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提升培优)第4单元 比 专项02 填空题-2025-2026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提升培优精练人教版(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单元提升培优)第4单元 比 专项02 填空题-2025-2026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提升培优精练人教版(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数学学科
2025-2026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提升培优精练人教版
第4单元 比 专项02 填空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把盐溶解到水中,盐与水的最简整数比是( ),盐与盐水的比值是( )。
2.小明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和未读的页数比是1∶3,如果再读40页,则已读的和未读的页数之比为5∶7,这本书共有 页。
3.∶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4.如图,三角形的面积是35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的最简整数比是 。
5.比的前项、后项之和是81,如果前项不变,后项加上39,比值是0.2,原来的比是( )。
6.用120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7. ∶20=1.2÷ = = (填小数)。
8.六(1)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填分数)。如果六(1)班的总人数在40~50之间,那么六(1)班有学生( )人。
9.学校AI社团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与社团全部人数的比是( )。
10.如图,这是一张被撕去了一个角的三角形纸片,按角分类,原来这张纸片的形状是( )三角形。如果三角形原来的周长是40cm,其中两条边的比约为1∶2,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短边长约为( )cm。
11.狗跑5步的时间马跑3步,马跑4步的距离狗跑7步,现在狗已跑出30米,马开始追它。问狗再跑 米,马可以追到它。
12.甲、乙、丙、丁四人一起完成一项工程,按工作时间分配报酬,开始每人预领了相等的劳动报酬,可是丁工作一天就病倒了,结果是甲工作6天,乙工作5天,丙工作4天后把工程完成了,丁退回480元补偿给其他三人,最后甲得报酬( )元。
13.把40cm∶1m化成最简比是 ,比值是 。
14.把一个平角按分成两个角,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和 。
15.一个等腰三角形周长为54cm,三条边的比,这个三角形的腰长是( )cm。
16.把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它们的比值是( )。
17.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1∶2,这个三角形的最大内角是( )°,较小的内角是( )°。
18.某校六年级男、女生的人数比是,那么该校六年级女生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
19.如果,那么( )。
20.林老师买了一套衣服,总价为180元,已知上衣与裤子的单价的比是3∶2,买一条裤子应花( )元。
21.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比值是( )。
22.把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23.12÷( )=( )∶30=3∶5=。
24.被减数、减数、差的和是70,减数和差的比是4∶1,减数是( )。
25.鸡的数量比鸭少,鸡和鸭的数量比是( ),鸭比鸡多。
26.从A地步行到B地,甲需要4分钟,乙需要6分钟。甲、乙两人所用时间的比是( ),甲、乙两人速度的比是( )。
27.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和甲数的平均数是3.2,甲数是( )。
28.苹果千克数与梨千克数的比是2∶3,单价的比是5∶4,苹果与梨总价的比是( ),比值是( )。
29.小红看一本故事书,已看了,已看的页数与剩下的最简整数比是( )。
30.把一根绳子按5∶6剪成甲、乙两段,已知甲段长15米,则乙段长( )米。
31.A、B两数的比是4∶7,则数A是数B的( ),数B是数A的( )。
32.把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比值是( )。
33.六年级书法兴趣小组共有50人,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2∶3,女生有( )人。
34.1.2∶0.25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35.甲数∶乙数的比值是1.5,如果甲数增加20,则甲数是乙数的2倍。原来甲数是( ),乙数是( )。
36.甲∶乙=4∶9,乙∶丙=3∶7,那么甲∶乙∶丙=( )。
37.若a∶b=2∶3,b∶c=4∶5,则a∶c=( )∶( )。
38.宇树科技公司把24000元奖金按3∶2分配给甲、乙两人,甲分得( )元,乙分得( )元。
39.一个长方形相框周围的木条共长56dm,它的长与宽的比是4∶3,相框的长是( )dm,宽是( )dm。
40.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要18天,乙单独完成要12天,甲、乙两人工作效率的比是( ),工作时间的比是( )。
41.张师傅过去做240个零件要用8小时,现在只需用6小时,过去与现在所用时间的比是( ),过去与现在工作效率的比是( )。
42.某博物馆展出了一个高为19.5cm的秦俑模型,它的高度与实际高度比是1∶10,这个秦俑的实际高度是( )cm。
43.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客车到达中点,货车离中点还有50千米,已知客车和货车的速度比是3∶2,甲、乙两地相距( )千米。
44.(小数)。
45.在中,如果比的后项加上21,要使比值不变,前项应加上( )。
46.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顶角和底角度数比是4∶1,它的底角是( )度。
47.将48分∶小时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48.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风筝的一个底角与顶角的度数比是7∶4,风筝的顶角是( )°,按角分类,它是一个( )三角形。
49.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这一天北京白昼与黑夜的时长比大约是5∶3,这一天北京的白昼时长约有( )小时。
50.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1∶2,按角分这是一个( )三角形,如果它的短边长6cm,那么它的面积是( )。
51.已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5,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角三角形,它最小的角的度数为( )°。
52.甲8天的工作量正好与乙10天的工作量相等,甲、乙工作效率的最简整数比是 。
53.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和一个底角的度数比是1∶2,它的一个底角是( )度,这个三角形是( )角三角形。
54.六年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5,后来又来了60名男生,这时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9∶11,六年级原来共( )人。
55.王爷爷和陈爷爷同时从各自的家出发前往市中心公园锻炼。已知王、陈两位爷爷的家到公园的路程比为4∶7,当王爷爷到公园后,马上给陈爷爷发消息:
王:老陈,我到了,你到哪了? 陈:我刚路过便利店,导航显示还剩下全程的。 王:好的!我找好乒乓球桌等你,不急!
