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声音》作业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年级科学《声音》作业设计

资源简介

四年级科学试题
监测对象 四年级学生 学科 科学 版本 教科版
测试学段 内容知识点 声音 监测能力层级 实际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维度 1.科学观念 2.科学思维 3.探究实践 4.态度责任
预估试题难度 0.95 预估作答时长 40 分钟 题目分值 (按100 分) 100
试题内容
大情景: 在祖国母亲即将迎来75周岁生日之际,学校音乐社团决定举办一场别具风格的音乐会。每名 同学选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不同的乐器,组成一个乐团,共同为祖国母亲奏响一首生日快乐 歌。小科同学也加入了这场自制乐器演奏会,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他制作吧! 1.选用哪种材料、制成哪种类型的乐器呢?不同的乐器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呢?小科为了能顺 利地制作出乐器,决定前往音乐厅先聆听一场美妙的音乐会,探索乐器发声的秘密。(每题 2 分, 共 18 分) ( 1)小科发现,古筝是通过( )发出声音的,鼓是通过( )发出声音的,竖笛是 通过( )发出声音的。
(图 1 古筝) (图 2 鼓) (图 3 竖笛) A. 敲击 B. 弹拨 C.拉 D.吹 ( 2)开场节目《茉莉花》表演完毕后,小科兴奋地鼓起掌来,同时也感到手掌有些微麻。鼓掌 能发出声音,是因为手( )了。 A. 保持静止 B.保持运动 C.振动 ( 3)小科想用手里的橡皮筋模拟古筝上的琴弦发声,以下哪种方法能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 )。
1
A.把橡皮筋拉长 B.按压橡皮筋 C.弹拨橡皮筋 (4)小科留意到,鼓手在表演时,按压敲响的镲后声音会立即消失,这是因为( )。 A.镲停止了振动 B.声音传递给了手 C.镲振动减缓了 (5)主持人在报幕时发出的声音是( )振动而产生的。 (图 4 ) A.嘴唇 B.声带 C.舌头 (6)接下来轮到“水乐”表演登场了,只见演奏者将各种乐器放置在水下,通过敲打、拉弹等 方式,让小科听到了水变化莫测、空灵圆润的声音,这主要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图 5 “水乐”表演 )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7)“水乐”演奏者将击打后的乐器放入水中,小科不仅听到了水声,还看到了水面上出现了 一圈一圈的波纹,这说明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A.波 B.直线 C.曲线 情景 2:正当小科同学沉浸地欣赏乐队表演时,不料乐手的吉他不慎掉落在地上,发出了一阵 刺耳的声音,小科急忙捂住耳朵,这阵刺耳的声音是怎么传到小科耳朵里的呢? (22 分,(1)题每 空 1 分,(2)(3)(4)(5)题各2 分,(6)题5 分) (1)请选择相应的名称,把序号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2
(2)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若轻轻敲击鱼缸的上浴,则会看到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 的主要途径是( ) A.鱼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鱼缸-水-鱼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是( ) A. 有发声体 B.有发声体和耳朵 C.有发声体、介质和耳朵 (4)声音传播的路径是( ) A. 声源——中耳——外耳——内耳 B.声源——外耳——中耳——内耳 B. 声源——内耳——中耳 ——外耳 (5)我们在寻找很远地方的声源时( ) A.将面孔正对着声音 B.将面孔背对着声音 C.