,当时杨时大约四十岁。去拜见那天,大雪纷飞,碰上程颐正在静坐休息,他们二人没有叫醒程颐,而是静静守在一旁。等到程颐醒来时,雪已经下了一尺深。 播放视频:《配套视频2 程门立雪》 【新闻案例1】 PPT展示材料:沁县育才小学五年级学生岳晓珂,在学校里勤奋好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课堂内外积极求知,还主动分享学习经验帮助同学,礼貌制止不文明行为;在家中,她自立自强、孝敬长辈,关爱爷爷奶奶;在公共场所,注重公共礼仪,热心参与志愿服务。因其文明有礼的行为,她被评为 “新时代长治好少年”,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过渡:同学们说得很好。游酢、杨时用静立雪中的等待展现对师长的敬重,岳晓珂用日常言行传递礼貌善意,他们都因有礼赢得认可。这正说明,文明有礼不是小事 —— 它能体现我们的品德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帮我们修养身心、留下好印象,这正是一个人在社会立足的重要前提。 【知识总结】 文明有礼的重要性?(1)对个人: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①文明有礼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②文明有礼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树立真诚待人的良好形象,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文学典故2】 PPT展示材料:六尺巷:六尺巷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文昌街道文城西路 ,六尺巷建成于清康熙年间。六尺巷蕴含着“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深刻内涵,为后人接受廉让教育、弘扬清风正气的重要载体。 播放视频:《配套视频3 六尺巷》 【新闻案例2】 PPT展示材料《青岛行车纠纷事件》:2025年6月30日13时许,在青岛市黄岛区世博东路,葛某泉(男,36 岁)驾驶大货车与驾驶小型汽车的王某(男,35 岁)发生行车纠纷。大货车因需进入项目拉运货物,在工作人员指挥下准备进入园区,王某认为大货车占据其车道,紧贴大货车并按喇叭。大货车司机向后倒车约 50 米让路后,小车仍继续逼近,最终大货车司机驾车顶推王某车辆,还将其车辆前挡风玻璃打碎。现场虽未造成人员受伤,但影响恶劣。经公安机关调查,依法对葛某泉刑事拘留,案件进一步侦办中。 播放视频:《配套视频4 驾驶大货车顶推小汽车,被刑拘》 过渡:六尺巷因礼让化解纷争,让邻里和睦;青岛行车纠纷因互不相让激化矛盾,扰乱秩序。这一对比告诉我们:文明有礼能让沟通更顺畅、矛盾少发生,守护社会秩序;反之则易引发冲突。可见,文明有礼是社会和谐的 “润滑剂”,能让社会更安定祥和。 【知识总结】 2.文明有礼的重要性?(2)对社会: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①文明有礼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矛盾冲突,维护良好秩序,提升人们的安全感和尊严感。 ②文明有礼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文学典故3】 PPT展示材料:郑和下西洋:船队每到一处,都以文明礼仪相待。向当地王室赠送瓷器、丝绸等礼物时行叩拜礼,与商人交易时遵循公平原则,船员与沿途民众交流时谦逊有礼。面对异域文化,他们不强行干预,还主动学习当地习俗。这种以礼待人的姿态,让“礼仪之邦”的形象远播海外。许多国家因此遣使回访,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中外贸易、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新闻案例3】 PPT展示材料《欢迎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访华》:2024年9月20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仪式,欢迎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 伊斯干达访华。天安门广场鸣礼炮 21 响,易卜拉欣在习近平陪同下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两国元首会谈中就高层交往、支持马来西亚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推进东亚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为双边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 播放视频:《配套视频5 习近平举行仪式欢迎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访华》 过渡:同学们的看法很有道理。郑和船队以礼待邦,让“礼仪之邦”美名远扬;我国以规范礼仪迎接外国元首,推动双边合作。一古一今都说明:文明有礼是国际交往的桥梁,能拉近国家距离,更能展现民族尊严与国家风范,这正是文明有礼对国家的重要意义。 【知识总结】 2.文明有礼的重要性?