如果王爷爷和陈爷爷的速度一定,则王爷爷和陈爷爷的速度比是( )。
56.∶2的比值是( ),把∶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57.一年中,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是“夏至”,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是“冬至”。今年的夏至时间是6月21日,昭通这一天的白昼与黑夜的时间比大约是7∶5,这一天昭通的白昼时间是( )小时。
58.如图,大、小两个正方形中涂色部分的面积比是4∶3,则大、小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是( )。面积比是( )。
59.一个长方形分成①②两部分,如图。①的周长是( )cm,①的面积与②的面积之比是( )。
60.如果均不为0),那么和的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61.建筑物之间距离越远相互影响越小。为了保证整栋大楼住户的采光、通风等需要,一般普通住宅小区中,南北朝向的前楼和后楼之间的距离有严格的规定,前楼高度与前后楼之间距离之比要达到1∶1.2,小明家所在的楼房共28层,每层按3米计算,与北面住宅楼之间的距离至少是( )米才能达到要求。
62.小亮、妹妹和爸爸的年龄比是4∶1∶12,他们三人年龄的平均数是17,小亮的年龄是( )岁。
63.把270千克∶0.045吨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比值是( )。
64.用一根长96分米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接头处不计),使它的长、宽、高的比是3∶2∶1,在这个长方体框架外面糊一层纸,至少需要( )平方分米的纸。
65.一个比的后项是15,比值是,这个比的前项是( )。如果把它的前项除以,后项乘5,比值是( )。
66.如图,一长方形被一条直线分成两个长方形,这两个长方形的宽的比为1∶3,若涂色三角形面积为1平方厘米,则原长方形面积为( )平方厘米。
67.在中国,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这一天,哈尔滨白昼与黑夜的时间比大约是2∶1,那么夏至这天,哈尔滨白昼大约有( )小时。
68.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与顶角的度数比是3∶4,按角分,这是一个( )三角形。
69.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5∶3,最大的一个内角是( )°,按角分它是一个( )角三角形。
70.调制一杯柠檬水饮料,柠檬汁和水的质量比是1∶50,现调制这种饮料255克,需柠檬汁( )克。
71.如图。∠1=75°,那么∠3=( )°,如果∠2∶∠4=3∶2,那么∠2=( )°,∠4=( )°。
72.∶3的比值是( ),化简比是( )。
73.某班学生人数在40人到50人之间,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6,这个班有男生( )人,女生( )人。
74.1.2∶0.6的比值是( ),最简整数比是( ),2∶5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10,它的比值是( )。
75.小丽的身高是,脚长是,她的身高与脚长之比是( )。
76.一个等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比是1∶1∶2,若较短的边为6厘米,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77.三角形ABC的三个内角度数比是:∠A∶∠B∶∠C=1∶1∶2,根据这个比判断:这个三角形( )等腰直角三角形。(填是或不是)
写出判断方法:
78.如果甲是乙的,那么乙∶甲=( )。
79.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数和乙数的比是( )。
80.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比为,两个数字之和是14,这个两位数是( )。
/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数学学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1∶20
【分析】已知盐的质量是5g,水的质量是100g,根据比的定义,盐与水的比为5∶100。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进行化简即可。
盐水的质量是盐的质量与水的质量之和,即5+100=105g。盐与盐水的比为5∶105,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计算比值就是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即用5除以105计算即可。
【解析】盐∶水=5∶100
5∶100
=(5÷5)∶(100÷5)
=1∶20
5+100=105(g)
盐∶盐水=5∶105
5∶105
=5÷105

把盐溶解到水中,盐与水的最简整数比是1∶20,盐与盐水的比值是。
2.240
【分析】已读的页数和未读的页数比是1∶3,说明已读页数占全书的;再读40页后,已读的和未读的页数之比为5∶7,说明此时已读页数占全书的。再读的40页,使已读页数占全书的比例从增加到,因此40页对应的比例为:(-),则全书总页数就是用40除以(-)计算得出。
【解析】40÷(-)
=40÷(-)
=40÷(-)
=40÷
=40×6
=240(页)
这本书共有240页。
3.3∶1 3
【分析】(1)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据此把给出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2)求比值: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据此解答。
【解析】∶
=(×4)∶(×4)
=3∶1
3÷1=3
∶化成最简整数比是3∶1,比值是3。
4.70 2∶3
【分析】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图中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的比,最后化成最简整数比。
【解析】35×2=70(平方厘米)
35+70=105(平方厘米)
70∶105=2∶3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70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的最简整数比是2∶3。
5.20∶61
【分析】设比的前项是x,则比的后项是81-x;前项不变,后项加上39,则比的后项为(81-x+39);比值是0.2,即比的前项÷加上39的比的后项=0.2,列方程:x∶(81-x+39)=0.2,解方程,求出x的值,进而求出后项,即可求出原来的比。
【解析】解:设比的前项是x,则比的后项是(81-x),增加39后,比的后项为(81-x+39)。
x∶(81-x+39)=0.2
x∶(120-x)=0.2
x=(120-x)×0.2
x=120×0.2-0.2x
x+0.2x=24
1.2x=24
x=24÷1.2
x=20
后项:81-20=61
原来的比是20∶61。
比的前项、后项之和是81,如果前项不变,后项加上39,比值是0.2,原来的比是20∶61。
6.550 750
【分析】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所以棱长总和等于4×(长+宽+高)。已知铁丝长120厘米,即棱长总和是120厘米,那么长、宽、高的和为120÷4=30(厘米)。
