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暑假开学考试语 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全球饮食日渐趋同,人类正将食物安全寄托在少数的作物和动物身上。这意味着人们放弃了很多物种宝贵的遗传特性,并将承担食物体系崩溃的风险。你或许会说:“比起我的父母或祖父母,我吃的食物种类可丰富多了。”从某种层面来说,确实如此。无论是在伦敦、洛杉矶还是在利马,你都能吃到寿司、咖喱和麦当劳,你都能咬一口牛油果、香蕉和芒果。提供给我们的食物乍一看多种多样,但接着你就会意识到,这种“多样”在全球蔓延的方式都一模一样。人类的饮食在过去150年(大约6代人)里发生的变化比之前整整100万年(大约4万代人)里发生的变化还多。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大型实验。在人类进化的大部分时间里,不管是作为狩猎采集者,还是作为农民,人们的饮食都是极其多样的。食物就是人们所在之地的产物,是当地人的生产活动与气候、土壤、水甚至海拔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食物多样性储存在农民保留下来的种子里、人们种植的水果蔬菜里、人们饲养的各种动物身上、人们烤出来的面包里,还有人们生产的奶酪和制作的饮料里,一路传承至今。Kavilca(一种小麦)是食物多样性日益衰减的幸存者之一,但也时日无多。它背后有一段独特的历史,与那个地区及当地人民有密切联系。可如今,这种完美适应了当地环境又拥有独特味道的谷物濒临灭绝。其他成千上万种农作物和食物也是如此。我们应该了解它们的故事,清楚它们消亡的原因,因为我们的生命依赖于它们。幸运的是,我们如果立即采取行动,就能拯救食物多样性。许多食物濒临灭绝,食物多样性丧失,这两者都不是偶然发生的,纯粹是人为的灾难。农作物多样性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遭受了最为惨重的损失。当时,为了拯救忍饥挨饿的数百万人口,作物学专家找到了超大规模种植水稻和小麦等谷物的方法。为了种植更多的粮食作物,缓解全球粮食短缺,少数几个超高产的新品种取代了成千上万个传统品种。多用农药、增加灌溉、研究新基因……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粮食生产。这一系列措施被称作“绿色革命”。正是因为“绿色革命”,粮食产量增加了两倍,1970年至2020年间的人口也增长了一倍多。然而,培育出更多的同质品种反而会损害农作物的抗灾能力。如果全球食物体系仅仅依赖少数几种作物,一旦遭遇病虫害或极端天气,这个体系就会面临极大的崩溃风险。尽管“绿色革命”是以科学为基础,但它企图过度简化自然,结果适得其反。我们种下了一片又一片同品种的小麦,却抛弃了成千上万个适应性强、恢复力也强的品种,我们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遗忘它们的宝贵特性,但现在我们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领悟了前人的智慧。长久以来,人类食用的植物约有6000种,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光是大米、小麦和玉米这三种就为人类提供了能量总需求量的50%。再加上土豆、大麦、棕榈油、大豆和糖类,这一占比就达到了75%。随着成千上万种食物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少数几种食物占据了主导地位。世界各地的饮食都发生了改变,但所有的改变皆指向统一,这种现象实属前所未见。我并非号召人们回归过去的饮食方式,但我认为确实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为了在现在和未来的世界里生存下去,我们能从过去学到什么。当前的食物体系正在毁灭地球。100万种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威胁。我们推平了一片又一片森林,种下大量的单一品种作物,接着每天烧掉数百万桶石油来制造肥料,施用于作物之上。这种耕种方式就是在透支未来。我不能妄下断言,声称拯救濒危的食物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我相信这是办法之一。举例来说,在十分寒冷潮湿的环境下,Kavilca能茁壮成长,但现代作物注定歉收。Bere(原产于苏格兰的六棱大麦)完美适应了奥克尼群岛的恶劣环境,无须肥料或农药就能生长。鲜嫩多汁又富含营养的块茎植物Murnong(一种山药)曾盛产于澳大利亚南部,它的存在证明了我们可以向原住民学习如何在饮食方面与大自然和谐相处。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慢食协会编制了专门针对食物的红色名录,并将其命名为“美味方舟”。