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等3地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等3地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区/县:_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线仅装订,不密封。请考生注意,试卷需由监考员统一收回,严禁携带出考场|
---◎-----◎-----◎-----◎秘密 启用前(考试开始前请注意保密)◎-----◎-----◎-----◎----
2025年秋季学期 三地高2026届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 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考试结束后, 将答题卡、试卷、草稿纸全部交回。
请考生注意: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预祝你们考试成功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 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 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祝福》中(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 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成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 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因为许多著名科学家如伽利略、爱因斯坦、莱布尼茨等都信神,所以神是存在的。
一个人这样想问题,就犯有“诉诸权威”的逻辑错误。著名科学家是指那些在某个或某些科学领域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且有一定成就的人,而这些领域未必与宗教有关。其次,这些科学家也只是在他们所在的领域里有所成就,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知晓所有知识。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 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①”:
(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 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 (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 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注释】①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记载于《柏拉图对话集·美诺篇》。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刺客列传》例句中“乃”翻译成“就”更好,因为在那个特定的语境中,充分条件比必要条件更合理。
B.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以合乎逻辑为前提,因此非逻辑的思维训练对人的成长是无用的。
C.“虚拟论敌”针对“兼听则明”提出的问题可包括“‘兼听’一定‘明’吗?”和“不‘兼听’一定不‘明’吗?”两个层面的问题。
D.诡辩是违反逻辑规律得出似是而非推论的混乱逻辑的过程,很容易糊弄人们并使其犯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祝福》中的例子证明,根据语境进行合理推断可以突出语文教学渗透性原则的重要性。
B.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角度不同,前者重在从学生角度谈做法,后者重在从生活实际角度谈辨识。
C.美诺提出了极富争辩性的论题,即“一个人不可能去寻求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可能去寻求他不知道的东西。”