长、宽、高的比是3∶2∶1,总份数为3+2+1=6份,那么每份是30÷6=5(厘米),长占3份:5×3=15(厘米);宽占2份:5×2=10(厘米);高占1份:5×1=5(厘米)。
根据长方体表面积公式:S=2×(ab+ah+bh)(a为长,b为宽,h为高),把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代入公式计算即可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体积公式为V=abh,把数据代入计算即可得出长方体的体积。
【解析】120÷4=30(厘米)
3+2+1=6(份)
30÷6=5(厘米)
长:5×3=15(厘米)
宽:5×2=10(厘米)
高:5×1=5(厘米)
2×(15×10+15×5+10×5)
=2×(150+75+50)
=2×275
=550(平方厘米)
15×10×5=750(立方厘米)
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550平方厘米,体积是750立方厘米。
7.16 1.5 80 0.8
【分析】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4:5,再根据比的性质比的前、后项都乘4就是16∶20;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4÷5,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除数都乘0.3就是1.2÷1.5;4÷5=0.8;把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添上百分号就是80%。
【解析】16∶20=1.2÷1.5=80%==0.8
8. 45
【分析】把六(1)班的总人数平均分成(5+4)份,男生人数占其中的5份,女生人数占其中的4份,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分率=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份数÷总份数,再根据“”结果用分数表示;因为人数一定是整数,所以六(1)班的总人数是总份数的倍数,求出40~50之间9的倍数即可。
【解析】4÷(5+4)
=4÷9

5+4=9
9×1=9(人),不符合条件;
9×2=18(人),不符合条件;
9×3=27(人),不符合条件;
9×4=36(人),不符合条件;
9×5=45(人),符合条件;
9×6=54(人),不符合条件。
综上所述,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六(1)班有学生45人。
9.9∶8 8∶17
【分析】把女生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8份,因为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即可求出男生人数有几份,可得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社团全部人数是男生份数加女生份数,即可求出全班人数有多少份,即可求出女生人数与社团全部人数的比,据此解答。
【解析】男生人数的份数:(份)
所以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9∶8
社团全部人数:(份)
所以女生人数与社团全部人数的比是8∶17。
因此学校AI社团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9∶8,女生人数与社团全部人数的比是8∶17。
10.锐角 8
【分析】已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已知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75°、30°,用内角和减去已知的两个内角,求出第3个内角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按角的分类,确定这个三角形的类型。
由上一问可知,这个三角形较大的两个内角相等,所以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已知这个三角形两条边的比约为1∶2,可得出三条边的比为1∶2∶2,即最短边长占三角形周长的,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周长乘,求出最短边长。
【解析】第3个内角是:180°-75°-30°=75°
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30°、75°、75°,都是锐角,所以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三条边的比是1∶2∶2;
最短边长为:
40×
=40×
=8(cm)
填空如下:
这是一张被撕去了一个角的三角形纸片,按角分类,原来这张纸片的形状是(锐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原来的周长是40cm,其中两条边的比约为1∶2,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短边长约为(8)cm。
11.600
【分析】已知“狗跑5步的时间=马跑3步的时间”,“马跑4步的距离=狗跑7步的距离”。假设狗每步距离为1,则马每步距离为7÷4=步。相同时间内(狗跑5步的时间):狗跑的路程是5×1=5,马跑的路程是。因此,狗的速度∶马的速度=5∶=20∶21。
假设狗的速度为20x米/单位时间,结合速度比,马的速度就是21x米/单位时间,设马追上狗时,狗再跑了y米。狗跑y米所需时间:。这段时间内,马跑的路程:。根据“马跑的总路程=狗先跑的30米+狗再跑的y米”,列出方程为:=30+y,然后解方程即可。
【解析】假设狗每步距离为1。
7÷4=(步)
5×1=5
(步)
狗的速度∶马的速度=5∶
5∶
=(5×4)∶(×4)
=20∶21
解:设狗的速度为20x米/单位时间,马的速度就是21x米/单位时间。马追上狗时,狗再跑了y米。
=30+y
=30+y
21y=(30+y)×20
21y=600+20y
21y-20y=600
y=600
所以狗再跑600米,马可以追到它。
12.960
【分析】将4人工作天数相加,除以4,先计算出平均每人工作天数,丁退回480元是他们平均工作天数减去1天丁没干多得的钱数,丁退回的钱数÷(4-1)=每天的工资,每天的工资×甲工作的天数=最后甲得到的报酬。
【解析】平均每人应该工作:(1+6+5+4)÷4
=16÷4
=4(天)
每天的工资为:480÷(4-1)
=480÷3
=160(元)
甲收到的报酬:160×6=960(元)
最后甲得报酬960元。
13. 0.4
【分析】因为1m=100cm,所以40cm∶1m=40cm∶100cm。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化简这个比即可。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化简比后用前项除以后项即可。
【解析】1m=100cm
40cm∶1m=40cm∶100cm
40∶100
=(40÷20)∶(100÷20)
=2∶5
2∶5
=2÷5
=0.4
把40cm∶1m化成最简比是2∶5,比值是0.4。
14.80° 100°
【分析】平角的度数是180°。已知两个角的比例为4∶5,则总份数为4+5=9份。那么每份的度数为180÷9=20°。占4份的角的度数是:20×4=80°。占5份的角的度数是:20×5=100°。
【解析】平角的度数是180°。
4+5=9(份)
180÷9=20°
20×4=80°
20×5=100°
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80°和100°。
15.