将面孔侧对着声音 (6)如果将手放在耳后,手心和耳朵朝向声音发出的方向,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舞台上,鼓手正在激情昂扬地敲击着架子鼓,声音时而强,时而弱,乐曲时而高昂,时而低沉, 不同的乐器是如何变换出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的呢?请你完成下面的题目。 1.音乐会上,小科听到“声音时而强,时而弱”可以用下面哪个词语来描述( )。( 3 分) A.音量 B.音调 C.音高 2:掉在地下的吉他发出的声音变高,小科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寻找到声音变高的原因是 ( )。( 3 分) A.振动的速度加快 B.振动的速度减慢 C.振动的速度不变 3:小科看到吉他手在弹奏吉他乐器时,有一根弦能发出最低音,它是( )。(3 分)
3
A.最粗的弦 B.半粗的弦 C.最细的弦 4:小科看到鼓手敲击架子鼓,架子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小科百思 不得其解,回来后立即动手做探究实验寻找原因,请根据下列提示回到问题: (1)如图①所示,小科用鼓棒敲击音叉,发现:敲击音叉的力度越大, 小泡沫球摆动的幅度越 (填“大”或“小”)(3 分),发出的声音 (填“强”或“弱”)。( 6 分) (2)小科看完音乐会后乘坐出租车回家,出租车师傅正在听摇滚音乐, 小科想安静一会儿,这是出租车师傅应该调节的是( )旋钮。(3 分)
A.下一曲 音量 C. 音调 情景 4:小科同学聆听音乐会的过程中,深深地迷上了吉他。回到学校后,小科查阅了很多吉 他的资料,并且在音乐室里找到一把吉他,他发现,通过拨动琴弦可以让吉他发出悦耳的声音。于 是小科同学也想通过吉他发音的原理来制作一个乐器。他准备了大量的材料进行制作,我们一起来 看看他是的制作过程吧!(1-8 小题每题 2 分,9 小题 4 分) (1)小科发现,美妙的琴声是通过( )传到人们的耳朵内。 A. 琴弦 B.大地 C.空气 (2)小科想用橡皮筋代替吉他的琴弦,他对像皮筋做了以下动作,其中会发声的是( ) A.揉搓像皮筋 B.拉伸橡皮筋 C.将橡皮筋崩直后弹拨 (3)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诗句, 意思是粗弦嘈嘈,好像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像是儿女私语。小科发现,在吉他的琴弦中,用 相同的力拨动琴弦,琴弦越细发出的声音( ) A.越高 B.越低 C.越响 (4)弄懂琴弦的发声原理后,小科准备了很多材料:纸盒、相同粗 细的橡皮筋、剪刀、硬纸板、热熔胶、按扣等。忙活了半天后,终于制作 了如下的乐器,他把它取名为“皮筋琴”。制作小乐器过程,主要包括三 个步骤:①调试②设计③制作。这三个步骤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5)“皮筋琴”的纸盒不仅起到支撑橡皮筋的作用,小科还给它开了个圆形的孔洞,和吉它的 共鸣箱、音叉的音箱相似,它们的作用都是( ) A.使发出的声音更低沉 B.扩大音量 C.看起来更酷 (6)“皮筋琴”中的隔板部分两边低,中间高,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美观 B.方便拨动橡皮筋 C.使橡皮筋拉伸的松紧不一样从而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4
(7)“皮筋琴”中的隔板可以左右移动,从而改变了橡皮筋振动的部分,如果我们把隔板往纸 板圆孔方向移动,这时橡皮筋振动的部分越来越短,“皮筋琴”发出的声音会( ) A.越来越高 B.越来越低 C.没有变化 (8)小科在弹拨“皮筋琴”时,感觉有四根像皮筋发出的声音高低一致。他想,这应该与橡皮 筋的( )有关系 A.长短一致 B.粗细一致 C.长短、粗细、松紧都一致 (8)你认为小科制作的“皮筋琴”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吗?请写出两点。 情景五:小科拿着手里的皮筋琴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因为弹奏出的音乐不是音调过高就是音 调过低,他急忙找到音乐社团的李老师帮忙调试,最终在李老师的帮助下,小科同学顺利用自制皮 筋琴在社团表演中弹奏出了生日歌,表达了对组国炙热的爱。