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秋学期金坛一中高三年级化学学科9月阶段性调研
化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5 DBCAB 6~10 CDAAD 11~13 DBD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61分。
14.(1)3d104s1
(2)增大氧气的溶解度,加快铜镍矿氧化浸出的化学反应速率
(3)“萃铜"时发生的反应为:Cu2+ (水相)+2HR(有机相) CuR2+2H+(水相),适当增大溶液pH,使c(H+)减小,促进萃取平衡正向移动,提高铜的萃取率
(4)
(5)MgNi3C
(6)9.3
(7)n(Ni2+)=n(H2Y2-)=0.1000mol/L×25.00×10-3L=2.5000×10-3mol,粗品中n(Ni2+)=,粗品中的纯度为:。
15.(1)酮羰基(或羰基) (2)加成
(3)或 (4)
(5)
16.(1)LiOH 排尽装置和溶液中的空气,防止被空气中的氧化
(2)AB 取一定量的磷酸亚铁粗产品,边搅拌边向其中缓慢滴加1mol/L 溶液至固体完全溶解,边搅拌边向溶液中缓慢滴加足量30% 溶液,充分反应后,边搅拌边缓慢滴加1mol/L 溶液至溶液pH约为1.5,充分反应至不再有沉淀产生,过滤,所得固体用冰水洗涤2-3次,干燥
17.(1)
(2) 氮原子上连有氢原子会使微粒间形成氢键,使该离子不易以单个形式存在
(3)
(4)通入,促进分解,浓度增大,促进正向移动2025年秋学期金坛一中高三年级化学学科9月阶段性调研
化学试卷
检测用时:75分钟 本卷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Cl 35.5 Co 59 Ni 59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大气中的氧是取之不尽的天然资源。下列工业生产中以氧气作反应物的是
A.工业合成氨 B.湿法炼铜
C.从海水中提取镁 D.接触法制硫酸
2.利用反应吸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B.中元素的化合价为+3
C.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 D.的电子式为
3.电解熔融制时常添加少量和以提高导电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半径大小: B.电负性大小:
C.碱性强弱: D.电离能大小: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4~6题:
催化反应广泛存在,如植物光合作用、铁触媒催化合成氨、合成火箭燃料N2H4 (液态,燃烧热为622kJ/mol)、铜催化重整CH4和H2O制H2和CO等。催化剂有选择性,如酸性条件下锑电催化还原CO2,生成HCOOH的选择性大于CO,通过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NH3将柴油车尾气中的NO2转化为N2。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酶能提高CO2和H2O分子的能量使之成为活化分子
B.NH3将NO2转化为N2的反应中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酸性条件下锑电催化还原CO2时,HCOOH的生成速率大于CO
D.铁触媒催化合成氨的反应中,铁触媒能减小反应的活化能
5.下列化学反应表示正确的是
A.N2H4的燃烧:
B.CH4和H2O催化重整制H2和CO:
C.锑电催化还原CO2生成HCOOH的阴极反应:
D.NH3将柴油车尾气中的NO2无害化:
6.下列有关反应描述不正确的是
A.合成氨温度选择400~500℃的原因之一是铁触媒在该温度范围内活性大
B.铁触媒催化合成氨时,铁触媒提高了单位时间内N2的转化率
C.催化重整CH4和H2O制H2时,H2在催化剂铜表面脱附过程的ΔS<0
D.CO2转化为HCOOH时,C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发生了变化
7.下列化学反应表示正确的是
A.电解精炼铜时阴极反应:
B.与浓硝酸反应:
C.溶于稀硫酸:
D.吸收气体:
8.化合物Y是合成治疗过敏性疾病药物的中间体,可由下列反应制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合物X既能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B.化合物X与足量的氢气加成后分子中含有3个手性碳原子
C.化合物X中所有碳原子一定共面
D.能用浓溴水检验Y中是否含有X
9.在给定条件下,下列制备过程涉及的物质转化均可实现的是
A.工业制高纯Si:
B.侯氏制碱法:
C.工业制硝酸:
D.海水中提取镁:
10.镍离子和钴离子性质相似,可用如图所示装置实现二者分离。图中的双极膜中间层中的解离为和,并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分别向两极迁移,与乙酰丙酮不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方向:
B.石墨M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C.水解离出的可以抑制Ⅱ室中的转化反应
D.导线中通过1mol电子时,Ⅰ室与Ⅲ室溶液质量变化之差约为65g
11.为研究三价铁配合物性质进行如下实验(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已知:为黄色,为无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浓盐酸促进平衡正向移动
B.由①到②,生成的红色微粒是
C.②、③对比,说明:②>③
D.由①→④推断,若向①深黄色溶液中加入KI、淀粉溶液,溶液也无明显变化
12.测定湖盐(盐湖中提取的天然盐)中和含量的实验过程如下:
已知25℃时的电离平衡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滴定时发生的反应为:
B.在滴定过程中的溶液存在:
C.在滴定过程中,的溶液中存在:
D.在滴定过程中,的溶液中存在:
13.、热解重整制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为:
I.