24
【分析】已知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因此三条边的比为1∶1∶4或1∶4∶4;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可知三角形三条边的比不可能是1∶1∶4(1+1=2<4),因此三条边的比为1∶4∶4,则腰长占三角形周长的。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54cm,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据此解答。
【解析】分析可知,该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的比为1∶4∶4
54×
=54×
=24(cm)
因此这个三角形的腰长是24cm。
16.
【分析】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8,即可把分数比化为最简整数比,最后求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就是比值,据此解答。
【解析】


=2÷3

所以,把化成最简整数比是,它们的比值是。
17.90 45
【分析】三角形内角和180°,将比的各项看成份数,三角形内角和÷总份数=一份数,一份数分别乘最大和较小份数,即可求出最大和较小内角的度数。
【解析】180°÷(1+1+2)
=180°÷4
=45°
45°×2=90°
45°×1=45°
这个三角形的最大内角是90°,较小的内角是45°。
18.;
【分析】把该年级男生人数看作“5”,则女生人数是“4”,学生总人数是“”。求六年级女生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用女生人数除以总人数;求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用男、女生人数之差除以女生人数。
【解析】
某校六年级男、女生的人数比是,那么该校六年级女生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
19.
【分析】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比与分数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号相当于分数线;分数的运算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据此求解。
【解析】已知,即,对于,即,根据分数的运算法则,,因为,所以。
因此如果,那么。
20.72
【分析】已知上衣与裤子的单价的比是3∶2,把上衣的单价看成3份,裤子的单价看成2份,总价为(3+2=5)份,则裤子的单价占总价的(),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总价乘(),所得结果即为买一条裤子应花多少元。
【解析】
(元)
因此买一条裤子应花72元。
21.
1∶2
/0.5
【分析】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可先乘5,再除以2,化成最简形式。求比值时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即可。
【解析】
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1∶2,比值是(或0.5)。
22.
7∶12
【分析】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1.5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8即可将其化为最简单的整数比。
【解析】∶1.5
=(×8)∶(1.5×8)
=7∶12
因此,把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7∶12。
23.
20;18;10
【分析】根据题目中的连等式,所有部分的值都等于3∶5。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比的前项,分母相当于除数、比的后项。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别求出各个括号中的数。
【解析】
12÷20=18∶30=3∶5=。
24.28
【分析】根据“被减数-减数=差”,则“被减数=减数+差”。已知“被减数、减数、差的和是70”,即:被减数+减数+差=70,把“被减数=减数+差”代入可得:(减数+差)+减数+差=70,即:2×(减数+差)=70。因此,减数+差为70÷2=35。
已知“减数和差的比是4∶1”,把减数看作4份;差看作1份。则“减数+差”的总份数为:4+1=5份。那么每份是35÷5=7。减数占4份,所以用7乘4即可解答。
【解析】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差)+减数+差=70
2×(减数+差)=70
减数+差=70÷2
减数+差=35
4+1=5(份)
35÷5=7
7×4=28
所以减数是28。
25.4∶5;
【分析】把鸭的数量看作单位“1”,鸡的数量比鸭少,那么鸡的数量就是1-。先求鸡和鸭的数量比,再求鸭比鸡多的部分占鸡数量的几分之几,据此解答。
【解析】鸡的数量:1-=
鸡和鸭的数量比:∶1=4∶5
鸭比鸡多的数量:1-=
鸭比鸡多的比例:÷=×=
鸡和鸭的数量比是4∶5,鸭比鸡多。
26.
2∶3/
3∶2/
【分析】已知甲需要4分钟,乙需要6分钟,据题意列比并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
将路程看作单位“1”,根据,分别求出甲、乙的速度再列比并化简。
【解析】4∶6
=(4÷2)∶(6÷2)
=2∶3
从A地步行到B地,甲需要4分钟,乙需要6分钟。甲、乙两人所用时间的比是2∶3,甲、乙两人速度的比是3∶2。
27.4
【分析】已知甲、乙两数的比是5∶3,以及它们的平均数是3.2,先用平均数×2,求出甲、乙两数的和,在根据比求出甲数,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
甲、乙两数的和:3.2×2=6.4
总份数:5+3=8
甲数:6.4×=6.4×=4
所以甲数是4。
28.
5∶6
【分析】已知苹果与梨的千克数比是2∶3,单价比是5∶4。根据总价=单价×数量,分别计算苹果和梨的总价,再求它们的比及比值。总价的比由对应项的乘积之比确定,最后化简比并求比值。
【解析】
苹果千克数与梨千克数的比是2∶3,单价的比是5∶4,苹果与梨总价的比是5∶6,比值是。
29.2∶3
【分析】把这本书的总页数看作单位“1”,已看了,那么剩下的就是1-。然后求已看页数与剩下页数的比,再化简成最简整数比,据此解答。
【解析】剩下的页数占比:1-=
已看页数与剩下页数的比:∶=10∶15=2∶3
已看的页数与剩下的最简整数比是2∶3
30.