慢食协会发现,一旦某种食物、某种地方产物或作物濒临灭绝,那么人类与之对应的生活方式、知识技能、地方经济和生态系统也会面临风险。慢食协会呼吁尊重食物的多样性,这引得世界各地的农民、厨师和“慢食运动”参与者展开了想象,并开始把他们自己知道的濒危食物加入“美味方舟”名单。找出身边的濒危食物,你就能贡献一份力量。食用濒危食物也有助于保护它们。它们不仅仅是食物,它们还代表着历史、身份、乐趣、文化、地理、基因、科学、工艺和创造力。当然,还有我们的未来。(摘编自达恩·萨拉蒂诺《饮食趋同下的危机》)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放弃了很多物种的遗传特性,将食物安全寄托在少数的作物和动物身上,导致人类数量倍增,人们承担着食物体系崩溃的风险。B. 在过去150年里,人类的饮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食物变得多种多样。作者达恩·萨拉蒂诺认为,这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一种体现。C. 在人类进化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把所在之地的产物作为食物,并通过种子等将产物传承下来,最终形成人类饮食的多样性。D.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慢食协会编制了专门针对食物的红色名录,将自己知道的濒危食物加入其中,并将之命名为“美味方舟”。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论述了提升食物多样性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B. 作者认为“绿色革命”虽然解决了数百万人口的饥饿问题,却破坏了农作物的多样性。C. 文章列举与几种主要食物相关的数据,准确真实地呈现出人类饮食日渐趋同的特点。D. 文章通过通俗易懂又严谨的语言,阐释了当下饮食趋同现象及其对未来的深层影响。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饮食趋同现象的一项是( )A. 全球对小麦、大米、黄豆等粮食作物的需求上升,但对木薯、高粱等传统作物的需求不断下降。B. 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豆在亚洲以外鲜为人知,如今它却成了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农产品之一。C. 鳄梨原本主要产于美洲,属于美洲地区的特色食材,如今在全球各地的沙拉等食物中都能见到。D. 我国某省充分利用本省各地独特的资源,向江河湖海、山林旷野要食物,丰富了当地的经济结构。4. 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饮食趋同会带来哪些危害。5. 请结合原文和下列文字,从文化和生态的角度分别简要谈谈你对全球饮食日渐趋同现象的认识。在全球化浪潮下,美食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跨越国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交流与融合。从法国的鹅肝酱到墨西哥的玉米卷,从中国的火锅到意大利的披萨,这些美食跨越千山万水,成为世界各地人们餐桌上的佳肴。这表明全球餐饮文化正在发生变化,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食接受度越来越高。(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雪山的长夜迟子建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以往赏夜景,都不是在冬季。然而在这个失眠的故乡的冬夜,我却于不经意间领略到了冬夜的那种孤寂之美。站在窗前,最先让我吃惊的是那三座雪山。原以为不到月圆的日子,雪山会隐去真形,谁知它们在半残的月亮下,轮廓竟然如此分明,我甚至能看清山脊上那一道一道的雪痕!那三座雪山,一座向东,另两座向南。在东向和南向的雪山之间,有一道很宽的缝隙,那就是呼玛河。我在春夜所观赏过的春水,就是它泛出的波光。冬夜里,河流被冰雪覆盖着,它看上去就像遗弃在山间的一条手杖。这巨大的手杖白亮而光滑,想必是天上的巨人所用之物。夜晚的雪山不像白日那么浑厚,它仿佛是瘦了一圈,清隽秀丽,因而显得高了许多。仿佛黑夜用一把无形的大剪刀,把雪山彻底修剪了一番,使它看上去神清气朗,英姿勃勃。这三座曾十分熟悉的雪山,让我格外的惊诧。它们仿佛三只从天上走来的白象,安然凝望着北国的山林雪野和人间灯火。小城灯火阑珊,山脚下倒是有两簇灯火,一簇在南侧,一簇在东侧。这两簇灯火异常的灿烂华美,让我觉得它们是这白象般的雪山脚下挂着的金色铃铛,只要雪山轻轻一动,它们就会发出清脆的响声。我久久地望着那两簇灯火。每日午后,我都要在山下的小路上散步。