李老师是如何调试的呢?请你完成下 面的题目。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题目1:在调试皮筋琴时,为了获得更高的音调,李老师建议小科应该:( ) A.增加皮筋的数量 B.使用更粗的皮筋 C.拉紧现有的皮筋 D.放松现有的皮筋 题目2:李老师发现小科的皮筋琴在弹奏时有些音偏高,他可能会建议小科:( ) A.增加皮筋的粗细 B.缩短皮筋的长度 C.放松皮筋 D.增加皮筋的数量 题目3:为了使皮筋琴的音阶更加完整,李老师建议小科: ( ) A.使用不同粗细但长度相同的皮筋 B.使用同一粗细但长度递增的皮筋 C.将所有皮筋调整到相同的松紧 D.随意选择皮筋的粗细和长度 题目4:在调试皮筋琴时,李老师发现某根皮筋发出的声音不够清晰,他可能会建议小科: ( ) A.更换更粗的皮筋 B.检查皮筋是否松动或损坏 C.调整皮筋的材质 D.增加皮筋的颜色
5
题目5:为了使皮筋琴的音色更加丰富,李老师建议小科: ( ) A. 使用不同材质的皮筋 B. 将所有皮筋调整到相同的长度 C. 增加皮筋的数量 D. 只使用同一粗细的皮筋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题目1:李老师调试皮筋琴时,只需要考虑皮筋的长度,无需考虑其他因素。( ) 题目2:小科通过增加弹奏皮筋的力度,可以显著提高皮筋琴的音调。( ) 题目3:在调试皮筋琴的音调时,小科可以使用不同粗细但长度相同的皮筋来制作。( ) 题目4:小科在调试皮筋琴时,发现某根皮筋发出的声音有杂音,他可以通过增减皮筋的松紧 来消除杂音。( ) 题目5:为了使皮筋琴的音色更加悦耳,小科需要合理选择皮筋的粗细和长度。( )
参考答案:
情景一: (1).古筝:B 鼓:A 竖笛:D (2)C (3)C (4)A (5)B (6)B (7)A 情景二: (1)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 (2)C (3)C (4)B (5)A (6)声音明显变大(或“变响”) 情景三: (1)A (2)A (3)A 4.(1)大;强(2)B 情景四: (1)C(2)C(3)A(4)B(5)B(6)C(7)A(8)B (9)例:①增加隔板高度差使音高区分更明显;②在盒内贴薄海绵减少杂音。(答出任意两点合理即可) 情景五: 选择1 C 2 C 3 A 4 B 5 A 判断1× 2× 3√ 4√ 5√
评分参考:
客观题:与参考答案一致得满分,错选、漏选、多选均得0分。 填空题: 情景二(1)5空,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该空扣0.5分,顺序错误整题扣2分。 简答题(情景四-9、情景五-开放表述): 每点2分,言之成理、表述清晰即可给分;出现科学性错误不给分。 全卷100分,折算等级:90-100优,75-89良,60-74合格,<60待合格。
命题意图
一、单元整体视角 以“自制乐器为祖国庆生”的大情境贯穿始终,将“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应用”四维目标整合于连续任务,体现大单元教学理念。 二、核心素养指向 科学观念:理解“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需要介质传播,具有高低、强弱、音色等属性”。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建模等方法,对“振动→声波→听觉”链条进行因果推理。 探究实践:经历“观察乐器→模拟实验→设计制作→调试改进”完整工程流程,培养动手与解决问题能力。 态度责任:激发民族自豪感与科技报国情怀,树立“科技—艺术—生活”融合创新意识。 三、难度与梯度设计 预估难度0.95,采用“情境—问题—任务”三级梯度: ①感知层(音乐会观察)→②理解层(实验解释)→③应用层(设计调试),兼顾基础性与挑战性,持续保持学习兴趣。 四、评价功能 兼顾诊断与发展: 选择题、填空题快速诊断概念漏洞; 开放性改进建议与调试任务考查高阶思维与创新意识; 渗透“强国有我”价值引领,实现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评价。
6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