18
【分析】已知绳子按5∶6剪成甲、乙两段,甲段对应5份,乙段对应6份。根据甲段实际长度15米,先求出每份的长度,再乘乙段的份数即可得到乙段长度。
【解析】15÷5×6
=3×6
=18(米)
把一根绳子按5∶6剪成甲、乙两段,已知甲段长15米,则乙段长18米。
31.
【分析】已知A、B两数的比是4∶7,求数A是数B的几分之几,用A的份数除以B的份数;求数B是数A的几分之几,用B的份数除以A的份数,据此解答。
【解析】数A是数B的:4÷7=
数B是数A的:7÷4=
则数A是数B的,数B是数A的。
32.9∶5
【分析】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性质将比化简,求比值则是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
化简整数比:先把0.6化成分数,0.6=,所以比变为。根据比的基本性质,给前项和后项同时乘5和3的最小公倍数15,得到:,所以最简单的整数比是9:5。
求比值: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所以用。把0.6化成分数,则,所以比值是(或1.8)。
【解析】
把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9∶5,比值是。
33.30
【分析】把六年级书法兴趣小组的总人数看作单位“1”,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2∶3,这表示将兴趣小组的总人数分成了(2+3)份。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用总人数×即可算出女生人数。
【解析】(人)
六年级书法兴趣小组共有50人,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2∶3,女生有30人。
34.24∶5
【分析】1.2∶0.25的前项和后项先同时乘100把小数比化为整数比,120∶25的前项和后项再同时除以5把整数比化为最简比,最后求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就是比值,据此解答。
【解析】1.2∶0.25
=(1.2×100)∶(0.25×100)
=120∶25
=(120÷5)∶(25÷5)
=24∶5
=24÷5

所以,1.2∶0.25化成最简整数比是24∶5,比值是。
35.
60
40
【分析】已知甲数∶乙数的比值是1.5,设原来乙数为x,则甲数为1.5x;如果甲数增加20,变为1.5x+20,此时甲数是乙数的2倍,据此可列方程为2x=1.5x+20;根据等式的性质,两边同时减去1.5x,再同时除以0.5求解出x,即乙数;再将x的值代入1.5x中计算出1.5x的值即为甲数。据此解答。
【解析】解:设原来乙数为x,则甲数为1.5x。
2x=1.5x+20
2x-1.5x=1.5x+20-1.5x
0.5x=20
0.5x÷0.5=20÷0.5
x=40
1.5x=1.5×40=60
因此,原来甲数是60,乙数是40。
36.
4∶9∶21
【分析】已知甲与乙的比是4∶9,乙与丙的比是3∶7,为了统一乙的数值,将乙调整为两个份数的最小公倍数;9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9,然后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将3∶7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3,得到乙∶丙=9∶21,此时甲∶乙∶丙=4∶9∶21。
【解析】甲∶乙=4∶9
乙∶丙=3∶7
=(3×3)∶(7×3)
=9∶21
因此,甲∶乙∶丙=4∶9∶21。
37.8 15
【分析】根据题意,a∶b=2∶3,b∶c=4∶5,两个比中都有b,但占的份数不相同,无法组成三个数的连比;第一个比中b占3份,第二个比中b占4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让a∶b中的前项和后项都乘4,让b∶c中的前项和后项都乘3,这样两个比中,b占的份数相同,可以组成三个数的连比,即可得出a和c的比。
【解析】a∶b=2∶3=(2×4)∶(3×4)=8∶12
b∶c=4∶5=(4×3)∶(5×3)=12∶15
a∶b∶c=8∶12∶15
则a∶c=8∶15。
38.14400 9600
【分析】已知把24000元奖金按3∶2分配给甲、乙两人,即甲、乙分得的奖金分别占总奖金的、,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总奖金分别乘和,求出甲、乙分得的奖金。
【解析】24000×
=24000×
=14400(元)
24000×
=24000×
=9600(元)
甲分得14400元,乙分得9600元。
39.16 12
【分析】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为C=2×(长+宽),已知相框周围木条长(即周长)56dm,那么长与宽的和为周长的一半,即:56÷2=28(dm)。已知长与宽的比是4∶3,则可把长看作4份,宽看作3份,长与宽的和一共是4+3=7份。长与宽的和是28dm,共7份,那么每份的长度为28÷7=4(dm)。长占4份,用4乘4可得出长,宽占3份,用4乘3可得出宽。
【解析】56÷2=28(dm)
4+3=7(份)
28÷7=4(dm)
4×4=16(dm)
4×3=12(dm)
相框的长是16dm,宽是12dm。
40.