D.“诉诸权威”的推理罔顾推断时事实对结论的支撑,“诉诸无知”的逻辑将不当的前提作为推论的依据。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美诺悖论”特征的一项是( )
A.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D.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请指出下面这段文字的逻辑错误。
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女翻译家
左雯姬
①刘桂香一直是做月嫂的,从未看护过老人。家政主管在电话里说:“你年纪不轻啦,这几年看你老了不少,姐都心疼。不如换个工作吧。我这里刚好有个老人需要看护,这位林若芷老人,是个翻译专家。老人家虽然九十多岁高龄,但思维清晰,生活基本能自理。以前没请过保姆,这不刚受伤嘛,一只胳膊摔断了,才急着找看护呢……”
②刘桂香一进门就被书堵住,不知如何下脚。从门厅一直延伸至整个房间,堆叠在地上,差不多有膝盖高的书,书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新有旧,就这么摆成了“迷魂阵”。刘桂香晕晕乎乎地顺着一路蜿蜒而去的书看过去,终于在书桌旁看到一位伏案的老太太,鼻尖都快蹭到案头的书页上了,左手还握着一支铅笔,很慢地画着。
③带刘桂香进来的是位小姐姐,老太太单位的年轻人。刘桂香一边听她介绍林老师的故事,一边打量着厨房的一角。刘桂香顺手打开了冰箱门,里面却装满了书,她被眼前的一幕震惊到了。在一旁的小姐姐解释道:“这冰箱太老旧了,不能再用,林老师舍不得扔,刚好书也没地儿搁,索性林老师就把冰箱当书柜子使了。”
④小姐姐走后,林老师很客气地请刘桂香坐在餐桌前,开始交代她工作事项。林老师特意为刘桂香准备了一支笔和一个小本子,要刘桂香将她说的都记下来。刘桂香讨好地冲林老师笑着,把她的手机拿给林老师看,说,“手机里有备忘录,既可以录音,还可以将音频转化成文字。”林老师正了正身子,说:“那是人家的方法,在我这儿,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⑤在林老师面前,这个昔日的“金牌月嫂”有种挫败感。刘桂香真有点怵,后悔接下这一单。
⑥刘桂香想起小姐姐曾交代过,听林老师的话,千万别有自己的主见。可是,提笔忘字咋办?没办法,只好向林老师请教。看着林老师提笔、下笔,每个笔画写得都特别慢。
⑦你说写字慢吧,但林老师的其他动作也快不到哪儿去。林老师走路尤其慢,但在蜿蜒的书堆里行走,恰恰合适。
⑧第二天一早,一阵铃声响起,打电话来的是之前接待刘桂香的小姐姐。小姐姐告诉刘桂香,林老师正翻的那本,进度太慢,社长下最后通牒了,这月底不翻完,恐怕真要另请高明了。“社里销售部的几个都要造反了。现在任务压下来,刘姐,您就帮我个忙吧。”
⑨刘桂香心想,你们可真行,折磨一老太太,人家吭哧吭哧辛苦了半天,你们又嫌她慢,说换人就换人。还叫我这初来乍到的当恶人,亏你们想得出来。刘桂香说:“这样吧,你录音发到我的微信里,我放给林老师听?”小姐姐迟疑了一阵,也只好说:“行吧。”
⑩当她们开始吃早饭时,刘桂香打开微信,小姐姐的语音传来。她仔细盯着林老师的表情,林老师没有任何不悦的表情,也没吭声。
林老师语重心长地跟刘桂香说:“小刘啊,你吃东西别吧唧嘴。”刘桂香愣了,她直瞅着林老师,感到受了侮辱。她鼓足勇气对林老师说:“您翻译得那么慢,不该怨我吧!您有气,也不该撒在我头上吧!”
林老师一愣,笑了,然后认真而严肃地对刘桂香说:“我没有迁怒于你。这是两码事。我对声音很敏感,因为我是做语言工作的,我经常要读出来,要不断品味其中的韵律。所以,要求是比较苛刻的。这点希望你能理解,也能配合,让我把这本书翻译好,其中也有你的功劳。”
刘桂香听到这话,还算中听,心情平复了很多,但她还是噘起了嘴,说:“林老师啊,不是我泼您的冷水。已经快到月底了,社里小姐姐怎么说的您忘啦?人家会另请高明,您还翻个什么劲?”林老师很平静地说:“他们忙他们的,我忙我的。这本书越品越有味道,他们不用我的翻译,我也要翻。”
林老师依然自顾自地翻译,每天坐在桌前十个小时以上,从早到晚,没有休息日。
林老师说刘桂香吃饭吧唧嘴,刘桂香可记在心上了。她开始不由自主地关注起自己来。这才发觉,自己原来还真是个闹腾的人,动静很大。再听听林老师,不管做什么,都是无声无息的。她就在案台后边坐着,手握着笔,在不停地写。
这天一大早,林老师特意梳妆打扮起来。刘桂香打算帮林老师梳头,林老师却不让。这老太太是独立惯了,到现在还不适应被人伺候。刘桂香突然想到,林老师的胳膊恢复得不错了。是不是可以辞去这里的工作,当回她的月嫂了?刘桂香忽然有些不舍。
林老师特意交代,要做红酒烧鸭,这是林老师那发小最爱吃的。刘桂香一上午都在按林老师事先交代的步骤,精心烹饪。不知不觉已近中午,人还没来,林老师一如既往地伏案“拼命”。