小城人没有散步的习惯,所以路上通常是我一人。一个人走在雪路上,是多么渴望雪山能够张开它宽阔的胸怀,拥我入怀啊。有一日我曾在河滩碰到几个挖沙的人,想必东侧的灯火是挖沙人的居所。而南侧的雪山并没有房屋,那儿的灯火是谁的呢?也许是打鱼人的。雪山东侧的那簇灯火先自消失了。是凌晨一时许了,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战,歇息去了。而南侧的那簇灯火仍如白莲一样盛开着。我盯着那灯火,就像注视着挚爱的人的眼睛一样。以往归乡,我在小路上散步总是有爱人陪伴。夏季时,我走着走着要停下脚步,不是发现野果子了,就是被姹紫嫣红的野花给吸引住了。我采了野果,会立刻丢进嘴里。爱人笑我是个“野丫头”。有时蚊子闹得凶狂,我就顺手在路边折一根柳枝,用它驱赶蚊子。而折柳枝时,手指会弥漫上柳枝碧绿而清香的汁液。那时我觉得所有的风景都是那么优美、恬静,给人一种甜蜜、温馨的感觉。可自从爱人因车祸而永久地离开了我,我再望风景时,那种温暖和诗意的感觉已荡然无存。当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路啊: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在我毫无知觉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喉?你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化成了一支毒剑,射中了我爱的那颗年轻的心?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已苍凉如秋水。以往我是多么贪恋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现在似乎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我很庆幸在这个失眠的冬夜里,我又能坦然面对窗外的风景了。凌晨两点多,南侧雪山的灯火也消失了。三座雪山没有因为灯火的离去而黯淡,相反,它们在星光下显得更加挺拔和光华。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仰望天上的星星,我觉得它们当中的哪一颗都可以做我身边的一盏永久的灯。而先前还如花一样盛开的人间灯火,它们就像我爱人的那双眼睛一样,会在我为之无限陶醉时,不说告别,就抽身离去。雪山沐浴着灿烂的星光,焕发出一种孤寂之美。那隐隐发亮的一道道雪痕,就像它浅浅的笑影一样,温存可爱。凌晨四时许,星光稀疏了,而天却因为黎明将至呈现着一种深蓝的色调,雪山显得愈发的壮美了。我想我在望雪山的时候,它也在望我。我望雪山,能感受到它非凡的气势和独特的美;而它望我的房屋,是否只是一头牛的影子?而我只是落在这牛身上的一只飞蝇?我还记得一九九八年河水暴涨之时,每至黄昏,河岸都有浓浓的晚雾生成。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望见爱人从小路上归家。他的身后是起伏的白雾,而他就像雾中的一棵柳树。那一瞬间,我有一股莫名的恐慌感,觉得这幻象一样的雾似乎把爱人也虚幻化了,他在雾中仿佛已不存在。现在想来,死亡就像撒向人间的迷雾,它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它能劫走爱人的身影,但它奈何不了这巍峨的雪山。有雪山在,我的目光仍然有可注视的地方,我的灵魂也依然有可依托的地方。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又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凌晨的天空有如盛筵已散,星星悄然隐去了,天空只有一星一月遥遥相伴。那月半残着,但它姿态袅娜,就像跃出水面的一条金鱼。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在光明中。(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往归乡散步有爱人陪伴,风景优美恬静;爱人离世后,她再看风景便只剩痛苦,从此不再看风景。B. 雪山东侧和南侧的灯火可能分别属于挖沙人和打鱼人,作者对这些灯火的关注,暗含着远离人间烟火的愿望。C. 作者觉得在星光下,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星星可做永久的灯,而人间灯火会像爱人眼睛般突然离去。D. 河水暴涨时爱人在雾中像柳树景象,让作者当时就明白死亡会如迷雾般突然降临,带走爱人。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四自然段作者把雪山比喻成白象,形象生动;作者把雪山脚下的灯火比喻成金色的铃铛,化视觉为听觉,很好地传达了灯火的美妙。B. 第五自然段“一个人走在雪路上,是多么渴望雪山能够张开它宽阔的胸怀,拥我入怀啊”,表达了作者对美丽雪景的喜爱和希望自己拥有雪山一样的胸怀。C. 