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新时代的劳动者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新时代的劳动者 教案

资源简介

5.2
新时代的劳动者
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劳动和就业的意义,识记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劳动者维权的途径。理解在我国国情下,树立正确就业观的意义,提高辩证分析就业形势的能力。指导如何从政府和劳动者两个方面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解释市场经济中为什么存在失业现象,能够分析经济现实中存在的就业问题,认识到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应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学生创业意识,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从政府和劳动者两个方面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劳动者合法权益是什么,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新课导入】:
同学们,问大家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我们大家坐在这里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考大学)。考大学的目的又是什么?(找一份好的工作)。不久的将来,我们每个同学都必将走向社会,会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但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们都将会成为新时代的劳动者,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
【教学过程】:
教师:大家将来打算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学生回答:环卫工人、教师、科研工作者、航天员等等。
教师归纳:
1、劳动和就业  
⑴劳动与劳动者  
①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技术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②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⑵光荣属于劳动者  
①劳动创造文明,创造财富,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前进。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②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案例一:(视频播放)
2012年春节刚过,“用工荒”便再次席卷东部沿海地区。
近年来,每到春节前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都会闹“用工荒”。与往年只有东部企业“几个坑等一个萝卜”不同,今年中西部企业也遭遇用工荒。为此,东西部打起了“农民工争夺战”,企业和各地政府为了“抢人”频出怪招:前有上海企业开着数百辆大巴车到安徽、河南等地接人,后有重庆官员把截留回老家过年的农民工当作任务,外引内留好不热闹。
在中西部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增加,东南沿海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劳动者和企业都被推到了一个再次选择的十字路口。劳动力缺口的背后已经不再仅仅是企业能否招到工人的问题,产业布局、薪资水平、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开始在“用工荒”的大背景下逐渐显现。
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数量达9
000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比例超过60%,成为农民工主体。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工资不是他们出来打工的全部,新一代农民工更看重自我发展和被尊重,就算没有工作,无钱可赚,他们也不愿意接受工作强度大,加班时间长、权益无保障的工作。
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每个国人,必将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愿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自己和中华民族的春天。
教师: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1.“民工荒”出现说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未得到有效保护,企业提供的职位及薪酬待遇无法留住工人,劳动者没有树立职业平等观。
2.中国“民工荒”是一种“结构荒”,是由劳动力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等不合理造成的。
3.“民工荒”会给相关地区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困难,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会从客观上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企业升级改造与工人更新换代,促进企业改善用工条件,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4.实际上,招工难反映的是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在某些方面的“不匹配”,而不是劳动力总体上的短缺,更不意味着就业形势已根本好转。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案例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教师:(1)为什么要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2)结合教材,说明政府应如何促进就业?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1)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因此,必须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2)一是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二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形成促进就业综合政策体系;三是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四是统筹城乡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案例三:刘丽是某高职学校舞蹈专业毕业生,在校学了3年舞蹈表演。毕业时到多处专业团体寻找工作没有结果,此时,正好有一家幼儿园来校要一名有舞蹈特长的幼儿教师,学校推荐了她,她不太情愿地去了幼儿园。但很快发现这里适合自己,她喜欢上了孩子。喜欢上了幼儿因。她利用业余时间补习幼教知识,同时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幼儿园编舞蹈,为教师排节目,还代表幼儿园参赛表演,很有成就感。她敬业乐群,虚心求教,用勤奋赢得了园长和其他教师的好评。
教师:刘丽的就业选择体现了哪些就业观念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选择就业的机遇,在自主择业的主流趋势下,应拓宽择业面,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①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克服统包分配的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念,不过分注重单位性质、专业对口和追求一步到位,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②树立竞争就业观,善于推销自己,勇于参与社会就业的竞争。③树立职业平等观,职业是社会分工的需要,无高低贵贱之分。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通过多种方式选择职业,实现就业。克服一步到位的观念,树立创业观念,勇于创新,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知识呈现:
⑶关于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①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③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原因  
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所有这些,使得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繁重和紧迫。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⑴树立自主择业观。
⑵树立竞争就业观。  
⑶树立平等就业观。