过了一阵,还没有听到敲门声,林老师不得不开始拨打电话。终于联系上发小的一个子女,对方十分抱歉地说:“我爸在两个多月前就去世了,我们在他老人家的微信朋友圈里和网上都公告了……”
刘桂香摆好饭菜,林老师说:“给我倒一杯酒吧,小刘,你陪我喝一杯。”刘桂香看得出来,林老师很伤心。林老师拿出发小前几年来家做客的合影,又找到一盒檀香,拿出一根点上,插在瓷制如硬币大的香座上。
林老师吃得不多,困倦袭来。她像往常一样,到沙发上小憩半个钟头,再起来工作。刘桂香给林老师盖上薄被,静静坐在餐桌旁。林老师的身体恢复了,但一直没说她可以离开。而刘桂香也几乎忘了辞职的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桂香之前工作可能已经习惯了用手机记事,因而在用笔记录林老师交代的事项时有字不会写。
B.林老师把书放在冰箱里,是因为她生性节俭,不愿意扔掉老旧的冰箱,也因为她的藏书十分多。
C.林老师提醒刘桂香吃饭的时候不要发出声响,是她在找借口发泄被社长催促进度后的不满情绪。
D.林老师在得知发小已经去世后心情低落,让刘桂香陪自己喝酒,可见她已经十分信赖这个看护。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家政主管在电话里给刘桂香介绍林老师的基本情况,为下文刘桂香后悔接受这份工作作铺垫。
B.文章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塑造刘桂香这个人物,通过刘桂香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林老师的态度变化过程。
C.第 段的内容与上文紧密相关,但却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林老师在被拒之后依然坚持翻译的倔强固执。
D.文章重点叙写刘桂香和林老师两人的相处过程,文风朴实温暖,但也有明显的硬伤,比如没有环境描写。
8.下面是原文中删去的内容,你觉得应该位于哪两段之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林老师还给刘桂香传授经验:“你的动作慢一点,制造的声响肯定会小一些。”刘桂香也试图让自己放慢一些,可就是“快车刹不住”。她回想着自己从前干活的感觉,是超速度的爽。她最初很想跟林老师分享一下,但最终还是屈服在林老师的慢里。
9.作者为何会给林若芷老人设置一个“翻译家”的身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公讳孝祥,字安国,学者称为“于湖先生”。绍兴初年,金人寇和州,随父渡江,居芜湖。绍兴甲戍,廷试,擢进士第一,时年二十有三。先是岳飞卒于狱时廷臣畏祸莫敢有言者。公方第,即上疏言:“岳飞忠勇,天下共闻,一朝被谤,不旬日而亡,则敌国庆幸而将士解体,非国家之福也。”又云:“今朝廷冤之,天下冤之,陛下所不知也。当亟复其爵,表其忠义,俾忠魂瞑目于九原,公道昭明于天下。”帝特优容之。时储位尚虚,公独上《原芝》以讽之。其略曰:惟大本未立,社稷宗庙亦靡克宁响。高宗览之,首肯再三,举朝称诵。寻除知抚州事。临川士卒趋劫库兵,一时鼎沸,官吏屏迹。公单骑驰赴军中,喻列校曰:“汝曹必欲为乱,请先杀太守。”众曰:“不敢,惟所给未敷耳。”公即手喻众卒,听命者待以不死,随取金帛以次支给。摘发数卒,叱之曰:“倡乱者罔赦。”立命斩之。众校俯伏,不敢仰视,阖城宴然。事闻帝,极嘉奖。时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虽老于州县者所不逮也。孝宗即位,知平江军府事。平江乃临安藩屏,寄任匪轻。属邑有大姓,煮海囊橐为奸利,怙势作威,祸延郡邑。公捕治,籍其家,得粟数万斛。明年,吴中饥,乞赖以济。召赴行在,入对,劝帝辩邪正,审是非,崇根本,壮士气,因痛陈国家委靡之弊,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复陈用才之路太狭,乞博采度外之士,以备缓急之用。上嘉之。俄改知潭州,为政简易,时济之以威,湖南遂得以无事。徙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荆州当虏骑之冲,自建炎以来,岁无宁日。公筑寸金堤以免水患,置万盈仓以储漕运,为国为民计也。乾道五年,力请祠侍亲,疏凡数上,帝深惜之,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既归芜湖,凡缙绅之士,莫不晋接,宗戚渡江而贫窘者,公辄赈之。庚寅冬,疾复作,遂卒。卒之日,商贾为之罢市,两河之民惶惶如失所恃。帝闻之,惜其有用才不尽之叹。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诗词雄丽,尤工古调,有《于湖集》四十卷。 (节选自陆世良《宣城张氏信谱传》)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是 A 岳飞卒 B 于狱 C 时 D 廷臣畏 E 祸 F 莫敢 G 有言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冤,认为……蒙冤,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不同。