第六自然段作者插入了以往生活的片段,表达了对亲人的沉痛怀念。在爱人的陪伴下,作者在山下的小路上看野花,采野果,像个孩童,生活充满意趣。D. 文本文笔细腻,感情真挚。作者用鲜活酣畅、灵动自如的文字,展现了一个敏感而脆弱、孤寂而又坚强的女性形象,让人感觉到一个飘逸而又美丽高贵的灵魂。8. 简要分析第六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拟人手法好处。9. 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雪山”“星光”“月”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所包含的意蕴。(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秋,晋师归,桓子请死,晋侯欲许之。士贞子谏曰:“不可。城濮之役,晋师三日谷,文公犹有忧色。左右曰:‘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公曰:‘得臣①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楚杀子玉,公喜而后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是晋再克而楚再败也。楚是以再世不竞。今天或者大警晋也,而又杀林父②以重楚胜,其无乃久不竞乎!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晋侯使复其位。十五年,林父败赤狄于曲梁灭潞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亦赏士伯以瓜衍之县。曰:“吾获狄土,子之功。微子,吾丧伯氏③矣。”(选自《左传》,有删改)材料二:昔卫大夫史鱼病且死,谓其子曰:我数言蘧伯玉之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肖而不能退,死不当居治丧正堂,殡我于室足矣。卫君问其故,子以父言闻。君造然召蘧伯玉而贵之,而退弥子瑕,徙殡于正堂,成礼而后去。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谓直矣。(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材料三:臣闻忠臣率志,不谋其报;贞士发愤,期在明贤。是以史鱼黜殡,非贪瓜衍之赏;禽息碎首,岂要先茅④之田!夫黜尸以明谏,触车以进贤,并发之于忠诚,岂有求而然哉?(选自《昭明文选》,有删改)材料四:儒书言:禽息荐百里奚,缪公未听,禽息出,当门仆头碎首而死。缪公痛之,乃用百里奚。此言贤者荐善,不爱其死,仆头碎首而死,以达其友也。世士相激,文书传称之,莫谓不然。夫仆头以荐善,古今有之。禽息仆头,盖其实也;言碎首而死,是增之也。夫人之扣头,痛者血流,虽忿恨惶恐,无碎首者。非首不可碎,人力不能自碎也。执刃刎颈,树锋刺胸,锋刃之助,故手足得成势也。言禽息举椎自击首碎,不足怪也;仆头碎首,力不能自将也。有扣头而死者,未有使头破首碎者也。此时或扣头荐百里奚,世空言其死;若或扣头而死,世空言其首碎也。(选自王充《论衡·儒增篇》,有删改)[注]①得臣:字子玉,楚令尹,城濮之战中楚军主帅。②林父:桓子。③伯氏:桓子。④先茅:古地名。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林父败A赤狄于曲B梁C灭潞D晋侯赏桓子E狄臣F千室G亦赏士伯H以瓜衍之县。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意思相同。B. “子以父言闻”与《屈原列传》“博闻强志”中的“闻”意思不同。C. 率,实践,与《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中的“率”意思相同。D. 爱,吝惜,与《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国战败,桓子请求处死自己。士伯引用晋文公的典故说明桓子忠君爱国,是捍卫国家的重臣,劝诫晋侯免除桓子死罪并恢复他的官职。B. 城濮之战,晋军获胜,晋文公面带忧虑,他认为楚相得臣还在,晋国的忧愁远没有结束。楚国杀死子玉,晋文公才放下心来,喜形于色。C. 史鱼因为进谏无效,要求死后不要在正堂操办自己丧事。卫君于是重用蘧伯玉,黜退弥子瑕,然后把史鱼的棺材搬到正堂完成了丧礼。D. 相传禽息推荐百里奚,秦缪公并不接受,禽息就对着门撞头,以死相谏。缪公非常悲痛,于是任用百里奚。世上的读书人以此相互激励。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天或者大警晋也,而又杀林父以重楚胜,其无乃久不竞乎!(2)夫黜尸以明谏,触车以进贤,并发之于忠诚,岂有求而然哉?14. 王充否认“禽息碎首”的说法,其理由是什么?