(3)对国家:文明有礼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①文明有礼是国际交往的“通行证”,有利于不同国家的人们深化交流、增进友谊。 ②文明有礼有利于体现民族尊严,展现国家形象。学生活动3 【议学任务2】 结合“程门立雪”典故及新时代少年岳晓珂的故事,讨论文明有礼如何影响个人发展? 【议学任务3】 从这两个案例的对比中,你认为个人的文明有礼行为,对维护社会秩序、促进邻里 、 公共空间和谐,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文明有礼如 “六尺巷”,以包容化解矛盾,让邻里和睦、关系融洽,形成互敬氛围;缺乏礼让如青岛行车纠纷,因互不相让激化冲突,破坏公共秩序,引发对立,阻碍社会关系和谐。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矛盾冲突。) 【议学任务4】 从郑和船队靠礼让结友邦,到我国以规范礼仪接待外国元首,都收获了积极外交成果。结合这两个案例,说说国家层面的文明礼仪,对塑造国家形象、促进国际交往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国家层面的文明礼仪是国际交往的 “通行证”。郑和船队以礼待邦,展现 “礼仪之邦” 风范,收获友好合作;我国以规范礼仪接待外国元首,传递尊重与诚意。这既塑造了文明包容的国家形象,也为合作铺路,推动国际交往向互利共赢发展。) 活动意图说明:本教学环节围绕“文明有礼的多重价值”展开,通过程门立雪、岳晓珂事迹等个人层面案例,六尺巷、青岛行车纠纷等社会层面案例,以及郑和下西洋、国家接待外国元首等国家层面案例,引导学生分层探究。借助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文明有礼对个人立身处世、社会和谐发展及国家形象塑造的意义。从具象案例到抽象知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帮助学生明晰文明有礼在不同层面的作用,掌握践行文明有礼的基本路径,树立“学礼、明礼、守礼”的意识,学会在日常及社会交往中以礼待人。环节四:学习新课 分议题3:做文明有礼的青春践行者 知识关联:3.做文明有礼的人的要求(重点)教师活动4 【生活观察】 PPT展示三个情境 情境一:小区电梯里,有居民边吃韭菜盒子边大声打电话,汤汁滴在轿厢里;另一位住户轻声提醒:“电梯里吃东西容易有气味,咱们下次在外面吃完再进来呀?” 对方不好意思地收起食物,还主动用纸巾擦了汤汁。(增强文明有礼意识) 情境二:超市收银台,一位阿姨因排队问题对收银员大声抱怨:“你怎么这么慢!会不会做事?” 收银员微笑回应:“抱歉让您久等了,我会加快速度,您先看看购物袋够不够?” 阿姨的语气渐渐缓和。(言谈文明举止端庄) 情境三:中学生小林每天上学时,会主动向校门口保安鞠躬问好;看到走廊地面有纸屑,顺手捡起扔进垃圾桶;同学借文具时,双手递过去并说 “拿好呀”。(从小事践行,学礼守礼。) PPT展示:校园内不文明行为排行榜漫画图片 过渡:同学们刚才列举了不文明现象,也设计了行动清单。像电梯里的轻声提醒、收银台的微笑回应,都是增强礼的意识;小林的日常举动,正是从小事践行。这些都告诉我们:要心里有礼、言行得体,更要在小事中坚持,这样才能成为学礼、明礼、守礼的人。 【知识总结】3.做文明有礼的人的要求 (1)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增强文明有礼意识,知礼仪、有礼貌、讲文明,营造良好社会风尚。(2)言谈文明、举止端庄。 ①与人相处,要以礼相待,尊重对方,说话和气,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 ②与人相处,要着装得体,注重仪表,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3)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为创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学生活动4 【议学任务】 ①小组讨论:结合日常观察,列举校园或社区中 “不文明现象”。 ②分组设计“校园或社区文明有礼行动清单”: 要求: 按 “场景+具体行动”格式撰写;每组派1名代表宣读清单,说明设计思路; 其他组点评:这个清单中最实用的一条是? 活动意图说明:本教学环节围绕文明有礼主题,通过电梯、超市、校园等生活情境及不文明行为漫画,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借助小组列举不文明现象、设计文明行动清单等任务,让学生理解做文明有礼之人的要求,明白文明有礼需增强意识、注重言谈举止、从小事践行。促使学生联系日常,感悟文明有礼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树立学礼守礼意识,提升在生活中践行文明的行动能力。课堂总结:同学们,本节课围绕 “文明有礼” 展开。从程门立雪、六尺巷的典故,到生活中的文明与不文明情境,我们看到:文明有礼是个人立身处世前提,能促进社会和谐,还关乎国家形象。从日常言行的礼仪,到社会生活中以礼待人,都印证文明有礼的力量。希望大家增强文明意识,践行礼仪规范,让文明有礼融入生活,以青春之姿传礼之美,共创文明社会!7.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①课堂练习 详见PPT ②课后任务 完成配套教辅相关内容9.教学反思与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