B.大本,根本、事物的基础,文中指太子;代指太子的词语还有储副、国储等。
C.藩屏,本指屏障,后比喻卫国的重臣,也可比喻边防重镇。文中指的是后者。
D.“卒之日”与《石钟山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两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孝祥刚考中进士后便勇敢上书谏言,极力向高宗陈述岳飞忠诚、勇敢,认为其受人诬陷含冤而死,会使敌人庆幸而给国家带来灾祸。
B.临川士卒劫持府库兵,其他官员纷纷逃避,面对这一重大变故,张孝祥挺身而出,独自骑马奔赴军中,恩威并施,最终成功解决了危机。
C.张孝祥在被征召应对之际,建议孝宗能够辨别忠奸是非、壮大士气,趁机痛陈国势颓废不振的弊端,又建议朝廷广揽人才以备不时之需。
D.张孝祥罢归芜湖之后受到当地缙绅、渡江宗亲的热情接待,过世后更是得到两河百姓的深切怀念,就连皇帝也为他才具未能尽展而惋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亟复其爵,表其忠义,俾忠魂暝目于九原。
(2)时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虽老于州县者所不逮也。
14.孝宗时,张孝祥任职地方的哪些政绩,符合“民怀其德,所至有声”的赞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舟泊太湖
杨杰
区区朝市逐纷华,不信湖心有海槎①。八十丈虹寒卧影②,一千顷玉碧无瑕。
古今风月归诗客,多少莼鲈③属酒家。安得扁舟如范蠡,烟波深处卜生涯。
【注】①海槎:用竹木编制的渡海的筏,仙人所乘。②此句写江苏吴江垂虹桥。垂虹桥旧名利往桥,俗称长桥。③莼鲈:莼羹鲈脍。西晋张翰在洛阳为官,因见秋风起,思念故乡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弃官而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泊舟太湖,触景生情,对世人和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了不少的反思。
B.“区区”在诗中指微不足道,尘世中人只知追名逐利,其行为颇不可取。
C.颈联上句意为诗人能够欣赏大自然的闲适景色,下句则流露出思乡之情。
D.尾联用典,诗人由范蠡想到仕途险恶,希望像他那样乘坐扁舟归隐五湖。
16.本诗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景物,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名句默写
(1)《屈原列传》中,屈原感受到君王听信谗言的句子是:“ , 。”
(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 , ”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有助于明己之长,知己之短。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 题。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被称作“未来之光”,它不仅能像传统硅电池一样发电,还能做成簿如纸张、可弯曲的型态,甚至能贴在衣服或窗户上使用。 ① :在阳光下用不了多久就会“衰老”,使用寿命远达不到实际应用要求。最近,研究团队揭开了这个“短命”迷团。
研究发现,钙钛矿材料在阳光照射下会像气球一样反复膨胀收缩,时间一长就会“内伤”破裂。这种材料遇光会膨胀超过1%,内部晶体相互挤压产生破坏力,就像反复折叠的纸最终会断裂一样。
② ——给材料穿“防弹衣”。他们用世界上最坚硬的材料之一石墨烯,加上特殊透明塑料,制成只有头发丝万分之一的超薄保护层。实验证明,这层“防护服”能让材料抗压能力翻倍,把膨胀幅度从0.31%降到0.08%,就像给易碎品加了抗震包装。
经过严格测试,装上这种保护层的太阳能电池创下新纪录,在模拟日常使用的强光高温环境下,持续工作3670小时(约153天)后,仍能保持97%的发电效率。这是目前同类电池中最长的稳定工作时间。