(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庭芳苏轼余谪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篇别黄人。既至南都,蒙恩放归阳羡,复作一篇。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①。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无何②。何处有?银潢尽处,天女停梭。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③。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注]①弹铗(jiá)悲歌:用战国冯谖典故,指自伤穷困不遇。铗:剑。②无何:“无何有之乡”的简称,《庄子·逍遥游》中幻想出来的理想境界。③烂……柯:南朝《述异记》载,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斧子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发现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去世了。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句先直接引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后写阳羡水之深、山之高等自然景色,流露出归阳羡的喜悦之情。B. “天远夕阳多”一句,从后句看,语意双关,表面是写景,实际上是说虽然自己离神宗远,却得到他的很多温暖和恩惠。C. “空回首、弹铗悲歌”,在悲歌弹剑的慷慨言辞中,流露出穷困不遇的自伤之情,语言确实慷慨,但情感实则悲凉。D. “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写衣衫褴褛遭群仙嘲笑,表现了词人身处困苦艰难中的狼狈与落魄。16. 简要赏析词中“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几句。(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苏轼描写曹操沿江东下时战船相连、旌旗招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王安石简单回信、不再辩解的原因。(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代数学给了我们后世自信的底气与骨气。2024年11月,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主办“文明的烛火——中国科学文化探源主题讲座”活动,旨在围绕“中国古代数学思想与成就”,探讨中国古代数学的“ A ”“言约旨远”。中国古代数学成就优越,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春晚上2024年的扑克魔术在几轮操作下一步步显示出魔术背后蕴含的数学规律。“牌看似混乱,但无论何时,无论谁的牌,第一张牌与第五张牌都可以拼成同一张牌;同样,第二张与第六张、第三张与第七张、第四张与第八张牌也分别能拼成同一张牌。”这个数学规律就是这四对牌对应的两个数字除以四都有同样的余数,这就是数学上的同余概念。神奇魔术的背后体现了中国古代关于同余的数学思想与数学理论。中国古代数学对( 乙 ),有关准、绳、规、矩、筹、策等说法或俗语都源于数学。如人们 B 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以法律为准绳”等说法也与数学有关。中国是数学启源地之一,中国古代数学做出了源头性的贡献,包括数论、代数、几何、无穷与极限等,从而对华夏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影响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华文化从根基上是非常推祟数学的。“文明的烛火”燃烧绵延千年的智慧,发挥中国古代数学的“引擎”作用,让数学之美与时代之美交相辉应。18. 文中最后一段将“中国古代数学”比作“引擎”,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信念”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 文中最后一段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三、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王阳明在《传习录》谈到他的书法学习经历:我开始学习书法时,只是对着古帖临摹练习,这样练来练去,只是学到了字的形象,内在的神意却毫无所得。后来我改变了方法,不再轻易下笔,而是凝思静虑,先在心中勾勒出字的形状和笔画,这样练习久了之后,开始慢慢通达书法之道。