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案 (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案 (2)

资源简介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案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
本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另一项经济制度一一分配制度。加上以前所学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
基本经济制度
),
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点
,
明确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
,
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全书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从现实生活来看
,
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
能否理顺分配关系
,
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大问题
,
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问题。我国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完善分配体系
,
理顺分配关系。所以
,
讲好本课时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学情分析
本框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它和上一框所学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两个方面。学生已有所了解,学习本框要注意理解按劳分配及其必然性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对于其他分配方式,只简单掌握其主要内容即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分层)
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及意义(C级)
能识记,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及必要性。(B级)
能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A级)
(二)能力目标
(1)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
(2)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及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教学难点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关系图,激发学生思考,从图中推导出公有制决定按劳分配,设疑:我国的分配制度只是按劳分配吗?再以多媒体显示“某学生一家的收入状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进行新课
1、
什么是按劳分配

先让学生看教材P44,教师提问:什么是按劳分配?它是由什么决定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对于按劳分配这个含义从五个方面来讲,即地位、范围、分配的客观依据、分配的对象、分配的结果。这样使学生既清晰又明了。并且结合教材P41的“议一议”,让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明白,按劳分配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同步富裕。再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按劳分配的地位、作用、含义,让学生在课本中很好地加以落实。
2、其他的分配方式:教师利用学生家庭成员收入情况数据表,结合教材59页关于“小吴”的材料导入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板书: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情境三: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小李说:“最近我家开了个小商店,收入比我的工资还高。”
老王说:“我利用双利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报酬很丰厚。”
小张说:“我买了一只股票,现在每股升了两元。”
思考:他们工资外的收入属于哪种收入分配方式?
教师引出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知识。
拓展知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同时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的方式了。也只有这样,在非公有制经济中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0页漫画材料,加深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
教师小结:(1)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中,“个体”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而且其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2)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各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3、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展示本班学生家庭成员收入情况数据表,学生分析数据表并探究: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还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吗?为什么?坚持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第一,从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角度进行分析。第二从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角度进行分析。第三,从目前我国劳动者劳动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析。教师最后再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归纳,明确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意义,达到突破难点。)
4、课堂讨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这也是正确处理分配关系的目标。而十五大报告却进一步明确指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矛盾吗?为什么?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再以代表的形式发表意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对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最后老师加以总结,为进一步阐释初次分配再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打下基础,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课堂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教学体会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常见的一些实例,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实践中理解、把握我国的分配制度的合理性。
板书设计
含义
——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前提----公有制




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
(主体)
直接原因——劳动性质和特点
意义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分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生产要素分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其他分配方式
福利性分配
社会保障分配
客观必然性
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由所有制结构决定
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课后作业
(A级)
1、甲、乙两人分一块蛋糕,两人为如何公平分配争执不下。有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让一个人切,另一个人先挑选,这样分蛋糕的公平问题就可能解决了。这故事启示我们(C)
A.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B.既要保证生活需要,又要合理拉开差距
C.合理的分配机制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D.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2、下列关于社会公平问题的理解中,正确的是(A)
A.
使社会成员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B.
消除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差别
C.
平均分配,不能有收入差距
D.
只要是合法所得,不管差距多大,都是公平的
3、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举措(
C

A.有利于发挥各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B.有利于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C.有利于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D.有利于发挥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作用
(B级)
1、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C)
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B.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
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2、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要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因为
(
B
)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B.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C.注重公平可以消除收入差距
D.公平是按劳分配的体现
3、下列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B)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③公平否认收入分配中差距的存在
④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又存在矛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级)
1、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更加注重公平”有助于(C)
①让一部分人首先富裕起来
②全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④实现整个社会的同步富裕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
2、依照上题,进行再分配注重公平必须做到(C)
①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②必须重新分配私有财产,改革税收体制,做到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不纳税
③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④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A.①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在企业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这说明(A)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