2∶3
3∶2
【分析】已知甲单独完成要18天,乙单独完成要12天,将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分别求出甲、乙的工作效率,然后写出对应的比,并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将其化简为最简单的整数比;工作时间比直接由各自完成天数化简得到。
【解析】1÷18=
1÷12=

=(×36)∶(×36)
=2∶3
所以甲、乙两人工作效率的比是2∶3。
18∶12
=(18÷6)∶(12÷6)
=3∶2
所以工作时间的比是3∶2。
41.4∶3 3∶4
【分析】时间比:直接用过去所用时间比现在所用时间,已知过去做240个用8小时,现在用6小时,时间比为8∶6,然后化简可。
过去的工作效率:工作总量是240个,时间8小时,所以过去效率为240÷8=30(个/小时)。现在的工作效率:时间6小时,所以现在效率为240÷6=40(个/小时)。工作效率比为30∶40,然后化简即可。
【解析】时间比:8∶6=(8÷2)∶(6÷2)=4∶3
效率比:240÷8=30(个/小时)
240÷6=40(个/小时)
30∶40=(30÷10)∶(40÷10)=3∶4
过去与现在所用时间的比是4∶3,过去与现在工作效率的比是3∶4。
42.195
【分析】从题意可知:实际高度是模型高度的10倍,已知模型高19.5cm,用模型高度×10即可求出实际高度。
【解析】19.5×10=195(cm)
这个秦俑的实际高度是195cm。
43.300
【分析】已知客车和货车的速度比是3∶2,客车和货车的行驶时间一样,所以客车和货车的路程比也是3∶2,假设客车行驶的路程是3x千米,则货车行驶的路程是2x千米,客车行驶的路程比货车行驶的路程多50千米,列出方程,3x-2x=50;解方程,求出x的值,进而分别求出客车和货车行驶的路程,再加上50千米,即可求出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解:设客车行驶的路程是3x千米,则货车行驶的路程是2x千米。
3x-2x=50
x=50
3×50+2×50+50
=150+100+50
=250+50
=300(千米)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客车到达中点,货车离中点还有50千米,已知客车和货车的速度比是3∶2,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
44.15;12;18;0.6
【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分数与比的关系:分子相当于比的前项,分母相当于比的后项,分数线相当于比号;
分数化成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即可。
【解析】==,=9∶15
==
==,=18÷30
=3÷5=0.6
即=9∶15==18÷30=0.6。
45.9
【分析】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据此解答。
【解析】在3∶7中,如果比的后项加上21,即7+21=28,28÷7=4,相当于后项乘4,要使比值不变,前项应乘4,即3×4=12,12-3=9。
因此,要使比值不变,前项应加上9。
46.30
【分析】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顶角与底角的度数比为4∶1,则三个内角的度数比为4∶1∶1。即顶角占4份,两个底角各占1份。总份数为4+1+1=6份,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每份度数为180÷6=30度。
【解析】顶角与底角的度数比为4∶1,两个底角相等,因此三个内角的度数比为4∶1∶1。
4+1+1=6(份)
180÷6=30(度)
所以它的底角是30度。
47.4∶3
【分析】先根据“1小时=60分”用乘法把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得出整数比48∶36,比的前项和后项再同时除以12,把整数比化为最简比4∶3,据此解答。
【解析】48分∶小时
=48分∶(×60)分
=48分∶36分
=48∶36
=(48÷12)∶(36÷12)
=4∶3
所以,将48分∶小时化成最简整数比是4∶3。
48.40 锐角
【分析】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则风筝的两个底角与顶角的度数比是7∶7∶4,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顶角占三角形内角和的,风筝的顶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同理求出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如果最大内角大于90°,那么它是一个钝角三角形;如果最大内角等于90°,那么它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最大内角小于90°,那么它是一个锐角三角形,据此解答。
【解析】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底角∶底角∶顶角=7∶7∶4
顶角:180°×
=180°×
=40°
底角:180°×
=180°×
=70°
因为70°<90°,所以它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综上所述,风筝的顶角是40°,按角分类,它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49.15
【分析】一天=24小时;北京白昼与黑夜的时长比大约是5∶3,则白昼占一天的时间的,用一天的时间×,即可求出北京的白昼的时间,据此解答。
【解析】一天=24小时
24×
=24×
=15(小时)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这一天北京白昼与黑夜的时长比大约是5∶3,这一天北京的白昼时长约有15小时。
50.直角 18
【分析】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已知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1∶2,那么总份数是1+1+2=4份。占1份的角:180°÷4=45°,有两个这样的角。占2份的角:180°÷4×2=45×2=90°。因为有一个角是90°,所以按角分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又因为有两个角相等(都是45°),两条边也相等,也可说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因为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短边就是两条相等的直角边,长度为6cm。三角形面积公式:面积=底×高÷2,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底和高。把底和高都看作6cm,把数据代入公式即可解答。
【解析】1+1+2=4(份)
180°÷4=45°
180°÷4×2=45×2=90°
6×6÷2=36÷2=18(cm2)
按角分这是一个直角或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短边长6cm,那么它的面积是18。
51.直 36
【分析】三角形按角分类: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据此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对应2+3+5=10份,用180°÷10求出1份的度数,再求出5份的度数,即可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再求出2份的度数,即求出最小角的度数。
【解析】180°÷(2+3+5)
=180°÷10
=18°
18°×5=90°
18°×2=36°
已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5,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它最小的角的度数为36°。
52.5∶4
【分析】工作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通常可表示为“工作量÷工作时间”。由于甲8天(工作时间)的工作量与乙10天(工作时间)的工作量相等,可将这份相等的工作量看作单位“1”。根据工作效率公式,分别求出甲、乙的工作效率,再写出两者的比并化简。
【解析】把这份相等的工作量看作单位“1”。
甲、乙工作效率的最简整数比是5∶4。
53.72 锐
【分析】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一个底角的度数比是1∶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比为1∶2∶2,由此可知,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它的最大角,占三角形内角和的,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出该等腰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也是底角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按角的分类,确定这个三角形的类型。
【解析】等腰三角形的三个角的比为1∶2∶2;
180×
=180×
=72(度)
72度<90度
它的一个底角是(72)度,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54.440
【分析】由题意可知,把女生人数看作单位“1”,原来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又来了60名男生后,男生人数是女生的,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用60除以可得女生人数,再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女生人数乘原来男生对应的分率可得男生人数,再把男女生人数相加即可得解。
【解析】
(人)
(人)
六年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5,后来又来了60名男生,这时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9∶11,六年级原来共440人。
55.
