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教案章节名称(课题) 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第一框 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计划课时 2课时授课时间导学案 课前五分钟 ——预习导学: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权力所属是怎么的? 2.宪法是从哪些方便保障国家权力所属的? 3.什么是人权?宪法是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 【设计意图】问题引导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框题内容。学情分析 刚迈入八年级的学生对宪法相关内容作为本学科内容,会有一些不适应。在加上本课又需要同学们结合宪法文本,理解宪法文本背后的原则,因此对学生具有较大的难度,可适当放慢授课速度。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名词,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陌生且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鉴于后续教学中会继续展开,因此本课教学时适合抓大放小。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增强法治观念,培育法治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增强权利意识,积极行使权利,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道德修养 通过学习宪法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以及各种制度。会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分析解释国家生活中的事物。能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能够为我国的人权事业发展做出尽一份力责任意识 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知道我国的国家性质知道并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我国国家性质的关系。知道并理解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人们当家作主之间的关系。知道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的保障措施。知道国家是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教学难点 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教学方法 阅读教材、案例分析、观点评析、概念区分教学过程 教师个性化修改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活动一】:宪法知识知多少——谁能一站到底?1.“国家宪法日”是哪一天? 2.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宪法诞生于哪一年? 3.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了几部宪法? 4.现行宪法是哪一部宪法? 5.现行宪法经过了几次修改? 6.现行宪法共有几章? 学生抢答(答对的人继续站着,答错的人坐下)教师总结: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于1954年,故也称54宪法;我国共计颁布4部宪法;现行宪法为82宪法;共经过5次修改;共有4章;通过目录图片展示宪法章节。国家宪法日是12月4日。师:本学期我们将围绕我国现行宪法展开学习,以宪法为线索,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机构、国家制度,以及这些背后的价值追求。【设计意图】选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了解学生对宪法的已有认识,同时也增加宪法知识,为本学期宪法专册的学习打好铺垫。讲解新课 一、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师:国家权力属于谁?。宪法又是如何保障国家权力所属的呢?让我们通过阅读宪法来寻找答案。【活动二】阅读宪法,寻找答案1.阅读宪法第一条、第二条师:宪法开篇就告诉我们,我国的国家性质,以及与之相关的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即: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师:我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生: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师:国家权力所属呢?生: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师:也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概况有效信息的能力,再通过老师的提问,强化重点,明确笔记。【活动三】考考你——公民和人民如何区分一群众到某镇政府内反映饮用水相关问题,然而当天接待的社区党总支书记周某并没有主动来解决问题,却跟办事民众进行“普法”,并且怼话办事民众,说“为人民服务不是为公民服务,你不是人民”,“我不是你的社区书记”。很快周某被停职调查,最终免去周某社区党总支书记职务。师:区分这二者对同学们来说确实不容易,不如我们先来回忆:1. 你曾在哪些场合或表述中见到“人民”,是否理解其含义? 2. 你曾在哪些场合或表述中见到“公民”,是否理解其含义? 教师讲解:人民与公民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区分权力和权利【人民(如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表示整体的政治性概念。现阶段我国人民包括……。 【公民(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表示个体的法律概念。凡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国公民师: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镇政府的权力也来自人民,必须为人民服务。那么宪法是如何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到答案。宪法是如何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1.宪法规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什么特点,这意味着什么呢?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这决定了人民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2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形式和途径。师:同学们说的没错。政治制度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础民主自治制度等,让人民拥有了话语权。3宪法还规定了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这些权利的保障措施。4.宪法还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师:同学们说的没错。正是通过这些规定,宪法才能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问:材料中提到的周某为什么会被免职?生:略师: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公民权利。这既是国家性质的体现,也是其要求。材料中提到书记没有明确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并且属于人民。其权力行使没有做到服务人民的利益,属于失职行为,故撤职处理。【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不断追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理解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并不是一句空话,宪法对其实现做了很多具体的规定。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活动四】七嘴八舌话人权材料: 2021年3月30日,美国国务院发布《2020年国别人权报告》,和以往一样,对190多个国家的人权状况评头论足,该报告涉华部分,除了延续往年对华人权一贯指责外,更“别出心裁”,配合最近美国和西方媒体的炒作,给中国戴上一顶在新疆搞“种族灭绝”的大帽子。你认为什么是人权? 我国的人权状况如何? 宪法是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活动五】人权解析展示搜索结果1.人权是什么?师:关于人权不太常见界定清晰统一的概念。但关注时事,你会发现人权这个概念往往在一些负面报道中用到,录课前老师以人权为关键词搜索资讯,排在前四个的分别是:新西兰人权委员会:不要让你们的恐惧变成种族主义;疫情下的人权:紧急状态意味着什么 ;中国人故意散布病毒 日本官员驳斥:谣言侵犯中国人权,坏的是病毒而...;武汉“封城”是“侵犯人权” 美媒处心积虑的炒作,引起网友众怒······在这些叙述中表达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状况的一种诉求或者关切。当然也不乏以此为说辞,别有用心的炒作。①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其实是人的自由平等的生存和发展。②我国人权特点主体广泛: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内容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人权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会不断发展变化,过去读书受教育是有钱人事儿,而今它是国家大力保障的公民权利,因此人权具有时代性,也与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尤其是法治化进程密切相关,因为人权只有法律化为各项权利,才能更好的得到保障。