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导学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导学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秦灭六国的过程及秦统一的历史意义,掌握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认识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必然性和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培养历史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1.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______,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
2.秦王嬴政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自公元前 230 年起,秦国采取______的战略方针,在军事上对六国发动猛烈攻势。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秦国先后攻灭______、赵、魏、楚、燕、齐。公元前______年,秦完成统一大业,秦朝建立,以______为都城。
3.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______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______的封建国家。
4.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以______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______”,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和官员都要遵从皇帝的指令。嬴政宣布自己为天下第一个皇帝,史称 “______”。
5.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 “______”,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三公之下,设置分别掌管财政、宫廷等事务的一些官员,称为 “______”。
6.在地方上,秦朝全面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______,在全国范围内实行______,由中央直接管辖。全国分为 36 郡,后增至 40 多郡;在郡下设县。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7.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这对秦统一后的国家治理很不利。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令丞相______等人制定笔画规整的______,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8.战国时期,货币不统一,不利于全国的经济发展。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______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
9.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朝廷规定以______为基础,统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10.为加强对各地的控制和便于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______和道路的宽度,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秦始皇还派人开凿______,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今天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
1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派兵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______、南海、象等郡。他还派大将______北击匈奴,夺回被匈奴占领的地区。
12.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______、东到辽东的长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______”。
(二)课中探究 合作学习
1.小组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 - 5 人。
任务:结合课前预习内容和课本资料,讨论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从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用简洁的语言总结观点。
展示与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如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等。其他小组可补充或提问,教师进行总结引导。
2.分析探究: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任务:小组内成员合作,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内容,探讨其对秦朝统治和后世政治制度的作用,结合具体史实阐述自己的看法。
分享:各小组分享分析结果,如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秦朝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巩固统一;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分工明确、管理有效,为后世政治制度提供了借鉴,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等。教师点评,强调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性。
【课后巩固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些措施( )(2024年江苏连云港中考题)
A. 因征服越族而制;
B.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 巩固了国家统一;
D. 在灭六国过程中实施
2.秦王朝建立起这套地方行政制度后,国家权力乃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皇帝手中,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该制度是( )(2023年江苏无锡中考题)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司制。
3.有人称他为 “千古一帝” 有人称他为 “暴君”。在西方人看来他是东方世界的凯撒大帝,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他” 的主要贡献是( )(2023年江苏南通中考题)
A.统一中国
B.焚书坑儒
C.轻摇薄赋
D.重文轻武。
4.范文澜《中国通史》:“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 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 属于秦朝创建的制度有( )(2023年江苏泰州中考题)
A.分封制
B.皇帝制
C.科举制 D.
行省制。
5.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了 “封诸侯,建藩卫” 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秦朝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2024年江苏南通中考题)
A.强化经济管理
B.实行思想控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防止外戚专权。
6.秦始皇推行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人们打破方言障碍,方便沟通交流的是( )(2023年四川甘孜中考题)
A.开凿灵渠;
B.统一货币;
C.规范交通;
D.统一文字。
7.在 “大一统” 理论指导下,秦朝设立了诸多的中央官职,其中掌管监察事务的是( )(2023年吉林长春中考题)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通判。
8.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其中有许多 “上郡”“代郡” 等郡名和 “蓝田”“下邦” 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2023年宁夏中考题)
A.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9.“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这段文字描述的历史人物,创立了( )(2023年山东聊城中考题)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皇帝制。
10.巴中在春秋时期属巴子国,秦汉时期属巴郡,从 “巴子国” 到 “巴郡” 的名称变化源于秦朝哪一地方行政制度( )(2023年四川巴中中考题)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11.短短 15 年的秦朝,把全国的人力财力,榨取尽了,无数血汗生命,造成许多事功。” 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2023年广东深圳中考题)
A.灭六国;
B.焚诗书;
C.行郡县;
D.筑长城。
12.郡县治民,从制则天下安矣。” 这是因为秦朝的郡县制度( )(2023年内蒙古包头中考题)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结束了列国纷争;
C.强化了皇权专制;
D.化解了阶级矛盾。
13.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 “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 “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2023年广东中考题)
A.地方治理强化;
B.南方土地开发;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14.秦朝将全国分为 36 郡,后增至 40 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这些举措旨在加强( )(2023年广西中考题)
A.文化交流;
B.地方控制;
C.思想统治;
D.经济开发。
15.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 8—461 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 号木方” 记载内容中的 “统一”( )(2024年山东烟台中考题)
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
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思维建构】
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秦王嬴政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于公元前 221 年完成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巩固统治,秦朝创立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揽大权,设三公九卿辅佐,地方推行郡县制,中央牢牢控制地方权力。同时,推行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统一车轨和道路宽度,修筑长城、开凿灵渠等措施。这些举措不仅巩固了秦朝的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也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基础,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1.商鞅变法
2.各个击破;韩;221;咸阳
3.分裂混乱;多民族
4.皇帝;皇帝;秦始皇
5.三公;监察;九卿
6.分封制;郡县制
7.李斯;小篆
8.圆形方孔半两钱
9.秦制
10.车轨;灵渠
11.桂林;蒙恬
12.临洮;万里长城
【课后巩固 达标检测答案】
1.C
2.B
3.A
4.B
5.C
6.D
7.C
8.C
9.D
10.B
11.D
12.A
13.A
14.B
15.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