4∶5/
【分析】根据题意,王爷爷和陈爷爷的路程比为4∶7。当王爷爷到达公园时,陈爷爷已走了全程的1-=,即把全程看成7份,陈爷爷走了5份路程。两人所用时间相同,速度比等于路程比,因此速度比为4∶5。
【解析】设王爷爷的路程为4份,陈爷爷的路程为7份。
1-=
相同时间王爷爷走了4份路程,陈爷爷走了5份路程。
因此,速度比等于路程比,即王爷爷速度∶陈爷爷速度=4∶5。
故王爷爷和陈爷爷的速度比为4∶5。
56./0.3 5∶6
【分析】求比值的方法是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对于∶2,用除以2计算即可。
化简整数比的依据是比的基本性质,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为了将分数比化为整数比,可先找到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这个最小公倍数。和分母分别是8和4,8是4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8。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8即可解答。
【解析】∶2=÷2=×=(也可写成小数0.3)
∶=(×8)∶(×8)=5∶6
∶2的比值是或0.3,把∶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5∶6。
57.14
【分析】一天总共24小时,白昼与黑夜的时间比大约是7∶5,把白昼的时间看作7份,把黑夜的时间看作5份,那么总份数就是7+5=12份。用一天的总小时数除以总份数,再乘白昼所占的份数,即可求出白昼时间。
【解析】24÷(7+5)×7
=24÷12×7
=2×7
=14(小时)
即这一天昭通的白昼时间是14小时。
58.4∶3 16∶9
【分析】左右两个涂色三角形等高,底分别是大、小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三角形面积=底×高÷2,因此底的比等于面积比,据此确定大、小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大、小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前后项平方以后的比是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比。
【解析】42∶32=16∶9
假设大正方形的边长是A,小正方形的边长是a。
大、小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是4∶3。面积比是16∶9。
59.90+2a/2a+90 3∶2
【分析】由图可知,图①的长为45cm、宽为acm,图②的长为30cm、宽为acm,根据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代入数据求出结果,再根据比的意义写出①的面积与②的面积的比,再化简即可。
【解析】(45+a)×2=(90+2a)cm
① 的面积:45×a=45a()
② 的面积:30×a=30a()
45a∶30a=(45a÷15a)∶(30a÷15a)=3∶2
所以①的周长是(90+2a)cm,①的面积与②的面积的最简整数比是3∶2。
60.
9∶8
/1.125
【分析】假设,根据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分别求出和的值,再列比计算即可。
【解析】假设
(或1.125)
如果均不为0),那么和的最简整数比是,比值是(或1.125)。
61.100.8
【分析】已知前楼共28层,每层按3米计算,那么前楼的高度为28×3=84米。因为前楼高度与前后楼之间距离之比要达到1∶1.2,也就是前楼高度是1份,楼间距是1.2份。现在前楼高度是84米,对应1份,那么楼间距就用前楼高度乘1.2即可。
【解析】28×3=84(米)
84×1.2=100.8(米)
与北面住宅楼之间的距离至少是100.8米才能达到要求。
62.12
【分析】已知三人年龄的平均数是17,用平均数乘个数计算出三人的年龄总和;已知小亮、妹妹和爸爸的年龄比是4∶1∶12,那么总份数为:4+1+12=17份,小亮年龄占总份数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进而计算出小亮的年龄。
【解析】17×3=51(岁)
4+1+12
=5+12
=17
51×=12(岁)
所以小亮的年龄是12岁。
63.6∶1 6
【分析】先统一单位,因为1吨=1000千克,吨换算为千克是大单位换算为小单位要乘进率1000,即0.045×1000=45千克;然后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45化简比;最后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计算出比值。
【解析】270千克∶0.045吨
=270千克∶45千克
=270∶45
=(270÷45)∶(45÷45)
=6∶1
6∶1
=6÷1
=6
所以把270千克∶0.045吨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6∶1,比值是6。
64.352
【分析】由题意可知,长方体的棱长之和为96分米,长方体的棱长之和=(长+宽+高)×4,则长+宽+高=长方体的棱长之和÷4,先求出长、宽、高的和,再根据按比分配求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最后利用“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需要纸的面积,据此解答。
【解析】96÷4=24(分米)
长:24×
=24×
=12(分米)
宽:24×
=24×
=8(分米)
高:24×
=24×
=4(分米)
(12×8+12×4+8×4)×2
=(96+48+32)×2
=176×2
=352(平方分米)
所以,至少需要352平方分米的纸。
65.10
【分析】根据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等于比值,可得比的前项就等于比值乘比的后项,由此得出结果。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据此解答。
【解析】比值是,比的后项是15,则比的前项是
前项除以转化为乘5,后项也是乘5,即比的前项、后面同时乘5,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值不变。
66./
【分析】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由此可知,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用三角形面积×2,求出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根据长方形面积=长×宽,一长方形被一条直线分成两个长方形,这两个长方形的宽的比为1∶3,两个长方形的长相等,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比等于两个长方形的宽的比;即上面小长方形的面积是下面长方形面积的,用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求出上面长方形的面积,再把两个长方形面积相加,即可解答。
【解析】1×2=2(平方厘米)
2×= (平方厘米)
2+= (平方厘米)
原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67.16
【分析】一天共有24小时,白昼与黑夜的时长比为,总份数就是2+1=3份。每份的时间为24÷3=8小时。白昼占其中的2份,用每份的时间乘份数即可解答。
【解析】2+1=3(份)
24÷3=8(小时)
8×2=16(小时)
哈尔滨白昼大约有16小时。
68.锐角