⑷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方法点拨:对几种不同的择业观念区分
要抓住关键词语区分几种不同的就业观。凡是强调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的,就属于自主择业观;凡是强调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的,就属于竞争就业观;凡是强调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就属于职业平等观;凡是强调就业门路不拘一格的,就属于多种方式就业观。
案例一:某市电视台记者采访发现,某市民工就业市场上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很多女工在拼命找工作,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招不到女工。尤其是服装缝纫等以女性员工为主的行业,对女工需求量很大,但大多数女工都不愿意到这些行业工作。为此,服装缝纫企业已经普遍把女工的月工资调高了200—300元,但招聘情况仍旧不理想。女工不愿意到服装缝纫企业工作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服装缝纫企业经常加班,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不好;二、服装加工工作没有家政服务轻松、赚钱多;三、用人单位为了保证用工,往往要求与女工签订劳动合同,造成女工不能随意更换工作或者农忙停工回家。为了维护职工休息休假权利,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根据《劳动法》和《公务员法》,国务院制定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案例二:某大理石施工队,在本省建筑总公司项目装饰队尹某处,承包了省武警总队门楼和招牌干挂大理石的施工业务,并签订了劳
动合同。施工队按时完成了施工任务,但最后结账时,尹某欠施工队民工工资6万元。施工队多次找他索要工钱,他总是以各种理
由拒绝。这样,30多个民工的孩子因没钱交费而无法上学。农民工应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各级政府十分关注农民工工资问题,三令五申,依靠法律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老师:(1)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
(2)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怎样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⑴内容: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⑵原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⑶办法:
①国家:建立和完善有关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健全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②用人单位:强化企业经营者素质,严格执行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自觉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③劳动者:明确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基础);遵循劳动合同制度,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重要依据);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误区点拨】:
1.就业是民生之本,只能依靠政府解决。(错)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错)
3.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权的重要途径。(错)
【巩固练习】: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民富之源。据此回答1~3题。
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就业,最根本的是要
(  )
A.依赖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B.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C.坚持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D.搞好计划生育,控制劳动力总量的增长
2.毕业生“挤爆”招聘会。作为应聘者,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通过到农村就业、到民营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形式,主动破解就业难题。下面漫画给我们未来择业的启示是
(  )
A.树立自主择业观
B.树立竞争就业观
C.面对现实,先找份工作,不喜欢再跳槽
D.转变就业观念,把个人兴趣、特长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
3.2011年9月,在武汉市举办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许多企业老总当“星探”,亲自到赛场抢夺技能“明星”,是因为
(  )
①劳动者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因素 ②重视人才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③采用现代管理方式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④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劳动生产率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是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据此回答4~6题。
4.针对2011年夏季高温,劳动保障部门发出通知,劳动者在高温季节的三大权益,用人单位不得侵犯:一是停工不能停薪,减工时不能减工资;二是高温作业中暑属于工伤;三是高温津贴不得计入最低工资。材料体现了保护劳动者的________权利
(  )
A.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B.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C.提请劳动争议处理
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
5.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不少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要解决“招工难”问题,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
①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 ②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设厂 ③消除农民工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④提高对员工的技能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将“恶意欠薪”正式列罪。刑法的这一修改(  )
①是实施按劳分配的重要手段 ②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③是用法律手段调整经济关系 ④为实现劳动者权利提供法律保障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某校组织高三(1)班的同学对某社区居民下岗失业和再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2年内预计新增劳动力
社区劳动力
2
032人
现有劳动力
195人
下岗失业或曾下岗失业405人
初中文化水平以下者
163人,约占41%
初级技工及无技术等级的人员
306人,约占76%
实现再就业281人
就业企业
个体和私营经济196人,集体企业65人,其他20人
就业领域
第二产业63人,第三产业218人
注:部分下岗失业人员拒绝就业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性工作岗位。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什么问题?(4分)
(2)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为政府提供几条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8分)
答案:1.B 2.D 3.B 4.
D
5.A 6.D
7.(1)材料反映了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待就业人员亟待提高自身素质;一部分劳动者就业观念亟待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为解决就业问题贡献较大。
(2)政府应做好如下工作:①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环境。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③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在增加就业中的作用。④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素质。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结构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