这项突破不仅给出解决方案, ③ 。过去十年,全球科学家主要从材料配方改良入手,而华东理工团队首次发现“物理损伤”这个隐藏杀手,为后续研究打开新方向。相关专家表示,这项工作重新定义了提升稳定性的技术路径。
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指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19.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防弹衣”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压路机 B.混凝土 C.摩托车 D.无影灯
20.下面各句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发现妈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B.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
C.一只探险的蜜蜂正绕着布满柳树枝头的花朵嗡嗡着。
D.我一个人上班,工资就那么点儿,哪里能养活七八张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小树都是命运多舛的, A ,并没有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种子落脚的地方通常不是太暗,例如渴望阳光的樱桃树却在山毛榉树下发了芽;就是太亮,山毛榉树幼苗的嫩叶在空地上被炽热的阳光烤成了焦炭。尤其不幸的是,落脚地没有半点可供滋养的土壤,例如岩石或大树枝干分杈的位置。
有时候,幸运之神只是短暂停留。比如种子碰巧落在一棵老朽断裂的树干残桩上,靠着树干残存的水分,慢慢地长成了一棵小树,根部固着在老树腐朽的木头里。但迟早它会遇见一个特别干旱的夏天,当这早已死去的树干残桩失去了它 B ,这曾经的赢家恐怕再也没有幸存的机会。
其实许多树木对于理想的家都有同样的想象,①原因是因为大部分树种都有相似的生长条件。②它们都喜欢疏松肥沃的土壤,③最好深及数米还很透气,④并且包含足够的水分。夏天不能太热,冬天不能太冷。⑤降雪必须适量,⑥融雪后还可以浇灌充分土地。此外,最好前方有山脊作为屏障以缓和秋天的风暴,⑦森林里攻打树木的真菌和昆虫也近乎绝迹。⑧如果树木可以描绘心中的梦想国度,看起来一定就是这样。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亲历战争的幸存者逐渐老去,但是年轻人通过AI修复影像、全息投影、沉浸式游戏等渠道接触了这段历史。科技能改变记忆的存储方式,但我们捍卫真实、传承历史的责任始终不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2026届语文入学考试试题
参考答案
1.B 2.C 3.A
4.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
开篇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接着从词义推断、信息理解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最后阐明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
5.①“头骨小”和“小时候的头骨”不是同一个概念,耍戏法的人在偷换概念。
②“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这是不合逻辑的。
6.C 7.B
8.应当在文章第 段和第 段之间。
①林老师给刘桂香传授“安静”的经验,应当是在第 段刘桂香发现自己动静很大之后。
②刘桂香“屈服在林老师的慢里”,表现的是她逐渐理解林老师,和林老师的关系愈发亲密,在第 段之前,第 段中刘桂香想到要离开林老师“有些不舍”才不突兀。 9.①人物形象方面:翻译的工作需要细致和耐心,这个职业身份更易于作者塑造林老师性格中的“喜爱读书”“安静”“慢条斯理”。
②情节方面:林老师和刘桂香第一次见面就要求她用笔记录自己交代的事情,之后要求刘桂香动静小一点不影响自己的工作,翻译家的职业身份可以让这些情节出现得合乎情理,并且便于建立起林老师和刘桂香的矛盾,推动情节进一步展开。
③主旨方面:林若芷老人是代表传统翻译家的典型人物,是研究型的学者,与现在片面追求速度的行业格格不入,作者借这个“翻译家”的身份表达对传统与现代,“慢”与“快”矛盾的思考,并且歌颂了老一辈翻译家兢兢业业、为职业无私奉献的崇高道德。
10.ACF 11.A 12.D
13.
(1)应当立即恢复他的爵位,表彰他的忠义,使他的忠魂在九泉下安息,公道正义在天下彰显。
(2)当时张孝祥年龄不到三十岁,处理事情精准干练,即使那些久任州县的官员也比不上他。 14.