后来,先生总结说:“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以恭敬的态度治学,而不是刻意追求结果的好坏。这不只适用于书法学习,还适用于青年成长学习的方方面面。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暑假开学考试语 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C 2. A3. D 4. ①食物多样性丧失,许多食物濒临灭绝。如果全球食物体系仅仅依赖少数几种作物,一旦遭遇病虫害或极端天气,食物体系会面临极大的崩溃风险。②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人类的生活。一旦某种食物、某种地方产物或作物濒临灭绝,那么人类与之对应的生活方式、知识技能、地方经济和生态系统也会面临风险。5. ①从文化角度看,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食接受度越来越高,促进了全球美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意味着全球饮食日渐趋同越会挤压当地传统食物的生存空间,导致人类与之对应的生活方式、知识技能等面临风险,甚至逐渐消亡。②从生态角度看,全球美食共享虽然丰富了世界各地人们食物的选择,但也意味着少数作物主导全球饮食,人们为了扩大少数主导作物的生产规模,可能会推平森林、滥用化肥农药等。这种单一化种植模式暗藏生态危机,会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类的长远生存。(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C 7. B8. (1)将“故乡的路”拟人化为蓄意伤害的绳索与毒剑,赋予自然以人性的恶意,强烈表达了失去爱人的悲愤与质问,情感浓烈,富有冲击力。(2)通过拟人表达自然对人类命运的冷漠与无情,强化了生死离别的偶然与不可控,使读者更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无助。(3)青山、河水依旧静默美好,唯“我”心已苍凉,拟人凸显自然恒久、人生短暂,突出物是人非之感,引发对生命与情感的深沉思索。9. (1)象征永恒与慰藉:雪山巍然不动,星光亘古闪烁,月亮轮回不息,代表自然的恒常与安宁。(2)寄托哀思与陪伴:在失去爱人之后,它们成为作者精神的依靠与情感的寄托。(3)映照孤独与觉醒:长夜中的凝望,是作者走出悲痛、重拾面对生活的勇气的过程。(4)体现生命与死亡的哲思:自然无言却恒久,人间灯火短暂易逝,对比中展现对生死的释然与理解。(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CDG11. C 12. A13. (1)如今上天或许要严厉警诫晋国了,但我们又要杀掉桓子使楚国取得第二次胜利,晋国恐怕也要长久不能强盛了吧!(2)降低殡葬待遇来表明进谏,以头撞车来举荐贤能,这都是发自内心的忠诚,难道是因为有个人谋求才这样吗?14. ①人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撞碎自己的脑袋。②可能是世人凭空捏造了禽息为进谏而死的事实。③可能禽息叩头而死,世人凭空捏造了“碎首”的事实。(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D 16. 这几句词借“烂柯”典故,以戏谑口吻对“稚子”言说,暗喻自身久历人间风波、恍若隔世的沧桑感。词人将仕途坎坷化作对仙界时间错位的想象,既含对世事变幻的喟叹,又以超现实笔触消解现实痛苦,于诙谐中见旷达,于奇幻中显悲凉。(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舳舻千里 ②. 旌旗蔽空 ③. 虽欲强聒 ④. 终必不蒙见察 ⑤. 推此志也 ⑥.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18~22题答案】【答案】18. 信念是黑夜中的北斗星,在迷茫困顿的时刻,始终为前行的脚步指引方向。19. 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耳熟能详(习以为常)20.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卓越,其影响是多方面的。2024年春晚上的扑克魔术在几轮操作下一步步显示出魔术背后蕴含的数学规律。21. 甲: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乙:中国语言也有重要影响22. ①“启源地”中的“启”应改为“起”②“推祟”中的“祟”应改为“崇”③“交相辉应”中的“应”应改为“映”三、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