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的各抒己见,了解学生对人权的认识水平,进而分含义、主体、内容三个方面,更好的梳理对人权的认识。【活动六】人权状况我评说教师评说:疫情防控是一面人权保护的镜子。首先是武汉封城,如果有人因此指责中国的人权状况,那我们可以参照伦理学“可普遍化原则”来判断这一做法到底对不对。得了传染病,或者暂不能排除的高风险人群,是否应该有所限制?我相信任何没有失去理智和良知的人都会给出肯定的回答。封城以后呢?举国之力修建医院收治病人,派驻专家组,医疗队,提供物资保障……最近这方面的报道已经看得太多,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列举下去,一节课是远远不够的。在疫情面前,国家在尽最大的努力保障所有人,包括疫区老百姓的人权。放眼更大时空中的中国,人权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思考两个问题。Q1:你认为什么因素会影响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与发展呢?生:略师:有同学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贫穷,会限制人的发展;也有同学说,接受教育,尤其是高质量的教育会促进人的发展;还有同学说,食品安全存在隐患、环境污染严重等会威胁到人的生存与发展甚至政府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会影响到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与发展……Q2:据你所知,针对上述因为,国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呢?生:面对贫穷,我国近年来一直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对于关系到个人幸福和民族未来的教育,国家也是越来越重视,尤其是教育公平问题,如重点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为的就是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保障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更加严格,对违法行为的惩治更加严厉;2014年环境保护法第八次修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针对当前区情和形势开展的“访惠聚”活动,让老百姓有机会给政府的服务评价打分,监督政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师:同学们所列举一系列的事实告诉我们,2004年第四宪法修正案,就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我国宪法原则。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非宪法中的一句空话,国家在不断地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一系列活动,以及法治宣传教育努力践行着这一宪法原则。此外我国也已经加入大部分国际人权公约,并当选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制定并不断修订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多次发表关于中国人权状况的白皮书。(P8阅读感悟)【设计意图】此部分内容意在让学生尽可能看到我国人权状况的全貌,肯定我国在人权事业上的成绩和努力,同时也看到祖国在人权事业上的不足,理性爱国。【活动六】:他人指责莫回避Q1: 美国为什么还会指责我国的人权状况呢?生:略师:美国这么做自有有他的意图,但我们可以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认真对待这一指责,既不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也不能讳疾忌医:首先,人的自由平等的生存与发展,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要求。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人们对人权会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例如在对待犯罪嫌疑人的问题上,过去警察审问时说“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作为一种武力威胁,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有力地打击了犯罪,保障了人权。但也因此也酿成了一些冤假错案。Q2:如果让你给国家机关提建议,以减少冤假错案的产生,你会提什么样的建议呢?生:略师: 2012年我国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订,如果警察再用刑讯逼供的方式去获取证据,那么不仅证据无效,还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这就是立法机关自觉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了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通过立法将人权法律化为公民权利,从而得到更好的保障。刑事诉讼法的修订,也会促使公安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尊重和保障人权,法院的审理过程,以及检察院的监督检查活动,都必须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利。国家正在通过不断地努力达到人权的新要求,实现人权的与时俱进。其次,我们也必须承认,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确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阻碍着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与发展。我们只有勇敢的加以面对,才能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要求: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不仅要在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中践行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同时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唯有通过法治,才能正真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2.国家是怎样尊重和保障人权的?(1)总体要求: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2) 具体要求:A、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B、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C、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加强对所有公职人员的监督。D、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E、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设计意图】最后一个问题紧扣这部分一开始展示的美国对我国人权状况指责一事,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他人评价,以事实为依据,一方面不妄自菲薄,另一方面做到有责改之无则加勉。同时知道国家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更好的尊重和保障人权。课堂知识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宪法的两个原则,即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基本原则,因为只有有了这一基础,才会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这两大原则也是国家性质的体现和要求。板书设计目标达成 1.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警察,人民政府……很多国家机关、单位名称之所以冠以“人民”,原因是( B )A.人民人数最多,力量最大B.我国国家权力属于人民C.人民直接管理国家政权D.没有人民就没有国家2. 宪法规定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B )A.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私有制B.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C.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个体所有制D.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3. 为了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于201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反映出( A )A.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B.老年人需要国家的特殊保护 C.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是传统美德D.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教学反思11 /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