【分析】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已知底角的度数与顶角的度数比是3∶4,那么三个角的度数比为3∶3∶4,那么总份数为3+3+4=10份;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先计算出1份的度数,然后分别乘3、乘4计算出底角和顶角的度数;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最后根据三个角的度数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解析】3+3+4
=6+4
=10
180°÷10=18°
18°×3=54°
18°×4=72°
因为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是54°、54°、72°,三个角都小于90°(即都是锐角), 所以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69.100 钝
【分析】根据题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5∶3,最大角占三角形内角和的,用180°×,求出最大角的度数,再判断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解析】180°×
=180°×
=100°
三角形最大角是100°,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5∶3,最大的一个内角是100°,按角分它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70.5
【分析】根据题意,设柠檬汁的质量是1份,水的质量是50份,共50+1=51份。已知总质量为255克,用总质量÷总份数即可求出1份量,即为柠檬汁的质量。据此解答。
【解析】255÷(1+50)
=255÷51
=5(克)
所以现调制这种饮料255克,需柠檬汁5克。
71.105 45 30
【分析】看图可知,∠1和∠3组成平角,平角180°,平角-∠1=∠3;三角形内角和也是180°,因此∠1=∠2+∠4,将比的前后项看成份数,∠2和∠4总度数÷总份数=一份数,一份数分别乘∠2和∠4的对应份数,即可求出∠2和∠4的度数。
【解析】∠3=180°-75°=105°
75°÷(3+2)
=75°÷5
=15°
15×3=45°
15×2=30°
∠1=75°,那么∠3=105°,如果∠2∶∠4=3∶2,那么∠2=45°,∠4=30°。
72./0.25 /
【分析】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所以∶3的比值为÷3=;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将∶3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4,再同时除以3来化简比。
【解析】∶3
=÷3
=×

∶3
=(×4)∶(3×4)
=3∶12
=(3÷3)∶(12÷3)
=1∶4
所以∶3的比值是,化简比是1∶4。
73.20 24
【分析】将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份数相加,求出人数的总份数是11份。又因为人数是整数并且在40人到50人之间,那么找出40到50之间的11的倍数。将这个倍数除以11,求出每份的人数。将每份的人数分别乘5和6,分别求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
【解析】5+6=11
11的倍数有11、22、33、44……
40<44<50,即这个班级共有44人。
44÷11=4(人)
男生人数:4×5=20(人)
女生人数:4×6=24(人)
所以这个班有男生20人,女生24人。
74.2 2∶1 /0.4
【分析】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即可求出比值;
将1.2∶0.6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0.6,求出最简整数比;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所以2∶5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10,比值不变,仍是2除以5的商。
【解析】1.2÷0.6=2
1.2∶0.6
=(1.2÷0.6)∶(0.6÷0.6)
=2∶1
2÷5=
所以1.2∶0.6的比值是2,最简整数比是2∶1,2∶5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10,它的比值是。
75.7∶1
【分析】两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根据比的意义,写出身高与脚长之比,根据1m=100cm,统一单位,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即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解析】∶22cm=154cm∶22cm=(154÷22)∶(22÷22)=7∶1
她的身高与脚长之比是7∶1。
76.18
【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计算出这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45°、45°和90°,可知这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短边就是直角边,直角边为6厘米,则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是6厘米,根据,代入数据计算即可。
【解析】
可知这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cm2)
一个等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比是1∶1∶2,若较短的边为6厘米,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77.是;方法见详解
【分析】已知∠A∶∠B∶∠C=1∶1∶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即180°对应1+1+2=4份,用180°÷4=45°求出1份的度数,进而求出2份的度数。根据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据此即可判断。
【解析】180°÷(1+1+2)
=180°÷4
=45°
45°×2=90°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分别为:45°、45°90°。
故这个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78.5∶4
【分析】设乙数是1,甲数是乙的,用1×=,再根据比的意义,用乙∶甲,化简,即可解答。
【解析】设乙数是1。
甲数:1×=
1∶
=(1×5)∶(×5)
=5∶4
如果甲是乙的,那么乙∶甲=5∶4。
79.9∶8/
【分析】假设甲数×=乙数×=1,由此求出甲数和乙数,再写出它们之间的比并化简即可。
【解析】假设甲数×=乙数×=1,
则甲数为,乙数为;
甲数和乙数的比是:∶
=(×6)∶(×6)
=9∶8
甲数和乙数的比是9∶8。
80.68
【分析】已知个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比为4∶3,可把个位数字看成4份,十位数字看成3份,那么两个数字的总份数就是4+3=7份;又已知两个数字之和是14,这14对应的就是7份,所以一份的数量为14÷7=2;因为个位数字占4份,一份是2,所以个位数字为4×2=8;因为十位数字占3份,一份是2,所以十位数字为3×2=6;十位是6,表示6个十,个位是8,表示8个一,所以这个两位数是6×10+8=68。
【解析】4+3=7
14÷7×4
=2×4
=8
14÷7×3
=2×3
=6
6×10+8
=60+8
=68
所以这个两位数是68。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