①任职平江时,张孝祥惩治豪门大户,用抄没之粮救活吴中饥民。
②任职潭州时,张孝祥为政简易,济之以威,使湖南所辖境内安宁无事。
③任职荆州时,张孝祥筑河堤修粮仓,为民除水患为国储备漕运。
15.D
16.①颔联上句将垂虹桥比作雨后的彩虹,生动地描述了垂虹桥美好的形态,表达了诗人对它的赞美之情;
②颔联下句将太湖水比作无瑕的碧玉,形象地写出了太湖水清澈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③诗人运用比喻,将眼前景物写得如此美丽动人,这就为下文抒发归隐之情做了铺垫。
17.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黄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8.“簿”改为“薄”;“型”改为“形”;“迷”改为“谜”
19.A 20.B
21.示例:A.在种子落地的那一刻 B.最后的一点水
22.
序号①修改:“原因是大部分树种都有相似的生长条件”或“因为大部分树种都有相似的生长条件”。
序号⑥修改:融雪后还可以充分浇灌土地。
序号⑦修改:森林里攻击树木的真菌和昆虫也近乎绝迹。
20.例文:
以科技为舟,载历史之魂破浪前行
当AI修复的抗战影像让士兵面容重焕清晰,当全息投影让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穿越”讲述苦难,当沉浸式游戏还原平型关大捷的激烈——科技正为80年前的历史记忆寻找新栖居地。亲历者老去让“活态记忆”面临断层,但科技并非篡改记忆,而是注入传承活力。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技术革新中守住历史真实,以不变的责任让民族集体记忆在数字时代永不褪色。
科技为历史记忆搭建跨越时空的桥梁,让沉睡史料焕发出触手可及的生命力。过去,历史传承多依赖文字与口述,年轻人对战争的认知常停留在教科书的冰冷数字与抽象描述中。而今,B站UP主“大谷Spitzer”用AI修复《一寸河山一寸血》,既为黑白影像上色,又以算法还原战场声音,让观众仿若置身1937年淞沪战场,真切感受战士“宁为玉碎”的抗争精神;故宫博物院“数字多宝阁”通过三维扫描,还原抗战南迁文物,观众指尖滑动便能看清文物上的战火裂痕,这些裂痕成为历史与当下对话的鲜活见证。倘若没有这些技术,承载民族创伤与荣耀的记忆,或许会在时光中模糊,难与年轻一代产生情感共鸣。
但科技是把双刃剑,能为历史记忆插上翅膀,也可能因过度娱乐化或主观篡改让记忆偏离真实。近年部分网络平台的“抗战游戏”,将严肃历史简化为“打怪升级”,甚至调侃英雄烈士,看似“创新”实则亵渎民族记忆。而纪录片《二十二》团队用4K技术记录“慰安妇”幸存者故事时,坚守“真实高于一切”,不刻意煽情、不过度修饰,仅客观呈现老人生活与口述,这份对真实的敬畏赢得年轻观众认可,许多00后观影后自发参与历史纪念馆志愿讲解。这不禁引人反思:科技终究是服务历史传承的工具,脱离对真实的坚守,再先进的技术也只是无源之水,甚至会消解历史严肃性。
无论科技如何改变记忆存储方式,捍卫真实、传承历史的责任,始终是中国人的精神基因。敦煌研究院年轻学者用数字技术修复莫高窟壁画,不仅守护古代文明,更传承“以文化自信抵御侵略”的抗战精神;海外华人学者吴振洲历时十年,用大数据整理海外抗战史料,建立“全球抗战文献数据库”,让被忽视的历史细节重见天日。从亲历者口述,到学者整理,再到年轻人数字创新,每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历史记忆注入活力。若失去这份担当,即便有先进科技,也无法阻止历史记忆流失,更难让年轻一代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节点,我们更需思考如何让历史记忆在科技时代焕发光彩。科技不是历史传承的终点,而是新起点。它让我们以更丰富的方式触碰历史,也要求我们以更坚定的态度守护真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