II.
常压下,将的混合气甲,的混合气乙分别以相同流速通过反应管热解,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的选择性。若不考虑其他副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升高,反应I的平衡常数K减小
B.反应的
C.900℃时,保持通入的体积分数不变,增大可提高的转化率
D.在1000~1300℃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混合气乙的体系中的选择性增大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61分。
14.(16分)一种从某铜镍矿(主要成分为、、、、等)中回收、的流程如图。
(1)基态Cu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 ▲ 。
(2)“氧压浸出”过程中,加压的目的是 ▲ 。
(3)“萃铜”时发生的反应为(水相)+2HR(有机相)(水相),适当增大溶液pH有利于铜的萃取,其原因是 ▲ 。
(4)“沉铁”过程生成黄钠铁矾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 。
(5)单质镍与碳、镁形成某晶体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该晶体用化学式可表示为 ▲ 。
(6)“沉镍”时为确保沉淀完全,理论上应调节溶液 ▲ (已知:25℃时,;;当溶液中时,可认为沉淀完全)。
(7)测定粗品的纯度。取3.000g粗品溶于水(滴加几滴稀硫酸)配成100.00mL溶液,取25.00mL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入几滴指示剂,用的标准溶液滴定,平均消耗标准溶液25.00mL。计算确定粗品中的纯度
▲ (结果保留四位有效数字)。(已知:,写出计算过程)。
15.(16分)茚草酮(H)是一种新型稻田除草剂,其人工合成路线如下:
(1)茚草酮分子中的含氧官能团名称是醚键和 ▲ 。
(2)D→E的过程中,D先与Mg反应,生成,再与HCHO发生 ▲ 反应生成中间体M,最后水解生成E。
(3)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E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
①分子中含有苯环,碱性条件下能与新制的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②分子中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4)F→G反应中有HCl产生,则X的结构简式为 ▲ 。
(5)写出以和HCHO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和有机溶剂任用,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见本题题干)。
16.(14分)和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1)的制备。将LiOH加入煮沸过的蒸馏水配成溶液,在氮气氛围中,将一定量的溶液与、LiOH溶液中的一种混合,加入到三颈烧瓶中,如图所示,在搅拌下通过滴液漏斗缓慢滴加另一种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于燥,得到粗产品。
①通过滴液漏斗滴加的试剂是 ▲ 。
②反应前先通氮气,且使用煮沸过的蒸馏水的目的是 ▲ 。
③与、LiOH反应得到,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
(2)的制备。取一定量比例的铁粉、磷酸、水放入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同时加入适量水调节pH,静置后过滤,洗涤,得到,高温煅烧,即可得到。
①上述制备过程中,为使反应过程中的完全被氧化:下列操作控制不能达到目的的是(填字母) ▲ 。
A.用调节溶液pH=7        B.加热,使反应在较高温度下进行
C.缓慢滴加溶液并搅拌        D.加入适当过量的溶液
②工业上也可以用磷酸亚铁粗产品(混有氢氧化铁)制备磷酸铁()。其他条件一定,制备时测得Fe的有效转化率[]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所示。
请设计制备的实验方案: ▲ (实验中须使用的试剂有:30% 溶液,1mol/L 溶液,1mol/L 溶液,冰水)。
17.(15分)的捕集转化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Ⅰ.捕集
(1)工业上用氨水吸收。
25℃时,,,;反应的平衡常数 ▲ 。
(2)辅助电池捕获利用。
①电池原理如图所示,正极产物为。作为正极反应的催化剂,催化过程如下,写出反应Ⅱ的离子方程式。
Ⅰ.;Ⅱ. ▲ 。
②常用的离子液体是,为使阳离子以单个形式存在以获得良好的溶解性能,与原子相连的、不能被原子替换,其原因是
▲ 。
Ⅱ.转化
(3)与在固载金属催化剂作用下生成多种产物,反应机理如图所示。
①中间体X的结构式为 ▲ 。
②已知:、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分别为、(标准摩尔生成焓:在、时,由最稳定单质合成指定产物的反应热)。则与生成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
(4)超干重整总反应: 。催化转化原理如图所示:恒压、750℃时,将混合气通入反应器,充分反应;待反应平衡后,改通,吹出反应器内气体;如此往复切换通入的气体,实现的高效转化。
①反应达平衡后,改通,测得一段时间内物质的量上升。分析物质的量上升的原因: ▲ 。
②假设各步均转化完全,为保证催化剂循环使用,则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